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善积德是行是行为,善是无私,行为的无私就是行善,积德是行善的必然结果出自《周易坤文言》“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行善以善行为本,以使得受助者真正受益为原则,在双方人格平等,不侵犯尊严的情况下实行。行善可以分为个人行善和组织行善,其中部分会带有商业色彩。
佛家释义
行善积德就是通过各种对治方法将内心的污染消除,使自己内在美好品德得以显现,内在的清净功业得以开发.比如说人的贪欲就是污染,有污染就会产生弊病造成无尽的痛苦,用布施这个对治方法去消除,这样我们清净性德才能得以显现,才能使人更加的快乐.具体的内容就要看自己哪方面的污染比较严重了。
大致上菩萨六度就是六种不同的方法:
1:布施能度悭贪
2:持戒能度毁犯
3:忍辱能度嗔恚
4:精进能度懈怠
5:禅定能度散乱
6:般若能度愚痴。
通过这六种方法的修学运用,能使人远离生死苦恼的此岸,到达永恒安乐彼岸。
也就是讲真正行善积德 ,不在乎外在形式, 关键是自己性德的提升, 这才是比较重要的。
或有建议关于那些乞丐,或有做法是:一般看见残疾的特别可怜的会给,正常人理都不理,因为那些骗人的,你给他钱反而是害了他,让他造无尽恶业。故而,积德行善也需要智慧,不可盲目而为,学会判断,学会把握也是不可或缺的。
或有建议:可以捐钱给正规寺院放生印经文或是捐个大的慈善机构,这样比较好.而且这样的捐钱比较多些,给乞丐的不过就是几块钱而已。其实更多的行善方式,也需要大家共同努力,共同创造,共同分享。
有云:一个笑容、一句吉言都是一种善的布施。亦有云:劝人为善,孝顺长辈,尊敬他人,是一种行善的举止;亦有云:改正过错,浪子回头,也是一种善的行为;甚至一个善的念头都是善举,因为它是行善的初衷。《十善业道经》讲到:谓于昼夜,常念思惟观察善法。由此而明,善的概念要经过不断的思考,善是可以与时俱进的,人的言行举止乃至思想都透露着一善一恶。
善是一种修为。行善积德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文明。行善积德,功德无量。
概念
行是行为,善是善事,做善事即是行善 。
利于别人的行为与思想就是善。
积极修行胜行,利安一切,称为行善,如布施、放生等。
“行善”:不做损人害人之事,成就别人做成好事,仁、义、礼、智、信而。
原则
低调行善应以“带动他人行善”为基本点和出发点,同时“以身作则、严格律己、不图名利”为准则,影响和带动他人以心向善、回报社会、以做好人、行好事的心态来帮助他人,而不是带有一己丝毫目的。
高调行善是求名利,带有自身目的,有功利性。
方法
一、「与人为善」,这是讲存心,要存一个善心,以善心看待一切众生。
二、「爱敬存心」,以真诚心爱一切众生,爱一切人事物;“敬”是恭敬、谨慎、细心,对人、对事、对物,爱敬存心。
三、「成人之美」,人家有好事,我们要帮助他、成全他,不能破坏。此人是恶人,但是他做的事是好事,即「偏中正」,我们也要帮助他。不能对人要对事,此事对社会有好处,对大众有好处,就应当帮助。人虽然不善,我们要常常辅导他,尽心尽力去帮助他,使他的善行能成就。
四、「劝人为善」,特别劝导有能力、有机会的人,他们有能力、有机会行善,错过非常可惜。没有机会去创造机会,比较困难;创造机会也必须有创造机会的条件,否则也是做不到。所以认识机会,掌握机会,这是真正的智慧。
五、「救人危急」,人在有急难、危险之时,不论他是好人、恶人,是恩人、冤家,不能见死不救,一定要救援。
六、「兴建大利」,所谓大利,利益社会、利益众生的就是大利。自己有能力,自己一个人做;没有能力,就集合大众的能力来做。利益社会大众的事情太多,什么是真正的大利,真实的大利无过于教育,教育是根本。今天社会动乱,人心不安,灾难频繁,其原因就是教育的失败。现前最大的利益,就是宗教教育的落实。学校教育,要回到中国古老的教学宗旨很难;换句话说,纵然他明了,也无法改正过来。所以,今天唯一的办法,就是宗教教育。 宗教教育要看我们自己怎样去推动。说到佛教教育,今天无法推动佛教教育的原因何在?没有师资,没有讲经说法的人。出家人虽然不少,但出家人没有忘记自己,没有放弃自私自利,想推动佛陀教育根本不可能。要想推动佛陀教育,最低限度要将自私自利的念头舍弃,这就难了。所以当前最大的利益是办学,培养师资,然后才有一批人来推动,来教化众生,帮助众生断恶修善、积功累德。 这个世间孤儿很多,这些小孩从小就失去母爱,失去家庭,他们需要真正有爱心的人来照顾、教导。要如何教导,这都是社会大利之一。现今的社会,年老之人退休后,儿女不孝养,老人的晚年非常孤单、寂寞。我们要如何照顾、教导他们,让他们回头,让他们忏悔,认真学习,使来生比这一生过得更殊胜,这是教育。当然最殊胜的,是帮助他作佛、作菩萨。此目标若达不到,也应当帮助他生天,帮助他来生得到人间富贵,这都是属于大利。
七、「舍财作福」,世间人不知道财是罪业,你能够舍财,你就修福了。积财就是罪业,很多人缺乏财用,你把财留在身边,让一些人受苦受难,这就是造业。何况财积在身边,增长贪嗔痴;换句话说,增长你将来堕三恶道的机会。所以财一定要舍,要舍得乾乾净净。世间人不肯舍财,就是有顾虑,担心舍了之后生活没着落,这是他不懂因果的道理。命里有的决定有,舍都舍不掉;命里没有的,求也求不来。可是财来的时候,还要赶快舍。 中国从前供的财神是范蠡,很有道理。范蠡非常懂得处理财务,他帮助越王勾践打败吴国之后,就退隐去做生意,没多久就发财了。发财之后就布施,布施完了,再从小生意做起;没多久又发财了,发了之后又散,三聚三散。所以他懂得散财,懂得布施,愈施愈多,愈多愈要散,决定不积财,这是修大福报。不但他这一生当中,财用决定不会匮乏,来生的福报无比殊胜。
八、「护持正法」,世间正法、出世间正法都要维护。今天护持正法以新加坡的李木源居士为榜样,值得我们学习。他毫无私心,真正是念念为佛法、念念为众生。但是护法首先要有智慧、有能力,认识正法。特别在现前时代,《楞严经》云∶「邪师说法,如恒河沙」,也就是说仿冒的佛法太多了。所以首先要有能力认识正法,然后才发心去护持正法。我们一生全心全力做这桩事情,但是每个人缘分不同,有人很想学佛,很想亲近善知识,但是遇不到。真正遇到善知识是大幸,遇到善知识要真正肯学,发心学习弘扬、护持,这是无比的福报。
九、「敬重尊长」,佛教导我们要孝亲尊师,要做到。世间人不重视孝道、师道,我们要为社会大众做好榜样,念念不忘父母师长的恩德,这是存心厚道。不但不忘,还要有行为表现,对父母、师长要尽到孝养的责任。生命得之于父母,慧命得之于老师,对父母、老师之恩怎么能忘记?我小学的老师已经找不到了,中学时代的老师,还有一位。每当逢年过节,我都会送一份供养给老师,礼虽然很微薄,但老师感到很温暖,学生没有把老师忘记。 老师对我们有厚恩,如何报答?表扬老师的德行。我跟李老师学佛十年,李老师往生之后,我向台中莲社建议,在老师的故乡山东济南,建立一个纪念堂。韩馆长对我有护法之恩,念念不忘。我在她的故乡买了一栋七层的大楼,做为韩瑛馆长的纪念堂,这是不忘本。我还有一个中学校长-周邦道先生,抗战期间我在贵州念书,他是我的校长。到台湾,我们有缘分跟李炳南老居士学佛。他往生了,我在贵州建立一个中学纪念校长。校长的别号庆光,所以学校名称为庆光中学。我母亲往生了,我用华藏奖学金来纪念她。在大陆有五十个学校,设立这个奖学金。孝亲尊师,我们要有行动去表现,要真正做到。这是提倡孝道、师道,提倡知恩报恩,人不能忘本,这是教育的作用。
十、「爱惜物命」,佛家提倡素食,素食是不杀生。戒律里,将「不杀生」列为第一条戒。杀生是大恶,我们要学习爱护一切众生的生命。【善行无穷,由此推广,万德可备。】 善行真的无量无边,了凡居士在此地,为我们列出这十条,我们能做到,然后将这十条推广,才真正是积善、行善。我们这一生有幸遇到佛法,遇到好老师,我们才明白这个道理,才知道这一生应该如何做人,真正依教奉行,这一生过得很充实、很美满。尤其是大动乱的时代,积善积德一定要抓紧机会,赶快努力去做,失去机会就很难再遇到。
佛学的行善方法:
1、行善不一定要用金钱,一个人如能劝人改过迁善、启发别人智慧或良知(在网上发善文即是一例)、担任义工、照顾病老、鼓励安慰别人、铺桥造路、维护环保,甚至时时心存慈悲、面带笑容,去孝顺父母,去善待一切众生(包括人与动物),则这些都要比单纯的捐款更具功德。
2、行善后更要注意“修持”,不要一面行善,一面又在造恶业(例如犯五戒、十恶,或从事损人利己及伤天害理之类的坏事),否则所有的善行均将被抵消漏尽,甚至功不抵过,还遭恶报。
3、行善出自纯粹救人的动机,则此种“无相布施”的功德可说是最大。反之,如果只为沽名钓誉或由于自私原因而布施,则其福报便非常有限(不过比完全不布施要好得多)。此即为何同样作布施,有人福报很明显,有人却不明显,其道理也在此。
4、如果有人长期行善竟然十分意外、毫无感应,则其主因除上述几点外,佛经所云:“为善必昌,为何不昌?必有余殃,殃尽乃昌;为恶必殃,为何不殃?必有余昌,昌尽乃殃。”这可能是最好的解释。因此千万不必怨天尤人,反而更应该具备耐心,并深信只要持续认真行善,努力修持,诚心忏悔,将来一旦业障消尽,必可得到解脱,而享受美好的福报。
5、更重要的是,除行善外还要修慧,因为惟有修佛法,培养智慧,才能清静心灵,免除烦恼,甚至了脱生死,一切都看得开,放得下,而得到真正的快乐。
表现
高调与低调的行善
“高调行善”多指做行善行好事、帮助想让他人知道。与“做好事不让他人知道”、“低调行善”成对比。高调行善和低调行善,都是行善。但“高调行善”往往多指是需要宣传的行善行为。
“低调行善”多指做好事不留名、不需要外界媒体进行宣传的行善行为。
相关名言编辑
◎人人存善念,并能日行一善,则个人、家庭、社会一定安乐祥和。
◎爱是感情的基础、是奉献的美德,奉献我们的爱心与关怀,使社会更美好。
◎见他人善,当如己善,必助成之;视他人物,当如己物,必爱护之。
◎由于助人而受亲爱,由于柔和而有魅力,由于温和而为人所偏爱,由于有一切德而受尊重。
版权所有:大悲咒功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