黄念祖居士1988年讲于北京 中国佛学院
再者,风送妙香,“流布万种温雅德香”。“德香”者,就是香具有万德。《会疏》的解释:“温为温和,雅为雅正。香气适人为温,简爱染香为雅。”香气温和适人叫做“温”,香气远离爱染叫做“雅”。温和雅正,适合于人,简爱染香为雅。例如世间许多化妆品,很多香味,闻了之后会产生爱染的心,就是鄙俗不雅;甚至引起欲念,那就是邪香。“温雅德香”,能使闻者“尘劳垢习,自然不起”,所以叫做“德香”。“尘劳”就是烦恼,“垢习”是烦恼的习气。由于极乐万物都是圆明具德,所以风具万德,能令闻者烦恼同习气自然不起,这是风香作佛事。
第三就是风的妙触。“触”,触觉。这个德风碰到人的身体,让人感觉得非常安和,调心适意。这个快乐像比丘得了灭尽定。这个定又叫做灭尽三昧,是灭尽六识的心和心所的禅定,是不还果以上的圣人才得。往生到凡圣同居土的人,他的快乐就跟得灭尽定的比丘一样。
复吹七宝林树,飘华成聚。种种色光,遍满佛土。随色次第,而不杂乱。柔软光洁,如兜罗绵。足履其上,没深四指。随足举已,还复如初。过食时后,其华自没。大地清净,更雨新华。随其时节,还复周遍。与前无异,如是六反。
第四、随风送花。风吹这七宝林树,吹下来的花都聚在一块了,而且是很有秩序,随本身种种不同的色、不同的光,自然飘聚在一起,遍满在国土中,覆盖了整个大地。“颜色次第,而不杂乱”,随着花色分类,黄的、红的,这样的花、那样的花,各个自然成聚,没有杂乱很整齐。“柔软光洁,如兜罗绵”,这花在地上很柔软,也很光明干净,像“兜罗绵”,就是花絮,好像杨柳花、菖莆等等很柔软的东西。“没深四指”,踩到花上,脚就沉下去四指深。你一起脚,花又平了。“其华自没”,清晨所雨的花,一过中午,这些花自然都不见了。“大地清净,更雨新华”,在花化尽之后,整个大地恢复了清净,于是虚空又雨新花。“随其时节,还复周遍”,⑴从日出到正午叫做晨朝(这是第一时);⑵日中;⑶日没;⑷初夜;⑸中夜;⑹后夜。这就是一天的六时。《阿弥陀经》:“昼夜六时,雨天曼陀罗华。”随着这六个时节,循环雨花化花(就是经文的“还复”),每次的花都遍大地(经中的“周遍”),同时化去,大地清净。这样的雨花化花叫“反”,每天六次叫“六反”。每次完了,大地清净如初,所以说“还复如初”。极乐世界仍说昼夜,这也是随顺世间习俗。《疏钞》说:彼土没有日月,但常是光明的。所以花开了,鸟在叫,就是白天;花合了,鸟也栖息了,就叫做夜。窥基大师的《弥陀通赞》说:“华开金沼,化生为天曙之情。鸟宿琼林,菩萨作时昏之想。”“华开金沼”,在金色池沼上的花开了,极乐的人就认为是天亮了;“鸟宿琼林”,鸟息宿在宝树林中,极乐菩萨就认为是昏夜了。这《圆中钞》更进了一步说:“以华开鸟鸣为晓,莲合鸟栖为夜,窃恐犹是凡圣同居净土气氛,与秽土将忘未忘之间。以众生生者,多带业往生故。若上之三土,则无此相也。”这种情况还是凡圣同居净土中人的气氛,因为众生多是带业往生的,还没有彻底忘记秽土的情况,有昼有夜。其实极乐世界已经没有时间的这些差别相了,因为众生还都带了业,所以这些还没完全忘。若是上头三土,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常寂光土,就没有这些花开鸟宿、有昼有夜的分别相。
又众宝莲华周满世界。一一宝华百千亿叶。其华光明,无量种色。青色青光。白色白光。玄黄朱紫,光色亦然。复有无量妙宝百千摩尼,映饰珍奇,明曜日月。彼莲华量,或半由旬,或一二三四,乃至百千由旬。一一华中,出三十六百千亿光。
本品极显极乐世界具有华藏世界十玄妙门中的重重无尽玄门。在极乐国中有众宝所成的莲花,周遍布满整个世界,到处都是,所以称为莲花国。“一一宝华”,各个具有“百千亿叶(花瓣)”。所以为什么说《观经》不容易修?你想想要观一朵莲花有这么多叶子你怎么观?“其华光明”,这些花是光明所成,花就是光明。例如广钦大师火化前三天,在天空拍照出的莲花照片,可以清楚花的本体就是光明。光中具有无量种妙色,青色花放青光,白色花放白光,什么色的花就放什么色的光。“玄黄朱紫,光色亦然”,玄黄朱紫色的宝莲也都相同,也都放与花色相同的光。在花色中,青白玄(黑色)黄朱(朱红色是正色),另有间(杂)色是紫、绿、红、碧、骝(赤马黑鬃,表赤黑相间的颜色)、黄,经中提出紫字来代表其余。“复有无量妙宝,百千摩尼”,无量的妙宝,同百千种的摩尼映饰在花上。《观经》说“一一叶间,有百亿摩尼珠王,以为映饰。一一摩尼珠,放千光明。”所以经文是“映饰珍奇”。“映”是映照,“饰”是装饰,“珍”是珍贵,“奇”是奇特。众宝摩尼都是奇珍,妙宝放光,光有众色,色又放光,彼此映照,互相映饰,光明显耀,如同日月。“彼莲华量”,莲花的大小,或是半由旬,或者一、二、三、四由旬,或者百千由旬,大小不等。“一一华中,出三十六百千亿光”。百千亿是一个很大的数量。
一一光中,出三十六百千亿佛。身色紫金,相好殊特。一一诸佛,又放百千光明,普为十方说微妙法。如是诸佛,各各安立无量众生于佛正道。
每一光中出三十六百千亿佛,又是三十六。为什么都是三十六百千亿呢?笔者没有看到解释,只好自己权作说明。因为极乐世界有四土,每一土都有九品,那就恰好三十六品。每一品都有百千亿莲,每一朵莲花就具有其他一切莲花的光,所以每一朵莲花都是三十六百千亿光。光中现佛,“一一光中,出三十六百千亿佛”。底下更殊胜的,大家要好好体会一下,是重重无尽。在阿弥陀佛一个佛的国土里头,到处都是莲花,每一个莲花出三十六百千亿光,每一个光中出三十六百千亿佛。身色紫金,都是相好庄严奇特。“一一诸佛,又放百千光明,普为十方说微妙法”,佛都在说法不是现相,不是现一个景象,而且每个佛“各个安立无量众生于佛正道”。可见这许多佛不是权巧示现的妙相,而是具有无边真实妙用的如来。既然如此,我们可以想一想,每一佛有国土,有无量莲花,每一莲花放出三十六百千亿光,光现佛,佛又有莲,又放光,又出现三十六百千亿佛,而且佛都在说法、都在度众生、都安立众生于佛正道。而这些佛是从莲花光里现出来,莲花光就从莲花出来,莲花都是遍满在极乐世界的国土,莲花世界的国土就是阿弥陀佛所显现出来的,那重重无尽。所以这重重无尽,超情离见,不是众生情见所能及。但也应了知,极乐举体是事事无碍不可思议法界。
所以到了重重无尽,小里包括大,一里包括多,短时间包括多时间,这还不是最特殊,最特殊就重重无尽。现在我就告诉大家一个重重无尽。我看见他,他看见我;我看见他的眼睛,他看见我的眼睛;他的眼睛里有我,我不仅看见他,我还看见他眼睛里头的黄念祖;他也看见我,也看见我的眼睛中的他。这就又多一套了。而且这个眼睛中人你看见那个我,我这个眼睛里还有你,这个下去就不知道有多少套的重复。这有两个镜子,你回去试一试,把两个镜子搁在对面,你看看它有多少镜子,重重无尽。所以我们不能够就是把好多东西看得很呆板,总之不可思议,要相信这个不可思议。所以佛说的很多东西,现在很多人作考证、作考据,他就是要找那个可思议的来证明,这可思议的承认,不可思议的就怀疑、或者否定,这个他就不可能明白佛法了,他就用不着佛法了。佛法就是你不可思议,必须从你可思议的去理解,那你就只能够理解那一点点糟粕中的糟粕,对佛法入不了门。
复次阿难:彼佛国土,无有昏暗、火光、日月、星曜、昼夜之象,亦无岁月劫数之名,复无住着家室。于一切处,既无标式名号,亦无取舍分别。唯受清净最上快乐。
“决证极果”,阿弥陀佛的大愿就是如此。为什么要有极乐世界?就是为一切众生成佛,所以往生的人是决证极果。在彼佛国土中,没有昏暗、火光、日月、星曜、昼夜等等现象。没有黑天,所以不用火光(篝火)、星曜、日月来照明。没有日月,就没有白天、黑天,也就没有什么岁月。日月年劫都没有,这就打破时间了。按汉、吴两译说:日月处空。有日月在空间,但是日月是不动的。《魏译》没有说到有无,《唐译》和《宋译》就说无有日月。现在会本所取是唐、宋两译。莲池大师说:“若和会之,当是日月虽存,以佛及圣众光明掩映,与无同耳。而以理揆之,无者为正。何者忉利以上,尚不假日月为明,何况极乐。”莲池大师解释说:如果你把古译也考虑在内,日月虽然有,但是佛的光明很大了,被佛与圣众的光明所掩饰,跟没有是一样。例如月明星稀,月亮很亮的时候,许多星星都看不见了。莲池大师又说,要是按道理来说,没有日月是正说。因为忉利天以上都不假日月了,何况极乐呢!没有日月,当然就没有岁月劫数这些时间上的名称。这个岁月劫数,从这个也可以看出来,就是从汉、吴两译“日月星辰皆在虚空中住止,亦不复回转运行”,它有,就呆在那不动,也是同样的结论。地球自转一圈就是一天,地球围着太阳转一圈是一年(人们就看成是太阳围着大地转)。是不是?都是在转。太阳也在转,太阳要围着它的中心转。可见时间就是由于运动。地球自己在转,太阳也在转,太阳系在转,而且银河也在转,都在转,所以出现各种长短不同的时间。如果日月地球根本就不动的,也没有昼夜,没有年,没有劫了。
实际要说时间,现在科学上爱因斯坦已经明白了,是人的错觉,你的错觉,大家过去一直认为这些是真实的,跟这个不合就是不对,不知道你所谓的真实,正是错觉。佛教说由于妄想才有时间,哪来的时间呢?这过去一念是过去,正有一念是现在,马上跟着一念就是未来。所以,过现未都是因为你有念头在,要离开妄念什么叫过现未呀?所以毗目仙人拉着善财童子的手,善财见他经过多少多少劫、多少多少地方,等毗目仙人把手一放,善财童子还在原地没动。
极乐世界也没有“住着家室”。这里的没有住着家室,同〈受用具足品〉的“所居舍宅”没有矛盾。本品不是说根本就不存在舍宅,而是说虽有舍宅,但没有执着与留恋。对于随身的舍宅,并不认为这是自己的所有,是自己栖身养命的地方,是自己不可离的住所,所以说没有“住着”;更不认为这是自己的家,当然没有爱家、恋家、思家等情执。所以说没有“家室”,也就没有“标式名号”(标志、门牌号数、名称)。极乐人民闻法相应,每日所闻都是无我的微妙法音,并且一听自心就相应,去除了我相,心中清净。既然没有我,哪里又有什么我的家室。并且大众彼此都无我,何须在随念而现的舍宅加上标式名号?本来没有分别,又何必画蛇添足。
所谓第六识是很大的祸根,见色闻声本来并不是坏事,因为它有分别,你就有取舍、有爱憎,就出来人我,事相就炽燃了。极乐世界的人没有取舍分别,心和境是一如的,心没有分别,境界也就没有分别,所以就“唯受清净最上快乐”。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若已生,若当生,皆悉住于正定之聚。决定证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若邪定聚,及不定聚,不能了知建立彼因故。
佛又说: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若已往生,若应当往生,都入了“正定之聚”,决定成佛。这一段很重要,所以我们总能遇到特别重要的内容。正定聚、邪定聚、不定聚,叫做三聚。“聚”,就是物以类聚的“聚”,也就是类。关于三聚的解释,大乘与小乘差别很大。净土是一乘法,纯一大乘,所以这里不介绍小乘的说法,我们看大乘。大乘也有许多不同提法,现在只选择切合于当前佛教徒水平的解释:⑴《大智度论》说:“一者正定聚,必入涅槃。二者邪定,必入恶道。三者不定。”这就是说:能决定证入涅槃,圆满无上佛果,叫正定聚。相反,决定堕入三恶道,叫邪定聚。时好时坏,进退不定,目前不能决定是成功还是堕落,叫做不定聚。⑵《释大衍论》一书提了三种说法,本书只选一种。“十信前名邪定聚……三贤十圣名正定聚……十信名不定聚。”虽然是佛教徒,信位都没有达到,这是邪定。这就严格了。必入恶道,大家说我还不至于必入恶道吧,我顶多是不定,这是十信以前。你敢说你现在就到信位了吗?到了信位很不简单。十信以前就是邪定聚,因为“不信业果报故”。如果真信造业受果报,还敢破戒、敢做坏事吗?为什么敢?因为不相信,决定要受恶果报。一般人说起来信,但实际行动上却不信。要真信的话,你敢破戒吗?(那地狱是真的,这点我敢再三负责说。比如说你不懂法律,犯了法还是枪毙。所以信业果的事很不简单)为什么你不去研究戒律,当作自己真正的老师?为什么破了戒不赶紧忏悔?你就是不真信!所以作为邪定。“三贤”,十住、十行、十回向是大乘的贤人,称为三贤。到了十地,就是“十圣”,三贤十圣是正定聚,成为贤圣(不退了)就必入涅槃了。所以“十信”叫做不定聚,因为他或进或退,升降不等(已经有了信心)。但是在这之前,不信业果报,所以是邪定。于是跟那前头一样,必定要入恶道,所以是邪定。到了三贤、十地是正定了,也就必入涅槃了。到了三贤、十地,必入涅槃,才是正定聚,所以这是佛教中很崇高的境地。
经中说往生彼土的众生都是住正定聚,是属于正定这一类,是相当于三贤十圣必入涅槃之类。唐代新罗国(朝鲜)憬兴师说:若生净土,不问凡圣,一定趣向于涅槃。往生的人一定要行六度,一定会得解脱,所以必定是正定。《甄解》遵善导大师的意思说,从佛果一直到十地三贤都是正定聚。净土一切众生都是大乘,所以也都是住于正定之聚了。有的显现十地三贤,但本体必入涅槃,因为三贤十地当相即是真实智慧、无为法身。《甄解》认为三贤十地本体就是法身,所以是入正定聚,所以“决定证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现应特别注意:《唐译》、《宋译》不但是“已生”,甚至“当生”也住于正定聚。在我们这个世界上,有人将要生到极乐世界,那就是“当生”。若有人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就合乎弥陀的大愿,佛必定在这个人寿命终了时慈悲加佑,接引往生,所以这样的修行人就是当生。当生的人不须等生到极乐世界,已经是正定聚了,已经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了。这真是不可思议的度生方便,显示了一乘愿海与六字洪名的奇勋。当生也入正定聚,也是善导大师的意思。善导大师世间公推是弥陀化身。莲池大师赞叹善导说:纵然不是弥陀化身,必然也是观音、势至、文殊、普贤的同流。善导大师在长安教化,长安城里人人念佛,这个感化力有多大。善导大师主张正定聚的利益通于彼此二土。彼土是极乐,此土是娑婆。《甄解》说:“此土正定聚是密益,彼土正定聚是显益。”极乐世界一切都增上,所以入正定聚是决定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一切非常明显,这是显益,明显的利益。在我们世界,你如果真能信愿持名,或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真实做到,就应当往生,你也入了正定聚,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个利益是密益,这个利益不是那么明显,你自己也不知道,旁人也不知道,但是你确实得到了这个利益,所以称为密益。《甄解》又说:“若为现生密益者,今家不共义也。”日本人对于善导是尊崇极了,又称为亲家、今家,是非常之亲善、非常之崇仰,说这是善导大师不共的见解,善导大师独特智慧的见解。一个当生的人虽然身还在娑婆世界,已经得到了入正定聚的利益,这是不共的妙意。
先师会集本经,采入唐、宋两译的经文,正是同善导大师心心相印。《唐译》文为:“若当生者,皆悉究竟无上菩提,到涅槃处。何以故?若邪定聚,及不定聚,不能了知建立彼因故。”其中最关键的话——“若邪定聚,及不定聚,不能了知建立彼因故”,这是反证法。如果他是邪定聚或不定聚的人,就不能够建立这个当生的因。当生的因是什么?就是“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这是彻悟大师的话。他把大经、小经的宗旨合在一块了,“发菩提心”是大经的话,“信愿持名”是小经的宗。你“真为生死,发菩提心”,就不是只想得一点法益、或者图口头上漂亮,而是为了解决自己和无量众生生死问题,有这样的雄心壮志。要解决大家的生死问题,不要在六道轮回中头出头没,枉受轮回。你本来就是佛,你现在是做梦,做了个噩梦,十分恐怖,没叫醒你之前就跟真的一样,但是很冤枉,没有这回事,所以要把大家叫醒。自己也要醒,自己若还在梦中,能知道把别人叫醒吗?醒了才知道叫人。出了梦,便知要自觉觉他,要真为生死发菩提心,深信切愿持佛名号。你真是这样的情形。那邪定聚和不定聚,不能建立彼因。有邪见的人会真为生死发菩提心,深信切愿持佛名号吗?不可能!所以说“不能建立彼因”。彼因就是上面所说真实发心、信愿持名的胜因。不但邪定聚不能建立彼因,不定聚也不能建立彼因。今天发心,明天退心,进进退退,升升降降,经不起考验。也不是说他一直没发过菩提心,他一直没发过这种菩提心。所以“鱼子庵罗华,菩萨初发心,三世因中多”。鱼下子很多,成鱼的极少;庵罗华是印度一种花,开花很多,结果很少。菩萨初发心,发心的很多,成佛的很少,他退了。所以真为生死发菩提心,这个动力就不一样了。并且由愿起行,深信切愿持佛名号,这个行就保障了愿。这样修行,阿弥陀佛就派二十五位菩萨随时保护行人,避免了一切魔的干扰。真正发心念佛就得到佛的加持,决定往生极乐,决定成佛。这就是入于正定之聚,所以也就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等到临终的时候,看见佛来接你才放心,只问问自己是不是符合当生的条件?不定聚的人没有恒心,也就是没有真实发心,所以不能建立决定成佛的妙因。
当生的人同往生极乐的人一样,都住于正定聚,决定成佛。这个意思《阿弥陀经》里头也有。经文是:“若有人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欲生阿弥陀佛国者,是诸人等,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你只要真实发愿,愿意生极乐世界,你就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就入了正定聚了吗?大小两经相合,证明当生极乐的人,身仍在娑婆,就同往生的人一样,同入正定聚。这真是无上的幸运!所以先师夏老听到净土法门后,一个人在屋子里头笑了几天。就是自己笑,笑什么?笑!“我这回可得到出去的路了”。不然,哪里有路!所以这一点很要紧。
复次阿难:东方恒河沙数世界,一一界中如恒沙佛,各出广长舌相,放无量光,说诚实言,称赞无量寿佛不可思议功德。南西北方恒沙世界,诸佛称赞亦复如是。四维上下恒沙世界,诸佛称赞亦复如是。
佛又对阿难说:东方虚空如恒河沙那么多的世界,每一个世界里头有如恒沙那么多的佛,每一尊佛都示现广长舌相,“放无量光,说诚实言,称赞无量寿佛不可思议功德”。广长舌是佛的三十二相之一。又长又广,又软又薄。舌头从嘴里伸出来,到上头能盖住自己的脸,并能达到自己的头发。“广长舌”表示无量劫以来没有妄语、绮语、两舌、恶口四种过失,所以感得广长舌相。《圆中钞》说:“惟世尊多劫实语,故舌相广长,超异常人。然(舌相)有常相、现相不同。若常相者,缩之虽常在口,伸之则能覆面,上至发际。此曾令外道生信(知道佛说的是真实的)。所示如此也。若夫现相,又有大小不同。”《阿弥陀经》里:“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慈恩窥基大师解说:“佛之舌相,证小(给小乘作证明的时候),则覆面门,以至发际。今覆大千(现在盖大千世界),证大事也。”要证明净土法门这件大事,所以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大师底下又说:“菩萨得覆面舌相,故其言无二,悉真实故。则覆面之舌,已无妄语,况覆大千乎?”能覆面的舌,已经没有妄语,何况现在能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还有不真实的吗?这是窥基大师在劝我们要生信,“说诚实言”,是真实无妄、真实不虚的言。本经未现遍覆三千大千世界的相,可是“放无量光”。放光与舌相同时启发众生的信心,证明佛所说没有虚妄。
“说诚实言”,《弥陀疏钞》说:“诚实,明必可信。以诚则真恳无伪,实则审谛不虚。所谓狮子吼,无畏说,千圣复起不能易,万世守之则为楷者也。”诚实,表明必定可信。“诚”就是真实、恳切;“无伪”,没有虚假。“实则审谛不虚”,实就是的确不虚。“所谓狮子吼,无畏说”,佛说法如师子吼,百兽畏惧。“千圣复起不能易”,千圣再起也不能改变。“万世守之则为楷者也”,楷是楷则,万世都应该遵守,作为楷式与法则。有的人总想把佛的什么再动动,都是觉得自己比佛还高明。又说:“纯真绝妄,万劫如然。言诚实者,熟过于是。”“纯真绝妄”,真纯,一点妄都没有。“万劫如然”,万劫也是这样。“言诚实者,熟过于是”,说到诚实,还有比这更诚实的吗?十方恒河沙数佛所说的诚实之言,就是“称赞无量寿佛不可思议功德”。因为这就是万世不能改的楷则,所以十方诸佛同赞,千经万论共指。东方恒河沙是如此,十方恒河沙都是如此。《会疏》说:“虽诸佛所证,平等是一,念佛往生利益,弥陀不共妙法,故诸佛让德,而令归一佛。”虽然诸佛所证都是平等一味,但以念佛往生的利益,是弥陀不共的妙法,所以诸佛推让,让十方一切众生都归向于阿弥陀佛。十方佛称叹的多,众生闻名的就多,才能求生的多,得度的多。所以十方诸佛与弥陀是一个心,都没有别的想法,只是为了众生真实得度。这就是第十七“诸佛称叹愿”,诸佛称赞弥陀也就是为了这个,弥陀发愿,愿十方佛来称我名,让众生闻我名都来,也是为了,不是要!只是为众生得度。十方诸佛谦逊也不是逃卸责任,也不是礼让,也都是为众生得度。都是真实的肺腑之言。
何以故?欲令他方所有众生,闻彼佛名,发清净心。忆念受持,归依供养。乃至能发一念净信,所有善根,至心回向,愿生彼国。随愿皆生,得不退转,乃至无上正等菩提。
为什么十方诸佛都称赞阿弥陀佛呢?就是想要极乐世界以外(他方)所有的众生,闻到阿弥陀佛名号,“发清净心”。“清净心”就是无疑的信心,没有垢污杂染的净信的心。《胜曼宝窟》说:“清净心,净者信也。起净信之心,又不杂烦恼心,名为净心。”这就是说:净就是信,起了纯一的清净信心,不夹杂任何烦恼,叫做净心。《疏钞》说:“往生净土,要须有信,千信即千生,万信即万生。信佛名字,诸佛即救,诸佛即护。心常忆佛,口常称(念)佛,身常敬佛(恭敬、礼拜),始名深信。任意早晚(不管早晚多少年),终无再住阎浮之法(不会在这个娑婆世界再长呆了)。此策发信心,最为切要也。”其中“千信千生,万信万生。信佛名字,诸佛救护”,都是无上开示,是佛知见,是净宗与佛教的心髓。“忆念受持”,“忆”就是忆佛功德,“念”就是念佛名号,“受”就是信受,“持”就是坚持。“归依供养”,以自己身心归向弥陀,依止弥陀,永不舍离。再者,“供养”,《玄赞》说:“尽财行以为供,有所摄资为养。”所言“财行”,指两种供养:⑴财供。香花、饮食、汤药、财物,用头、目、脑、髓、大地、山河等等的一切都可以拿来供养。⑵法供。例如:如说修行,发菩提心,用来献供。“养”指养活、养生、奉养、调养。对于身、对于法,有所利益,就称为养。
“一念净信”。本段全盘托出净土法门不可思议的体与用。经中极言“一念”的重要,慈舟老法师为本经作科判,特别提出往生极乐的一心三辈。老法师顶门上有金刚正眼,才能开显前人所没有说明的内容。本经与科判关键在一心,所以在这里应深入参学。笔者认为这个“一”字不宜只看成是数目字(一、二、三……)中的一个数“一”,而应看成它是代表“不二”的圣义谛(真理)。《维摩诘经》主要阐扬了不二法门的妙要。因为“二”就有“差别”、“对立”、“矛盾”等等情见。出生差别,由于“不如实知真如法一故”。应注意这里的“一”字,真如之中万法皆如,一切都如,也就是一切如一。这个“一”正是“一念”的一字。所以《大智度论》说:“行般若波罗蜜者,一念能散十方一切如恒河沙等三千大千世界大地诸山微尘。”就是说修习智慧到彼岸的人,能把十方一切像恒河沙那样多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大地与诸山所有的一切微尘,在一念之中散尽。为什么“一念”有这样大的力量?正由于“一念”契合了真如。所以彭际清居士说:“一念至诚回向,即得往生。行者诚能于一念信入,何须更论种种功勋。”
“乃至能发一念净信”,信特别要紧,“一念净信”,一念净信就可以“随愿皆生”,这个不可思议。《教行信证》说:“言一念者,信心无二心,故曰一念,是名一心。一心则清净报土真因也。”我们说一念,就是指信心无二的心;无二,所以叫做一念。一念也就是一心。一心就是往生清净报佛国土的真实正因。法身咱们本来有的,法身不待修、不等修。咱们要成功就是修证报身,修证了报身就居于清净的报土。现在你这一念,就正是清净报土的真实之因。《会疏》说:“明往生正因唯在信一念,不依念多少故。”这就是说往生的正因只在你的信心达于一念(一心)的程度,能达到就决定往生,不是依靠你念多少,这与《要解》往生全凭信愿的说法一致。《教行信证》指出“信心无二心”,又说这是往生清净报土的真因,现《会疏》说“往生正因唯在这一念”,两者都把一念、一心结合于信。《疏钞》说“信即心净”,也等于说信心就是净心。一念净信,就是契合于“真如法一”的净信,所以经中下文是“愿生彼国,随愿皆生”。这与《教行信证》的报土真因、《会疏》的往生正因,都是互为表里,正好参证。
《弥陀疏钞》引证了《成唯识论》说:“信者,谓于实德,深忍乐欲。心净为性。何言心净,以心胜故。如水清珠,能清浊水。又诸染法,各自有相。唯有不信,自相浑浊。复能浑浊余心心所。如极秽物,自秽秽他。信正翻彼,故净为相。”什么叫做信?就是对于真实的妙德,能深入的安忍,欢喜愿求。“忍”就是安忍、安住。“欲”是愿意领会、愿意相契。信以心净为它的性。什么叫做心净?因为心很殊胜,如同水清珠。珠子放在很浊的水中,水当时就清了。信心就有这样的妙用。但是染法就相反了,种种染法,各个都有自己的相,唯有“不信”这个染法,它有一个特点是“自相浑浊”。它不但自己浑浊,而且还能浑浊其它的心所。如极脏的东西,它不但本身脏,谁碰到它谁脏。所谓“自秽秽他”。就好像要把脏的臭的大便放到干净的帽子上,帽子也就脏了,它使别的也脏。“信方翻彼”,信正好相反,能清浊水,把问题翻过来,所以信和不信差别很大。在初始不觉得,有人信、有人不信,都是一块没什么差别,但实际上非常明显。信是以净为相。所以莲池大师说:“今修净土,主乎心净,信为急务,明亦甚矣。”修净的人以心净为主,所以要明白生信是紧急的要事。《鼓音声王陀罗尼经》:“安乐世界,所有佛法,不可思议。神通现化,种种方便,不可思议。若能有信如是之事,当知是人不可思议。所得业报亦不可思议。”所以能信的人,你本身就不可思议;所得到的善业果报,也不可思议。不是你能想得到的。《要解》说:“唯有大智,方能谛信。”没有大智慧你不能信。所以若能真信如是之事,你这个人就不可思议。
相关链接
黄念祖居士《无量寿经讲座》前言
黄念祖居士《无量寿经讲座》01集
黄念祖居士《无量寿经讲座》02集
黄念祖居士《无量寿经讲座》03集
黄念祖居士《无量寿经讲座》04集
黄念祖居士《无量寿经讲座》05集
黄念祖居士《无量寿经讲座》06集
黄念祖居士《无量寿经讲座》07集
黄念祖居士《无量寿经讲座》08集
黄念祖居士《无量寿经讲座》09集
黄念祖居士《无量寿经讲座》10集
黄念祖居士《无量寿经讲座》11集
黄念祖居士《无量寿经讲座》12集
黄念祖居士《无量寿经讲座》13集
黄念祖居士《无量寿经讲座》14集
黄念祖居士《无量寿经讲座》15集
黄念祖居士《无量寿经讲座》16集
黄念祖居士《无量寿经讲座》17集
黄念祖居士《无量寿经讲座》18集
黄念祖居士《无量寿经讲座》19集
黄念祖居士《无量寿经讲座》20集
黄念祖居士《无量寿经讲座》21集
黄念祖居士《无量寿经讲座》22集
黄念祖居士《无量寿经讲座》23集
黄念祖居士《无量寿经讲座》24集
黄念祖居士《无量寿经讲座》25集
黄念祖居士《无量寿经讲座》26集
黄念祖居士《无量寿经讲座》28集
黄念祖居士《无量寿经讲座》29集
黄念祖居士《无量寿经讲座》30集
黄念祖居士《无量寿经讲座》31集
黄念祖居士《无量寿经讲座》32集
黄念祖居士《无量寿经讲座》33集
黄念祖居士《无量寿经讲座》34集
黄念祖居士《无量寿经讲座》35集
黄念祖居士《无量寿经讲座》36集
黄念祖居士《无量寿经讲座》37集
黄念祖居士《无量寿经讲座》38集
黄念祖居士《无量寿经讲座》39集
黄念祖居士《无量寿经讲座》40集
黄念祖居士《无量寿经讲座》41集
黄念祖居士《无量寿经讲座》42集
黄念祖居士《无量寿经讲座》43集
黄念祖居士《无量寿经讲座》44集
黄念祖居士《无量寿经讲座》45集
黄念祖居士《无量寿经讲座》46集
黄念祖居士《无量寿经讲座》52集
黄念祖居士《无量寿经讲座》53集
黄念祖居士《无量寿经讲座》54集
黄念祖居士《无量寿经讲座》55集
黄念祖居士《无量寿经讲座》56集
黄念祖居士《无量寿经讲座》57集
黄念祖居士《无量寿经讲座》58集
黄念祖居士《无量寿经讲座》59集
黄念祖居士《无量寿经讲座》60集
黄念祖居士《无量寿经讲座》61集
黄念祖居士《无量寿经讲座》62集
黄念祖居士《无量寿经讲座》63集
黄念祖居士《无量寿经讲座》64集
黄念祖居士《无量寿经讲座》65集
黄念祖居士《无量寿经讲座》66集
黄念祖居士《无量寿经讲座》67集
黄念祖居士《无量寿经讲座》68集
黄念祖居士《无量寿经讲座》69集
版权所有:大悲咒功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