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的陈烈刚开始读书的时候,对自己没有记性深以为苦,偶而读到《孟子》说了,做学问的方法没有其他的方法,只是希望将放失的心找回来而已。忽然体悟说,我的心无法收回来,那要如何记得呢?于是他就闭门静坐,一百天都不去读书了,想深入体悟以静心收心的方法而将心神集中。当再开始读书的时候,结果一看书,书中的内容全部都能够记得很清楚。
这一段有一句《孟子》的开示,就孟子曰,「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这一段常常我们听老法师开示,或者在《感应篇汇编》里面也有这一段,孟子曰,「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那我们来探讨这句经文的意思。那么这句经文的意思,就是我们了解孟子说,学问要做什么。就是我们读书的目的是干什么,我们学佛的目的是干什么,我们学儒的目的是做什么,学佛的目的是做什么,就是断恶修善,就是转迷为悟,就转凡成圣。什么叫「放心」?就是把迷失的心找回来,返迷归悟,就是「放心」了,把迷失的心找回来,我们都心外攀缘。
所以这里我们就来引用老法师他在一九九二年,老法师曾经讲过这部经,外面好像没有流通过,叫做《佛说当来变经讲记》,这个很珍贵。这是老法师在一九九二年于美国旧金山大觉莲社所讲的,当时是老法师的弟子心惠,这位三宝弟子记录,景美图书馆韩鍈馆长校正。这个大觉莲社,前几天老法师才跟我讲,我跟师父提到我到福州大觉寺,方丈和尚尼请我跟他们讲几句话,正好大觉寺举办八关斋戒佛一共修。那在福州大觉寺,新加坡的谈禅老法师的灵骨有奉厝在福州大觉寺,我跟老和尚报告这个事情。老和尚说他知道谈禅老法师,也就是在新加坡修得非常好的一位修行人,在城隍庙卖香、卖蜡烛,捐了好几十万的美金到美国,就是这个大觉莲社。
这部经经文不长,但是很契机,在讲我们现代,也就是说我们从这部小经,可以发现佛在三千年前就已经看出现代社会的现象,以及现在社会的弊端,包括佛门的现象,佛陀就先预言。本经的经题是《佛说当来变经》,简单的解释,「当来」就是我们现代。「变」就是变化的意思,是讲现代人人心变化、世界变化,连佛教也起了变化。确实,比如有正信的佛教,有观光的佛教,有学术的佛教,有迷信的佛教,这就是佛教变化,现在末法时期就是这个现象,所以佛教也变化了。
至于变化之后是好还是坏?修行的人又该如何成就自己的道业呢?《佛说当来变经》正是讲我们的自身切身的问题。谈到世界的变化,以近二、三十年最为剧烈,老和尚讲这个的时候,他那时候还是在一九九二年,现在是二O一八年,相差将近多少?二十年前。老和尚在那边讲的时候就说,近二十年,等于1992年,从一九七O年到一九九二年,老和尚讲的意思是说,这二、三十年最为剧烈。那现在更剧烈了。老法师说,难道就是基督教所说的世界末日到了吗?
那么我们就引用《佛说当来变经》这部经里面的一段经文。我们看经文,「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将来之世,当有比丘,因有一法不从法化,令法毁灭,不得长益。何谓为一?不护禁戒,不能守心,不修智慧,放逸其意,唯求善名不顺道教,不肯勤慕度世之业。是为一事,令法毁灭」。这段在讲佛法为什么会灭掉?当时佛要灭度的时候,魔王来障碍,佛陀不受障碍,最后降魔,魔王派魔兵、魔将、魔女来干扰佛陀入灭,佛陀都不受影响。魔王后来最后没有办法劝导佛陀不要入灭,祂甚至以天帝的位子要让给佛陀,佛陀都不愿意。最后魔王讲一句话,将来我派我的魔子魔孙就披着你的袈裟,进入你的僧团,进入你的佛门,我来破坏你的佛教。佛陀就流下眼泪,讲一句话,狮子虫身上肉,就有办法把狮子咬死了,把狮子毁灭掉了。狮子是森林之王、丛林之王,能够让狮子倒下去的。我们常常讲佛经,讲经说法叫做「狮子吼」,为什么?可以唤醒迷惑颠倒的众生,所以叫「狮子吼」。那么狮子是丛林里面丛林之王,只要狮子一吼,所有的动物全部销声匿迹。那么魔王这么一讲,派魔子魔孙到僧团来,佛陀就说,有办法毁掉这个狮子,吃掉狮子身上的肉的,就是狮子身上的这个虫,狮子虫身上肉。这就是这一段经文,就印证了佛陀当时讲的这句话。
所以这一段经文是正宗分的第一段,整个意思以现在人的说法,这是一种预言。简单的说,佛告诉在场的比丘,将来会有一些比丘,因为不顺从于佛的教法弘化,就是不遵守佛陀的教诲。佛陀的教诲是什么?当时阿难尊者有问佛陀四个问题,佛陀你在的时候,我们以你为师,你不在,我们以什么为师?佛陀你在的时候,你所讲经说法,我们将来会集的时候,要安哪个经名?要怎么个会集?佛陀你在的时候,我们依你的教化为安住,你不在我们要安住在哪里呢?第四个,对于这些六群恶比丘,如何对待呢?这四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佛说,我灭度以后,你们以戒为师,你们遵守戒律,追随持戒律精严的修行人,尊重波罗提木叉视同我在人间。这就是第一个,以戒为师。
第二个,我所讲的经教,将来你们会集的时候,要首先安「如是我闻」。
第三个,以什么为安住呢?依四念处安住,哪四念处呢?三十七助道品里面,「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所以妙境长老特别推荐说,修行净土的人要同时修四念处。就是「观身不净」,你容易放下身见的执着。「观受是苦」,五蕴是苦,所有的享受最后都是苦。苦,本来就苦受,乐,到最后乐极生悲,也是苦,「观受是苦」。「观心无常」,在还没有开悟以前,我们这个心是生住异灭,我们这个心是「诸行无常,是生灭法」,所以「观心无常」。「观法无我」,没有一个真正的我,除了我们的真如自性,「生灭灭已,寂灭为乐」,寂灭现前的时候你才见到真我,所以「无我」。你把我执破掉了,你把法执破掉了,你就悟了一切法,「观法无我」,你破了根本无明,就知道「观法无我」。你证得无我的时候,就证得不生不灭的自性。这个就是依四念处安住。
那最后一个,对六群比丘,恶比丘,佛陀说,默摈,不要理他就好了。这四个。
有一群、有一些比丘就不遵守佛陀的教法弘化,演变到佛法走向毁灭,使得依法修学的人不能得到佛法的利益。也就是说这些不守戒律的比丘做一个不好的示范,以至于有些想学佛的人,他产生邪知邪见,他不想学佛了,他无法得到佛法的利益。佛陀还特别举了六桩事情,任何一桩事情都足以令佛法毁灭,这个当然我们是在家居士,我们是护持三宝,但是老法师特别引用这一段《佛说当来变经》,最主要也是勉励我们注意这六件事情。
第一,「不护禁戒」是指轻视戒律的人不能持戒。经上说,禅是佛心,教下是佛的言语,戒律是佛的行持,假如你舍去戒律,禅跟教就沦为空话了,沦为空谈了。佛法不能存在世间,简单的说,一个因素。佛法不能存在这个世间,简单的说,一个国家就像靠法治来维系人心以及社会的安全秩序,也就是说,佛教的戒律就像国家的法律一样,佛教的戒律规范了佛弟子的身心世界如何安住。戒律又像儒家的孔孟,孔子、孟子所提的礼节,我们说礼很重要,儒家强调礼,佛家强调戒律。所以戒律就像儒家孔子、孟子所说的礼,礼节是根本,一旦舍弃了礼节,根本就断掉了,还谈什么为学之道呢?戒跟礼我们在上一集有探讨过,礼很重要,那一段老法师的开示,我们有探讨这个问题。所以戒和礼一样都是根本,重中之重,学佛舍弃根本,还谈什么开花结果呢?还谈什么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呢?这段主要是探讨戒律的重要性。
所以你「不护禁戒」等于不护持佛陀,不护持佛法。为什么戒是学佛的根本呢?佛法无论是大乘、小乘,都建立在戒定慧三无漏学的基础上。守戒才能生定,因定而开慧。我们说因戒生定,因定开慧,学佛最终的目标就是开智慧,智慧来自定力,也即是来自清净的平等心。然而唯有持戒才能使心清净平等,也就是说不守戒,我们的心就会混乱,我们心就会纷纷扰扰,心就不清净。我们不守戒,我们心就不平等,我们守戒了,心才会跟平等心相应。
戒律的精神,正是印光大师印祖所说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善恶在一念心,一念之间,在一念心。去掉分别、妄想、执着,清净心自然现前,心地清净则智慧开启,佛出世全为此事而来,所以戒律的重要性就在此。所以如果不护持佛制的戒律,也就是你「不护禁戒」,那佛法势必会衰微,佛法、佛教势必会灭掉、会毁灭。这第一个,戒为无上菩提本。所以戒,老和尚常强调,戒很重要。第一个,为什么佛教会毁灭、会衰微?就是第一个,佛的弟子「不护禁戒」。
第二个,「不能守心」。一切法都是由自心变现出来的,心善则万法皆善,心恶则万法皆恶。现代社会看起来好像是进步,其实是在倒退,倒退什么?
道德沦丧,戒律松弛,人心涣散,道心退转,这就是倒退。因为以前大家生活安居乐业,现在世界都在动乱之中,原因是现代人心不淳厚,不讲道德仁义礼,不讲道义,只图利害关系,有利于自己的才是朋友,不利于自己的就是敌人,大家都是自私自利,大家都不能够守着善心善念,社会怎么能够安定呢?古圣人孟子说了,「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我们今天为什么探讨这个问题?就是因为这句话,孟子说的,「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老法师说,这个意思,这句的意思,求学问的方法,「求学之道」,只在收回妄想杂念,如同《弥陀经》里面所讲的,「一心不乱」。所以现在的佛弟子,第二个,「不能守心」,也就不能守住道心。第三个,「不修智慧」。大家喜欢求福报,「不修智慧」。智慧的反面就是愚痴,愚痴的人不知道自己愚痴,成天颠倒乱想,真假、邪正不分,时常把邪法当成正法。确实,看现在的这些佛教界的乱象,或是一般民众的信仰,不管是道教的,或是儒家的,时常把邪法当成正法,把正法当成邪法,就老和尚讲的听骗不听劝,非常可惜。
修智慧有两种方法,一个是禅定,参禅。第二个,教下所说的,读诵大乘经典。读诵大乘也须要懂得要领,否则仍旧落入愚痴。读经同禅定一样,专修清净心。诵经好比石头压草,须要字字分明,不能诵经的时候胡思乱想经文的意思。假如有妄念现前,不要管它,继续念下去,一直把它念下去,念到后来,妄想执着自然就退掉了。你不用去研究经文的意思,你一旦到达智慧现前,自然本性的光明就显发出来,全部经文的意思你就能够完全通达明了。这是第三点,「不修智慧」。
第四个,「放逸其意」。现在世人所说的随心所欲,简单的说,就是贪瞋痴慢疑诸妄念,这个妄念的心起作用。
第五,「唯求善名」。追求名闻利养,我们现在世间人讲说,提高知名度。现代佛教形态也有所变化,现在有宗教式的佛教、学术性的佛教、邪教的佛教、传统式的佛教。老法师说,还有一种是作秀的佛教,强调广告,打知名度,大做广告,活动的时候排场非常热闹,十足的迎合现代人。我们台湾最近就发生一个现象,就年轻人非常疯狂的追逐所谓现代化的宗教,尤其是讲禅的,这位居士被称为某某禅师,最后也因为他自己接受信徒两部非常奢华的进口轿车,以至于被媒体挞伐得非常地严重。这就是什么?就讲究排场热闹,迎合现代人,并没有真正的佛法内涵,这也是乱世的现象,是「唯求善名」。这个在台湾普遍有这种现象,而且会愈来愈严重。
反而真正有修持的,像果清律师、宗兴律师都默默无闻,出来信众都不多,一、两百人。那些讲究排场的,甚至说他的师父非常伟大,透过媒体这样传播,跟他顶礼,赞叹他们的师父,透过这样网络媒体,电视媒体这样传播,赞叹师父。赞叹师父这样,反而是十几万人,上万人,而且非常有组织性的。尤其现代的这些所谓新兴的宗教,都吸收这些大学生加入,正统、传统佛教有办法会,他们就到他门口去发传单。就是迎合现代人的需要,并没有真正的佛法内涵。这是第五个,「唯求善名」。
第六个,「不顺道教,不肯勤慕度世之业」,这个「道教」不是说我们儒释道这个道教,就是不顺佛陀的教诲,弘法比丘不依佛陀的教诲去修行,只是口里修行,嘴巴讲修行,身行不修。不愿意「勤慕度世之业」就是说这些修行人不愿意仰慕佛法的利他的志业、利他的事业。「度世」的事业是什么?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这四弘誓愿。现代修行人不仰慕四弘誓愿,他不愿意去做自利利他的事业,末法的修行人修行道心不坚定,对自己的善根不相信,荒废自度和度化众生的事业。因为比丘的话,他就必须要怎么?要自度、要自利、要度他,要度化众生的这个如来家业。荒废自度和度化众生的事业,非常可惜,使得佛法更加的没落。
以上这六点,是老法师在美国旧金山大觉莲社,于一九九二年,所开示的《佛说当来变经》里面的一段经文的开示。那么这一段,老法师等于是在差不多二十六年前,一九九二年距离现在二O一八年,也等于差不多二十六年前,老法师讲的这部经就非常地深入。也是等于老法师差不多那时候还不到七十岁,差不多在六十六岁的时候,老法师讲这部经,《佛说当来变经》,老法师开示得非常好。我们在这边就是因为提到,刚才讲到,孟子曰,「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我们特别引用这一段老法师的开示。
《太上感应篇汇编》(第八集)黄柏霖警官主讲
版权所有:大悲咒功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