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论
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三
从此以下总是善财知识。第一十住门中知识。第一妙峰上德云比丘主发心住。
又尔时善财童子闻是语已欢喜踊跃已下至我唯得此忆念一切诸佛境界智慧光明普见法门。有三十八行经。义有十一门。一得闻善知识名欢喜。二顶礼文殊足下绕无数匝辞退南行。三至处求觅德云比丘。四求经七日。五见比丘在别山上徐步经行。六右绕三匝。七申请所求。八德云叹善财二种难法皆能发行。九先举善财所求十种菩萨之行。十自申己德授与善财。十一我唯得此忆念一切诸佛境界智慧光明普见法门。是都结自己当位法门授与善财竟。已下是更推胜进前位。
一得闻善知识名欢喜者。经云闻是语已欢喜踊跃。举身离地为踊。再踊不已为跃。
二顶礼文殊足下绕无数匝辞退南行者。头顶礼足。以已之尊高。至彼之足下。是敬极之礼也。绕无数匝敬顺法心辞退南行。升进明智。
三至处求觅德云比丘者。明至胜乐国妙峰山。表无染寂静为胜乐。身心不动如山。是习定也。十方求觅是观也。是十方观圆融心境。使无边等虚空故。
四求经七日者。明七觉分推求胜进除沉掉心也。处定曰沈。出定曰掉。去此二障。
五见比丘在别山上徐步经行者。表同其体。已登山顶义也。明初居定。体犹有定心以七觉支分推来正觉法身本无定乱体故。初心有禅可定。故云遥见德云住居别山顶也。徐步者。不居乱体也。经行者。表不住净心也。定乱两融方明契会。又虽得同十方一切诸佛正觉慧现前。自此方堪求菩萨之行成普贤行。为明不住用故。故云徐步不住定故。修菩萨行故。故云经行。夫修道者。皆须信心。之后当须要以定门以为方便。得定之后方堪起十方观七觉支观。用会心境遍周。定乱双融。身边见谢始名见道。方堪修菩萨道。具菩萨行。随俗多生在真一念。
六右绕三匝者。胜进敬顺体会心成也。右绕者。左尊右卑以自卑已顺尊正教。三匝者。一三五七九是阳之位。二四六八十是阴之位。阳生阴杀。以三生义也。
七申请所求者。经云我已先发无上菩提心而未知菩萨云何学菩萨行如是乃至云何于普贤行速得圆满。
八德云比丘叹善财二种难法皆能发行者。叹菩提心难发先已发。菩萨行难修今能行。云我已发无上菩提心者。已于文殊师利所发菩提心。为知菩提无证修无所求故。但求菩萨方便三昧加行。其菩提心自然明白无垢。犹如空中有云云亡其虚空自空。不复云求虚空也。以明但修菩萨三昧观照以治执障。然菩提心无有修作留除之体。在凡不减在圣不增。是故今以妙峰山顶。以止观二门七菩提分助显方便菩提心自明白。及至菩提明白即菩萨行诸三昧即是菩提。不复别有菩提而自明白。以明菩萨处于世间修诸万行。世间万行乃至菩提涅槃性自离故。以将此法教化迷流不了此者。而令悟达性空无垢之智。以净诸业令苦不生。名为大悲。犹如化人教化幻士。以智观业。随时随根。十方等利。无心意识。智幻利生。以此义故。但求菩萨一切诸行。以明即行是菩提一切无生灭故。云我已发无上菩提心者。以明信心菩提虽未有三昧加行显发以知无所修无所求故。今菩萨行者。以明方便三昧相印。方明行及菩提如实无二。于此之中不可说言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经云一切法不生一切法不灭。若能如是见诸佛常现前。以是下文。得见四维上下十方无数佛等。为得此见解故。如来于三乘中说诸行无常者。为执诸行作实者说。非为大根众生顿受法界佛乘理智体用无碍者说故。是故发菩提心者。须识教之权实。可以堪发大心。
问曰。何故不于文殊师利一个善知识边求法。岂不足耶。何故须经历五十三善知识处求菩萨行也。
答曰。明治习气之浅深。修差别智之广狭。大慈悲之厚薄。摄化之多少。以此安立五位修行法则。随位善知识五十三人。一百一十因果。总别同异成坏之相。令进修法界不谬。不滞其功。不迀其行故。从此妙峰山。以方便三昧加行因缘。显自法身自体清净本无依住。普光明智与菩萨行寂用无二门已下诸位以普光明智用修差别智。及治习气。并以大愿起悲智门长养大悲行周法界。如下具明一一次第。
九德云先举善财所求十种菩萨之行者。从所谓求菩萨行已下。总有十种菩萨行。是总举十住十十行十十回向十。十地十十一地十。如是五位中各十十。总在此十种菩萨行中。且如初第一所谓求菩萨行者向十住中。配初发心住。以檀波罗蜜门为主。余九为伴。以方便三昧为檀行体。能舍一切法故。二求菩萨境界者。配治地住。以戒波罗蜜为体。余九为伴。以法身根本智为戒体。大悲及差别智为用。如海云比丘所观察大海见佛出兴。达十二缘生成根本智。便以差别智说普眼经。及十王是悲智之行。如下至位方明。此同十地中第二地治欲界惑。三求菩萨出离道者。配修行住。此同十地中第三地。修上二界禅超彼禅定位故。治上二界惑。如此修行住中第三善知识。于海岸国善住比丘。在于虚空中来往经行。明得不住三界及禅定。得智自在故。十王恭敬者。明智悲并济不偏修故。至位方明。此以忍波罗蜜为体。余九为伴。此明三界惑尽是出离道故。四求菩萨清净道者。如十住中第四生贵住及十地中第四地。三界心尽出世智现前。方学世间文字句义智。五住五地方满。六住中如海幢比丘得离出入息。寂灭神通化身周遍十方。如是十种所求所修菩萨道一中。十十之行五位齐彰。一一如上配之。于中意况文义炳然。不悟读之虚谈且过。一一须得其意。如十住法。与后位及十地作样。已后诸位仿此规模惯习已终。方依初法。
十自申己德授与善财者。经云。善男子。我得自在决定解力信眼清净智光照。曜普观境界离一切。障善巧观察普眼明。彻具清净行往诣十方一切国土。恭敬供养一切诸佛。此明举本果法令凡信乐修行从初发心修行惯习十地功终。方依此初时本样果法也。还以法界中时不迁智不异慈悲不异愿行不异之所成就。以于法界大智无延促中修行故。不如情解。有修行者莫作延促。时分修学。应须善观法界体用。莫如世情作一刹那计作三僧祇计。如法界中都无修短远近故。以此解行如法修行。于诸境界善照生灭。令使执尽而成智之大用。于自心境莫浪摄持。但知放荡任性坦然。习定观照执尽智现。生灭自无业垢自净。会佛境界同如来心。佛见自会非由捉搦。谩作别治令心狂惑。但自明心境见融执业便谢见亡执谢。一切万法本自无疮。智境朗然名为佛国也。无烦强生见执。永自沉沦。自作自殃非他能与。
十一自此善男子我得自在决定信解力已下至善男子我唯得此忆念一切诸佛境界智慧光明普见法门。有十九行半经。明普见十方一切诸佛又诸国土境界无碍门。是此位中之果也。此明本来如是佛境清净。比来妄作客尘。今从文殊师利所得决定信眼。以止观二门七觉支分。至此真境。契会无差别。普见一切众生心境及以自心本来解脱佛国。此名初发心住。以自心会佛所住故。以檀波罗蜜为主。余九为伴。自此已下但有所见佛及佛境界。总是位中之果也。自此已下。推功前位。治地住中已下。一一善知识边。皆有本位升进二门。第二治地住善知识名字法门。如下一初升进门中。从岂能了知诸大菩萨无边智慧清净行门已下至辞退而去。有三十八行半经。是推德胜进分。于此段中约分四段。一岂能了知诸大菩萨无边智慧已下至云何能知能说彼功德行有二十九行半经。明仰推胜德令善财进修分。二南方有国名为海门。是示善知识处。三彼有比丘名为海云。是示善知识名。四礼德云足是辞去而升进前位。此明一一位中与十法门令入授十法门令修。皆一位有正入本位之果授前位之因。已下仿此例然。初二十九行半经。明未申善知识名玄叹其德自推无能。后九行半经明举善知识名重举十法而令预闻一。一如经具明。
第二治地住本位门中复分为五段。一尔时善财已下正念观十法。二南行至海门国。三至海云比丘顶礼其足。四正申所求。五海云比丘称叹善财示所观法。如海门国者。明观生死海为。广大佛海。海云比丘者。因所观法立名。其心如海。以法润生如云。又性戒如海不宿死尸。一切生灭死尸至于根本智海。皆为智海无生灭故。五海云比丘称叹善财与所观之法者。所谓观察大海。云我住此海门国十有二年者。明不离十二缘生生死海故。如是十二有支。一切凡夫无明所覆常处其中。权教菩萨及以二乘。皆厌而舍之。一乘菩萨以此无明十二有支。以为如来一切智智之海。为大智海无有生灭。本来如是凡夫不了。妄系生死无明故。云我住此海门国十有。二年。经云常以大海为其境界已下有十种思惟大海。意明一切众生十二缘生生死之海广大无量。无有中边性相可得。便为佛海思惟大海无量众宝奇妙庄严者。明观生死缘生海。便成自性清净佛之智海。即一切智宝功德庄严思惟大海。积无量水者。以诸爱水为大悲水思惟大海。水色不同者。根本智中起无量差别智慈思惟大海。无量众生之所住处者。以明佛海中有无量众生之所住处不觉不知思惟大海。容受种种大身众生者。明无量菩萨咸处生死海中。一一身土咸满其中。如影如光不相障蔽思惟大海。能受大云所雨之雨者。菩萨心海堪受大云诸佛法雨思惟大海。无增无减者。诸佛智性之海无有增减。乃至四种无过广大深广。便见海中有大莲华。忽然出现其上有佛说普眼经。意明自观生死海。便为自己如来清净智海。自佛出兴根本智差别智。究竟不离此生死海中圆满故。十力四无畏一切智智海皆回生死海广大业力而成就之。生死业果尽一切智智海如是。成自己如来广大智海普贤行海。不离一切众生及自己十二有支缘生行海中。若离此者别有成佛处所法者。无有是处。从海出莲华。其莲华上所有庄严众宝。是达无明及诸有支为大智海。以智随行功德报生。因陀罗者。主也。尼罗者。青色。此宝青色为众宝中之主。为莲华茎芬敷布濩者。言此莲华开敷广大遍布大海。此明以行随智用无染业所成。百万阿修罗王执持其茎者。百万随智用处生死而不没。像阿修罗处大海而才没半身。表万行随智以智为主。明智悲万行处生死海而恒不没。一切众苦波涛故。此明根本智差别智大悲万行一时同举。明前妙峰山得佛境界无相智慧光明海但得普见诸佛智慧光明境界门。此治地住中。以将无相智慧光明。照十二有支。成根本智。差别智。大悲万行齐备。百万摩尼宝庄严网弥覆其上者。明以根本智起差别智。设教遍周之所报生。百万龙王雨以香水者。明以智随悲行雨戒定慧解脱知见香水浴众生心垢。百万迦楼罗王衔诸璎珞及宝缯带周匝垂下者。智随万行垂大慈悲。同于生死引接义也。百万罗刹王慈心观察者。罗刹王者即毗沙门王。主令此众也。此云持国。在须弥北面而居。明守护义。取其像以表法。明菩萨以大慈悲常居生死海守护众生。令一切众生慈心相向。百万夜叉王恭敬礼拜者。取之像表离憍慢残害。夜叉常恭敬。号之为王。明胜于生死恶害心故。明主当护持生死恶害不生自在如王也。百万乾闼婆王种种音乐赞叹供养者。明法乐以乐众生故。百万天王雨诸天华鬘香及衣服幢幡盖等者。明广大饶益皆悉自在。万事备周如天王。已下例然。总明回生死海中无量不善。作无量善根。表以十王。明于生死海达无明十二缘行一切不善。成大智大悲善行满足。寄喻如王。举诸宝庄严充满大海。义亦如之。以回一切不善行。作一切善行之所报生。随智随悲庄严满刹。皆以无为无性智法印。普印生死海。总成福海。以法身无依住自性清净普光明大平等智印。印生死海。总成法界解脱法门。以差别智印。印众生根之所调伏。而为说法。号之为佛出兴也。普眼遍知诸法缘起。善知总别同异本末生起。号之为普眼法门。应当如是观生死海。观如来海。观如来无差别智海。观如来差别智海。观如来大慈悲海。乃至普贤行愿海无边法门海。总在此一切众生十二有支生死海生。若出此海外。别有成佛处所。无有是处。当知诸佛及以国土生居此生住居。此住无别处也。从时海云比丘告善财言善男子汝已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已下。至善男子我唯知此普眼法门。有九十二行经。是正入本位法门。从如诸菩萨已下。是升进前位法门。前妙峰山以止观门显诸佛境界。智慧光明普见法门。以成真谛。此位直以智慧观察世间俗谛十二有支为佛境界。通修大悲普贤愿行。以戒波罗蜜为主。余九为伴。约智三界通观同治。约位偏治欲界惑障。已下诸位。但有所见境界。及如来名号。总是自心佛果所会之法。若自心不会对面无睹见之期。第三修行住。一从如诸菩萨摩诃萨已下至辞退而去。是此位中推德升进。二尔时善财童子已下至我唯知此普速疾供养诸佛成就众生无碍解脱门。有八十行经。明入本位法门。于前升进门中。从如诸菩萨已下。至辞退而去有十三行经。明升进分。于此段中约分四门。一叹推先德。二示善知识住处。三举其名号。四礼敬辞去。文义如经自具。如从此南行六十由旬者。南行如前所释。六十由旬者。明此位治上二界四禅四空八禅惑也。过前位欲界六天业故。故言六十由旬。海岸聚落者。明超过欲界第六欲天故。此位治上二界住禅息念障。约升进之德立名。此位治三界惑尽住无所住。名为善住。此位与第六海幢比丘得无三界业见。齐有习气。未得第六住寂灭定神通自在。又世间文字技艺未具。且得一分出三界粗业。得一分神通。未于世间中出世间。即如下海幢比丘是。三界定乱二业不能拘留也。第二入当位法门中。约分五门。一念善知识所授之教。二次第南行。三诣善知识处。四见善知识恭敬礼拜。五正申所求。见此比丘于虚空中来往经行者。明不住上二界息心住念禅。不住出三界禅。不住不出故言来往经行。十王恭敬供养。明摄众生行遍故。表十波罗蜜行智自在故。如王空中庄严。约法空中起行报生龙王。表智自在。震雷明法音普震激电。明智慧破惑。紧那罗王奏众乐音。明以法音悦乐一切众生故。摩睺罗是恭敬义。阿修罗是处生死海不没义。迦楼罗王作童子形婇女之所围绕。是离慢谦下智悲义。罗刹王者。是住生死海。大悲守护众生义。夜叉王者。是大智守护众生义。为能行于虚空速疾故。如智速疾自在故。梵天王恭敬义。净居天空中与宫殿俱。表智悲自在含育义。如是皆云不思议数者。皆表行周万有普遍含生故。此第五正申所求中请菩萨所修十种佛法。并求十种不舍之法。具如经文。时善住比丘告善财言已下。是正受其法。经云。善男子。我已成就菩萨无碍解脱门者。明得法空智慧。在空中经行。明不着静乱。于染净二障不能留滞。名为无碍解脱。得解脱已。若来若去若行若止。随顺思惟观察即时获诸智慧光明。名究竟无碍。从此已去即他心宿命神足等十无障碍。明以法空观察三界细习。净业现前。即得此十无障碍法门。此明以法空观照力治三界习气。及出三界习气已。自然而得此十无障碍法。是故叹善财言。今复发心求问佛法一切智法自然者。法明佛出世一切智法用照世间。意明以所得法空用治染净二习。神通道力自然显著。一切自在皆自然现前。已下至我唯知此普速疾供养诸佛成就众生无碍解脱门。是都结所入当位法门竟。已下以明升进前位门。此段以明将方便观照门佛智自然智神通道力自至以此不舍方便而成就佛法。不舍佛法成菩萨行教化众生。此以忍波罗蜜为主。余九为伴。此三比丘明入十住中得出三界解脱心。还以比丘表之。已下弥伽是俗人居住市肆。明处烦阓而不乱故。教诸人众轮字庄严法门者。明修世技文字令圆满故。意明先修出三界解脱方修世法住于生死故。约智一位通修诸法。约位偏修世智。为明前三知识已得出三界解脱神通故。先修出世方学世间。自在无业不染着世间故。又以出世间智学世间智易明了故。第二升进前位中。从诸菩萨持大悲戒已下。至辞退而去。有九行半经。约分为五门。一叹推先德。二示善知识所居之国。三示其居处。四举知识之名。五辞退而去。国名达里鼻荼者。其国在南印土境。名义未译。弥伽此云能伏。为出世智。已恒现前。世间智已得具足。真俗二智已满。能伏邪见异论故。故名能伏。亦名为云以能有德荫俗雨法故。故名为云。城名自在者。明出世智已得现前。于世名言义智自在。故名自在。此依主立名也。
第一正入当位法门。从尔时善财童子已下至妙音陀罗尼光明法门。有六十七行经。约分为十门。一正念其所授之法思惟胜进。二南行至处推觅弥伽。三见已致敬礼毕。四正申所求。五弥伽遽自下座五体投地敬初发心。六散金银华无价宝为座令善财坐上。七称赞善财而能发无上大菩提心为世所依。八弥伽面门放光集众。九弥伽为众说轮字品庄严门。十弥伽授与善财妙音陀罗尼光明法门。自我唯知此妙音陀罗尼已下。是推德升进。弥伽所以遽自下座五体投地致敬善财者。遽者疾也。明弥伽致敬能发大菩提心者。与十方诸佛。同一体性。同一智慧。同一解脱。人天所依何得不敬。以善财先于前三善知识。已得出世菩提心。已得同于十方诸佛法身根本智。至弥伽所。学世间差别言音名字句义智。明世间俗智。敬出世间真智慧故。以明约真而有世间俗智。即真俗自在故。故城名自在。是以弥伽敬彼善财所得诸佛出世间智慧。是世间智慧根本故。是以敬之。以表俗谛差别智敬真谛根本智。以俗智是根本智中起故。令后学者贵出世道根本智故。以根本智与一切众生作无明生死之因果。善财初觉。弥伽敬之。十方一切诸菩萨恒常顶礼初发心。以贵初觉根本智。是出三界智慧相应。与一切诸佛智慧解脱。同一体性故。普贤行海因兹而起。是故弥伽敬之而礼。又表无知法慢故。又此第四生贵住。明三界业谢。名生在佛家。第四地亦名生在佛家。与此住位同知同得。同见其法。依本而安立之。修学者。初生后熟。轮字品庄严法门者。明于一名字法门于一音声。言音无二体。名字无二性。庄严种种名字。以为助伴。而为人天六道众生。说种种法门。令生欢喜令得解脱。然其不离无声一声无名一名。为随顺众生世间言词故。说一切世间诸法。无时。即以无名字为主。即以有一切出世间法为庄严。若说无有出世间法时。即以有一切世间为庄严。如是互为主伴。互为庄严。有无缘起皆无自性。将用教化众生。随根开解令得解脱。众生及名字言音皆无自性。以此名字圆满清净音声无所障碍。以一音声说无量名。皆以一音声。与无量名无量字作体故。即无量名无量字总是一字故。以声性无体故。无量名字与一切声作体故。即以名字体。自无能所分别性相故。以众生自无性故。以此无声之声。无名之名。无说之说。教化一切无性众生。令其破业至其本地又以无依之智。无声之声。无名之名。犹如虚空。遍一切六道众生音声。同其类音为其说法。令其欢喜。然身心智慧名字六根。总无受者说者。然一字中遍含多字之义。互为主伴。然亦各不相知无彼无此故。是故当知。一切名字。皆以有无二字为缘起。若说一切法有字时。即一切有法自具无故。自相成坏自有自无。自在说一切法本自无。即有法自具。以有无自相成坏故。即无与有自在从有无体如法缘生无尽名言。互为主伴。随世安立更相成坏。皆一一字中有无尽义。犹如帝网影像相入。若究之本源皆约缘有各无主宰。当知名不与声作声。声不与名作字。智慧本无。犹如虚空。遍一切处。等众生界。以智体性随其类音。皆令欢喜而得解脱故。名妙音陀罗尼光明法门。此第四生贵住善知识。以精进波罗蜜为体。余九为伴。若约智通修五位。若约位偏修俗智轮字庄严法门。前三善友明出世智慧。明三比丘表之。此弥伽及解脱长者二人。明处世间解脱故。还以俗士表之。余义如文自具。
第二升进。前位门中。从如诸菩萨摩诃萨已下至辞退而行。有十四行经。约分为四门。一推德于先。二示其善友所在。三举善友之名。四顶礼辞去。此不推别有国土但南行有一聚落者。明同处俗流。以精进波罗蜜与禅波罗蜜大体不二故。所以不别国也。为此二友并是俗流故。明从真入俗以和会真俗无二门。世与出世体无有二。第一正入当位法门中。从时善财童子已下。至善男子我唯于此如来无碍庄严解脱门而得入出。有一百四十行半经。于此段中约分十门。一正念所授之法思惟胜进。二渐次游行十有二年至住林城。三推求解脱长者。四见已致敬正申所求。五解脱长者即入菩萨三昧。现其身中十方各十佛刹土。答善财所请令其同入。六解脱长者从定而起。又以言说说其定中十佛境界大会道场。七明解脱长者随心应念诸佛现前。八心念无体见佛如影。九心无表里遍至十方而无去来。十善男子我于此如来无碍庄严解脱门而得入出。是正示三昧之名及出入自在分。自此已下是升进前位。云渐次游行者。明胜进不住于前法也。十有二年者。如前第二海门国海云比丘住海门国十有二年。明直观十二缘以为出世间解脱。以表比丘是出世解脱故。以生死海为佛体故。善财来至此住林城渐次游行十有二年。为明十二缘生法中行于世间。然以十二缘生以为禅体。以解脱长者是世间俗士。表处俗行真名为解脱前海云比丘。不住生死。观十二缘生。得出世心。此解脱长者。于十二缘生法中。处于生死。不坏缘生。不着缘生。故云游行十二年。是不住义故。是生死涅槃无二义故。是生死涅槃无出没义故。若约智通治。以十波罗蜜为体。此约位别治。以明同别自在。以此第五禅波罗蜜门。以法界自体无作禅中诸有缘生性自离故。一切心境莫不自是法界无碍解脱禅定林故。是故城名住林。一切心境作而无用。性自住故。推求者。观察胜进也。得见解脱长者者。明以真会俗真俗自体本性解脱也。见已五体投地。真俗无依五位同会也。亦明五蕴十二缘总禅林也。合掌者。真俗会而不二也。已上以观照禅定冥会。已下以言更申所求。已下入三昧十方各现十佛刹者。明定体遍周圆满故。以十为圆数也。又已下以从定中所见十佛如来及上首菩萨。是三昧所现自位佛果及行故。又已下随念而见诸佛者。以自心应真是佛故。所念皆是佛境界更无余也。明自心是佛诸念总佛。余如文自具。此是第五具足方便住。以禅波罗蜜为体。余九为伴。若以智境之中。即五位通修。若以约位之中。偏治真俗静乱二障。会五蕴十二缘。为法界性自禅用而无作缘生之定。门以明一切世间心境总皆禅也。第二明升进前位中也。
如诸菩萨摩诃萨已下至辞退而去。有十六行经。约分为四门。一明推德于前。二示善知识方所及国土。三举善知识名号。四善财敬恋善友流泪辞去。
第一推德于前者。明解脱长者推德于前位善知识有十种殊胜。劝令善财进求加行。第二南行。如前初位已释。至阎浮提畔者。明此位正心住。是得出世间及处世间智慧神通之极畔故。故云阎浮提畔。唯得世间出世大悲心。未得入俗同缠行圆满大慈悲心故。故以比丘表之。于世间中出俗相故。后位即明入俗大悲心圆满。即以优婆夷满愿表之。有一国土名摩利伽罗者。此梵本未译。有比丘名海幢者。明约以德智慧如海能破众生业惑处。名之为幢。幢者摧坏义故。
第一正入当位门中。从尔时善财童子一心正念已下。至我唯知此一般若波罗蜜三昧光明。此一段经约分为五门。一正念前法令其增长。二渐次南行至阎浮提畔摩利聚落。三周遍求觅海幢比丘是进求观照。四乃见在经行地侧结跏趺坐入于三昧离出入息无别思觉。五明入三昧中身分出众十方教化。何故在经行地侧结跏趺坐入于三昧表寂用自在。以经行地是用三昧是寂。表依用有寂。地侧者。表不住寂用之中而任运自在故。离出入息。明称理而寂称理而用性自遍周非同二乘作寂灭证也。此同十地中第六地也。以十地行依此十住行样。修行至彼同此本故。是故第六地菩萨得寂灭定神通现前。此是随空慧寂用门十地大悲寂用。从第五身出众海十方教化中。约有二十三种法门。
一足下出无数百千亿长者居士婆罗门众周遍十方者。表足是所行之行还从其中出行故。为长者居士婆罗门是世间仁士之行故。
二从两膝出无数百千亿刹帝利婆罗门众皆悉聪慧者。以两膝是起止坐卧卷舒自在之所由。膝还出清净王种。表智制生死如王自在。刹帝利者。是王种也。婆罗门者。是净行也。表智随生死自在。如王无染也。聪慧智能明白万法故。种种色相者。从智化现也。余皆是智中之行故。以义取之。
三从其腰间出等众生数无量仙人者。表腰间是世间行五欲之境。表以智幻生同众生行利众生事。自无五欲也。故出仙人。
四从两胁出不思议龙及龙女众者。表两胁是覆荫义故。于中出龙雨润众生故。
五从胸前卍字中出无数百千亿阿修罗王。皆悉示现不可思议自在幻力。令百千世界皆大震动者。胸是勇猛义卍者清凉义故。于中出修罗众。表精勤勇猛震动摧破烦恼魔军高慢山王谄爱宫殿故。令清凉故。
六从其背上出无数百千亿二乘者。表背是背众生之方所。还从其中出二乘众。表二乘背佛大智大悲万行利众生事及法界体用故。
七从其两肩出无数百千亿诸夜叉罗刹王者。表两肩是荷负守御之处。还从负中出夜叉罗刹可畏之状。守护行众善业之众生。及向十住及正入十住十行位者。乃至现作执金刚神。守护诸佛及佛住处。
八从其腹出无数百千亿紧那罗王及女。及出无数百千乾闼婆王。及各奏无数百千天乐及歌赞叹一切诸佛及法者。表腹包含众法义。还于其中出歌咏音乐之神称赞诸佛及法故。
九从其面门出转轮王者。明口是转法轮王之所由。还于其中出轮王之众故。
十从其两目出无数百千日轮普照地狱趣者。表目是慈悲破暗处故。及一切众宝国土。以作种种光明庄严显曜。及照一切众生无量事业。
十一从其眉间白毫相中。出无数百千帝释者。表眉间白毫相中道十地之果。还于其中出帝释身。表住于中道。得法之顶者。能为世主主导众生以帝释号能主故。
十二从额上出无数百千亿梵天。
十三从其头上出无量佛刹微尘数诸菩萨众者。明修行至法之头表行遍满故。
十四从其顶上出无数百千亿如来身。明佛果故。如随位雨法。如经自具。
十五又海幢比丘从身一切毛孔一一皆出阿僧祇佛刹微尘数光明网者。表全身总是法界般若波罗蜜妙慧三空无碍解脱教众生之光重重无尽故。
十六尔时善财童子。一心观察已下。是善财观察善知识所作三昧境界事业。
十七六月六日已下海幢出定善财称叹。
十八圣者已下是善财问三昧之名。
十九海幢比丘举三昧之号名普眼舍得。又名般若波罗蜜境界清净光明。又号普庄严清净门。
二十明海幢比丘举修般若波罗蜜门所得三昧有百万阿僧祇三昧庄严。
二十一善财重问三昧境界。
二十二海幢比丘重说此三昧。为说二十二种无障碍法。
二十三我唯知此一般若波罗蜜三昧光明。推德于先。令善财升进善财以如上十法。观察海幢比丘。又住立思惟观察经一日一夜者。明檀波罗蜜。七日七夜者。明七支戒。半月者。忍波罗蜜。以明忍但自益不益于人故。半月表之。一月者。以明精进自利利他故。一月表之。六月者。第六住也。复经六日者。是第六波罗蜜故。以为海幢比丘是十住中第六正心住修般若波罗蜜智慧日故。故云六月。是第六正心住。六日是第六波罗蜜智慧日故。此是十住中。第六正心住般若波罗蜜为主。余九为伴。以约智门中诸位通治。以约位门中。第六波罗蜜。偏治世间出世间寂用不自在障。得寂用神通自在门。犹出世慈悲心多入俗。常住世间慈悲犹劣故。以海幢比丘表之。虽有慈悲。但得无染行清净之慈。不得同众生行等众生事。一无有违方便取一切众生故。即以后位俗士休舍优婆夷。其行明处真不证知真行俗。
第二明升进。前位第七不退住中。如诸菩萨入智慧海已下。至辞退而行。有十六行经。约分为五门。一推德于先。二示善知识居处。三举善知识所居园林。四举善知识名号。五明善财正念海幢比丘教恋慕辞退而去。南行义如前已释。住处名海潮者。明善知识住生死海。广度众生如应引化。而无失时。犹如大海潮不失时故。以所居以表其行。园林名普庄严者。以一切生死海为园。以万行海为林。以行此大悲无尽无边之行海。以严净十方众生海。令成佛海故。园林名普庄严。于园中有优婆夷名为休舍者。此云满愿自满本愿遍化众生故。优婆夷者。表慈悲行也。此是十地中第七远行地大慈悲行之轨样。从此仿之至彼地功熟故。以神表之。明神用自在。前位是出世无染大悲法门。即以比丘表之。此位入俗处染而不污。处真同俗之慈悲。即以优婆夷表之。渐成力用自在故余如文自具。
版权所有:大悲咒功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