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咒功德网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钞会本第二十三

发布时间:2019-06-04 11:58:25作者:大悲咒功德网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钞会本第二十三之一 土八

  唐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 译

  唐清凉山大华严寺沙门澄观撰述

  兜率宫中偈赞品第二十四

  初来意者前明化主赴感今明助化赞扬及显位体所依故次来也。

  二释名者谓十方菩萨于此宫中赞佛实德故受斯名通二种释如第三会。

  三宗趣者集众放光偈赞为宗为说回向为趣。

  尔时佛神力故。

  四释文亦三初集众二放光三偈赞初中二先明集因谓佛神力。

  十方各有一大菩萨。

  二十方下众集于中文二先明此会后如此世界下结通今初长分十段一总举上首。

  一一各与万佛刹微尘数诸菩萨俱。

  二眷属数。

  从万佛刹微尘数国土外诸世界中来诣佛所。

  三来处远近位增数增故各一万。

  其名曰金刚幢菩萨坚固幢菩萨勇猛幢菩萨光明幢菩萨智幢菩萨宝幢菩萨精进幢菩萨离垢幢菩萨星宿幢菩萨法幢菩萨。

  四主菩萨名同名幢者略有五义一高出义表三贤位极故二建立义大悲大智建立众生及菩提故三归向义谓大悲摄生智愿摄善归向菩提及实际故四摧殄义如猛将幢降伏一切诸魔军故五灭怖畏义如帝释幢不怖惑业故异名即表十向行体至偈当明(幢者略有五义者刊定有七今略其二言一高出二建立下施幢幡中皆有其文一高出者亦云高显显即显现亦出义也下经愿一切众生建高显幢然智慧灯普照世间二建立者下经云愿一切众生立坚固幢悉能摧殄一切魔业刊定七中一坚固义二灭恐怖义三归向义四建立义五高显义六摧殄义七不为他坏义今以坚固即不为他坏准上引经即建立中摄又他不坏在灭怖中摄涅盘三十一云修戒定慧如帝释幢不移转故故略其二谓不为他坏及坚固义三归向义者列众中有如灯幢为众所归四摧殄者七十八云菩提心者如猛将幢降伏一切诸魔军故五灭怖者智论二十四明修八念能除恐怖八念者于六念上更加息怨于念三宝中引经证云佛告诸比丘释提桓因与阿修罗国在大阵中时告诸天众汝与阿修罗国时设有恐怖当念我七宝幢恐怖即灭若不念我幢当念伊舍那天子(帝释左面天王)宝幢恐怖即除若不念伊舍那宝幢当念婆楼那天子(帝释右面天王)宝幢恐怖即除以是故知幢为灭怖畏义)。

  所从来国谓妙宝世界妙乐世界妙银世界妙金世界妙摩尼世界妙金刚世界妙波头摩世界妙优钵罗世界妙栴檀世界妙香世界。

  五所从来刹皆称妙者回向之力微善弥于法界故其别名即表十向所修法门一救护众生离众生相最可贵故二得不坏信常乐因故三等佛白净故四如金遍至诸色像故五出用无尽如摩尼故六善根坚固如金刚故七随顺众生不染尘故八真如之因如水生华最为胜故九如白栴檀能去热恼之缚着故十如彼香气能普周故故下文慈氏座前烧一丸香弥满法界即其事也(慈氏座前等者即六十七经优钵罗华长者经云善男子兜率天中有香名先陀婆于一生所系菩萨座前烧其一丸兴大香云遍覆法界普雨一切诸供养具供养一切诸佛菩萨是也)。

  各于佛所净修梵行所谓无尽幢佛风幢佛解脱幢佛威仪幢佛明相幢佛常幢佛最胜幢佛自在幢佛梵幢佛观察幢佛。

  六本所事佛同名幢义不异菩萨别名即表修十向智亦表当位之果谓一救护之心不可尽故成无尽佛二如空中风不住不坏故三等佛解脱故四四威仪中无不至故五明了功德相故六常能随顺善根故七随顺众生善最胜故八同于真如得自在故九净无垢染不缚着故十观察即是入法界故。

  其诸菩萨至佛所已顶礼佛足。

  七其诸已下至已修敬。

  以佛神力即化作妙宝藏师子之座宝网弥覆周匝遍满诸菩萨众随所来方各于其上结跏趺坐。

  八以佛神力下善住威仪座体云妙宝者十住以慧光遍照故以毗卢遮那藏为体十行以行净离垢故以莲华藏为体今十向大悲处于生死普该万法不拘乎一故座体直云妙宝不限色类以教行遍周笼摄众生加以宝网弥覆其上。

  其身悉放百千亿那由他阿僧只清净光明此无量光皆从菩萨清净心宝离众过恶大愿所起显示一切诸佛自在清净之法以诸菩萨平等愿力能普救护一切众生一切世间之所乐见见者不虚悉得调伏。

  九其身悉放下放光利物此位多辨悲智救物故复辨此于中初光体次此无量下辨光因即圆净回向心后显示下略示光业一智敬上业二悲救下业。

  其菩萨众悉已成就无量功德所谓遍游一切诸佛国土无所障碍见无依止清净法身以智慧身现无量身遍往十方承事诸佛入于诸佛无量无边不可思议自在之法住于无量一切智门以智光明善了诸法于诸法中得无所畏随所演说穷未来际辩才无尽以大智慧开总持门慧眼清净入深法界智慧境界无有边际究竟清净犹若虚空。

  十其菩萨众下略赞胜德有十一句初总余别别中十门一神通门二入证门三以智下依智修福四入于下上入果用五住于下住善决择六于诸下四辩无尽七智开总持八慧眼见性九智慧遍知十究竟离障。

  如此世界兜率天宫诸菩萨众如是来集十方一切兜率天宫悉有如是名号菩萨而来集会所从来国诸佛名号亦皆同等无有差别。

  结通可知。

  尔时世尊从两膝轮。

  第二尔时世尊下放光文分四别一放光处言膝轮者位渐高故又表回因向果等有屈申进趣之相故又悲智相导屈申无住故。

  放百千亿那由他光明。

  二放百千下光数。

  普照十方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世界。

  三普照下光照分齐。

  彼诸菩萨皆见于此佛神变相此诸菩萨亦见于彼一切如来神变之相。

  四彼诸下光所作业谓令彼此互相见故于中分三初正明彼此相见二如是下释见所由三如是等下结德所属。

  如是菩萨皆与毗卢遮那如来于往昔时同种善根修菩萨行。

  二中由二因故见一宿因同行故。

  悉已悟入诸佛自在甚深解脱得无差别法界之身入一切土而无所住见无量佛悉往承事于一念中周行法界自在无碍心意清净如无价宝无量无数诸佛如来常加护念共与其力到于究竟第一彼岸恒以净念住无上觉念念恒入一切智处以小入大以大入小皆得自在通达无碍已得佛身与佛同住获一切智从一切智而生其身一切如来所行之处悉能随入开阐无量智慧法门到金刚幢大智彼岸获金刚定断诸疑惑已得诸佛自在神通普于一切十方国土教化调伏百千万亿无数众生于一切数虽无所着善能修学成就究竟方便安立一切诸法。

  二悉已下现德圆满故文有二十句束为十对一离障成身对二入刹近佛对三用速心净对四外护内证对五能觉所觉对谓一切智处是所觉故六用广证深对身即智身同住法界及大悲故七得智生身对身即应身八行深解广对九智极定深对此位中显名金刚幢对金刚定即菩提智十得通立法对由得通故调化无数由离数故而能安立数有二种一数量数二色心有为皆名为数今文具二谓由不着一多能立一切故不着于有能安立故即真俗镕融谓世俗幻有之相相本自空胜义真空之理理常自有有是空有非常有斯有未曾不空空是有空非断空此空何尝不有有空空有体一名殊名殊故真俗互乖迢然不杂体一故空有相顺冥然不二一与不一不即不离镕融无碍菩萨智契其源所以虽迥绝无寄而善修安立(一离障成身对者以交易故?不指经今当指之二入一切土下入刹对三于一念中下是四无量无[娄*殳]下是五恒以净念下是六以大入小下是七获一切智下是八一切如来下是九到金刚幢下是十已得诸佛自在下是由离[娄*殳]下释立法谓世俗下别示真俗镕融之相相从缘生举体即空理非断灭故常自有然有三意此上第一当体以明二有是空有下明二谛交彻成一即有是空即空是有三有空空有结成镕融即仁王云于谛常自二于解常自一通达此无二真入第一义也从菩萨智??下结成能立)。

  如是等百千亿那由他不可说无尽清净三世一切无量功德藏诸菩萨众皆来集会在于佛所因光所见一切佛所悉亦如是。

  三结德所属谓无尽德属于此会菩萨及光中所见也。

  尔时金刚幢菩萨承佛神力普观十方而说颂言。

  第三偈赞中十菩萨即为十段亦十方如次皆先标说人及说仪式今初东方金刚幢者此是会主名含总别总显回向不出悲智金刚者坚利也即悲之智二乘实际不能坏坚也断难断惑利也故文云智慧到彼岸即智之悲爱见不能动坚也无所不救利也故文中遍刹利生(即悲下二双出悲智为金刚义)七十八云譬如金刚唯从金刚处及金处生非余宝处生菩提心金刚亦复如是唯从大悲救护众生金刚处一切智智殊胜境界金处而生非余众生善根处生故知金刚不独喻智攻般若者不得此意但以标名独将金刚喻于般若不观文中悲济九类而无所度悲智相导方为真实不共般若智者应知别名即是救护众生悲也离众生相智也义不殊总说颂仪式频见上文(故知金刚下四结弹以今古诸师皆唯般若喻金刚故不观文中下成上失意以金刚经具悲智为金刚故彼经云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若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悲济九类也)如是灭度无量无[娄*殳]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等(大智而无所度也)故?结云悲智双运)。

  如来不出世亦无有涅盘以本大愿力示现自在法是法难思议非心所行处智慧到彼岸乃见诸佛境。

  正显颂文十颂叹佛寂用无碍德大分为二初八赞佛胜德后二结劝修行今初分三初五偈寂而常用次一偈用而常寂后二无碍自在今初分三初二偈无生灭而示生灭于中前偈就法正显后偈寄对显深以依体起用体用无碍故难思议又心有心相动不能行故难思议智无智相名到彼岸方见佛境。

  色身非是佛音声亦复然亦不离色声见佛神通力少智不能知诸佛实境界久修清净业于此乃能了。

  次二偈非色声而现色声亦前偈就法正显后偈寄对显深少智谓权小久修谓圆机素习见闻故能了实。

  正觉无来处去亦无所从清净妙色身神力故显现。

  后一颂明无来去而示来去觉处即现不从方来迷处自无不从此去以神力故示有来去然从神力中来即无来矣。

  无量世界中示现如来身广说微妙法其心无所着。

  二用常寂中三句用末句寂。

  智慧无边际了达一切法普入于法界示现自在力众生及诸法了达皆无碍普现众色像遍于一切刹。

  三无碍自在中初偈了事理无碍起用自在后偈了生法无碍起用自在可知。

  欲求一切智速成无上觉应以净妙心修习菩提行若有见如来如是威神力当于最胜尊供养勿生疑。

  后二偈结劝中初偈劝修智进行后偈劝修福断疑。

  尔时坚固幢菩萨承佛神力普观十方而说颂言。

  第二南方坚固者表不坏回向故菩提心坚固观佛无厌故。

  如来胜无比甚深不可说出过言语道清净如虚空汝观人师子自在神通力已离于分别而令分别见导师为开演甚深微妙法以是因缘故现此无比身。

  十颂多明如来为物所依德于中分二初三赞佛胜德后七劝修辨益前中初颂明佛体离言次偈无相现相后偈现相所因。

  此是大智慧诸佛所行处若欲了知者常应亲近佛。

  后七中举修有益即显佛德深玄文中分三初偈指德劝依即结前生后。

  意业常清净供养诸如来终无疲厌心能入于佛道具无尽功德坚住菩提心以是疑网除观佛无厌足通达一切法是乃真佛子此人能了知诸佛自在力。

  次三示能入者令物思齐各先举行后彰行益。

  广大智所说欲为诸法本应起胜希望志求无上觉若有尊敬佛念报于佛恩彼人终不离一切诸佛住何有智慧人于佛得见闻不修清净愿履佛所行道。

  后三正劝进修然夫进修略有五法谓欲精进念巧慧一心初偈明欲次偈辨念后偈巧慧前二正明后一反显一心精进摄在志求之中(然夫进修等者释此三偈自有二重一约五法即智论文天台取之为二十五方便此第五五止观具云谓前二十法虽[备-用+冉]若无乐欲希慕(一)身心苦?(二)念想(三)方便(四)一心决志者(五)止观无由现前释曰上即反释下顺释云若能欣慕无厌(一)晓夜匪懈(二)念念相续(三)善得其意(四)一心无异(五)此人能进前路一心喻??柁巧慧如点头三种如篙橹若少一事则不安稳无此五法事禅尚难何况理定)又慈氏论引醍醐喻经共说九善谓一切法欲为根本作意所生触所集起受所引摄以念为主定为上首慧为最胜解脱为坚固出离为后边有前未必有后有后定须有前是故先说欲为其本下二句拣非恶欲为胜希望(又慈氏论下第二九因释也即瑜伽论从人名论是其造故醍醐喻经即涅盘经经有五味从牛出乳至于醍醐醍醐喻大般涅盘故事即三十八经明三十七品根本是欲因名明触摄取名受增名善思主名为念尊名为定胜名智慧实名解脱毕竟名为大般涅盘广如经说今即瑜伽引经故经论无违欲为根本者起希望故作意所生者[娄*殳]数警觉故触所集起者和心心所对胜境故受所引摄者领在心故以念为主者常名记故定为上首者心澄寂故慧为最胜者择善恶故解脱为坚固者息缠缚故出离为后边者觉道满故从有前下总结释)次偈上半念主下半作意后偈反释初句慧胜次句触集及受次句定及解脱后句出离(次句触集及受者即于佛得见闻见佛闻法皆是触对见闻必领在心也次句定及解脱者修即心定澄寂也清净为解脱可知后句履佛行道即已出离觉道满故)。

  尔时勇猛幢菩萨承佛神力普观十方而说颂言。

  第三西方菩萨净心智力见佛尽源等一切佛故名勇猛。

  譬如明净眼因日睹众色净心亦复然佛力见如来如以精进力能尽海源底智力亦如是得见无量佛。

  十颂分二前六明感应道交见佛闻法后四令舍伪求真拂见闻相故此一段总显如来见闻弘益之德前中前五各上半喻下半合通分为二初二见佛后四闻法前中初偈双明感应净心如净眼为见之因佛力如日为见之缘如来如色为见之境如人入闇则无所见斯则独因不见也如明净日瞽者莫见独缘不见也此辨因缘和合方能见也(此辨因缘者正同金刚经云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但彼以般若为日法中明心不住法则内心自有因缘不同佛力为日也)。

  后偈偏举于感以因夺缘如出现品云此非如来威神之力等(如出现品者谓佛光救地狱众生生天便即念言此是如来威神之力佛便报言此非如来威神之力若一众生于如来所不种善根能得如来少分智慧无有是处是也)。

  譬如良沃田所种必滋长如是净心地出生诸佛法如人获宝藏永离贫穷苦菩萨得佛法离垢心清净譬如伽陁药能消一切毒佛法亦如是灭诸烦恼患真实善知识如来所称赞以彼威神故得闻诸佛法。

  后闻法中四偈分三初偈显因能生法次二显得法之益前偈得权智能离所知心垢后偈有根本智能除烦恼之患三一偈显缘令闻法故上文云佛法无人说虽慧莫能了。

  设于无数劫财宝施于佛不知佛实相此亦不名施无量众色相庄严于佛身非于色相中而能见于佛如来等正觉寂然恒不动而能普现身遍满十方界譬如虚空界不生亦不灭诸佛法如是毕竟无生灭。

  后四令舍伪求真中二前一示伪令舍住相施故以色见佛行邪道故后三显真令求初二偈显真佛前偈即相非相故非色能见后偈即寂而应故不可以寂取末偈显真法真法无生亦无灭故。

  尔时光明幢菩萨承佛神力普观十方而说颂言。

  第四北方菩萨以大悲力运智慧光朗彼重昏无所不至名光明幢又以智慧令诸善根无所不至故。

  人间及天上一切诸世界普见于如来清净妙色身。

  此颂中多显如来即体化用周普之德十颂分三初一化用广亦明化处次七化用深亦明化依后二双结释化。

  譬如一心力能生种种心如是一佛身普现一切佛菩提无二法亦复无诸相而于二法中现相庄严身了法性空寂如幻而生起所行无有尽导师如是现三世一切佛法身悉清净随其所应化普现妙色身。

  化依中分四初四双明能所依次一拂其能化心次一拂其所依体后一双融自在亦拂能依今初初偈总明一多无碍依一总心变多王所于一实佛应化多端故无碍也次一相二无碍无相现相无二现二体绝能所故云无二相依身有是即二也然相二相对应成四句略举其一无二现二即于一现多乃至百千亦名二故次偈显依性起起不异性故如幻无尽后偈从法身流举三世佛以显道同。

  如来不念言我作如是身自然而示现未尝起分别。

  二拂能化心中谓如摩尼珠无私成事故。

  法界无差别亦无所依止而于世间中示现无量身。

  三一偈拂所依谓上无二无相法性法身即是法界法界本自无差亦无定有为化依止由无依无别故为依为别故下文云虚空虽无所依能令三千世界而得安住如空无色而能显现一切诸色。

  佛身非变化亦复非非化于无化法中示有变化形。

  四一偈双融自在言非非化者此有二义一假非化以遣化非谓是非化则上半约体绝待下半依体起用二不碍化故然真化无二融为一身不坏体用名依真起依真起者则报亦依真非谓三身独一是化(非谓是非化者此一向是遮即拂迹入玄耳故昔人云我言非有者但言非是有非谓是非有如人夜见于杌谓之为人智者告言此非是人但非其心中计人愚人闻之便谓此杌是于非人非人即鬼故人执虽无鬼执即起故为惑耳故下释云上半绝待则化与非化两亡二不碍化故者即重释亦复非非化此即以化遣于非化则上句非变化者即是真身故亦复非非化者有化用故前释上半是体下半是用今此上半自具体用依于后义广释经文于中二先总明然约三身自有多义一法报合为真身应化合为化身二法身以为真身报应皆为化身今依此义故云非谓三身独一是化)且依真起化略有二门一开义二融合(且依真下第二开章别释)初中真应各有二义真中一不变义谓虽化而常湛然初句显之二随缘义谓不守自性无不现故故云亦复非非化二约化中一无体即空义谓揽缘无性故云于无化法中二从缘幻有义故云示有变化形(初开义中言各二义者即真同真如化同依他各有二义更无别也如前已释但前通相说真如依他今就佛身以说二义谓揽缘无性者则知报身亦缘成义)二融合中亦二义一真化别合二真化融通初中由真中随缘即不变故是故亦真亦非真非真非不真名真法身化中体空即幻有故是故亦化亦非化非化非不化名为佛化身二融通者谓由真不变显化体空此真不无化不有以为法身而不无化用以有化中空义故又由真随缘显化幻有此是化不无真不有以为化身而不无真理以有真中随缘义故又由随缘幻有不异不变体空故是故现化纷然未尝不寂真性湛然未曾不化真化镕融为一无碍清净法界宜审思之(二融合等者真化别合者即真如上二义自合依他上二义自合耳各成四句且真中四者一真二非真三俱四泯以前二义易故不明又是合故不开但明后二化中二义亦然融通者即将真如二义与依他二义互相??摄耳文有四节前二节明四义文络相融三复融上二四真化镕融下结成一味法界四中一取真如不变义与依他体空义合由在缘不变故显体空体空即真如此即真理夺事故真不无不变体空即是真空化不有者依他全体空故二又由真随缘下取真上随缘与依他幻有合此即真理成事门故化不无以能成事故真不有举体随缘故又上二义第一合得事能显理门故云不无化用以有化中空义故由化即空故能显第二义中兼得事能隐理门故故云不无真理但随缘耳又由下三总融上二以前别合中二义已融今复真化互合故)。

  正觉不可量法界虚空等深广无涯底言语道悉绝如来善通达一切处行道法界众国土所往皆无碍。

  第三二偈双结释中前偈结归于体谓智[宴-女+六]真境等法界故深无底等虚空故广无涯皆绝言道为不可量后偈举因释成所以法界无碍者智行遍故。

  尔时智幢菩萨承佛神力普观十方而说颂言。

  第五东北方于佛寂用之境决断无碍故又智导万行出生无尽故名智幢故。

  若人能信受一切智无碍修习菩提行其心不可量。

  颂中多叹如来应现出生无尽无碍之德十颂分二初一标章劝信信有修行之益。

  一切国土中普现无量身而身不在处亦不住于法。

  后九所信胜德于中分二初一总余八别总中上半用而无尽下半寂而无住不着应处不住法体即本末双寂也通为寂用无碍。

  一一诸如来神力示现身不可思议劫算数莫能尽三世诸众生悉可知其数如来所示现其数不可得。

  别中二初二明无尽一一众生前能现无尽身故众生可知佛不可数。

  或时示一二乃至无量身普现十方刹其实无二种譬如净满月普现一切水影像虽无量本月未曾二如是无碍智成就等正觉普现一切刹佛体亦无二非一亦非二亦复非无量随其所应化示现无量身。

  后六明无碍于中三初四一异无碍亦是本末无碍一法二喻三合四释。

  佛身非过去亦复非未来一念现出生成道及涅盘。

  次一偈延促无碍。

  如幻所作色无生亦无起佛身亦如是示现无有生。

  后一偈性相无碍。

  尔时宝幢菩萨承佛神力普观十方而说颂言。

  第六东南方菩萨以圆净智照平等理不碍应现随顺一切如摩尼宝故名宝幢。

  佛身无有量能示有量身随其所应睹导师如是现佛身无处所充满一切处如空无边际如是难思议。

  颂中多显平等超世之德十颂分二前五总显难思后五迥超时数前中初二正明前一超量现量后一超处遍处故出现品云譬如虚空遍至一切色非色处等如是难思双结上二。

  非心所行处心不于中起诸佛境界中毕竟无生灭如翳眼所睹非内亦非外世间见诸佛应知亦如是饶益众生故如来出世间众生见有出而实无兴世。

  后三展转释成初云何以难思若身若处非生灭心行之境故何以非心境佛自不起心故何以不起体无生灭故若尔何以现见次偈释云病眼所睹取色分齐勿谓为实次疑云若尔岂无如来出现世耶次偈释云自机见耳上三句以应就感众生谓出末句既因物感出即非出名实不出故诸法无行经云如来不出世亦不度众生众生强分别作佛度众生既无有出安有没耶上三亦初一超心行次一超内外后一超出没。

  不可以国土昼夜而见佛岁月一刹那当知悉如是。

  后五偈迥超时数而现时数于中初一偈结前标后国土结前处故。

  众生如是说某日佛成道如来得菩提实不系于日如来离分别非世超诸数三世诸导师出现皆如是譬如净日轮不与昏夜合而说某日夜诸佛法如是三世一切劫不与如来合而说三世佛导师法如是。

  后四别显超时初偈立宗上半牒妄情下半正立菩提是有法定不系时是宗法次偈立三因一智无分别故二三世不迁故三体非有为之数故次偈举同喻谓日体常明故不合昏夜后偈合结上半合下半结合中语倒若顺应云一切诸如来不与三世合又若以超时现时为宗者则上宗中四句皆宗应云菩提是有法定不系日随机说日是宗法因云体非三世等不碍三世等故同喻云如日轮不合昏夜以山映故说有日夜合云佛无三世以不应见机之所映故而说三世是则上三句皆合下一句结(菩提是有法者因明?云前陈是有法后陈是法法与有法和合为宗言有法者由于前陈为所依故能有后陈故有法但是持自性法无有轨义后陈具二谓由不计时知是常法如无常知是有为等作初偈量云日体无分别不与昏夜合如来无分别不与三世合(菩提是有法定不系时是宗法因云无分别故同喻如日轮与偈合之日体无分别等也)二约非世为因菩提是有法定不系时是宗法因云体非三世故同喻如日轮以偈合云日不属于时不与昏夜合佛非世法故不与三世合三约超诸[娄*殳]释菩提是有法定不系时是宗法因云非有为故同喻如日轮偈云日轮无出没不与昏夜合如来非有为不与三世合又若以超时现时等四句皆宗者若依前释上二句牒妄情今将上二句合在下半成经偈云如来得菩提实不系于日而随众生说某日佛成道(菩提是有法定不系日随机说日是宗法因云体非三世不碍三世故同喻如日轮日体恒明随映见昧不合昏夜佛体湛然随机应已超三世说三世)故?云定不系日随机说日是宗法而出因云体非三世不碍三世等者等取无分别不碍分别非有为不碍有为合等可知(菩提是有法定不系日随机说日是宗法因云体无分别不碍分别故同喻如日轮日离分别随时殊不合昏夜说昏夜佛无分别随机应已离分别说分别菩提至宗法同前因云体非有为不碍有为故同喻如日轮日非有念随时殊不合昏夜说昏夜佛非有为)随机殊已超有为说有为若作偈五言云日明映山故无时说昼夜佛体不碍用常住说三世七言云日体恒明随映殊不合昏夜说昏夜佛体湛然随机应已超三世说三世对上三因亦应云日离分别随映殊佛无分别随机应皆可意得)。

  尔时精进幢菩萨承佛神力普观十方而说颂言。

  七西南方勤观如来真应皆同故能平等随顺一切众生名精进幢。

  一切诸导师身同义亦然普于十方刹随应种种现。

  十颂显此同义文分为二初一总标余九别释前中上半正标下半略显同相言身同者三身十身皆悉同故义亦然者此含多意一且约三身体依聚义无不同故所觉能觉觉他同故又义名所以所以得名佛者正觉真智力无畏等无不具故得名为佛佛佛皆然故义同也又应用利乐无不同故故摄论第十云诸佛法身应知恒时能作五业等二十一种功德之中名为逮得一切佛平等性所依意乐作业无差别故(义亦然者下出三意一释三身及与佛义体即法身依是报身聚是化身所觉下所觉是法身能觉是报身觉他是化身又义名所以者明成佛所以即具众德故问明云十方诸如来同共一法身一心一智慧力无畏亦然诸佛法身者即应化法身言五业者摄论云第一救济有情灾横为业于暂时见便能救济盲聋狂等诸灾横故二救济恶趣为业拔诸有情出不善处置善处故三救济非方便为业令诸外道舍非方便求解脱行置于如来圣教中故四救济萨遮耶见为业授之能超三界道故五救济诸乘为业拯?欲趣余乘诸菩萨及不定性诸声闻等安置善处令修大乘行故于此五业应知诸佛业用平等若梁摄论当第十五二十一下指上品所依智等三事佛佛平等无性亦明是利他德)二约十身释义同者皆通三世间彼此互望无差别故种种利乐居然是同此有三因一行海齐满二大愿齐具三同一法性故非唯相似亦一即一切互相融故余如问明品说。

  下半同相略举应用同以应即真故非应之外别明法身是同然普有二义一约诸佛谓无有佛不遍十方故二约一佛谓无一方而不现故。

  汝观牟尼尊所作甚奇特充满于法界一切悉无余佛身不在内亦复不在外神力故显现导师法如是随诸众生类先世所集业如是种种身示现各不同诸佛身如是无量不可数唯除大觉尊无有能思议。

  后九别释中分二先四颂正释后五颂转释前中初偈释前普于十方无余二义一无处不遍故二一切皆佛身故诸佛本师二颂影略次偈释前现义谓有感方现故云非内神力能现故云非外次偈释前随应种种义一随物类则十法界等万类殊应二于一类中随其先业各见不同如金色涂灰等后偈释前身同之义结成难思佛身皆同无数量故唯除大觉者佛佛同证故。

  如以我难思心业莫能取佛难思亦尔非心业所现如刹不可思而见净庄严佛难思亦尔妙相无不现譬如一切法众缘故生起见佛亦复然必假众善业譬如随意珠能满众生心诸佛法如是悉满一切愿无量国土中导师兴于世随其愿力故普应于十方。

  后五转释中从后向前释上四偈前四兼喻后一唯法于中初二释第四无能思义一以我为喻谓如妄计之我本无所有故不可思此以妄计情有理无非圣智境以况法身理有情无非下位测后偈以刹为喻喻虽绝相难思而不碍相次一偈释第三随业异现所以要随业者同一切法必假缘故此以总喻别次一偈释第二非内外义如珠现物虽非内外能满物心后偈释充满法界义所以能满者本愿普周故。

  尔时离垢幢菩萨承佛神力普观十方而说颂言。

  第八西北方菩萨真如体净能成白法复净世间故名离垢(真如体净第八回向中义复净世间即今偈意)。

  如来大智光普净诸世间世间既净已开示诸佛法设有人欲见众生数等佛靡不应其心而实无来处。

  十颂多叹如来净德前六净他后四自净前中前二总明后四别释今初前偈智净妄惑既寂真智不无开示无我知见性相故名为法后偈身净谓拂应显真(妄惑既寂等者拣异断空开示已下即法华开示悟入意也)。

  以佛为境界专念而不息此人得见佛其数与心等成就白净法具足诸功德彼于一切智专念心不舍导师为众生如应演说法随于可化处普现最胜身佛身及世间一切皆无我悟此成正觉复为众生说。

  后别释中前二释第二偈后二释初偈前中初偈正明欲见诸佛应专佛境随念随现故名心等又了心境即佛真性迷则不知念则便现次偈转释专念之义无漏具德故能专念(随念随现者此有二意一随念多少佛亦等之如称一口有一化佛等二随念浅深佛应称之见有优劣又了心境下约观心释即心即佛之义耳)后二中前偈释普净世间说法现身而能净故后偈释开示佛法示其所悟二无我故。

  一切人师子无量自在力示现念等身其身各不同世间如是身诸佛身亦然了知其自性是则说名佛如来普知见明了一切法佛法及菩提二俱不可得导师无来去亦复无所住远离诸颠倒是名等正觉。

  后四自净中初一已净差别之用后三内净三德一见性成佛自开法身称性现应次偈无得成佛自开般若佛法所觉菩提能觉必能所相因故俱叵得无所得者则得菩提后偈离妄成佛自开解脱不动无住故妄倒斯寂名真解脱。

  尔时星宿幢菩萨承佛神力普观十方而说颂言。

  第九下方菩萨解佛遍应法界之身而不离法性若彼星宿粲然罗空不可缚着故以为名。

  如来无所住普住一切刹一切土皆往一切处咸见佛随众生心普现一切身成道转法轮及以般涅盘诸佛不思议谁能思议佛谁能见正觉谁能现最胜。

  十颂显佛此德分为三别初三总显即体之应次六别释体应自在后一拂去自在之迹前中初偈约处显身之遍谓法性身则无所住约自受用则无所不住名为普住约他受用及变化身有感则往故云一切土皆往若约十身无处非佛故云一切处咸见(谓法性身者此初一偈上三句约四身说遍第四句约十身说遍此十身正说众生国土等十身故则有虚空处即虚空身有国土处即国土身等故无非佛身矣)次偈约机显身之多故云一切及八相事皆由物感后偈结叹难思初句总标下三句显相二句约感不能思思惟约心见通心眼下句约应难思云谁能现。

  一切法皆如诸佛境亦然乃至无一法如中有生灭众生妄分别是佛是世界了达法性者无佛无世界如来普现前令众生信喜佛体不可得彼亦无所见。

  次六别释中初三顺释后三反释今初初偈释前谁能现义谓现即同如无生灭故次偈释前谁能思义谓起心而思是妄分别有依有正法性之中能所斯寂后偈释前谁能见义谓能应随缘体本自无能感之机竟何所见。

  若能于世间远离一切着无碍心欢喜于法得开悟神力之所现即此说名佛三世一切时求悉无所有若能如是知心意及诸法一切悉知见疾得成如来。

  后三反释中谓由无思见等方能思等则反显前有思见等不了佛境于中初偈无思思要无着无碍故次偈无现现神力之现体即虚故后偈明无见见蹑前无所有为见前称实之见非唯见佛亦得疾成。

  言语中显示一切佛自在正觉超语言假以语言说。

  三一偈拂自在之迹者上明自在尚假言诠正觉超言故拂言迹超言亦假应忘契之。

  尔时法幢菩萨承佛神力普观十方而说颂言。

  第十上方菩萨知真实之法普入法界则所修行皆无分量故名法幢知法名佛故先赞见佛之益。

  宁可恒具受一切世间苦终不远如来不睹自在力。

  十颂双显佛法难闻于中分二前四赞佛劝人闻见后六赞法劝物闻求前中初一正令甘苦近佛。

  若有诸众生未发菩提心一得闻佛名决定成菩提若有智慧人一念发道心必成无上尊慎莫生疑惑如来自在力无量劫难遇若生一念信速证无上道。

  后三释其所以略举三事初偈闻名益次偈发心益后偈生信益既受苦得闻成斯胜益受乐不睹不免长沦故应甘苦而近佛也。

  设于念念中供养无量佛未知真实法不名为供养若闻如是法诸佛从此生虽经无量苦不舍菩提行一闻大智慧诸佛所入法普于法界中成三世导师虽尽未来际遍游诸佛刹不求此妙法终不成菩提众生无始来生死久流转不了真实法诸佛故兴世诸法不可坏亦无能坏者自在大光明普示于世间。

  后六中已遇良医复须法药于中初二由闻实法能成行法前反后顺次二由闻理智成于果法前顺后反后二以感应释成前偈佛兴由生迷实后偈说法示于真实不动真际建立诸法则性不可坏不坏假名而说实相则相不可坏斯则天魔外道等皆法印故无能坏余如十藏品上十菩萨之偈应以六相圆融(上十菩萨下总结言六相者一总显佛德二别则十种德殊三同则同明佛德四异则十德互望不同五成则共成佛德六坏则各住自性)所以偈后无结通者为显法界兜率赞德异故犹彼处处文殊偈偈各别显佛德无尽故(所以偈后下彰无结意此后一段前二会无此后例前亦是三贤之最后故)。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钞会本第二十三之一

  音释

  膝轮

  (膝息七切胫头节也膝轮谓胫膝之中也)。

  阐

  (齿善切显明也)。

  沃

  (乌酷切溉灌也)。

  殄

  (徒典切灭也)。

  叵

  (普火切不可也)。

  柂

  (待可切正船木也)。

  橹

  (郎古切进舟具也似桨而长)。

  轨

  (居洧切法也)。

  大方广佛华严经?钞会本第二十三之二 土九

  唐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 译

  唐清凉山大华严寺沙门澄观撰述

  十回向品第二十五

  初来意者当会序分已彰正宗宜显故又已总示所依佛智次别显能依行位故次来也。

  二释名者回者转也向者趣也转自万行趣向三处故名回向回向不同有其十种然十之别名本分当释回向通称今当重明随境所向义有众多以义通收不出三处谓众生菩提及以实际上二皆随相实际即离相。

  开三为十一回自向他故初回向云若有善根不欲饶益一切众生不名回向。

  二回少向多故下文云善根虽少普摄众生以欢喜心广大回向又云随一善根普以众生而为所缘乃名回向。

  三回自因行向他因行故第三回向云菩萨以诸善根回向佛已复即以此善根回向一切菩萨所谓愿未满者令得愿满心未净者令得清净。

  四回因向果此复二种一向自果下文云修诸善根回向阿耨菩提故深密瑜伽梁摄论等大同此说二回向他果第三回向云愿以我今所种善根令诸佛乐转更增胜故(故深密等者深密第四观自在菩萨白佛言何因缘故波罗蜜多名波罗蜜多佛告观自在五因缘故一无染着二无顾恋三无罪过四无分别五正回向乃至云正回向者谓以如是所作所集波罗蜜多回求无上大菩提果是也言瑜伽者即三十七云云何菩萨无倒回向谓诸菩萨三门积集所有善根即善修事业一方便善巧二饶益于他三去来今世一切摄取以纯一味净妙信心回求无上正等菩提终不用此所集善根希求世间余果异熟唯除无上正等菩提梁摄论第十云由般若回向前六度为得大菩提故施等无尽故般若能引方便又释方便波罗蜜中云内欲为利益诸众生故所作善根功德悉回向无上菩提言等者无性世亲皆同此说无性释云若以此善根求无上正等菩提者为证无上佛菩提故世亲释云所有善根皆悉回向无上菩提作诸有情一切义利释曰以文易故?但略指)五回劣向胜谓随喜凡夫二乘之福回向无上菩提故。

  六回比向证经文非一(六回比向证者以文多故?不别指若取现证即前第三中心未净者令得清净清净即净心地净心地即初地未净即比是回他比令他得证亦是自比令他得证等)七回事向理故不坏回向云与诸法性相应回向入无作法成所作回向第六回向云永离依处到于彼岸故名回向永绝所作至于彼岸故名回向。

  八回差别行向圆融行故如第九回向广说(八回差别等者初列忏悔等五门善根为差别善根一一回向中皆愿成普贤圆融行故)九回世向出世故下文云所有善根皆悉随顺出世间法教化成熟一切众生心常回向出世之道第六回向云永出诸蕴到于彼岸故名回向等。

  十回顺理事行向理所成事故广如第八回向所说(十回顺理事等者谓初积集资粮位中双顺事理即志求大乘勇猛无畏等事行植般若德本深心不动心宝成就等即顺理行言向理所成事者谓百门真如况所成行即理所成也)前十义中初三皆回向众生次三皆回向菩提次二回向实际后二义通于果及与实际若依总云十回向即带数释若准梵本晋经皆云金刚幢菩萨十回向品则人法双举或人之法法之人人有法通二释也。

  三宗趣者以无边行海顺无尽大愿为宗成就普贤法界德用为趣。

  尔时金刚幢菩萨承佛神力入菩萨智光三昧。

  四释文者文有十分一三昧分二加分三起分四本分五说分六瑞应分七结通分八证成分九偈赞劝修分十校量功德分初中金刚幢入者是众首故表归向高出等义故不异名说承佛神力彰入定缘入菩萨智光三昧者显所入名拣异果定故云菩萨智即是体谓根本智光有三义一是证智前相如明得定等此约寄位在贤终故二光即根本智用对治无明故如大乘光明定等三光即后得了所缘故二智无碍朗照法界此约刚幢自体释也。

  入是三昧已十方各过十万佛刹微尘数世界外有十万佛刹微尘数诸佛皆同一号号金刚幢而现其前。

  第二入是下加分有三一总显能加二辨加所为三正显加相今初有二一明佛现二明赞善今初有五一标所因谓入是三昧已故十住中云以三昧力二十方下佛来近远三有十下佛数多少上二显位过行故云十万四皆同下显佛名同五而现下正明佛至余如前说。

  咸称赞言善哉善哉善男子乃能入此菩萨智光三昧善男子此是十方各十万佛刹微尘数诸佛神力共加于汝亦是毗卢遮那如来往昔愿力威神之力及由汝智慧清净故诸菩萨善根增胜故令汝入是三昧而演说法。

  二咸称赞下明佛赞善于中初标称善次别叹得定后显得定所因先别显五因一伴佛神力二主佛宿愿三主佛现威四说者智净五听者善根十住无听者善根十行缺说者自力此则具二理应遍具而影略者表住初自悟行则舍己利他今则悲兼自他俱无障碍故也所以要此五力者因果主伴皆具足故谓法因久远愿遂将化故主伴加威非器不传明因主自力非感不应显因伴善根余之差当如第三会后令汝下结前生后(因果主伴者因主即金刚幢力因伴即听者善根果主即遮那二力果伴即十方佛加谓法因下出五因之由法因久远愿遂将化是遮那本愿主伴加威即及威神力为主加威十方佛加为伴加威)。

  为令诸菩萨得清净无畏故具无碍辩才故入无碍智地故住一切智大心故成就无尽善根故满足无碍白法故入于普门法界故现一切佛神力故前际念智不断故得一切佛护持诸根故。

  第二为令下辨加所为有二十二句分二前二十一别明所为后一结为所属前中初十标所成后十一明所作亦犹十地前十自利后十利他(亦犹十地者自利即同所成利他即同所作)。

  前中初九内德后一外加谓得佛护持信等根故前中前八横具诸德后一竖继不断从前所成明记决断故前中前七法体后一大用佛神力者非神境通离世间品神力神通义有异故通谓无壅力谓干能通多就外力多约内就前七中前六别明后一总说谓一门之中具于多门总摄福智重重无尽名普门法界故就前六中前五所具后一离过谓所具福智不与二碍有漏相应故前五中前四智慧后一福德就智慧中前三自分后一胜进住佛智故就自分中前二说教后一入证谓入缘起法界相即自在智故前中无畏则于缘无惧辩才常说不断上来从后摄叠已释所成。

  以无量门广说众法故闻悉解了受持不忘故摄诸菩萨一切善根故成办出世助道故不断一切智智故开??大愿故解释实义故了知法界故令诸菩萨皆悉欢喜故修一切佛平等善根故护持一切如来种性故。

  二以无量下明其所作于中初一总谓广说故后十别于中初一约法次三约位一摄地前二安地上三照佛果次三约修一令开??十向大愿二令解实际三令知回向广大与法界等后三约人一称根令喜二喜故学三世佛回向三救护一切众生故不断佛种。

  所谓演说诸菩萨十回向。

  后一总结所属者谓若说十向前益皆成故加所为即说所为六相融摄如理应思然约行布地约说地此为回向故与下不同况彼义皆次第今复反此(然约行布下结释明非全取十地中义以释今文故?上云亦犹十地犹者如也但云如彼二利其中旬义则全不同言地约说地此约回向者彼云如实说菩萨十地差别相故此云所谓说菩萨十回向居然自别况彼义者彼中次第显于地前地上等谓彼云缘念一切佛法故修习分别无漏法故此即地前次经云善选择观察大智光明巧庄严故即是见道次经云善入无量智门故下六句辨修道此句寄从二地至七地次下五句寄入八地至佛地则自浅至深地前地上见修究竟次第不乱故今则反此者明不依彼次如今经文无彼地前地上见修等次文之与义俱不全同故但可云如彼不可依彼次第释也上之十句所成亦然但可类耳)。

  佛子汝当承佛威神之力而演此法得佛护念故安住佛家故增益出世功德故得陀罗尼光明故入无障碍佛法故大光普照法界故集无过失净法故住广大智境界故得无障碍法光故。

  第三佛子下正显加相于中三初语业劝说以增辩二意业冥加以益智三身业摩顶以增威今初口加承语便故文有十句初总余别总云说此法者有二种力一者他力如经得佛护念故此亦名果力亦名增上缘力二者自力即下八句亦名因位力亦是因缘力是故此法要自他因果亲疏融合方得有说自力八中初三明有作净法力一总谓既住佛家理宜宣法以行家业下二别一长无漏功德二入总持智慧故在佛家次二句无作净法力一离所净障谓无二障碍二得所净智谓事理普照后三显身净力即三种尽一二乘不同尽谓双集悲智离于舍悲入寂过失故二菩萨尽谓离心意识唯依大智法身境故三者佛尽无障碍智是佛法故(初三明有作者此亦取论势而句多少所用不同彼十句中初总余别别中初句他力下八自力自力中初一句有作善法净经云普净法界故次一句教化众生净经云普摄众生故余有六句皆名身净摄为三种尽等今则有作有三句无作有二身净有三又阙教化众生者以依次无故摄在初有作净中而言四净者以因中有四义故一有力能作二无力不作三具二能引生四泯摄前三称理成德如次配前四净余广如彼以句开合不同亦可类取)此是地前有三尽者一圆教普贤位融摄故二约金刚幢内德位已极故又前加所为中住行但有十句正口加中唯有一句今并过前者表位增故邻于地故多同地经(又前加下亦辨三贤望于十地事须差别不可全同也)。

  尔时诸佛即与金刚幢菩萨无量智慧与无留碍辩与分别句义善方便与无碍法光明与如来平等身与无量差别净音声与菩萨不思议善观察三昧与不可沮坏一切善根回向智与观察一切法成就巧方便与一切处说一切法无断辩。

  二尔时下意加中二先正明加相二何以下释偏加所以前中十句初总余别然此十句大同地经唯五六前却余如彼次(然此十句者比前诸假彼不全同今为大同既唯一句前却故得全引彼释所以此多同者以与智辨令其有说则得大同前就所说故小异耳此中十句须观下十地经?不可具引随要略引)后别中一不着辩才说法不断无留碍故二堪辩才以善净堪智有四种谓缘法作成故云分别句义三任放辩才说不待次言辞不断处处随意不忘名义故云无碍法光忘不随意则有碍故四即第五不杂辩才三种同智常现在前者慧身平等知三相故故彼云与遍至一切处智五即第四能说辩才有净音故六教出辩才静鉴双流故七不畏辩才智不可坏何有畏哉或六七前却思之八即无量辩才谓一切法智随顺宣说修多罗等六种正见故九即同化辩才得一切佛无畏身等三种教化随所度者显示殊胜三业神变化故(三种智者即自相共相及不二相自相者色心等殊同相者同无我等不二相者即一实理也或六七前却者六即不畏辨才以经云不思议善观察三昧同彼如来无所畏故七是教出辨才以不可沮坏一切善根是教出故大同地经成道自在力故六种正见者一真实智正见二行正见三教正见四离二边正见五不思议正见六根欲正见)。

  何以故入此三昧善根力故 尔时诸佛各以右手摩金刚幢菩萨顶 金刚幢菩萨得摩顶已即从定起。

  次释偏加及尔时下身加并第三金刚幢下起分并如前后说。

  告诸菩萨言佛子菩萨摩诃萨有不可思议大愿充满法界普能救护一切众生所谓修学去来现在一切佛回向。

  第四告诸菩萨下本分中分二先总显体相后佛子菩萨摩诃萨回向有几下别示名相今初若直就经文应分为三初句总标愿体难思希求名愿即具摄普贤无尽愿海深广难思二充满下显难思相谓体充法界故难思议用普救护故称为大又约体深不思议约用广不思议又深广无碍名不思议又体相用三并充法界随所遍处无不救护实难思议三所谓下释成难思以行同佛故(二充满下释第二句自有四义一以体释不思议以用释大二双约体用释不思议三体用双融释不思议四约三大相融释不思议)然总论品内一一难思别示其相略申十种一体深二用广如上已辨三摄德无尽四出生众行五余不能坏此三充满法界中摄六都不自为七忍苦无倦八背恩不转九逆顺多端十尽穷来际此五普能救护中摄此之十句一一超于言念皆不思议。

  故收前后有三种体一所依体即智光三昧二约克性即上大愿三约总含通有六法一定二智三愿四悲五所依法界六通慧作用即不思议解脱以为体性而圆融无碍为回向体。

  若取论势亦初句是总下三句别一充满法界即是胜愿以是一切佛根本故二普救一切即是大愿顺作利益故三所谓学佛回向是不怯弱愿决定入佛大愿故亦未入地故无观相及真实愿大悲增故加前行住大愿利益而住行中有无常爱果因今此缺者大悲既增惟愿救护不欲自求菩提果故。

  佛子菩萨摩诃萨回向有几种。

  第二别示名相文分四别一举名徴数。

  佛子菩萨摩诃萨回向有十种三世诸佛咸共演说。

  二佛子下标数显胜诸佛共说故三何等下徴数列名四佛子是为下结数引证。

  何等为十一者救护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二者不坏回向三者等一切诸佛回向四者至一切处回向五者无尽功德藏回向六者入一切平等善根回向七者等随顺一切众生回向八者真如相回向九者无缚无着解脱回向十者入法界无量回向。

  三中先徴后列十回向义略以五门分别一释名二义相三体性四定位五行法差别。

  初中先总名已见品初后别名今当略释然通相而辨有其二意一回向二字皆是能回之愿救护等名皆是所回之行故皆依主受名二救护等名皆回向之别相回向二字皆别相之通名当名相望救护等即回向若互相拣是救护之回向非不坏之回向则通依主随其义便不可局定第一救护等者大悲广济名为救护一切众生大智无着故云离众生相即是广大不颠倒心回向是行谓以善根回成救生离相之行故名回向从所向立名故下文云愿此善根普能饶益一切众生明知救护非是所回自以十度为所回向耳又唯以离众生相为能回者则回向中无随相也将坠者护已坠者救救令脱苦护令息恶并以善根愿能成此二于三宝等得不坏信以此善根用将回向三学三世佛所作回向名等诸佛四菩萨令其善根至一切处五由回向故能成无尽功德之藏六顺理修善事理无违入于平等七以善根等心顺益众生八善根合如以成回向九不为相缚不于见着作用自在故名解脱如不思议解脱等十称性起用谓以法界善根回向法界故至随文中当更开显(即是广大者四心之二至第八回向当引释救护众生即广大心离众生相即不颠倒心上释救护等竟回向是行下以第一别名对总回向以辨得名明知下结弹古义以救护言为所回向故将坠下别释救护一字第二不坏回向从所回善根得名三通能所回悉皆等佛四从所回向立名五从所成德六从所回七通能所八通能所善根皆同如故九从能回向心得名十亦通能所回及所向法界立名)第二显义相者先别后通别中前七随事行后三称理行前中初一悲智不住明行本次四明行相于中一者起行心坚二约佛辨广三约法显遍四约德显多下二行成一智行成二悲行成后三中一正与理合显体深广二明依体起无方大用三显体用无碍圆明自在二通论一一中皆有三种回向谓以善根回向众生菩提实际此三各有二义故成回向一以菩萨善根必由众生而成是众生之分故还向彼由余二成余二流故菩提分故称实际故法尔向彼二凡是菩萨必为度生不尔同二乘故必求无上菩提是家法故不尔同凡小故必证实际背无明故照二空故所以要须三者义乃无边略申十意谓依三法故灭三道故净三聚戒显三佛性成三宝会三身具三德得三菩提证三涅盘安住三种秘密藏故一依三法者谓真性观照及与资成即起信论体相用也实际依体菩提依相众生依用二灭三道者见苦实际方能灭苦照烦恼空即得菩提回结缚业为利生业三净三聚者谓向实际故律仪离过向菩提故广摄众善向众生者即是摄也四显三佛性者实际正因菩提了因向众生者即是缘因五成三宝者实际成法菩提成佛向彼众生成同体僧六会三身者谓法报化七具三德谓断智恩八得三菩提谓实相菩提实智菩提方便菩提菩提树下示成佛故九证三涅盘者谓性净涅盘圆净涅盘方便净涅盘谓薪尽火灭若依地论唯有上二者则真极之成宁殊示灭菩提亦尔上四皆如次配回向实际菩提众生可以意得十安住三种秘密藏者由向实际则住法身佛以法为身清净如虚空故由向菩提能成般若菩提朗鉴居极照故由向众生能成解脱自既无累令他解脱随机应现亦无碍解脱也以斯十义立三回向若立三种菩提之心亦依此十又此十内举一为首展转相由又此三者成二行故向实自利向生利他菩提通二又向实护烦恼向生护小乘菩提通二护又为成悲智智照理事故有三也又随举悲智亦具此三悲中三者令彼众生知其实际同证菩提故智中三者照生相尽即同实际证菩提故又此三者其必相资一即具三方成其一一为证实际故回向众生以化众生成其自利断障证实故亦向菩提速证菩提具一切智断于二障方穷实故二为救众生故回向实际速证实际于惑自在方能化故故净名云若自有缚能解彼缚无有是处亦向菩提速证菩提方能广利故地经云欲度众生不离无障碍解脱智三为得菩提故回向众生不化众生不证果故亦向实际不证实际岂得菩提故此三事相资成立非唯三事自互相资随一一事具摄法界德用即入无碍方名真实回向三事(此三各有二义者第二成三之因言必由众生者若无众生菩萨不修行故即由上义故此修善属于众生是彼之分如父资财而子有分言余二流故者同上必由众生而成为菩提故为实际故而修其善即是二流菩提分故下同上是众生之分一切万行皆菩提分分亦因义皆称实物即实际分二凡是菩萨下前就境明此就人说又前以人从法此则摄法从人又前是顺释此是反显一依三法者下释也三法即智论意亦三般若及三大也文中但出三大真性实际即实相般若观照即观照般若资成即是眷属般若以不同三般若名又不摄五名故略不配二灭三道即三杂染谓烦恼道业道苦道也三净三聚者故法集经云若菩萨舍于三聚回向之心菩萨不应与彼共住四显三佛性即涅盘意以第一义空是正因性故了因虽通万行成于菩提究竟了故了了见佛性故缘因亦通万行成于菩提今以菩提照了故以向生为缘五成三宝诸佛所师所谓法也以法真常体性离故以众生同体故我向之次四但列不释下但云如次配之六法身即所证之实际故报身即巧证菩提故化身为众生故七证实无惑故为断德菩提是智化生是思不在言也八言实相菩提者下经云譬如世界有成坏而其虚空不增减一切诸佛成菩提成与不成无差别合中上句即实智菩提下句即实相菩提净名云菩提者不可以身得不可以心得寂灭是菩提灭诸相故等若依地论下结弹地论地论但说性净及方便净即真净今明真净即圆净万德俱圆相累俱寂故云圆净迹尽双树机尽应移故是方便净十安住三种下此义深难又复最后故偈释之释解脱中具有三义一自解脱二解脱他若自有缚能解他缚无有是处三化众生即作用解脱余如前后说若立三种下例释先例三菩提心即起信云信成就发心者发于三心一直心正念真如法故即向实际二者深心乐修一切善行故即向菩提三者大悲心救护一切苦众生故即向众生则亦明此十而成彼三又此十内下展转相成成百)第三体性者有总有别总如前说谓大愿等别在说分随位显之。

  第四定位者若约资粮等五诸说不同一云此回向位是修大乘顺解脱分资粮位终从十信来皆资粮故十回向后别立加行故庄严论说行尽一僧只长养信令增上增上修达分善根又成唯识第九云初无数劫福智资粮顺解脱分既圆满已为入见道住唯识性复修加行杂集十一亦同此说有云此十回向是加行位复有二说一云四顺决择分中是后二摄谓十解为暖十行为顶前九回向为忍第十回向为世第一法成唯识云此四善根亦胜解行摄此文为证虽不分明玄奘三藏意存此释一云四加行中世第一摄故真谛翻摄大乘云如须陀洹道前有四方便菩萨亦尔有四方便谓四十心若依此释则无五位地前四十心皆加行故余约四位十三住等并如十住品明上来多是大乘初门接引二乘拟议彼立四善根故有说三贤总为趣圣方便不分资粮加行远近此据终说有言一切行位都不可说此约顿显真性而说若依当部一位之中顿摄诸位不碍前后而位满处即是因圆约圆教说然与前教相参应成四句一唯约相如前诸教二唯约自体如前顿说三以体从相四以性融相此二即当今文谓以性随相性不差而位历然以性融相相不坏而常相即故下一一位中具一切位非但融因亦常融果融果之因方是真因(庄严论说即第七论偈云行尽一僧只长信令增上众善随信集亦具如海满长行释云若诸菩萨行行来一阿僧只劫尔时长养于信方至上品于信增时一切众善随信聚集亦为具足如大海水湛然圆满次引唯识成上庄严后引杂集转证唯识及上二文杂集论云云何菩萨依瑜伽地方便修行证无所得(问也)谓诸菩萨已善积集福德智慧二种资粮已过第一无数大劫此结前也闻已随顺通达真如契经等法如理作意发三摩地等五位之义十住略明广在十地今但定位是资粮位信至回向皆资粮故有云下二明是加行四加行义亦如初地然有二释前释即三藏意此文为证下以但云四是胜解行摄胜解行位即通指地前设四加行在回向后岂可亦是胜解行摄以四善根未入地故一云四加行等者即真谛意杂集亦云愿乐行人自有四种谓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为菩萨圣道有四方便或有四人如须陀洹道前有四种方便此四十人名愿乐行于第一阿僧只修得圆满亦于地前无别加行故?结云则无五位余约下二略指而言等者彼有十门故一约五位二约四住三约十二住四约十三住五约十三法师六约五忍七约五十二位八约四十二贤圣九约六种性十约四十二位圆融兼第九中含于楞伽无复次位并指如前)第五行法差别者行随位别亦有圆融及寄法差别若对前教亦成四句准位应知有以十向配于十度随胜受名虽位位所回皆具诸度以名收之亦有理在(第五行法差别中先正释圆融则一回向行具摄诸回向行二行布如向所释别名义中有以十向配于十度者即北京李长者意以名收之亦有理在者一救护众生离众生相似施二不坏似戒三等佛似忍四至一切处似进进故周遍五无尽功德藏似禅禅摄德故六随顺坚固顺般若故七等随顺众生同方便故八真如相似大愿故九无缚着似力故十法界似智入故欲显多途不坏行布四十位中多分相似故为此[(冰-水+〡)*ㄆ]而一一位中多列诸度又如第六广说于施故非正义故云亦有理在)。

  佛子是为菩萨摩诃萨十种回向过去未来现在诸佛已说当说今说。

  四结数引证可知。

  佛子云何为菩萨摩诃萨救护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

  第五佛子云何下说分说十回向为十假一一段中皆先长行后明偈颂长行中各二初位行后位果有不具者至文当知位行中各三初牒名徴起二依徴广释三依释结名文处可见今初回向文缺位果于位行中先牒名者具如本分又本业云常以无相心中常行六道而入果报不受而受诸受回易转化故名救护等(又本业云下初标以空涉有即先明离众生相后救护众生也言不受而受诸受者受即五阴及与六受由了无相故不受诸法为物现在见闻觉知故而受也又已超五阴现生五阴也故净名云以无所受而受诸受未具佛法亦不灭受而取证也回易转化者救护非一故)。

  佛子此菩萨摩诃萨行檀波罗蜜净尸波罗蜜修羼提波罗蜜起精进波罗蜜入禅波罗蜜住般若波罗蜜大慈大悲大喜大舍修如是等无量善根。

  二广释中二先明所回善根后修善根时下正明回向今初古人名此以为行体若顺前名救护众生是悲离众生相为智则以悲智为其行体以是初行故将总体以为别体若以为欲回向故修诸善根即彼善根亦得称体古义依此(以是初行下通妨妨云何以将总体为别体)。

  修善根时作是念言愿此善根普能饶益一切众生皆使清净至于究竟永离地狱饿鬼畜生阎罗王等无量苦恼。

  后正明回向中二先明随相回向后我应如日下明离相回向前即回向众生及与菩提释救护众生后即回向实际释离众生相前中二先总明令物离苦至究竟菩提即双明慈悲及二回向。

  菩萨摩诃萨种善根时以己善根如是回向。

  后菩萨摩诃萨下别显文分为四一利乐救护二佛子菩萨于非亲友下受恼救护三佛子菩萨见诸众生下代苦救护四佛子菩萨以诸善根正回向下迥拔救护初中三一总标二我当下别显三佛子下总结今初晋无菩萨等言而有复作是念之语弥显前已回向。

  我当为一切众生作舍令免一切诸苦事故为一切众生作护悉令解脱诸烦恼故为一切众生作归皆令得离诸怖畏故为一切众生作趣令得至于一切智故为一切众生作安令得究竟安隐处故为一切众生作明令得智光灭痴暗故为一切众生作烟破彼一切无明暗故为一切众生作灯令住究竟清净处故为一切众生作导师引其令入真实法故为一切众生作大导师与其无碍大智慧故。

  二别显中文有十句初离苦果二离苦因三通因果五怖畏中含三道故上三通于深浅后七唯约究竟四得菩提五得涅盘六灭烦恼之源根本不觉若灭此者如天之大明七灭所知之闇故云一切无明即触事不了者若灭于此如人执炬委悉而照八令得解脱故涅盘云澄渟清净即真解脱已脱重昏故云灯也九令证法身故言真法十令成般若无二碍智亦是权实无碍之智(五怖畏中含三道者恶道怖畏苦也恶名是烦恼大众威德是业若举其因五皆烦恼又死及不活烦恼为因余少功德即是业也根本不觉者即起信文即最初无明)。

  佛子菩萨摩诃萨以诸善根如是回向平等饶益一切众生究竟皆令得一切智。

  三结中以前十句有通浅深故令究竟得一大事(一大事义已如初会)。

  佛子菩萨摩诃萨于非亲友守护回向与其亲友等无差别何以故菩萨摩诃萨入一切法平等性故不于众生而起一念非亲友想设有众生于菩萨所起怨害心菩萨亦以慈眼视之终无恚怒普为众生作善知识演说正法令其修习。

  第二受恼救护中二先明受恼之相后佛子菩萨摩诃萨以诸佛法下明回向之相前中亦二先法后喻法中有标徴释可知。

  譬如大海一切众毒不能变坏菩萨亦尔一切愚蒙无有智慧不知恩德瞋狠顽毒憍慢自大其心盲瞽不识善法如是等类诸恶众生种种逼恼无能动乱。

  后喻中有二喻先大海不变喻喻遇恶缘不变本心海喻菩萨器量大故众毒喻恶众生不变喻菩萨不乱。

  譬如日天子出现世间不以生盲不见故隐而不现又复不以乾闼婆城阿修罗手阎浮提树崇岩邃谷尘雾烟云如是等物之所覆障故隐而不现亦复不以时节变改故隐而不现。

  二日轮普照喻喻遇恶不息利益于中三初喻次合后徴释喻中略有其二先日轮具德后遇缘不息有十一恶缘。

  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有大福德其心深广正念观察无有退屈为欲究竟功德智慧于上胜法心生志欲法光普照见一切义于诸法门智慧自在常为利益一切众生而修善法曾不误起舍众生心。

  合中具合先合具德举其十德以合于日影显于日亦具十德一福德之轮已圆二智用深广难测三正念游空无有高下四慈风运用不退不疲五圆福智轮显照空法六三乘山谷普照无私七使目睹万像了真俗之义八使居自乘业以智成办九常为利益昼夜无休十无器生盲亦不误舍(一福德等者每句之中法喻具足一如日轮圆满为喻法合即是福德已圆二唯智一字是法余通法喻日轮广者周铁围故深者不分而遍等故难测者通上二义六三乘山谷者十大山王如菩萨乘黑山为缘觉高原为声闻谷兼众生少分可生者余可思准)。

  不以众生其性弊恶邪见瞋浊难可调伏便即弃舍不修回向但以菩萨大愿甲胄而自庄严救护众生恒无退转不以众生不知报恩退菩萨行舍菩提道不以凡愚共同一处舍离一切如实善根不以众生数起过恶难可忍受而于彼所生疲厌心。

  后不以众生下合非缘不阻于中有四不以具合十一事初一不以通合生盲先正合后但以下反合故出现品云无信无解毁戒毁见等皆名生盲若别合者弊恶合生盲邪见合干城令人妄谓为实故瞋浊合修罗手日为帝释先锋彼瞋故覆障次不知恩合间浮树崇岩邃谷次不以凡愚下合前尘雾烟云以彼能遍空犹彼凡愚同一处住后不以众生数起下合前时节改变谓频起过惑乍善乍恶如彼昼夜阴阳失度等。

  何以故譬如日天子不但为一事故出现世间。

  三何以下徴释中先徴意云何以恶不厌舍释意云悲智均故文中二初喻后合。

  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

  二合中二初总合。

  不但为一众生故修诸善根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普为救护一切众生故而修善根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后不但下别合于中二初以大悲合日恶是其境本为一切岂独拣于恶人如日普益宁复弃于槁木。

  如是不但为净一佛刹故不但为信一佛故不但为见一佛故不但为了一法故起大智愿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普净一切佛刹故普信一切诸佛故普承事供养一切诸佛故普解一切佛法故??起大愿修诸善根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二如是已下以智合日善恶均照故。

  佛子菩萨摩诃萨以诸佛法而为所缘起广大心不退转心无量劫中修集希有难得心宝与一切诸佛悉皆平等。

  第二明回向之相中二先辨回向之心后佛子下辨回向之愿前中依悲智心行回向故于中二先缘境广大上等佛心即以圆觉因果之法为所缘境圆明可贵所以称宝。

  菩萨如是观诸善根信心清净大悲坚固以甚深心欢喜心清净心最胜心柔软心慈悲心怜愍心摄护心利益心安乐心普为众生真实回向非但口言。

  后菩萨如是下悲成利乐下救物心于中先牒前起后生二种心一于上等佛得净信心二下与众生同大悲体由依此二成甚深等十心一契理故二自庆庆他故三离过故四超二乘故五定乐相应故余五可知普为已下结其所用心顺口故名为真实。

  佛子菩萨摩诃萨以诸善根回向之时作是念言以我善根愿一切趣生一切众生皆得清净功德圆满不可沮坏无有穷尽常得尊重正念不忘获决定慧具无量智身口意业一切功德圆满庄严。

  第二正辨回向之愿文中二先愿众生令成法器。

  又作是念以此善根令一切众生承事供养一切诸佛无空过者。

  二又作下令得法圆满于中四一总举遇缘得法。

  于诸佛所净信不坏听闻正法断诸疑惑忆持不忘如说修行于如来所起恭敬心身业清净安住无量广大善根永离贫穷七财满足。

  二于诸佛下成自分德满七财者即十藏前七(上辨十藏前七者一信二戒三惭四愧五闻六施七慧故)。

  于诸佛所常随修学成就无量胜妙善根平等悟解住一切智以无碍眼等视众生众相严身无有玷缺言音净妙功德圆满诸根调伏十力成就善心满足无所依住。

  三于诸佛所常随下胜进德圆。

  令一切众生普得佛乐得无量住住佛所住。

  四令一切下明得果满先标佛乐下二句释故第三回向略明十种乐谓不可思议佛所住乐等(第三回向等者?文有一等取余九二无有等比佛三昧乐三不可限量大慈悲乐四一切诸佛解脱之乐五无有边际大神通乐六最极尊重大自在乐七广大究竟无量力乐八离诸知觉寂静之乐九住无碍住恒正定乐十行无二行不变异乐)又不思议法品略明十种无量住谓常住大悲等(又不思义法下?亦有一等余二住种种身作诸佛事三住平等意转净法轮四住四辩才说无量法五住不思议一切佛法六住清净音遍无量土七住不可说甚深法界八住现一切最胜神通九住能开示无有障碍究竟之法灭数十耳)。

  大方广佛华严经?钞会本第二十三之二

  音释

  渟

  (音??)。

  羼提

  (梵语也此云忍辱又云安忍羼初限切)。

  很

  (胡恳切很戾谓不听从也)。

  盲瞽

  (盲莫耕切目无童子也瞽公户切目但有眹曰瞽)。

  ??谷

  (??虽遂切??谷谓深幽之山谷也)。

  弊恶

  (弊毗祭切亦恶也)。

  甲胄

  (胄直佑切甲胄谓铠甲兜鍪也)。

  玷缺

  (玷都念切瑕玷也缺倾雪切??缺也)。

  大方广佛华严经?钞会本第二十三之三 土十

  唐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 译

  唐清凉山大华严寺沙门澄观撰述

  佛子菩萨摩诃萨见诸众生造作恶业受诸重苦以是障故不见佛不闻法不识僧便作是念我当于彼诸恶道中代诸众生受种种苦令其解脱菩萨如是受苦毒时转更精勤不舍不避不惊不怖不退不怯无有疲厌何以故如其所愿决欲荷负一切众生令解脱故。

  第三代苦救护中文分为三初总明代苦回向二复作是念我所修行下别明回向之心三佛子菩萨摩诃萨以诸善根如是回向所谓随宜下总结成益今初分二初明先救重苦后菩萨尔时作是念言下念遍救诸苦今初有二先见苦兴悲心坚不退坚有七相谓不舍所行不避苦事不惊忽至不怖迷倒不退大悲多苦不怯长苦无猒二何以下徴以释成徴有二意一云生自造苦何干菩萨而欲代之二云剧苦难堪何为不猒释意云本愿荷故逢苦若猒焉能荷负。

  菩萨尔时作是念言一切众生在生老病死诸苦难处随业流转邪见无智丧诸善法我应救之令得出离。

  二念遍救诸苦中二先救八苦八难等苦故有诸言随业流转是业系苦邪见无智是愚痴苦我应已下起救之心(先救八苦者一生苦二老三病四死五五盛阴六求不得七怨憎会八爱别离八难下当广释)。

  又诸众生爱网所缠痴盖所覆染着诸有随逐不舍入苦笼槛作魔业行福智都??常怀疑惑不见安隐处不知出离道在于生死轮转不息诸苦淤泥恒所没溺菩萨见已起大悲心大饶益心欲令众生悉得解脱以一切善根回向以广大心回向如三世菩萨所修回向如大回向经所说回向愿诸众生普得清净究竟成就一切种智。

  二又诸众生下救迷四谛苦文中分二初念苦境二菩萨见下正兴悲救今初于中先不知集谓痴爱为本是烦恼道染着已下明其业道为有造行故名染着随业入苦如彼鸟兽因食爱故入于笼槛作魔业行明有恶业福智都??明无善业次常怀疑惑无生道见灭之因故不见安隐圆寂不知出离道谛在于生死苦谛二兴悲救中起大悲心者令脱苦集故大饶益心者令得清净灭道故故用善根回向大回向经者贤首云如圆教所说普贤回向故然藏内有大回向经此教最初不应指彼若结集从简于理可然。

  复作是念我所修行欲令众生皆悉得成无上智王不为自身而求解脱但为救济一切众生令其咸得一切智心度生死流解脱众苦。

  第二别明代苦回向之心中有五复念前三明代苦之心后二明回向之心今初即分为三初明一向普救无自为心次众苦备受无懈怠心三决志保护无虚妄心初文可知。

  复作是念我当普为一切众生备受众苦令其得出无量生死众苦大壑我当普为一切众生于一切世界一切恶趣中??未来劫受一切苦然常为众生勤修善根何以故我宁独受如是众苦不令众生堕于地狱我当于彼地狱畜生阎罗王等险难之处以身为质救赎一切恶道众生令得解脱。

  二中复二先正明后徴释今初言大壑者如尾闾壑饮缩众生无暂已故后徴释中先徴意云何以独为众生备受众苦复勤修耶释云一身之苦令多解脱故愿自受显悲之深(尾闾壑义出现品当明)问众生之苦自业所招自心所变云何菩萨而能代耶答通论代苦有其七义一以苦自要增悲念故瑜伽四十九问云菩萨从胜解行地随入净胜意乐地时云何超过诸恶趣等此问菩萨云何自离恶趣下答文广意云谓菩萨于世间清净静虑已善积资粮于多苦有情修习哀愍无余思惟由此修习故得哀愍意乐及悲意乐为利恶趣有情誓处恶趣如已舍宅设住恶趣能证菩提亦能忍受为除物苦愿身代受令彼恶业永不现行一切善业常得现行由此悲愿力故一切恶趣诸烦恼品所有粗重于自所依皆得除遣得入初地释曰约此但有悲愿意乐身不能代由悲决定自获胜益二约菩萨本为利生求法苦行已名为代后能为物为增上缘亦名代受三约菩萨留惑同事受有苦身为生说法令不造苦因因亡果丧亦名代受四设有众生欲造无间等业菩萨化止不从遂断其命菩萨自受恶趣苦报令彼得免无间大苦名为代受此依梁摄论第十一说涅盘仙预国王亦同此义非唯意乐而已五由菩萨初修正愿为生受苦至究竟位愿成自在常在恶趣救代众生如地藏菩萨及现庄严王等乃至饥世身为大鱼皆其类也或以光明照触或神力冥加其事非一六由菩萨此愿契同真如彼众生苦即同如性以同如之愿还潜至即真之苦依此融通亦名代也七由普贤以法界为身一切众生皆是法界即众生受苦常是菩萨故名为代上来七义初但音乐次二但约为增上缘四五二义实能身代六七二义理观融通(此依梁摄论者本论云甚深差别者若菩萨由如此方便胜智行杀生等十事无染浊过失生无量福德速得无上菩提胜果释论曰如菩萨能行如所堪行方便胜智今显此二义若菩萨能行知如此事有人必应作无间等恶业菩萨了知其心无别方便可令离此恶行唯有断命方便能使不作此恶又知此人舍命必生善道若不舍命决行此业堕极苦处长时受苦菩萨知此事已作如是念我若行此杀业必堕地狱愿我为彼受此苦报当令此人于现在世受少轻苦于未来世久受大乐譬如良医治有病者先加轻苦后除重病菩萨所行亦复如是于菩萨道无非福德故离染浊过失因此生长无量福德故能疾证无上菩提如是方便最为甚深行盗等行亦复如是涅盘仙预国王者第十六经梵行品因说一子地迦叶难云若诸菩萨住一子地者云何如来昔为国王行菩萨行时断绝尔所婆罗门命下佛广答先说慈悲竟末云菩萨常思以何因缘能令众生??起信心随其方便要当为之诸婆罗门命终之后生阿鼻地狱即有三念一者自念我从何处而来生此即便自知从入道中来二者自念我今所生为是何所即便自知是阿鼻地狱三者自念我何业缘而来生此即便自知我谤方等大乘经典不信因缘为国王所杀而来生此念是事已即于大乘方等经典生信敬心寻时命终生甘露鼓如来世界于彼寿命具足十劫善男子以是义故我昔为与是人十劫寿命云何名杀)问若依四五二义应能普代何故犹有众生受苦答此有三义一有缘无缘故与菩萨有缘则可代也二业有定不定故不定者可代三若受苦有益菩萨令受方能究竟得离苦故如父母教子付严师令治如是密益非凡小所知。

  复作是念我愿保护一切众生终不弃舍所言诚实无有虚妄。

  第三决志保护中二先正明。

  何以故我为救度一切众生发菩提心不为自身求无上道。

  后徴释徴意云云何不舍何名不虚释有二意一异小乘不自为故。

  亦不为求五欲境界及三有中种种乐故修菩提行。

  二亦不为下明异凡夫着欲过故文中三初正明不求。

  何以故世间之乐无非是苦众魔境界愚人所贪诸佛所呵一切苦患因之而起地狱饿鬼及以畜生阎罗王处忿恚斗讼更相毁辱如是诸恶皆因贪着五欲所致耽着五欲远离诸佛障碍生天何况得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二徴释所以所以不求者见多过故文中体即是苦复能生苦近障天乐况大菩提惑习双亡今言淫欲即是道者善须得意(近障天乐者释曰此即大品经意第一经云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增益六波罗蜜时诸善男子善女人各各生欢喜意念言我等常为是人作父母妻子亲族知识尔时四天王天乃至阿迦尼吒天皆大欢喜各各念言我等常作方便令是菩萨离于淫欲从初??意常作童真莫使与色欲苦会若受五欲障生梵天何况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是义故舍利弗菩萨摩诃萨断淫欲出家者应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非不断欲今言淫欲下诫劝得意之义前已曾有法界品中更当广释)。

  菩萨如是观诸世间贪少欲味受无量苦终不为彼五欲乐故求无上菩提修菩萨行但为安乐一切众生发心修习成满大愿断截众生诸苦??索令得解脱。

  三菩萨如是下结成前义。

  佛子菩萨摩诃萨复作是念我当以善根如是回向令一切众生得究竟乐利益乐不受乐寂静乐无依乐无动乐无量乐不舍不退乐不灭乐一切智乐。

  第二有二复念明回向之心即分二初念令彼得乐后念身为保护今初乘前欲苦故令得乐文有十句初总余别别中前八涅盘后一菩提于涅盘中一住涅盘能建大事名为利益二灭心数三证无为四无能所五相不能迁六广无分量七生死真性即是涅盘故无所舍智冥真理是以不退八一得永常湛然不灭依解节经说有五乐一出家乐脱家难故二远离乐以断欲得初禅故三寂静乐二禅为首觉观息故四菩提乐于法如实觉故五涅盘乐息化入无余故彼通人天今唯究竟会释可知(依解节经说有五乐初会已具)。

  复作是念我当与一切众生作调御师作主兵臣执大智炬示安隐道令离险难以善方便俾知实义又于生死海作一切智善巧船师度诸众生使到彼岸。

  二保护中初示安隐道令得菩提名知实义后又于下令度生死海得大涅盘名到彼岸。

  佛子菩萨摩诃萨以诸善根如是回向所谓随宜救护一切众生令出生死承事供养一切诸佛得无障碍一切智智舍离众魔远恶知识亲近一切菩萨善友灭诸过罪成就净业具足菩萨广大行愿无量善根。

  第三总结成益中初总标所谓下别显别中初句救护余皆成益。

  佛子菩萨摩诃萨以诸善根正回向已作如是念不以四天下众生多故多日出现但一日出悉能普照一切众生又诸众生不以自身光明故知有昼夜游行观察兴造诸业皆由日天子出成办斯事然彼日轮但一无二。

  第四迥拔救护谓孤摽大志普为众生而无冀望文中二先喻后合喻中有二一独照喻二又诸下成益喻。

  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修集善根回向之时作是念言彼诸众生不能自救何能救他唯我一人志独无侣。

  法合亦二先合独照。

  修集善根如是回向所谓为欲广度一切众生故普照一切众生故示导一切众生故开悟一切众生故顾复一切众生故摄受一切众生故成就一切众生故令一切众生欢喜故令一切众生悦乐故令一切众生断疑故。

  后修习下合前成益即正显回向初之一句通其二势一成前二标后所谓下别显文有十句初总余别照谓照机顾复之义见于毛诗余文可了(顾复之义见于毛诗云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郑玄笺云顾视也复反也言子离虽近犹步步反顾今菩萨于诸众生亦尔)。

  佛子菩萨摩诃萨复作是念我应如日普照一切不求恩报众生有恶悉能容受终不以此而舍誓愿不以一众生恶故舍一切众生但勤修习善根回向普令众生皆得安乐。

  第二大段我应如日普照一切下离相回向于中二先以忘机之智导前大悲令成无缘后安置下正明大智离众生相今初功高二仪而不仁明逾日月而弥昏故于中先正明无私不求恩故能容受恶为普照故不以一恶而舍众多设??背恩尚无嫌恨岂况一耶(今初功高等者即肇论中文用老子意老子云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即道经道冲而用之章注云不仁者不为仁恩也刍狗有二河上公云刍草狗畜即二物也御注云结刍为狗不恃其警吠也大意明天地圣人无心恃其仁德也今菩萨亦然菩萨功高而不恃般若观空故而弥昏者若无所知也言高二仪者二仪覆而不载载而不覆菩萨兼之又但覆身不能覆心及万善等言明逾日月者日月之明不兼昼夜大悲菩萨长烛幽昏日月照身不能照心菩萨智慧反此无法不照故下文云不求恩报即不仁等义也)。

  善根虽少普摄众生以欢喜心广大回向若有善根不欲饶益一切众生不名回向随一善根普以众生而为所缘乃名回向。

  后善根虽少下显成广大大智导悲能普缘故如声入角小亦远闻。

  安置众生于无所着法性回向见众生自性不动不转回向于回向无所依无所取回向不取善根相回向不分别业报体性回向不着五蕴相回向不坏五蕴相回向不取业回向不求报回向不染着因缘回向不分别因缘所起回向不着名称回向不着处所回向不着虚妄法回向。

  第二正明离相回向谓向实际然一一随相皆具如下诸句离相说有前后行在一心(然一一随相等者且如上向一众生即安置众生无所着法性回向等诸句又如大般若随一离相遍历八十余科之相如一清净遍历色等今不欲繁文故各并一处)文分为二先正明离相后菩萨如是下总结成益前中义虽总通且取文便略分为二先会前回向众生明入实际后以如是等下会前回向菩提明入实际然入实际即事理无碍故前段亦明不离蕴等后段亦明离我我所前中二先广明离善根回向之相二解一切下双结二相前中有二十一回向分四初十四句离所取相次二句离能取想三一句离能诠名言四有四句显如如理由离妄想成正智故令前名相皆即如如(初十四句等者此中即具五法一相二妄想三名四如如其正智含在离妄之中)今初初总余别总谓令所向众生契同所向实际故名安置实际即法性性自无着(性自无着者拣非修成无着修成文在安置之中)。

  别中二前十入理后三离过今初初句遣所向众生了自性故不着凝然不动随缘不变二遣能回悲愿不依于悲不取愿相三遣所回善根四遣所获果报五六二句双明起行之身及所向众生之相即真故不着即俗故不坏七遣所成业行八遣所得报相上四遣体九总显诸事能成因缘十总明前事从缘所起明上回向不出前十由后二句故无性无性故即法性故无所着(了自性者自性即真如具不变随缘故九总显等者诸事即能回能向等皆从缘生故明上等者即总结也由后等者二句即能成因缘及缘所起以从缘起故无性也无性等者结归总句安置众生于无所着法性回向也以总该别故皆无着也)后三离过一不着虚名二不着报处三不着敬养等名虚妄法。

  不着众生相世界相心意相回向不起心颠倒想颠倒见颠倒回向。

  二离能取相中初句对所说能后句别无三倒谓于前诸事起心分别常无常等名为心倒于常等境取分齐相名为想倒于相执实名为见倒翻背正信立以倒名翻上名为不起三倒。

  故大品十七弥勒语须菩提言新发意菩萨随喜诸佛及佛弟子善根已回向菩提云何不堕想心见倒须菩提言于彼善根心不生想用此心回向菩提于此回向心亦不生心想如是回向则非想倒心倒见倒若取相回向为想心见倒光明觉品云若于一切智发生回向心见心无有生当获大名称此亦无三倒也若依大般若第二会随喜回向品意则上诸事皆??灭离变此中何者是诸事耶若菩萨知此一切乃至菩提皆无所有而复能行随喜回向则非想心见倒以无所得为方便故(故大品下即随喜回向品引文小略若具经云尔时弥勒菩萨语须菩提若新??意菩萨念诸佛及佛弟子诸善根随喜功德最上第一最妙无上无与等者随喜已应回向菩提云何菩萨不堕想颠倒心颠倒见颠倒须菩提言若菩萨念诸佛及僧于中不生佛想不生僧想不生善根想用是心回向菩提心中亦不生心想菩萨如是回向想不颠倒心不颠倒见不颠倒若菩萨念诸佛及僧善根取相取相已回向菩提名为想颠倒心颠倒见颠倒智论释云须菩提答言若是菩萨以般若波罗蜜方便力故能于诸佛不生佛想及弟子诸善根中不生善根想一切法从和合生无有自性故无有实法名为佛是不生佛等想是回向心亦不生心想是故菩萨不堕颠倒三若依大般若第二会正当别行大品文辞小异大旨无别而大品所引经末亦云若菩萨摩诃萨用是心念诸佛及僧诸善根是心念时即知尽灭法若尽灭法是不可得回向心亦是尽灭相所回向处及法亦如是相而人谓二经全别故?影略引之皆明性空心无取耳)然小乘或说想心见三次第而起或说一时义分前后心想非倒由见乱故立以倒名虽诸说不同皆六识建立若大乘中亦有多说一云依七识心义分三倒谓七识妄心性是乖理颠倒之法名为心倒依是心故便有一切妄境界生如依梦心有梦境起即于彼境妄取其相说为想倒于所取法执实分明说为见倒依此三倒于为无为境起常无常等八种颠倒诸宗异说恐猒繁文(然小乘或说下第三释不同略举三说小乘有二初即分别论者说想心见次第起谓初??微想常无常等次重起心缘前之想取为定实后见成就于所取中执见分明此即三心俱是倒也若释名者想谓取境分齐之相见谓推求心谓积集此中想等体即是倒皆持业释或说一时者即法救论师心想见三同时义分唯见是倒余二非倒与见相应为见所乱名之为倒是故见唯持业余二依主俱舍论主正扶此义颂云四颠倒自体谓从三见生唯倒推增故想心随见力释曰初两句出体第三句废立第四句通经初出体者谓边见中唯取常见以为常倒于见取中唯取计乐净为乐净倒于身见中唯取我见以为我倒也唯倒推增故者废立也此举三因以立四倒一一向倒故云唯倒也二推度性故三妄增益故余或无此三因谓戒禁取非一向倒执有漏道得净涅盘虽非究竟断惑证灭而能暂时离染证灭缘为净故断见邪见非妄增益无所转故余贪瞋等不能推度非见性故是故诸惑非颠倒体言想心随见力者通经也谓有问云若唯见是倒何故经言于非常计常有想心见三倒于苦不净非我亦有想心见三倒答理实唯见是倒想心随见亦立倒名与见相应故行相同常乐我净三四十二故此十二倒依婆沙师预流永断见及相应见所断故余如彼说依此释名想谓取境分齐见谓推求心谓积集若大乘下虽标多说但出其一意通性相宗在文可知又有释云若细分别想心二倒可通七识见是执着局于六识者即下三藏意七识既有四惑中有我见岂无见耶诸宗等者不欲繁文然上已有三宗之义其萨婆多更有一释想谓于无常苦不净中妄想分别见谓即于彼所分别中忍可欲乐建立执着心谓即于彼所执着中贪等烦恼皆即心所名心非心王也既以王为所不顺今文故不出之大乘之中复有三说一依起信三倒之心唯一妄念亦名不觉亦名无始无明而此无明全依本觉还迷本觉从无始来念念相续未曾离念即是一切心识之相然依不觉复生三种一无明业相等即以三细业转现三如次为心见想之三倒也今菩萨虽未究竟觉已离凡夫不觉二乘初心相似觉故亦名为离释曰以三细诸德正义皆在赖耶菩萨地尽始觉同本方得永离以此而为三倒非顺今文故?不出二又依禅宗传于达磨用楞伽意五识带想总名想倒第七染净别名心倒第六意识起诸见倒释曰不顺法相故不出之三云依唐三藏传慈氏论五识现量总无颠倒犹如明镜现众色相故第七染识有想见倒第六意识具有三倒取我法相名为想倒于想爱乐复名心倒于想计着建立乃名见倒此亦分明上之大小乘大同小异故不委存恐要委知故复出耳初释经文乃通诸说多同唐三藏意)。

  不着语言道回向。

  三一句离能诠名言。

  观一切法真实性回向观一切众生平等相回向以法界印印诸善根回向观诸法离贪欲回向。

  四有四句显如如者前明妄空一切皆空此彰实有一切妙有又即前之空是此之实二义不二为真法印是即妄取回向菩萨不有真实回向菩萨不无文有四句初总显实性次别约众生三印诸事善四心绝贪求(四有四句下先彰大意以诸宗或说妄空真有二真空妄有三真妄俱有四真妄俱空此具四意前明名相妄想皆空即妄空也此显如如理有即真有也而?云一切皆空者则涅盘菩提亦空计有为妄情故又言一切妙有者则众生善根亦皆妙有万法即真故次云又即前之空是此之实者上明前空此有今即前之空是此之实则空即有则空非空此有即空则有非有矣由此则妄空真有即是妄有真空何者谓虚妄之法缘生无性名为妄空真性湛然名为真有今即上妄法缘生故名妄有即无性性名为真谛故说真空此无性空体即是实故名真有是故言语则别理无二致是则妄取回向下结成本义此即妄空真有意然但除其病而不除法故前相历然而无取着耳)。

  解一切法无种植善根亦如是观诸法无二无生无灭回向亦如是。

  第二双结者一句结所回善根善根可以独修但云种植一句结回向行回向必有能所故观无二如此则德本不生惑本不灭又惑累寂然不生真德湛然不灭(如此则德本不生者此是真有本有湛然不生妄惑本空空无可灭又惑累寂然不生翻上惑不灭为不生真德湛然不灭翻上真不生为不灭前惑空无可灭今空则寂然故不生前以真无初故不生今以真无后故不灭)。

  以如是等善根回向修行清净对治之法所有善根皆悉随顺出世间法不作二相。

  第二会前回向菩提入实际者又前明随相次辨离相欲显此二同时故双非即离文中三初结前生后二非即下法喻释成三离我下结成回向(又前明随相者上判会菩提入实即是离相中义今以小异分之则可为三第一随相回向第二以前会众生入实为离相第三以今文为随离同时)今初由前离相所行清净故顺出世无上菩提而言二者善根回向世与出世若有若无若即若离皆名为二今并无之(而言二者善根回向等者此有四二皆蹑前文一善根回向为一二即向言善根亦如是回向亦如是以总收前二故二者世与出世为一二即今经以善根随顺出世则能随顺是世故三若有若无为一二即前妄空真有是四若即若离为一二此曲有二一即随相为即离相为离二随离不同为离此二不二为即此四种二今并无之无之所以即下释成)。

  非即业修习一切智非离业回向一切智一切智非即是业然不离业得一切智以业如光影清净故报亦如光影清净报如光影清净故一切智智亦如光影清净。

  二释成中先法后喻法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大悲咒原文

  • 大悲咒注音

  • 大悲咒解释

版权所有:大悲咒功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