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咒功德网

黄念祖:金刚经到无量寿经 第六讲

发布时间:2023-12-20 10:14:57作者:大悲心
黄念祖:金刚经到无量寿经 第六讲

作为最后一讲,从《金刚经》我们完全谈到《无量寿经》了,今天所要讲的是《无量寿经》的宗要,即它的宗旨、要领。《无量寿经》是净土宗的第一经。关于净土法门的殊胜,在《无量寿经解》第一卷开头有这样几句话予以说明:“净土法门者,乃一乘了义……”净土法门是一乘法,是了义法。佛所说的法中,许多是三乘法,让大家证阿罗汉、证圆觉、修菩萨道 。所以,“声闻乘”、“圆觉乘”、“菩萨乘”这三乘称为“三乘法”。等到最后,佛说《法华》的时候,就汇三为一了,也就不再说“三乘法”了。“三乘”是一种权说,是权巧的说法,因为佛初转法轮时,众生根器还不够,不能把真实的法向大家合盘脱出,所以给众生先讲“三乘法”。说到最后究竟处,那就是“一乘法”。统统都要成佛,这就叫做“一乘法”。它是最究竟的法!佛最真实的说法!不是佛为了将就众生的根器而说的权巧法,而是表佛境界的法!《无量寿经》则正是这“一乘法”。因为对于“极乐世界”,在《往生论》里有这样的话:“二乘种不生”。只是为了自觉而发的二乘种性的愿心,是不能往生的!到了极乐世界,纯粹都是“阿?跋致”(不退转)。诸上善人都是发心的大菩萨!大家经常所说的“有声闻乘”,这个“声闻”,不是就他发心而言的,而是就他的断惑而言的。他的断惑 水平相当于“声闻乘”的水平,但实际他所发的心却是“大乘心”,是一乘法。因此净土法门与《法华》所说的“一乘法”,两者是一回事。都是最殊胜的、最圆满的、最究竟的、最真实的法!

佛所教的法中,分有“了义教”与“不了义教”两种。“了义”就是彻底的;“不了义”就是不彻底的。那么,怎么叫“了义”?怎么叫“不了义”呢?凡是讲“诸法实相”的经典,就是“了义”的经典;凡是没有讲到“诸法实相”的经典,就不是“了义”的经典,即是“不了义”。因为众生根器、水平都各不相同,所以佛说的法也各不相同。对水平低的,就讲“不了义法”;水平高的就讲“了义法”。所以,常常你会发觉这部经与那部经好象有冲突而不一样,按现在的话讲,就是有矛盾,原因就在于此!那么,两部经有了矛盾怎么办呢?都是佛说的,我听哪个呢?其实,佛早就告诉我们了,在这种情况之下,你要依止于那个“了义”的教说,而不能依止于“不了义”的教说。也就是说,哪本经是了义经,就依止于哪本经。净土法门是“了义”的教。《阿弥陀经》中包括释迦牟尼佛在内,十方诸佛都来赞叹阿弥陀佛,原因就在于它是“一乘了义”的教!“万善同归,三根普被、凡圣齐收……”永明延寿大师有一部《万善同归集》,说一切善最后所得的果,都是要汇到“阿弥陀佛”这个大愿之海中,就象一切水都要流到大海中一样,一切善行最后所归宿的,你要得到的最终善果,就是要最终都归宿到弥陀的愿海之中。

有许多法,只是上根之人修起来合适,下根人就很困难了,比如参禅,许多人就不相信有“顿法”,甚至有些修禅宗的出家人也不相信,那就不好办了!由于根器的原因,所以不可能人人都接受顿法,学密法也是如此。包括前面提到过的我那个师兄弟在内,许多人学了密法之后,发神经病的人不只一个二个,有很多。这倒不是因为“法”有问题,而是因为修法的人根器不够造成的。根器不够就会生出障碍,引起魔障,下场很惨!只有净土法门,才能三根普被。你再没有水平的也可以往生。前面提到的那位老太太,往生之时很安祥的,比活着的人都要安祥,她虽然大字不识,就这样的水平,她却往生得很好。所以,不是只有永明大师、智者大师乃至文殊菩萨才能往生极乐世界,而是“三根普被”。

有的法,你叫上上根的人修,他还不耐烦、不愿意修呢!我个人就是个狂妄的人。当年,对于有些说法,我还听不进去,觉得不入耳,后来是《金刚经》才把我给折服了。所以说有的法不是三根普被。而净土法门则不然,唯独净土法门,最上根器的人学也不屈才,最下根的人学,也可以入门,真正是“凡圣齐收”。“横超三界,迳登四土,极圆极顿,……”净土法门的特殊之处,在于横超“三界”,这“三界”是:欲界、色界、无色界。要离开这个欲界,按普通的修行方法是很难的!“欲界”包括欲界天,佛教称之为“帝释”。即是欲界,那还有男女之情。“欲界”上面就是“色界”,色界成为梵天。梵天修梵行、清净行。要按普通的法门来说,一个人在一生中,只要有一次男女行为,就已经不清净了,就不能再生梵天了。生天就这么难!“色界”之上还有“无色界天”。要想竖出“三界”,就要把见惑、思惑完全断尽才成。不仅是咱们人类的见惑、思惑,“欲界天”、“色界天”乃至“无色界天”的见惑、思惑统统都要断得干干净净。高了不说,就拿咱们人类而言,思惑中的“贪、嗔、痴、慢”这四个字,谁敢说自己已断尽了一种?我看不见得有吧!连“欲界”中的“贪、嗔、痴、慢”都没人敢说断尽,那就更不要说“色界”、“无色界”的“贪、嗔、痴、慢”这四毒了,所以,这个竖出“三界”是太难了!而现在这个净土法门,是“横出三界”,是依仗佛的愿力加被的方法出“三界”。就好比一个竹竿,里面有个小虫子,它要沿着这个长竿一节一节地咬出去,那就太困难了!竖着咬,不知要咬到何时才能出去,而如果要横着咬呢,只要横着咬个窟窿不就出来了吗!也就是说,只要我们一生勤苦,老老实实地修持,认认真真地念佛,你咬通了,就可以出“三界”了,这种出“三界”是“横出三界”。顺着竹竿一节节地咬出来,这是“竖出三界”,横着咬出来是“横出三界”,这一生就可以办到!我曾经问过贡噶上师:“咱们密宗都是即身成就,也就是即身成佛,往生净土算不算是即身成佛?”他反问了我一句:“你说的是哪个净土呀?”我说:“我问的是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净土。”他说:“啊!那就是、那就算!”所以,我们一生中便能得到大成就,唯有这个净土法门是最易行道!所谓“迳登四土”,就是说你一旦到了极乐世界,到了“凡圣同居土”,不可思议处就在于,它与“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常寂光土”是同等的,你生一土,就等于是生四土,这是非常不可思议的事!这个“同居迳登四土”,不但是圆教,而且还是“极圆极顿”之教。

天台宗判教:藏、通、别、圆。其中最高者是“圆教”。藏教(三藏)是小乘;通教是通于大、小二乘;别教单指大乘;圆教最高,称为圆教。有的是渐法,有的是顿法,称之为渐教、顿教。华严宗就分为五教:小、始、终、顿、圆。这个净土教,不但是圆是顿,而且是“极圆极顿”之教。对此,我在《大经解》中引证得很多了。有中国的、有个国的论注,都说明了净土教是“极圆极顿”之教。用?益大师的话讲,《法华经》和《华严经》的精髓都在《阿弥陀经》里体现了。这两部经典是最圆最顿的经典。既然它们的精髓都在《阿弥陀经》中有所体现,这不正说明净土教也是最圆最顿的吗!不可思议呀!《阿弥陀经》的经名就叫“不可思议”。我们修任何法门没有不好的,但是对于净土宗,特别提醒一句,千万不要轻视净土,你愿意修其它什么法门,可以接着修,我从来不喜欢劝人说:“你这个法门修不好,换换样……”。既然抱定一个法门,那你就要努力去修。但是最好你要求生净土,你不求生净土,也千万不要诽谤净土,你要是诽谤了净土宗,那就是在诽谤“如来大法轮”!你要是这样地谤法,那比“五逆十恶”的罪还大!有些人还自以为自己修得很精进、很不错了,但就是因为你谤法而已经上了谤法的名单。所以,这一点今天提出来向大家作为供养,希望大家千万在言谈举止上注意,不要流露出轻视净土的言论。净土宗是如此殊胜的,别的法门都是难行道,唯有净土宗是易行道。我们要重视这部《无量寿经》,好好去研究它,要依止这个法门,

那么,净土法门的经典中,哪一部是最重要的呢?古人早已替我们作了选择,《无量寿经》称为净土第一经。净土三经、净土四经、净土五经,这其中都有《无量寿经》。大家念的《阿弥陀经》是其中之一,还有《观经》也是其中之一。净土这三经是根本的经,有的加上了《普贤行愿品》,还有的加上了《大势至圆通章》,各个选择不一,于是才有“四经”、“五经”之说。另外还有《后出阿弥陀佛偈经》。尽管许多经典带着说了西方极乐世界,千经万论之中,唯有这《无量寿经》最为重要!在日本非常重视此经,但在中国,念此经的却很少。中国历史上注解《无量寿经》的,从古至今也只有两部:一部是隋朝的慧远大师(还不是净土宗的那个慧远);另一个则是三论宗的祖师,唐朝的嘉祥大师。此外再没有注解《无量寿经》的了。

为什么注解《无量寿经》的本子很少呢?这是因为《无量寿经》的翻译本太多,没有一个最理想的译本,所以尘封于“大藏经”中,就是因为缺少一个善本。至今流传下来的各个译本之间出入很大,出入的程度远远大于《阿弥陀经》、《金刚经》的译本。例如:此经中最重要的内容是“发愿”,而这五种译本之中,记录“四十八愿”的有两种,即魏译本和唐译本。记录“三十六愿”的有一种,即宋译本。最古的译本汉译本和吴译本,是“二十四愿”。由此可见,有“二十四”、“三十六”、“四十八”等数量不一。平时大家只知道有“四十八愿”,而不知道还有“三十六愿”、“二十四愿”之说。由于没有善本,所以大家不知道读哪一本为好。后来,经过王龙舒居士(著 龙舒净土文 者)作了汇集;彭绍升对魏译本也作了删节,称之为“节本”。再加上清咸丰年间的魏默深汇集的一本,一共形成有八个汇集本。但是这些汇集本都有缺陷,特别是有此汇本,好些文句是汇集者自己写进去的,与原译本不符。有鉴于此,先师夏莲居居士才又汇集了一本,也就是现在大家所看到的这本《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这一本是抗战日本投降之后才定稿的,是最新的,至今成为佛教界公认的一个善本。我所发心注解的也正是这个善本。一旦“法运”到了,有些经典也就应运而生了,所以这个善本的出现与“法运”有很大的关系。我们常常也感叹,后人的因缘比古人强的地方也有,这部善本的出现就是一个说明。再比如,当年智者大师听说有《首楞严经》,他整天向西顶礼,希望他能读到《首楞严经》,还是智者大师呢,但他一辈子也没能看到《首楞严经》。他是隋朝人,而这部经直到唐朝武则天时代才传入中国来。好困难呀!是搁在肉里藏着带进来的,经过手术从肉里才取出来。所以,我们今天读《首楞严经》,读得很方便,不知道当年来之则不易呀!所以说,有时候后人的福报还胜过古人。今天这部《无量寿经》善本的出现,确实是我们当代人的一种殊胜因缘福报。善本的出现,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因为它是关系到今后众生得度的一件大事。我们谈到《无量寿经》,当然就要依据这部善本,我所注解的《无量寿经》,依的也是这部善本。我们研究这部经,首先要研究经的玄意,而不是一上来就看这经的正文。要先深入研究这部经有几重玄意。

天台宗为解释各经内容之深义,立有五种义解法:第一,释名。就是一部为什么它叫这个名子。这个名子有什么含义。第二,解体。就是一部经,以什么为体。我们知道谈实相的才称作“了义教”,不谈实相的就不是“了义教”。它是以什么为体?它是不是谈实相的,是不是以实相为体?这就叫“解体”。比如 《阿弥陀经》,?益大师便指出:此经的体就是实相。第三,明宗。阐明一部经的宗是什么。也就是此经的宗旨是什么。所谓“宗”,就是修行的要径。宗就是告诉你修行的路应该怎么走。“宗”分三层意思:一是修行的要径,重要的途径怎么走。二是契合本体,契合实相,契合真如的关键。三是“六度万行”的纲要。因此我们了解“宗”,是很重要的!第四,论用。要知道一部经的作用是什么。第五,判教。知道它属于哪一教。在《净土资粮》中谈到了《阿弥陀经》的宗,它的宗是“信、愿、持名”。《阿弥陀经》称为小经,《无量寿经》称为大经。这部大经以什么为宗呢?大经就是以“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为宗。大经、小经,实际上是一部经。古德有时称为“大本、小本”,《阿弥陀经》被称为“小本”或“小经”;《无量寿经》被称为“大本”或“大经”。就《华严经》而言,《法华经》就是“大经”;《无量寿经》就是“中经”;《阿弥陀经》就是“小经”。是属于“华严”的同类。既然知道了这部的宗旨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那么什么是“发菩提心”呢?为什么要“发菩提心”呢?这个“菩提”可以翻译成“道”,“菩提心”就是“道心”。也可以说是“正觉”、“佛”。发心是因果关系。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菩提”就得“菩提”。佛法是心地法门,不是别的,完全是你心地上的事情。你如果发了“菩提心”这个因,必然成就“菩提”的果。通俗地讲,这个“菩提心”就是大智慧、大慈悲、大愿力这三者圆融为一体的心。三者为一体的,不是大拼盘,而是“三即是一,一即是三”。再深入地讲,如《往生要集》所言:菩提心分为二种:一种叫做“缘事发心”。一种叫做“顺理发心”。就是顺着这个实际的理体而发的心。这两种发心正好与密教相合:这个“缘事发心”,在密宗称为“行愿菩提心”,即所发的广度众生的种种大愿,是随着事而发的心。第二种“顺理发心”,在密宗称为“第一义谛菩提心”或“胜义谛菩提心”。名词虽然不一样,但显密圆融起来,这两种叫法是一致的。据我本人发现,在密教里许多不好懂的地方,都能有这个显教的大乘经典里找到根据。所谓“随事发心”,就是烦恼无数誓愿断(法身成就之因)、善法无量誓愿修(报身成就 之因)、众生无边誓愿度(应身成就之因)、佛道无上誓愿成(求证佛果之因)。这样一个发心,搁在一起就是成就“无上菩提”的因。这个因果是不可思议的!正如经上所说:“发心毕竟二无别,二心先心难。自未得度先度他,是故我礼初发心”。初发心与最终成佛,两者是无分别的,一切平等吗!虽然是一切平等,但先发心与后成佛的那个心比起来,前者难呀!为什么呢?因为众生都在迷惑颠倒之中,在这种情况之下,你能生起一念清净的正信之心,是极不容易的呀!所以说:“如是二心,先心难。”、“自未得度先度他。”(不是为了救自己)“是故我礼初发心”(所以我要顶礼初发心的人)。

我们不要轻视自己,真正发了菩提心的人,我们就叫他初发心菩萨,称菩萨了。你要学般若,就称学般若菩萨。你应受顶礼,给你顶礼的人都是菩萨,都是菩萨给你顶礼。真是如此,这个心的果报,当然成佛。种菩提得菩提,虽是菩提,但华报生净土,是先生净土,然后成佛。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个菩提心的心量是广大无边的,长远无限的,所以能感得广大无边的依报净土、长远无量的正报寿命。这样的一个果报,除非是发菩提心,否则不可能成当得起。这是“缘事发心”的心相。也就是我们的“四弘誓愿”,在密宗称之为“行愿菩提心”。这个发心相对还是比较容易的。第二种,所谓“顺理发心”,就是真正信解“诸法皆如幻梦”的道理。也就是《金刚经》上所讲到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你要是真正发心之后,就会把一切的事情都看得如梦如幻、如泡如影。也就不会对此执著而较真了。我常给大家打比方:见到这一切功名富贵、一切一切妻儿老小,都只当成是肥皂泡。因为一切都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要灭掉的,所以没有什么可留恋的。要知道一切事物没有灭的时候其实就是虚妄的,表面肥皂泡是个球,但根本就没有球的存在,当你认为存在的那一刹那,其实当体便是虚妄的!不要等泡灭了才看出它的虚妄性。一切都如梦幻,一切就是指“诸法”,它包括了世间、出世间的一切事情。

有的人修定得了点境界,出现了一些奇异功能,于是便觉得这是得了真实受用,其实这样认为就耽误了大事了。要知道一切皆如梦幻,你依然还有诸法的范围之中,所以是非有非无的。大家习惯于执著,不是执有就是执无。要是“有”就不可能是“无”;要是“无”就不能是“有”,这是形式逻辑思维而不是辩证思维。诸法实相是离于有、无的!佛法难懂之处就在于此。经中一讲“无”,于是大家就以为什么都没有;以为一切色都是空,那么即是如此,这些摆在眼前的东西怎么不空呀?经中的真正意思是,有与无都离开,而是“非有非无”的,是离言绝虑的。离开了言语,用言语是表达不出来的!如以电视来说,它是把一个图像分成许多小格,汇集到电视屏幕上,从而形成完整的图像。如果是一个完整的图像传送过来是不可能的。同样的道理,佛法要想全部用语言表现出来摆在你面前,也是不可能的。也等于给你分成了许多小格子,还需要你象电视一样把它们还原,通过你的还原才能显现出佛法的真相。所以,什么开悟?所谓“开悟”,就是你跟佛同步了,你能把零散的小格还原成完整的图像,这就是开悟了!发菩提心不仅是“离言”的,还是“绝虑”的。不是思虑所能达到的。用研究、用思想的方式,那是意识而不是绝虑。即是意识,那就是分别识,凡是分别识都是错误的。我们要修佛法,就是要成就,就是要转识为智,把这个识转成智慧才是成就!现在,人都是在这意识分别中修行,所以《四十二章经》说:“甚勿信吾意,吾意不可信”。

离言绝虑的,非思虑所能及的。从此去信、去理解,发大广大心,不见有烦恼可断,不见有善法可修,善法与烦恼都是平等。然而它不是没有可断、可修的,虽然知道要度无边无量的有情,可是不存能度和被度的心,能随顺于空无相、随顺于无愿。就如《金刚经》所说的:“如是灭度无量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由此可见,这样地发心是不可思议的!是真正明白了顺理发菩提心的心相,也就是《金刚经》的境界!这个“随事发心”,是可以退转的,这是因为不定性的人也可以“随事发心”的结果。所谓“不定性”就是指道心不强,还没有定性,愿心忽升忽降的人,这样的人也能发心。而“顺理发心”就没有退转可言,因为凡是顺理而发心的,肯定都是菩萨性的人才能发起,已经决定是大乘心,以菩萨为性,这样的发心功德无边!所以,什么是“菩提心”,我们通过元晓大师(唐朝高丽国的大德)的话,知道这个发心有多大的功德:“设使诸佛穷劫演说彼诸功德,犹不能尽。”一个人发了菩提心,即使诸 佛拿多少劫来讲给你讲说他的功德,也还是说不完的。所以这个发菩提心的重要性就在于此。再有省庵大师在《劝发菩提心文》中也说:“发菩提心是诸善中王。”什么是“善中之王”?彭二林居士在《无量寿经起信论》中说:“是知菩提心者,诸佛之本源,众生之慧命。才发此心,已成佛道 。以与佛智、不思议智、大乘广智、无等无伦最上胜智相应故。”菩提心是什么?是诸佛的本源!诸 佛都是以菩提心为本的;是众生的慧命。你发了菩提心就有了智慧的生命。咱们只知道这个寿命,可你还不知道自己有慧命,其实你若真正修持,发心之后,你就有了慧命。才发此心,你就已成佛了,正如经中所言:“初发心时便成正觉。”。由此可见,净土宗是圆教,是最圆顿的教,不立阶梯,直下成佛!《无量寿经》中讲“三辈往生”,不论上辈还是中辈、下辈,都是因为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的结果。此可见发菩提心的重要性!很多人都对密宗感兴趣,其实密宗最重要的还是在于她强调发菩提心。修密宗之所以成佛快、得果大,就是因为发菩提心的关系!我们对此可以用密宗的经典作以引证,《菩提心论》说:“此菩提心,能包括一切菩萨功德故。若修证出现,则为一切导师,若归本则是密严国土,不起于座能成一切事。”

现代科学界最新发现:一个细胞包括了一切细胞的信息,细胞间不是隔裂的,一跟一切都是贯通的。发菩提心也是这个道理,你发心就包藏了一切菩萨的功德。若修证就会出现,现在之所以没有出现,是因为你没有发心,一旦发心于修证中就会出再现,你则成为一切有性的导师。若归本,那这个发心的本是什么呢?就是“密严国土”。就是“大日如来”的国土,在《华严经》毗卢遮那称“华严世界”,也就是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也就是“密严国土”。只要发了这个菩提心,你不用下座,就是坐着便能成就一切事。一切佛所做的度化众生的愿都能圆满成就了。这是极其赞美了发心的功德。另一部密宗经论《菩提心意》又说:“菩提之心是成佛之本,大事因缘莫过于是。”菩提心是成佛的根本。佛为什么出世?就是这大事因缘。这个大事因缘就没有比发菩提心更大的了。

谁能真正发起了菩提心?这是了不起的事情!我们看经中常常说的,有多少多少人发菩提心,证明就是难得呀,记载下来。发了菩提心,就会一向专念“阿弥陀佛”,这与《弥陀要解》以及《净土资粮》所讲的信愿、持名,是一致的!下面我们再说说,为什么只提倡要一向专念“阿弥陀佛”,这其中有许多原因:第一,在一切方便之中,用?益大师的话讲就是:“一切方便之中,求其最直接、最圆顿者,莫若念佛。”最直接,张吕就来,而且最圆顿,这一句佛号功德无量,“莫过于念佛求生净土了”,因为一切念佛法门之中,“求其至简至稳当者,莫过信愿专持名号”,所以这是比较来比较去,最简单、最圆顿、最直接、最稳当的!第二,最为稳当。对此大家要注意!我们这个修持,不要搞得很冒风险。现在许多修密的人,得了神经病,发狂昏乱,不是一个两个人,也不止三个四个人犯。如果这么修就不稳当,莫若专持佛号。又“阿弥陀佛”是万德洪名,他是由于万德成就,才成了“阿弥陀佛”,为什么成就了呢?因为种种功德都成就了,种种誓愿也都成就了,所以这个“阿弥陀佛”的名号也就成就了。这个名号是万德所产生出来的,因而我们念这个佛号,就把德给召来了。比如我这有一串念珠,是由种种的宝所成就的,那么这串念珠中当然也就包含了种种的宝。如果其中有珍珠、玛瑙所成就,那么这串念珠肯定包含了珍珠和玛瑙。同样的,这句佛号由于是万德所成就的,所以这句佛号就包括了万德。念佛就是借这句名号把这万德便叫了出来。再打个比方:人们修房子,房顶上有个师傅,房下有个徒弟,师傅说“我要瓦刀!”,徒弟就拿瓦刀上去;“要灰浆!”于是又把灰浆送上去;“沙土!”,沙土就又上去了------名子吗,你要什么来什么,这就是以名召德。念“阿弥陀佛”这个名号召来的是什么呢?召来的是阿弥陀佛的万德。所以,持名不必再需要观想、参禅等等。最简单、最直接不过了!《圆中钞》说:人人都有嘴,人人都有心,初发心的凡夫,你只要有嘴,就可以只持名号,不论是困还是忙,是动还是静,行、住、坐、卧都可以修,所以最为方便啊!尤其是现在,大家都很忙,让大家一天上三课,每课三个小时,那你的生活家庭就没法照顾了。而现在你完全可以在生活之中、劳动之中、在排队之中……你都可以念佛。我常说,咱们就是要变费时为有用时,即不管你是男是女、是智慧是愚痴、是有地位还是下贱……都可以如元晓大师在《游心安乐道》中的话:咱们所造的这个恶业,是从妄想生的。它没有真实的根,所谓“妄想”就是虚妄;所谓“无明”就是没有无明。那么咱们为什么成为众生,是因为“无明”。而《心经》不是告诉我们“无无明”吗!正如《涅?经》也讲到的:当佛就要涅?之前,入了种种的禅定,入了种种的世界,给大家找“无明”,但最后告诉大家,找无明不可得!没有无明!所以众生所自造的一切恶业,都是从妄心生的,因而是虚妄的。

念佛的功德是从真心而起的,从妙明真心起来的。真心就象太阳,妄心就如黑暗,不管黑暗持续多少年,哪怕是上千年,只要光明一现,黑暗就消了。所以念佛就是用真心去破妄心,这是很直接的,是不是!正如《观佛三昧经》上所讲:释迦佛去度自己的父亲,教父亲念佛,于是父亲就说:“诸佛的果德、真如、实相、第一义谛,这些为什么不让弟子我去修呢?”佛的父亲在佛面前也自称自己为弟子。于是佛就告诉他:“这些不是不好,但并非凡夫所行境界”。凡夫做不到的,所以才劝他行念佛三昧的方法。释迦牟尼佛在劝说他的父亲时举了一个例子:一个很大的臭树林,我们闻着都生病,里头只要长出一棵旃檀,整个一百多里的林子便都变成香的了。这个念佛法门就是如此。你种种的烦恼妄想就如同一个大臭树林子,但只要你念佛,它就转变了。这与我们刚才所讲的太阳破黑暗的道理一样。所以咱们通过譬喻才能更深刻地理解念佛法门。再深入一点讲,就是念佛的功德。念佛中,能念与所念都是实相,所以《弥陀要解》中?益大师说:“能说所说、能度所度、能信所信、能愿所愿、能持所持、能生所生、能赞所赞(一切能所)无非实相之印之所印也。”

无量光横遍十方,阿弥陀佛称为无量光佛,无量光十方遍满,横满空间。无量寿,即是寿命无量、时间无量,竖穷三际:过去、现在、未来,永远有。这个宇宙的存在不就是因为有时间和空间吗!

而阿弥陀佛在空间上即是无量光,在时间上又是无量寿。横竖都交彻。横竖交彻就是无量光,就是法界的本体遍布虚空。三际一如就是无量寿,是法界打开体。那么把这个本体作为阿弥陀佛的身、阿弥陀佛的国土,所以“阿弥陀佛”这个名号就是法界的本体,也就是众生的本来理性、众生的妙明真心。对此,夏(莲居)老说过:“一声佛号,一声心。”你念一声佛号的时候,就是你的妙明真心的体现。持名就是始与觉合本。念佛是始觉,众生在不觉之中,无明妄动而不能觉悟,开始念佛了,就是开始觉悟了!念的是什么呢?念的是无量光、无量寿。无量光、无量寿是众生的本体、是咱们的本觉。始觉一念就合了本觉,始觉与本觉就合二为一了。始觉很重要!始觉要合本,咱们念佛就是始觉合本的最直接的方法了!始、本不二之后,当下虽是众生你也就是佛了,因为这时的众生与佛不二!所以“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你念“阿弥陀佛”,一念相应,离开了能念与所念,清清净净的“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你当下就是佛呀!如此一念一念地下去,念念相应了,你就念念之间都是佛了。这就是殊胜之所在嘛!我们再用密宗来引证:密宗是很殊胜的(不是一般人所能理解的)。因而当许多人看到有荤的东西来供佛,便对密宗产生了怀疑。不大好懂,但是对于殊胜的密宗,我们不能随便就加以批评!(编者注:供养之有无在于一心,以何供佛并不重要,重在一心。一心诚净即是佛心,何需荤、素之分别。密宗之殊胜即在于此!)

日本真言宗高僧空海大德,在显密诸教的教判上立十种住心(指心之十种状态),密宗即被判为“第十住心”,认为在“华严”之上。当时,日本的华严宗不服气,到淳和天皇那里告状,天皇就只好把大家都请来。华严宗的大德对空海僧说:“你产这个十住心,我们华严宗不同意!”空海说:“我反正是从中国学的这个法来,我就是按此修持的。”于是他就放大光明,这一放大光明,把整个的皇宫都照亮了。这时,反对的人都顶礼而不再反对了。皇帝便也起来向空海高僧献袈裟。所以这个“十住心”也就被认可而成立了。

日本所传是“唐密”,为龙树菩萨那一支。龙树菩萨和莲花生大士是一致的,互为师祖。龙树菩萨亲见金刚萨?得了法,莲花生大士是从阿难那得到的释迦牟尼佛所传的法,并从空行母那里得了法。这两个人都是了不起的祖师!而且彼此间有交流。中国内地的“唐密”是属于龙树菩萨所传的一支,所以对莲花生上士知道的比较少,而在西藏地区则主要是莲花生大士的传法。日本的兴教大师说过:“自‘阿’字出生一切陀罗尼,自陀罗尼出一切佛。”日本密宗最高的法就是“阿”字观。越高的法就越简单。大家总喜欢繁琐的,越繁琐便越以为这样的法才是高深的。他不知道,诺那祖师有过这样的话:“愈高深的法、愈殊胜的法,愈简单!”“阿”字生出一切陀罗尼,这一切陀罗尼从这“阿”字生出,这一切陀罗尼生一切佛。所以这一切就从这“阿”字出来的。又说:“‘阿’字真言,十方佛心。诸佛法身同所加持”又“毗卢遮那,以此‘阿’字名为秘藏。”又“三身唯说‘阿’字一法,诸广赞此法功德,闻名触耳,诸罪冰消。唱声见字,万德云集。浅观但信,直游净土,深修圆智,现证佛道。” 这三身的佛——法身佛、报身佛、化身佛只说“阿”字这一法。你闻到了这个“阿”字,就会诸罪冰消了;见了这个字,一切德就汇集了。浅浅地观想一下,你只要能这么信,都可以生净土,你深修,有圆满的智慧,现身即可证佛道。极赞这“阿”字的功德,由此也可知佛号之功德。兴教大师还说:念佛号功德之好,就在于佛号包括了这个‘阿’字。所以,我们修的这个净土法门,它是密教的显说。凡对密宗有怀疑的,到此就不要再诽谤密法了。“阿弥陀佛”的“阿”字如此殊胜,就在这一句佛号中,你去念就是了!莲池大师在《弥陀疏钞》中,一上来就谈“体”。“大哉真体,不可得而思议者,其唯自性欤。”“真体”是什么呢?“灵明洞彻,湛寂常恒”。极明,不仅是明,而且是灵明,明到 了极点,光明至极!彻,透彻,不但透彻,而且是洞彻、彻悟到了极点 !是湛寂常恒,这个寂净,是湛然寂净,是常恒的!无生无灭,这是什么呢?就是我们离开一切向背、一切染净,就是我们当人的自性。怎么能恢复我们的自性呢?大哉妙用是什么呢?就是这一句佛号!这一句佛号就能把浊变成清,把背觉变成向觉。一句佛号,“齐诸圣一片言,越三祗于一念“。十方诸圣,文殊、普贤、观音、势至都是诸圣,念这一句佛号,即与他们看齐,称为“齐诸圣一片言”。“片言”,就是“南无阿弥陀佛”!你当下就与文殊、普贤、观音、势至看齐,要有这样的信心。相信你只要念就可以达到这样的成果、这样的功德!如果你不能相信,认为“我哪有这么大的功德呀?”于是便只以为我这样只是念念,只是种种善根罢了,那么你用这样的心去念,那也就只是种种善根罢了!因为什么呢?因为你的心是这样,你的心与佛的心是一个本体,佛也不能勉强你。“越三祗于一念”,三大阿僧祗劫通过这一念便被超越了。所以这是顿法!大家要街道,这是极圆极顿之法!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大悲咒功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