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咒功德网

达磨多罗禅经全文

发布时间:2019-05-31 11:52:01作者:大悲咒功德网

达磨多罗禅经全文

第一卷 第二卷

达摩多罗禅经 卷上

达摩多罗禅经序

夫三业之兴以禅智为宗。虽精粗异分而阶籍有方。是故发轸分逵涂无乱[跳-兆+(轍-車)]。革俗成务。功不待积。静复所由。则幽诣造微。渊博难究。然理不云昧。庶旨统可寻。试略而言。禅非智无以穷其寂。智非禅无以深其照。然则禅智之要。照寂之谓其相济也。照不离寂。寂不离照。感则俱游。应必同趣。功玄于在用。交养于万法。其妙物也。运群动以至一而不有。廓大像于未形而不无。无思无为。而无不为是故洗心静乱者以之研虑。悟彻入微者以之穷神也。若乃将入其门机在摄会。理玄数广道隐于文。则是阿难曲承音诏。遇非其人必藏之灵府。何者心无常规其变多方。数无定像待感而应。是故化行天竺。缄之有匠。幽关莫辟。罕窥其庭。从此而观。理有行藏。道不虚授。良有以矣。如来泥曰未久。阿难传其共行弟子末田地。末田地传舍那婆斯。此三应真咸乘至愿。冥契于昔功在言外。经所不辩必闇軏无匠孱焉无差。其后有优波崛。弱而超悟。智绍世表。才高应寡。触理从简。八万法藏所存唯要。五部之分始自于此。因斯而椎固知形运以废兴自兆。神用则幽步无迹。妙动难寻涉粗生异。可不慎乎。可不察乎。自兹已来。感于事变怀其旧典者。五部之学并有其人。咸惧大法将颓。理深其慨。遂各述赞禅经。以隆盛业。其为教也。无数方便。以求寂然。寂乎唯寂。其揆一耳。而寻条求根者众。统本运末者寡。或将暨而不至。或守方而未变。是故经称满愿之德。高普事之风。原夫圣旨非徒全其长。亦所以救其短。若然五部殊业存乎其人。人不经世道或隆替。废兴有时则互相升降。小大之目其可定乎。又达节善变出处无际。晦名寄迹无闻无示。若斯人者复不可以名。部分既非名部之所分亦不出乎其外。别有宗明矣。每慨大教东流。禅数尤寡。三业无统。斯道殆废。顷鸠摩耆婆宣马鸣所述乃有此业。虽其道未融。盖是为山于一蒉。欣时来之有遇感奇趣。于若人舍夫制胜之论。而顺不言之辩。遂誓被僧那至寂为已任。怀德未忘故遗训在兹。其为要也。图大成于未象。开微言而崇体。悟惑色之悖德。杜六门以寝患。达忿竞之伤性。齐彼我以宅心。于是异族同气幻形造迹。入深缘起见生死际。尔乃辟九关于龙津。超三忍以登位。垢习凝于无生。形累毕于神化。故曰无所从生。靡所不生。于诸所生。而无所生。今之所译出自达摩多罗与佛大先。其人西域之俊禅训之宗。搜集经要劝发大乘。弘教不同故有详略之异。达摩多罗阖众篇于同道。开一色为恒沙。其为观也。明起不以生灭不以尽。虽往复无际。而未始出于如。故曰色不离如如不离色。色则是如如则是色。佛大先以为澄源引流。固宜有渐。是以始自二道开甘露门。释四义以反迷。启归涂以领会。分别阴界。导以正观。畅散缘起使优劣自辩。然后令原始反终。妙寻其极。其极非尽。亦非所尽。乃曰无尽。入于如来无尽法门。非夫道冠三乘智通十地。孰能洞玄根于法身归宗一于无相。静无遗照动不离寂者哉。庾伽遮罗浮迷。译言修行道地。

修行方便道安那般那念退分第一

前礼牟尼尊炽然烦恼灭

流转退住者度以升进道

修行微妙法能离退住过

亦灭一切恶成就诸功德

达磨多罗禅经全文


佛世尊善知法相。得如实智慧。灭烦恼盛火。出炽然之宅。乘诸波罗蜜船。度无量苦海。以本愿大悲力故不舍众生。为诸修行说未曾有法。度诸未度令得安隐。谓二甘露门。各有二道。一方便道。二曰胜道。清净具足甚深微妙。能令一切诸修行者出三退法。远离住缚增益升进。成就决定尽生死苦。究竟解脱兼除众生久远痴冥。佛灭度后尊者大迦葉。尊者阿难。尊者末田地。尊者舍那婆斯。尊者优波崛。尊者婆须蜜。尊者僧伽罗叉。尊者达摩多罗。乃至尊者不若蜜多罗。诸持法者以此慧灯次第传授。我今如其所闻而说是义。

我今如所闻演说修行地

方便胜究竟如其修所生

修行于善法先当知四种

退减住升进决定诸功德

修行退减时令住法不生

亦不能升进是今当略说

先当起等意习行慈心观

须臾止嗔恚令暂息不行

烦恼暂止息次当净尸罗

尸罗既清净三昧于中起

三昧已修起观察应不应

善知应不应修向所应作

既向所应作专念系心处

已能乐彼处正观依风相

正观依风时其心犹驰乱

止心在入息(安般者二种一见二触钝根不见)

如系调御马心既止入息

思惟正忆念冷暖与轻重

柔软粗涩滑修行谛觉知

随顺善调适于触复不了

是说修行退数一以为二

数二以为一至九犹错乱

是说修行退若于修行退

更数从初起十数满足者

远离诸过行不修与过修

或有异修起有此诸过生

是说修行退修行若俱数

心据生惑乱惑乱若增长

是说修行退气息不通流

冲击于鼻面头顶悉苦痛

内或绞风起息乱失其道

而彼不知治身体极烧热

其心生愦乱四种既错乱

依风极违诤修行欲令息

而不善方便不知对治法

是必疾退减修行缘入息

而反缘出息修行缘出息

而反缘入息于二心俱净

是应修行果寂止定意生

而复更求数有此诸过谬

是皆修行退急喘而安般

则令念错乱由是错乱念

修行心发狂其心发狂故

不知应不应于二无分别

是说修行退修行数已成

息去亦随去去已处处住

于彼善观察既观令息还

还已起清净不善知六种

是说修行退长短悉分别

遍身尽觉知身行渐休息

一切应决了于此不善知

是令修行退(身念处四胜竟)知喜亦知乐

勤方便意行当复制心行

令不至掉乱(受念处四胜竟)次分别知心

修行正观察又生欣悦心

还复摄令定非是不定心

定已心解脱(心念处四胜竟)善修解脱者

不令心退没若入退减分

则无有解脱观察无常断

离欲与灭尽出息入息灭

是名修行胜(此四相似法念处)如是十六行

自在心回转觉触之所获

见得亦复然若于见与触

不善识分际是过应当知

无智令修退修行上增进

不应缘于下缘下亦如是

不应上增进若见二增进

心住而等观任之则自成

还到修行处

达磨多罗禅经全文


修行胜道退分第二

胜念已成就懈怠竟沉没

是则为退像无堪于所求

不染污无记起诸脑恼退

垢浊热炎生由是失正见

振掉或关钥(以灼反)浮飘粗涩滑

是五退减相修行应分别

望远绝所悕有见已坠落

还顾睹深崄是皆退减相

长病诵止诤多业远游行

彼时解脱种是五退减因

信戒闻舍慧于是渐衰退

身重与惛钝耽睡及沉没

是五应当知修行退转相

恐怯多犹豫惊畏不欣乐

懈怠离所欲不回向修行

不习过修习是二俱为失

彼时解脱种于是修行退

三昧离相乐尔炎皆消尽

粗涩四大种还从身内起

掉动失正念由是意愦乱

其心不恬静斯从行者生

一切诸瑞相不显现分明

修行如是观欲见为甚难

诸根悉驰纵随欲向所缘

邪意普流散乐着诸境界

形消意愁惨其身皆烧然

如是烧然者是说为忧退

方便不精勤后则生悔恨

闻所应成就欲进劣无能

不趣喜胜处或见胜不取

皆由无智故是说修行退

自念有越戒疑悔及诸觉

意淡无滋味是说修行退

诸过定意羸三昧渐消减

心乱盖所覆是说修行退

心举调顺舍不观时非时

不了住起缘无智故修退

不知六时行六界亦不善

亦愚六巧便是说修行退

贪欲嗔恚觉十想巧方便

得向诸禅地及法心妄解

一切次第度无知故修退

不观处非处业报及正受

禅定诸解脱净味愚不了

诸根到处道性欲不分别

心随众杂相是悉无知退

于苦乐速道其心不趣向

如是意迷惑必向退转处

起住与起缘入出及方便

六法不成就是令修行退

知法亦知义知时亦知量

自知与知众及知福伽罗

于七愚不了是令修行退

兴起诸恶法习行卑贱业

亲近不善友令是修行退

错说违所应爱者心乐向

当知是不久必于修行退

所止处及人床卧等众具

斯皆非所乐近令修行退

喜随诸杂相损减所修慧

弃舍所缘处心不得真实

修行舍本相散心随外缘

虽欲还彼处意众不复乐

遂失长养分其心不一定

身无复滋润悦乐亦不生

所依不可乐身意俱错乱

三昧不复起其心永不住

如是不住心必于修行退

爱见慢增禅于缘心味着

有此累念生是说修行退

身如利刺害或复极振掉

举体皆烦壮如蛇毒充满

有此三过恶必于修行退

得未得服行他务意不闲

习近三退法是说修行退

业与烦恼报说是三障阂

亦有解脱障是令修行退

方便想恶行三摩提行地

于彼不观察是令修行退

方便想诸地三昧行及余

所闻随悕望则于发趣退

生时作灭想灭时作生想

二想俱当失是则修行退

若于住法中而作生灭想

兴此诸颠倒是说修行退

入时作出想出时作入想

二俱作住想是说为颠倒

欲断烦恼得修行正方便

由彼得力故相似诸相生

相似相既生修行心随转

烦恼即时起是说修行退

退过诸駚水漂浪修行者

随我力所能少量退法海

无量余退过是深非所恻

诸深明智者自当广称说

达磨多罗禅经全文


修行方便道安般念住分第三

如我力所能演说退过已

今当说住过修行者善听

若于入出息无见亦无觉

不解方便求是则初门住

闻慧既已生应起思慧念

不善解次第愚痴住所缚

若数已成就息去应随去

不知随顺法是说修行住

如佛问比丘谁习安般念

有一比丘答是念我修习

汝有安般念不言汝无有

复更有胜妙牟尼说当修

方便道安般

修行胜道住分第四

胜道修正观相行念已成

不善升进法是则住所缚

爱着所缘境进业心懈怠

由是缚所缚不能至胜处

或有不可动非软亦非坚

或强极牢密亦如金刚像

有此五障阂不进亦不退

是则住缚相远离升进道

乱光及黑闇忍自身不现

譬燃浊油光亦如翳目视

光明不显发背舍诸喜乐

寂止息乐分彼终不复生

犹如坚实物而有濡相现

或时修行者住相亦复然

相非随所欲而起随欲想

虽欲令随意终不从所乐

谓相非所留而欲强制持

如是违反念则为住所缚

是想已成就当知非所制

住彼去留相能到最胜处

欲令涌作没或欲高为下

于去欲使来于住不欲住

灭时欲不灭终不如所欲

修行住生灭所行常转进

诸法相已成终不舍自相

若不舍自相自相则显现

薄皮覆不净令不见身秽

威仪及众具利乐翳身苦

相似次第生前后续无间

隐蔽非常相令不见身变

施作服用受摄持吾我相

能忆念本事隐身非我观

是诸相似相修行不分别

于彼起爱乐而生功德相

染着妄想生不复乐升进

不能取胜法住过日增长

非我相似相此等不回转

如是不回转行者痴惑生

无智住所缚系着于彼处

乐着生诸过是相今当说

尔炎渐损坏分离及交乱

破散叵和合是则住相缚

于身不巧便自生分离想

交乱或尘碎是为住所缚

守常无异想众色不次生

种种众妙想亦不次第起

流出而不住其身渐消减

相或来复去修行不增长

寂止既不生于身无长养

心不起悦乐是说不净舍

彼不清净舍所见不鲜白

亦不能升进亦复不退转

如戏沙门像少时生悦乐

譬如借衣服亦如梦所见

为命不清净谄曲及余恶

聚落知识所自显其功德

覆藏诸过恶犯罪不发露

及余一切缚垢污修行者

仿佛有事相而便起实想

未熟谓为熟未灭想已灭

方便不等满而欲求升进

如部含穟苗是则住所缚

业始无方便相现坚守持

过进心矜举如是住所缚

或有修行者而起断常见

是见令心乱则为缚所缚

或有修行者身身细微观

彼为住所缚厌心不增长

厌心不增进不能离贪欲

若不离贪欲何从有解脱

解脱不成就终不得漏尽

不断诸漏者则无实智慧

于彼身念处住相已分别

受心法念处如是应广说

修行心不悦彼喜亦不生

身无寂止乐当知是住相

修行所受获信戒闻舍慧

常守其少分是则为住相

有住缚比丘往到阿难所

迷于所住相是今当略说

得无相三昧六年住所缚

乐欲闻所说常随逐阿难

不能进所业亦复不退转

住于住境界不得解脱道

不来亦不去解脱已而住

住已复解脱解脱已还缚

或有修行者住在不退地

微细烦恼起而不能觉知

不觉烦恼故不能到胜处

于地无分别亦无有退过

地诸过不起如是止于住

或于住分中而失众妙相

众妙相虽灭意犹顺彼地

意顺彼地时余分乐相生

已有少乐故心依寂止住

因其寂止心自谓作已作

安止不具足不得具足果

无智翳心目而自谓为智

修行无智障不觉所应用

觉所应用者于地能究竟

彼住共地中种种垢所污

若使修行者成就不共地

如是知过患彼终不为缚

不识烦恼过愚痴无实智

于禅觉吉安犹如象系树

修行观尔炎莫知所起处

从其所依出而自不能知

不涌亦不没不见相所起

亦不知灭处过亦无过是

所说诸障碍皆是坚住相

谓不由彼住斯非明智说

兴造诸过患若干因缘缚

能用诸对治众妙复显说

所尊不恭敬亦不舍憍慢

自隐覆其过不向明者说

我年既衰老已为众所弃

或能失利养令我生苦恼

心常怀忧畏深虑长叹息

我后当死时将欲作何计

隐过心忧恼愚惑作所缚

横自生罪累失大功德海

味着现法乐贪餐黠无慧

弃舍后世果兴此诸过恶

如是诸住缚所起各各异

修行无怯劣能治所应治

怯劣无方便自谓无由进

是则甚难拔如象溺深泥

如是甚难拔懈怠心所欺

长夜没住泥热迫而趣死

业行烦恼报为此三障覆

无智无势起永为住所没

久远积痴冥业行诸烦恼

系缚斯等类迷乱不自在

习近诸过恶远离善功德

令其意匆扰如箭旋虚空

蛇毒盛充满蝮蝎恶龙处

巨海深无底无泽大火聚

盲人近彼游闇往而不见

修行住所缚其过亦如是

住过多无量升进德亦然

如海无涯底是深不可量

世间无知障真实慧为灯

持灯无放逸彼明终不灭

善说住分过缚诸无黠者

决定知境界究竟非我分

种种过所缚是缚非一相

当知业众缘唯佛能觉了

达磨多罗禅经全文


修行方便道升进分第五

比丘安般念功德住升进

能令智慧增我今次第说

功德住已进进复功德住

是故说修行功德住升进

修行于鼻端系心令坚住

专念谛思惟正观依风相

入息与出息系心随忆念

忆念若不忘是初功德住

彼功德住已复起方便求

更求功德时住则生升进

升进等起时亦生功德住

是名住已进进已功德住

善解安般相功德及诸过

息轻重冷暖软粗与涩滑

阿那摄般那是摄持诸根

于彼所缘境摄之令寂止

外散心数法摄还义亦然

持风来入内是故说阿那

心转于所缘止令不复转

心于所缘起亦复制令灭

修行观若增制之令从止

修行若止增起之令从观

见增则以触触增则以见

得证与智证二增俱相摄

修行缘不寂意寂止摄来

身中清凉起灭除诸热恼

掉踊不静心摄之令寂止

勤方便回转其身悉充满

长养四大种当知从息起

是种复增益行者报四大

阿那力能起寂止善法分

我所大恶刺亦能拔令出

息短而渐灭修行心安静

是故佛世尊说名为阿那

复次般那相是今当略说

毛孔诸窍处先净治息道

前出名般那始由入风起

修行出息时诸根随所缘

心心法俱顺是亦说般那

出息归于灭乃入根本地

正受及命终斯由舍出息

修行出息灭次第阿那生

灭尽三摩提第四禅亦然

般那既已灭次第阿那生

阿那时悕望说阿世婆娑

我观彼死者定无有是相

彼息更生者观有如是相

毒淤埿火蛇此相似境界

出息能摄意不令随所缘

犹如制象钩名波世婆娑(出息有摄心义)

舍除颠倒想成就真实想

离自在及常唯为空行聚

本无所从来去亦无所至

去来不可得亦不须臾住

慧智明见此离诸知作者

出息无作者见则堕颠倒

出息已过去彼则不可见

命断诸息灭过去亦复然

安般诸功德出息与入息

众物及字义我已略说竟

是种增故说未曾相离用

若为觉想乱当习安般念

已能应于数则除内贪着

于数若随顺是则离不顺

志在无乱境能摄诸乱想

先数从一起如是乃至十

修行顺此数便得功德住

已得功德住则能求升进

灭一切乱觉佛说增上故(数门竟)

数能灭一切觉佛但言灭

一切不死者以增上故也

内外出入息去则心影随

决定善观察顺是趣涅槃

修行出入息随到所起处(出入息所起处同在脐)

如是知升进能离外贪着(随门竟)

安止极风处(极上下风际)

三摩提等起三昧既已起

便得功德住(止门竟)修行正住已

种种观察风先观于本处

谓风所从起此处为云那

为一为二耶冷暖悉观察

八种如前说为总观诸大

唯在一种耶观时悉俱有

以一增上说修行观风大

造色从彼生唯心与心法

依彼造色起非彼造色已

而复有种大

诸有入出息是风名依种

报风及长养是为三种风

或说入在前出者在于后

或说出在前入者在于后

皆有因缘故彼作如是说

如其真实义慧者乃决定

于脐处所起净治毛孔道(此报风开毛孔故名出非出外)

由此风义故彼说出在前

毛孔已开净入者则在前

如人初生时阿那入故起

息风最先出是故说波那(此是真实义)

息风诸种大割截不生苦

当知彼非受谓受则不然

以彼修行者不患诸断逼

是故出入息于身复非受

识命若断时息则不回转

是则众生数必由命根起

息则是身行世尊之所说

亦名根本依众生所由转

是息既已灭命则无所依

以能持命根故说众生数

阿那般那念缘风为境界

虽曰正思惟而非真实行

一切所修观彼悉缘风起

于观有差别次第今当说

阿那般那念分别有三种

所谓从闻起思慧与修慧

于是安般念比丘闻慧生

一切时悉受名字为境界

境界出入息正念思慧生

当知彼缘名时或复缘义

阿那般那念所起修禅慧

悉已舍名观唯缘诸法义

当知近境界无有种种异

亦非相续缘说是等智行

谓是安般念无痴智慧性

亦名为舍性是则佛所说

当知是慧性舍根共俱生

若使是舍性则与余共起

欲色二有系无色无身依

非彼最后禅身密无息故

或谓根本地亦复是眷属

说言唯眷属非是根本地

欲使彼舍性在于根本地

阿那般那念应当在八地

所言唯眷属如是说舍根

知彼安般念唯在于五地

此定在五地依是处回转

欲中间未至及后二眷属

最上顶四禅彼虽有舍根

无有于彼身净治毛孔道

第四及眷属彼中说二种

报生与长养唯无有依风

出息与入息是风名为依

以身极厚密无依说二种

佛说出入息四禅正受刺

亦言咽喉处明知有所说

是彼方便故亦以禅义摄

出息与入息彼处定无有

修行观出息上际第四禅

已极风境界于彼正忆念

云何我是心于缘究竟未

或复更于上少进重观察

或即于彼住不作余方便

修行如是观则能除疑惑

修行极风际是处善观察

当知如是心则名除疑观(观门竟)

于上观察已依风还止住

观察所应已复起余所修

若彼观风心于还善决定

是说修行者回转巧方便

如人游聚落所作讫已归

修行如是观喜乐遂增长

已舍入息念安处出息缘

亦舍出息念安处入息缘

于数已究竟息去亦随去

如是一切种亦名为回转

观察所应相相相而回转

种种众事观次第转亦然

善于回转者说此回转义

当知是回转修行智慧处

从彼方便起胜道现生前

闻慧念已度次第思慧生

已舍欲界行然后入修慧

是悉名回转世尊之所说

从彼未至地次第入初禅

乃至第三禅其转亦如是

第四禅眷属若彼有风者

是亦应回转入于根本地

从彼起巧便次第住起缘

入出与优波此六悉回转

舍共方便地共地现在前

舍共方便地不共现在前

舍不共方便不共现在前

缘相方便地展转究竟地

是名上回转明智所称说

(圣人凡夫共有法。名为共地。从缘至缘名为转诸相。诸方便诸地次第转亦如是也)

如我智方便已说回转义

无垢清净念今当次第说

如令彼修行须臾抑止盖

是则为清净不净非所应

若已成就数能舍内贪着

此义应当知慧者观清净

随顺已成就能舍外贪着

如是正思惟智者念清净

比丘心已住不为乱所乱

如是不动念修行智清净

若已于风际观察离疑惑

不复更求息是则为清净

念地悉已竟所依诸过恶

不为则清净是说须臾顷

阿那般那念方便道所摄

功德住升进是义我已说

达磨多罗禅经全文


修行胜道升进分第六

功德住升进及余方便摄

修行一切地共地不共地

功德住升进彼依胜道起

种种相行义今当说善听

梯揥既已起(心住处名)修行心爱乐

如是爱乐心巧便功德住

慧者善方便起意勤修行

如其功德住是则巧方便

将入微妙境勿随流注想

慧者摄心住如应善受持

所住妙功德澄净无垢浊

具足无减少清净安隐住

淳一普鲜明凝定而不动

是缘由感有时过复归无

色相次第起种种众相生

修行正思惟身心生喜乐

于是功德住具足摄止观

既能起身乐心亦正安隐

自地亦他地功德住升进

是今当略说修行广分别

修行三摩提巧便随顺念

智者开慧眼说名为功德

心足处安立说名功德住

圣道修对治说名功德进

对治诸圣行功德住升进

随地过恶心所起悉能除

修行勤精进功德利增广

信戒闻舍慧无贪恚痴根

欲精进惭愧除喜不放逸

悦乐念定舍正智余善法

如是一切种自地离诸垢

其功德住立即随地对治

是由精进力助善长养心

何于彼地中种数不摄受

功德住升进自地以广说

自地善根力他地功德生

修行最胜义此相今略说

自地既增上余胜净法生

当知是功德他地而升进

无量行方便一切诸度法

种种对治相他地功德起

谓于初念处三念兼已修

暖来及顶忍世间第一法

见道思惟道无学道亦修

诸禅与神通无量无色定

正法道品分究竟漏尽智

背舍一切入妙愿智清净

身念善根力乃起是诸法

微妙功德相一切随顺生

若住系心处是则自地相

其相起在身亦现亦复触

有时说近果有时说非近

或复有与果或空无所与

所谓近果者是相近边住

若彼果不近当知是相远

若使现而触是即与果相

虽现而不触空相无功德

譬犹无果树华繁而无实

如人冷渴逼远见有水火

彼终不起触但见相亦然

空无功德故于身无快乐

喜悦极增长息乐及寂止

身心受斯乐是说与果相

功德及余法自地与他地

升进相回转四种俱亦然

一切升进相殊妙种种印

莲花众宝树靡丽诸器服

光炎极显昭无量庄严具

慧说为胜道功德住升进

所起诸妙相我今当具说

修行者谛听于上曼荼逻

淳一起众相流光参然下

清净如颇梨其光充四体

令身极柔软又复从身出

渐渐稍流下随其善根力

远近无定相彼成曼荼逻

势极还本处根本种性中

其相三阶起功德住五相

功德进五相不坏功德二

半坏功德二尽坏功德一

复还系心处住本种性已

流散遍十方(十相生)功德十相上(十相各生十相)

各复一相现又于流散边

生诸深妙相于彼深妙际

复生深妙相上下轮诸相

亦复如是现于彼三阶处

种种杂相生自相各已灭

唯彼总相住诸杂既已无

寂静行回转此三曼荼逻

境分犹不移顺本功德住

自体如前说入息三摩提

遍充满下方出息三摩提

遍充满上方二俱满十方

正受妙甚深如是随意者

是谓法自在清净系心处

无法而不求既生有长养

成就诸功德如天曼陀树

曼陀池生长功德住升进

种种众妙相是义我已说

修行善守持

达磨多罗禅经全文


修行方便道安般念决定分第七

已说升进法所摄诸功德

修行决定分是今次第说

善于出息念入息俱亦然

出入谛思惟分别具明了

此则决定分世尊之所说

一切诸善根各各尽自相

最胜无上智说名为决定

彼诸修行者安住决定分

出息入息时正观无常相

息法次第生展转更相因

乃至众缘合起时不暂停

当知和合法是性速朽灭

法从因缘起性羸故无常

一切众缘力是法乃得生

虚妄无坚固速起而速灭

非常毒所毒其性不久住

修行如是观此则决定念

譬如运行天息变疾于彼

决定无常想修行趣涅槃

非出息未灭而有入息生

非入息未灭而有出息生

如是谛观察修行决定分

粗涩利刺生种种苦逼相

谓息出与入一切时迫切

于息能觉了具足众苦相

如是谛思惟说名为决定

自相无坚固寂灭空无我

因缘力所起从缘起故灭

舍利有我相常住不变易

如是颠倒行一切悉远离

唯作真实观是名为决定

非我无牢固亦无有自在

非彼出入息曾有觉知相

谛知无我故是说为决定

当知是智相相似圣行名

此则为方便非彼真实行

比丘安般念杂想觉所乱

既乱心不悦应当从数起

或从入息数或从出思数

思乱觉观想由是究竟离

慧者于入息系心行数时

一入数为一不杂数出息

专念不乱数如是乃至十

舍彼十出息从此得决定

此则说具足成就根本数

更有余数法修行方便起

若于根本数不能起决定

促息使易觉方便令心生

当舍二出息然后数入一

定意心不乱第二数成就

若于二方便犹不起决定

乃至越十出然后数入一

正念心不乱次第至具足

是说修行者十种数成就

如上十种法是则数究竟

于上更复舍增数非修行

修行如是数是则数法成

成已应当舍复进余方便

修行于数法若复不成就

应更如前说还从初数起

方便成数法便得决定分

数法已成就慧者心随顺

六种如前说修行正方便

修行于六种疾生厌离想

不乐着生死勤忧断烦恼

修行心远离一切有为法

当知是离欲清净决定分

或说长在前或说短在前

如其决定义今当次第说

谓出息始起说言短在前

是说非所应势渐增进故

息去渐久远乃至未还间

当知尽是长谓短则不然

出息渐增长未到究竟处

是中所观察说名长中短

一心勤方便专念正思惟

增长至究竟说名长中长

观已风回转舍离余求想

然后得决定此则短中长

入息极短时还到所起处

于是所观察说名短中短

如是正思惟修行善明了

已得决定分复进余方便

满身遍觉知出入身行息

修行如是觉则为决定分

譬如火炽然光炎则长远

薪尽火将灭光炎还渐短

若更增益薪光炎普周遍

势尽乃归灭四种风亦然

或说于长短内外互立名

或二俱长短如是种种说

如彼汲深井瓶下转就远

既摄令还上讫至复之短

譬如仰射空矢发疾无阂

其去渐高远势极还自下

修行正思惟观察依风相

初远然后近长短义亦然

犹如牵旋轮屈伸互往来

往远名为长来近则为短

息风迭出入长短亦复然

譬彼真谛观先苦而后集

观息亦如是先长然后短

若初禅息短第二禅息长

以违正受义是说则不然

于彼初禅中息风势极远

第二禅息短正受渐差别

满身遍觉知则依第三禅

最后身行息以离毛孔故

此说诸三昧随顺功德相

修行安住彼不为觉想乱

何故初禅中唯说长无短

不舍诸所依由是故息长

彼以觉想力能令息去长

第二舍诸依势羸故息短

甚深修多罗佛说山顶泉

涓流势不远余处无来故

如彼山顶喻第二依亦然

唯从其处起是终不能远

彼说健士夫负重而上山

竭力令气奔息风急回转

既到安隐处其息乃调适

是喻说彼息前短而后长

所说健士夫负重而上山

以身力方便是乃令息长

如彼劣方便不自力负重

以无力方便息微故不远

譬如壮夫射能令箭极远

劣力无方便势弱去则近

此喻应当知是说长短义

修行细微觉一切谛明了

如是十六分悉名为决定

如方便升进分别功德住

决定安般念亦应如是说

如彼所未说诸余功德住

是故我当说如其决定分

观察风所起根本极清净

修行妙微相则于是处现

于彼究竟处摩尼宝三昧

当知此功德方便根本生

已说妙方便根本决定分

余深正受相一切如前说

达磨多罗禅经全文


修行方便胜道决定分第八

已说方便道所摄决定分

胜道决定相是今我当说

修行善决定系心处坚固(谓尔炎也)

身受与心法于是正观察

说有六种因是能成就果

成坏各三种(成熟熟亦坏也)

修行决定相于是六种因

方便善观察是则能次第

疾得诸漏尽复更有余因

种种成坏事如是多无量

我今当略说何等为修行

水种所坏相谓七日死尸

毁变相已现彼彼诸死尸

青黑瘀烂坏已坏脓血流

恶汁相浇漫溃漏若分离

杂恶极臭秽是悉水所坏

内身俱亦然乃至劫成败

斯由水大力水轮极沸涌

大地皆瀸坏从彼三禅际

周匝水来下洪注极漂荡

有物皆消尽一切情识类

百谷及藂林土地地所生

悉为水所坏众生水所坏

是皆依宿业如上水灾相

无垢决定说此诸一切种

皆从三昧地修行果所起

当知是决定修行善系心

安住三摩提是能于所缘

明见彼种相此地熟时熟

(亦义言坏此地能坏烦恼时见坏相)

充满境界海修行所见坏

水大决定相火大所坏相

今当说善听识类非识类

斯亦如上说及自现火然

一切皆消尽乃至劫成败

世界悉灰灭于彼火轮处

炽炎大火起亦从二禅际

弥满悉雨火盛火普周遍

世界俱洞然于彼三昧地

正观思惟起修行见此变

火坏决定相

风大所坏相今当次第说

如上诸种类悉为风所坏

大地及须弥分散若粉尘

一切尽磨灭是皆风大力

上际第四禅下极风轮界

灾风从彼起其中皆散坏

一切风所坏智者见真实

如是正思惟风坏决定相

云何彼修行常起深忧厌

于前见苦法随忆念不忘

八苦大地狱各增十六分

彼彼众苦类无量边地狱

众生生彼处随行受众苦

我于此恶道未离或牵来

如八大地狱谁能尽称说

其中无量苦难可得边际

设人有百头头各有百舌

欲说地狱苦穷劫不能尽

如愚黠地经唯佛善分别

我悉能究竟无有能测者

轮回苦毒海往返无量劫

颠倒不善行致此大苦果

自见宿命时是痛曾悉经

修行忆本苦便得顺涅槃

闇冥心增上畜生不净业

受痴不爱果种种苦报身

九万九千种形类各别异

空行水陆性蚑行蠕动类

随业各受生宛转此剧处

一切诸畜生展转相残食

我以愚痴故悉增受此苦

顾此而怀惧心与厌患俱

修行深忧厌则于苦决定

修行已如是方便生厌离

又复自亿念饿鬼无量苦

咽细如针孔巨身如沃焦

于此无数劫饥渴极热恼

见天降甘雨欲饮成炭火

如彼四大海深广无崖底

饮之令悉尽不能止饥渴

裸形被长发状烧多罗树

于中甚久长受此种种苦

业风飘东西吹身令碎折

亦如狂飙起摧破久枯树

我积悭贪行不习惠施业

故生饿鬼处受此诸苦痛

三昧境界地修行思惟起

种种别观察便得不放逸

虽未断烦恼见此众苦迫

楚毒深忧惧极厌生死苦

既厌能离欲如观掌中宝

贪欲既已离便速得解脱

譬如香美食其中有蛊毒

种种生死味杂苦亦如是

亦如箧盛蛇有人负自随

若能觉弃舍不为毒所中

身亦复如是四大为毒蛇

智者能舍离不为彼所害

如愚执火炬急持即自烧

明人知时舍不为火所焚

乐着生死者灾炎常炽然

若能觉舍离不为火所焚

譬诸恐怖处亦如被烧舍

蚖蛇毒[口*赦]聚生死畏过是

譬犹空聚落又如彼虚器

诸法空无我真实性亦然

此三恶道中如是苦无量

虽天有喜乐是亦为大苦

譬彼盛火然贪爱炽如是

久处在天上常为欲火焚

自忆忉利天安处善法坐

天女侍供养无量极快乐

四园列宝树花果妙庄严

随意五所欲一切曾悉受

时乘白龙象游观诸浴池

纵意林流间回顾弥日夕

食必须陀味饮则甘曼陀

充实无疑患受乐如大海

又处内胜堂天女进音乐

妖艳极姿态光色曜心目

妙音六万种常闻美软声

耳目随彼转令我心醉冥

诸天发微歌声与弦管谐

偃卧听音乐寤寐皆喜悦

诸根回五欲犹如旋火轮

须弥山王顶安处快自在

百一众杂宝间错庄严地

诸天共娱乐经历甚久长

触彼五境界发动五情根

一切悉奇特皆是快乐因

诸天共器食随福有差别

见此异色时心则生忧恼

如是极愁惨犹如地狱苦

食此不净饭低头内惭耻

悔责本宿业令我致此苦

诸天阿修罗自守贪彼利

由是兴诤怒畏死大恐惧

或为天给使或复极贫窭

我虽生天上无异恶道苦

于彼恒乐处衰死二五相

是相及命终尔时最大苦

方欲恣所乐五衰忽然至

若见是相时愁怖不自安

天眼卒便瞬浴已水着身

一切妙境界其心不喜乐

千种乐自然加陵频伽音

今则寂无声当知七日死

玉女悉舍去余天共从事

见已生热恼命终入地狱

唯有贤圣人了达无常变

解脱生死苦凡夫为烧然

腋下流汗出衣服卒垢腻

见已大恐怖是则净业尽

华冠皆鲜严而今忽萎熟

身体本光泽一朝顿枯悴

常所爱乐坐今恶不复乐

是五恶瑞现当知死时至

唯有见谛者无此诸恶相

我今说比丘于是增厌患(梵本中无此一偈)

诸天及天处衰变不久住

明智修行者见斯无常变

四宝须弥王真金山围绕

修行慧眼净见此悉融消

又诸大铁围周匝四天下

消坏非常相行者见明了

修行于天上如是观察己

复于人道中思惟正忆念

或时犯王法斩截身手足

拷掠极楚毒我悉遍经历

亲戚永别离悲恋为堕泪

设集着一处过于四大海

计我从本来人中所受生

白骨悉积聚高广喻须弥

流回三恶道楚毒无过者

人天所受苦是亦多无量

欲广分别说穷劫不能尽

三昧境界地思惟所生果

观察善明了修行深忧厌

我虽舍家业不能成道果

自谓为出家未出生死狱

我虽弃恩爱名曰舍所生

而不能免离痴爱业父母

徒自为人子不从佛法生

外假圣法衣力不离痴惑

舍彼五欲利依止出家业

而于佛法中不获少功德

虽舍内贪着而不得出要

四念未成就何从得心乐

剃发毁形好而不舍憍慢

空失欲味欢不得禅悦乐

于五无间业未能定不起

譬如无舟梁而欲越深水

未入决定聚复无生天业

无明覆心眼永没生死渊

应勤业所务无有无作果

作者终不丧修行宜善思

常受人信施侵彼肌体分

谓我有功德自顾空无实

由此利养心翳我善功德

深思克骨苦即时兴厌离

未脱诸恶趣颠倒见所缚

不向平等路牟尼一乘道

得生难得趣诸根悉具足

值佛兴于世又得闻正法

而不舍苦器未渡贪欲海

拔刀五恶贼是亦未摧灭

如是正观时修行向解脱

作是忧厌相则便生决定

身为不净器三十六充满

譬如大地种生育众杂类

身为隐覆聚亦常假澡浴

聚沫撮摩法不久必当灭

譬如毒蛇箧四大箧亦然

八万虫中舍常共竞侵食

是身为灾宅四百四病恼

种种苦不净一切内充满

譬如故空舍亦如丘冢间

坏器无坚固说身亦复然

无量众恶聚虚妄非真实

颠倒起贪着长夜婴楚毒

将复处胞胎数数受生苦

不见真实法生死轮常转

始受迦罗逻次生泡肉段

渐厚成肢节五种胞胎苦

幽闭无日狱生熟藏所迫

长养于行厕臭闷不净苦

出胎受生苦轮转老病死

一切诸阴起三相所迫切

观色如聚沫受如水上泡

想如春时炎众行如芭蕉

识种犹如幻虚妄无真实

逼迫是苦相因缘是集相

寂静灭尽相出要是道相

于此四圣谛修行渐观察

思惟十六行解脱生死苦

略说一切法自相及共相

明知决定义修行正观察

修行然慧灯正观四真谛

能断恶趣分离诸受胎苦

不复乐受身婴世之苦恼

舍除利养行独处修远离

已能修厌离不味生天乐

况复着人间忍受诸苦痛

观种如毒蛇阴为五怨贼

自觉贪欲患长夜密侵害

六根如空聚尘贼竞来集

于此内外入修行真实观

见爱如大河涅槃如彼岸

修行慧眼净观法空无我

如是知真实不乐处三有

明见诸法者略说三成相

及前说三坏方便勤修习

次第相行义是今当更说

一色种种观一一四种因

决定知因果究竟身念处

受与心相应观时惟自体

因缘果无量其相同种性

修行思惟起悉依所依现

心犹不调马如幻如猿猴

无量因缘相一切现所依

二阴空无我次合观想色

想合受与识行二亦如是

次第想色受想色识亦然

分别想受识行三同想说

四五渐和合思惟坏自相

总缘五盛阴七处三种观

悦乐广境界还灭观生灭

一念见真实具足法念处

正观阴种相如化梦水月

定慧转增广彼则暖法生

其心极寂静总见五阴相

自身欲火烧三界尽炽然

诸相三三昧正向解脱门

初观四圣谛真实十六行

成就暖法已增进真实观

见佛身相好无量诸功德

第一寂灭法清净离烦恼

圣众功德海甚深无崖底

种种微妙相现身及境界

见已心欢喜顶法具足相

增进生法忍五趣现境界

恶道炽然灭游息清凉处

中住经生死最上唯一心

先观无量苦次见苦种生

种转增广大渐见苦集灭

灭已然后观八圣平等道

变灭无常相粗涩逼迫苦

空寂无众生不自在无我

苦种是因缘众缘合为集

种生故说起兴果名为缘

苦集尽故灭灭静说寂止

清净离三有觉说为妙出

径路是道相平直说正义

进向谓之趣乘出故说乘

四谛十六行具足真实欢

忍法次第生世间第一法

圣行正受地得是三决定

见道思惟道次第渐究竟

一切微妙相各各随地起

成就实智慧具足诸功德

当知上所说修行决定分

诸有明智者应作正方便

信勤勿懈怠常起欲惭愧

于诸梵行者常当爱恭敬

自守修净戒威仪令安谛

假使得利养少欲知止足

易满亦易养适身知量食

亦如人膏车不为贪味故

晓了一切有所生悉过患

思惟善观察三有如火然

如彼重病人信受医方疗

闻善知识说观察谛思惟

常以清净心系身莫放逸

寂嘿少言说宴坐思实义

丘圹林树间闲居修远离

无事乐山岩窟中露地坐

树下敷草叶如是清净住

修行内思惟勤习无休懈

专精求己利远离退住过

必能得升进决定功德分

修行勤方便具足诸善根

我以少慧力略说诸法性

如其究竟义十力智境界

达磨多罗禅经全文


修行方便道不净观退分第九

如我力所能已说安般念

修行不净观次第应分别

不净方便观思惟念退减

明智所知相是今我当说

修行初方便自于身少分

背净开皮色观其所起相

虽暂坏皮色不力勤方便

净想还复生说名修行退

不能起所应重令皮色坏

净想仍不除亦名修行退

修行爱欲增应往至冡间

取彼不净相还来本处坐

所见诸死尸我身亦复然

一心内观察如彼冡间相

彼为我作证由是得真实

已得真实相不复起邪想

如是方便修慧眼犹不净

当知是颠倒无智痴冥聚

若于足指缘闇乱心不住

当于上系心观察求升进

于上坏色处其心复驰乱

当力勤精进方便离退过

勿为烦恼染令不至解脱

自勉勤方便疾得到涅槃

自于身坏相系念无分散

日夜勤修习莫令烦恼起

修行微妙想世尊之所说

常能守护想是终不退减

具足观内身其念已坚固

次应观外缘渐习令增广

于外已周满坚固三摩提

当知是不久次第尽诸漏

如王无器甲安足不坚固

而欲御怨敌必为彼所害

修行于自身愚痴未决定

而欲观外缘是必于行退

我已说比丘无黠故修退

更有余退过今当说善听

当知修行退没在痴冥故

或为盛烦恼业行所障蔽

有人因色欲而起烦恼退

于彼美艳色痴爱覆正念

种种上衣服文彩发光泽

璎珞庄严具金银众妙宝

于先俗所乐修行还顾恋

因此动欲想当知是必退

形相计端严处处着姿好

一切身肢节妄想起贪欲

身体诸肢节细滑柔软触

忆此本所更欲火还复炽

或泣或言笑歌舞相顾盻

彩服贯珠环文绣庄严具

来去若容止流转行者心

顾念是威仪欲起令退转

有人情欲深不专在四种

愚痴增烦恼遇形起淫乱

是则极恶欲疾令修行退

由是诸爱欲迷乱失正念

相与想明了是终不退转

谛自见内身次外善观察

境界广增满周匝见崄岸

不识究竟处修行疾退没

于身深爱着怖异不能进

修行生疑怖是必疾退减

若欲离疑怖于身修厌患

厌患想已生其心犹驰乱

当知修行者是必复还退

已说诸修行不净方便退

若于胜道中退亦如前说

达磨多罗禅经全文


达摩多罗禅经 卷下

修行方便不净观住分第十

我已略分别不净退减分

如其住过相今当次第说

修行烦恼业增长内充满

不晓知度法愚痴缚令住

自于身少分背净坏皮色

不知升进法烦恼增故住

或有渐升进遍身见坏相

不能求外缘乐观内身住

若于外境界修行心乐进

欲去应随去方便勿令住

未见究竟处而便中路止

痴冥住所缚犹如象系树

骨想有坚相其体密无间

不次行众想亦不求升进

又无厌离心亦不能决定

修行虽成就不净奇特道

不能起胜想令其身柔软

若不柔软身流觉则不生

不能生流觉是说修行住

达磨多罗禅经全文


修行方便道不净观升进分第十一

已说不净观方便道住过

若于胜道中住应如前说

今当次第说不净升进法

先总相思惟系念不净缘

次住身少分正观察自相

自在及外缘二种说无量

行者于内身自在三摩提

勤习正方便周满究竟处

外缘无量者境界普周遍

而于彼正受不能数自在

又自观内身是亦说无量

谓于自身处种种众多色

筋连与肉段其数各五百

提赖与揵大是皆有六种

提赖似果。揵大似痈。尽在腹内。

三十六动物三百二十骨

节解九百分九十千种脉

宣气通诸味三万六千道

身中诸毛孔九十九万数

身内侵食虫户有八十千

内血外精气是二共和合

先得迦罗逻身根与命根

是身不净起出自迦罗逻

结业之所起愚惑生乐着

二种重烦恼爱恚痴冥心

谓初受生时兴二颠倒想

于内生爱欲于外起嗔恚

男有如是想女则上相违

不净迦罗逻迦罗逻起泡

从泡生肉段渐厚成支节

出胎名婴儿转次为童子

如是渐增长盛壮谓中年

年逝形枯悴朽耄日衰老

识灭寿命终身坏白骨现

青毁节节离消碎尽磨灭

如是十五种修行观自相

始从迦罗逻次第衰老死

七日渐毁变乃至灰灭尽

宿世曾修行先从迦罗逻

出生至老死次第谛观察

白骨青赤相肢节皆离散

骨琐及羸朽腐坏尽磨灭

彼诸修行者思惟不净念

有从因观察或果方便学

成就深妙慧能了是相义

观察迦罗逻乃至一切分

四大和合净造色五情根

无量极微种一切从彼起

当复更观察死后次第相

日日渐变异乃至于七日

无复有来去视瞻笑语言

容止悉已灭舍离威仪姿

死尸渐渐异其色日毁变

青等诸不净如是次第现

膖胀脓烂溃流漫极臭处

种种诸虫出见已离色欲

观察本所著已坏食不尽

离散在处处能灭全具欲

上言端正非其本亦应言全具。

自见枯朽骨无复滋润相

久故极粗涩能离细滑欲

腐碎若尘塺磨灭无所有

成就如是相远离有形欲(有形不必患是众生)

五欲亦五坏随病而对治

相对真实相修行正观察

色变若离散威仪容止灭

羸朽及磨碎是名五种坏

此则自身中无量诸境界

修行正忆念悉能得自在

已说二无量自在及境界

修行不自在亦已分别说

于是不净念闻思与修慧

正观开慧眼是说有三种

作想有二种时复不想住

俱开解思惟或时非开解(解即开也)

第三性无垢离垢清净住

不想不开解是慧修禅起

起身寂止乐余二则不能

心亦寂静乐是名为修慧

滋润身柔软此则寂静相

二俱不柔软当知非寂静

彼二不寂静一则安隐住

是说色有中修禅所起慧

不净观一智依止十地起

根本及未至亦说欲中间

依住一界身境界于欲色

化生既命终即灭无不净

身净无余秽不能起厌患

唯观彼生灭变易无常相

胞胎所生身则有死尸形

于身起净想不净观对治

不求止贪欲思惟习厌患

更有净对治不作厌患想

方便净解脱智者开慧眼

谓于不净缘白骨流光出

从是次第起青色妙宝树

黄赤若鲜白枝叶花亦然

上服珠璎珞种种微妙色

是则名修行净解方便相

于彼不净身处处庄严现

阶级次第上三昧然慧灯

从彼一身出高广普周遍

一切余身起庄严亦如是

此则净解脱方便不净观

若能须臾顷修习此胜观

是则顺佛教堪受一切施

世尊所称叹三界良福田

说余一切相功德亦复然

白骨青瘀想成就心厌离

因是不净念方便度诸地

所谓身念止受心法念处

暖来及顶忍世间第一法

见道及修道乃至漏尽智

因是方便度一切功德地

从初身念观乃至究竟处

佛说不净念一切诸种子

世尊说贪欲利入深无底

正受对治药当修厌离想

一切余烦恼悉能须臾治

我已说不净方便升进法

余有胜道进相行如前说

达磨多罗禅经全文


修行方便道不净决定分第十二

不净升进分相义我已说

今当说修行不净决定分

不为恶戒缚亦非业烦恼

心不背解脱欢喜常志乐

如是随顺生粗涩四大灭

柔软寂止乐三昧于中起

从定生智慧修行能厌患

厌想已修起则能离有爱

思惟离有爱解脱实智生

已生解脱智于缚得解脱

从是得无为究竟离三有

是说名修行成就决定分

天王五威相观相坏烦恼

漏过渐衰薄由是究竟灭

人王有五相兽王相亦然

诸地相明了说名为决定

动身四顾视奋威畅大音

自在独游步师子王威相

于此十五相修行生决定

能令彼地中一切诸垢灭

系念三摩提出诸烦恼缚

恶露不净想能生厌离心

青瘀等诸想修行善决了

更有余三想明想及观想

第三说空想修习寂灭慧

净色及自身所起诸烦恼

贪欲嗔恚痴从是正观灭

此一一诸想各三想眷属

能除贪欲等结缚使恼缠

是诸一切想明审善观察

是名修行者决定不净想

久故朽白骨疏瘠羸相现

破碎若尘塺(音昧)一切悉磨灭

从下次第起方便坏所依

净慧之所说修行决定相

无量深妙种一切普周遍

彼决定真实生如金翅鸟

次起清净地平坦极庄严

勇猛宝师子牛王若龙象

此诸未曾类处处决定相

始因不净生亦从不净长

初起迦罗逻住于不净中

观彼七日住念顷不暂停

修行善明了是则说决定

如是一切分悉能知相义

明见彼真实念念有生灭

因习诸骨想修行觉意生

能起觉支想说名为决定

彼诸修行者分别三种想

或有始习行或已少习行

或有久修习是悉近决定

随彼智慧力趣向有差别

初业者始起少习心已住

久学能趣缘是说三种修

初业名始种第二为长养

最后能舍离说名为决定

不净有二种或共或非共

如前三眷属是离共不净

闻思与修慧三种不净念

于此一切种修行谛明了

善分别离欲是说名决定

达磨多罗禅经全文


修行观界第十三

安般不净念退住与升进

决定真实相悉已分别说

修行界方便广略差别相

甚深微妙义今当次第说

有因先修习安般不净念

然后观诸界安乐速究竟

自以方便度此苦难成就

顶上两眉间系念令不乱

寂止润泽生三摩提增长

所依已柔软三昧安不动

扰乱不净心智者悉调伏

已随调伏心安住修行处

是处起明想一切身分现

初从一发始如其相忆念

于一见自相然后总众发

次第三十六自相总亦然

佛说三十六各各有住处

或时彼诸界合聚内观察

犹如明眼人开仓见五谷

时复有逆顺超越次第观

一界藉其下余种悉处上

次第相连持一一知其相

杂色不杂色周满悉观察

止心在一处境界遍十方

处处安置已依是勤修习

一发为百分思惟正忆念

复于一分中分别五种界

次于空界上识相别观察

修行见无垢清净妙相生

譬如水上泡明净无障翳

是处观诸界各各见自相

水湿地坚强风动火烧热

虚空无障碍别知是识相

青黄赤白绿及与颇梨色

于此众杂色修行具足观

虚空坚固相弥广周遍住

难沮喻金刚金刚慧能坏

于上曼荼罗则有熟相现

譬如火炽然能破彼坚固

或见生疑怪其心大恐怖

明者能决定增益诸功德

已坏虚空界能起升进相

融坏若流注复碎如尘塺

修行见真实则生解脱相

空界既已坏上诸界亦然

是则坏相上有余坏相起

若复余一种于上观诸界

次第普周遍俱坏如前说

观察六六种六三及四二

如是六十二世尊略说界

色坏有三种刹那世极微

无色唯二种无为无坏相

修界不净念则能舍贪欲

顺界方便观是治我慢药

观界四无量除灭嗔恚毒(一无常顷名刹那)

阿难说是言当修五念处

世尊告之曰更有第六念

发毛爪齿骨筋肉厚薄皮

肪[月*冊]髓脑膜脾肾心肝肺

胞胃大小肠屎尿脓涕唾

垢污诸血泪黄白及痰癊

三十六不净观察三种界

是中湿相水火热地坚强

诸有形色处内外飘动相

出入息语言通利等回转

一切总说五是相名风界

眼耳鼻舌身毛孔咽喉空

山岩室宅中内外无障碍

如是一切种悉名为空界

于彼六情根所生诸识种

如是多无量总说名识界

佛言应当知六界非有我

不观阴界相计我及我所

一切内外界是处意回转

从是意行处三受十八种

六触及四处世尊之所说

爱慢诸烦恼悉于是中起

是身众微合虚妄空无主

非我非众生迷惑计真实

佛告罗睺罗观界悉无常

如是六种界说从六处起

修习六巧便六时各观一

色处悉具足无色唯识界

彼种所依处相行地境界

对治与所治如实知分数

身中诸界种还自生苦恼

譬如养毒蛇终为彼所害

四大生造色即共造色住

和合相间错还为四大坏

不净方便观先于造色起

安般方便念要从四大始

若彼修行者增广二方便

四大及造色和合等观察

始入根本处彼先坏造色

入已然后观所因四大坏

定慧渐增广念处具成就

和合总观察一切悉寂灭

彼三十六物臭秽坏磨灭

此三与十想修行增厌离

佛说是根本能及一切恶

四十九种法三昧于中起

修行谛观察自身及欲界

无量不净种秽恶悉充满

众苦所逼迫盛火极炽然

无常变坏相见已生厌离

色界相似种微妙相显现

深乐求出离增进厌患想

有觉亦有观离欲生喜乐

寂然入初禅内外悉清净

所依及境界如练真金像

自身处梵世于中极娱乐

又见五支相身及境界现

第二灭觉观内净心一处

从定生喜乐四支身内现

所依及境界譬如真珊瑚

第三处离喜行舍念慧除

身受乐三昧五支相明了

所依青琉璃清净甚微妙

缘少身无量诸根次第起

第四断苦乐忧喜先已灭

不苦不乐舍念净三摩提

如是四支相现身及境界

出息入息灭所依极淳白

过色灭有对是说入空处

过空相识定过识无所有

过是无所有非想非非想

善知诸界相不味亦不缚

清净四梵行高广无有量

慈悲普周遍喜舍亦复然

根本四禅中修起五神通

三昧现在前系心观自身

作轻及软想渐举不令动

境界现在前离地如胡麻

稍进如大麦转次高四指

此床至彼床渐渐能随意

飞行及变化自在无障碍

是名修行者微妙神通力

系心于自身禅定现在前

谛取外音声如其实皆闻

系心于自身禅定现在前

观他心所念一心皆悉知

系心于自身禅定现在前

自忆念此生从胎及中阴

渐见前身事乃至百千劫

一切诸所更如实忆念知

系心于自身禅定现在前

观察众生类生死及形色

随其业果报中阴五道生

修行天眼净一切如实见

根本诸地中无量余功德

修行心自在一切悉具足

所谓八背舍胜处一切入

背舍相有五不净与净相

色相烦恼识略说是五相

胜处先自身内色外少色

若好若丑一外多二亦然

内无有色想外观少多色

二俱若好丑是前四胜处

后四内无色外青黄赤白

一切入四大四色与空识

观外及内身一相无差别

诸辩妙愿智无诤三摩提

逆顺与超越无量三昧门

明智决定观具足五种满

一身二境界定相普周遍

第三忆念满修行喜厌舍

第四诸地满十处相明了

三乘根具足是说第五满

界方便成就久远痴冥灭

能令意清净无垢如虚空

如是诸功德一切悉究竟

达磨多罗禅经全文


修行四无量三昧第十四

修行者。若欲广修慈心。先当系心所缘渐习令无量。灭除过恶心不诤竞亦无怨结。无恚清净。谓于亲中怨三种九品众生无量无数。安处十方尽三分际淳一乐行。唯除国土世界。于众生世界周普总缘成就游。行者修慈方便。先等心思惟。总缘一切众生。令心坚固灭除嗔恚而起慈心。是名总观慈无量三昧。如是总观犹为嗔恚所缚者。当于上亲修别相慈。次于中亲下亲中人怨家次第修习九品慈心。渐离嗔恚心生爱念与种种乐具。与是乐已然后于一切众生起法饶益心。修三种慈。广大慈极远慈无量慈。舍除嗔碍住仁爱心。随其所应功德善根。一切佛法皆悉与之。谓与种种法乐修种种慈。先与出家乐。次与禅定正受乐。次与菩提乐。次与寂灭乐。彼修行者本曾所更及所未更。种种乐具自得他得清净善根。乃至无上寂灭究竟无为。随其修行意所想念。无量法乐等与众生相现在前。乐想起已一一观察。以相自证便得决定。犹如明镜因物像现。慈三昧镜亦因乐事。种种乐相悉现在前。或时修行为嗔恚所乱。作是思惟。我从本来由是嗔恚多所杀害。兴诸罪逆入于恶道。于大地狱还受苦毒。或作蜂虿蜈蚣毒蛇恶龙害鬼罗刹。如是种种毒害之类。今不除灭复见烧迫。以是方便能止嗔恚。又复思惟。骂者受者彼我无常须臾不住。二俱过去恶声已灭后起。二人无故共诤。又今二人念念即灭虚妄无实。谁骂谁受何为颠倒。与空共斗计我。耳根从虚妄颠倒烦恼业起。彼人舌根亦复如是。因缘生灭谁骂谁闻。修行如是思惟时。嗔恚缚解能修慈心离垢清净。如佛说。修慈者于四念处能得决定修习增广。成就无量法门胜妙道果不复退还。是则三种方便大慈。若已离欲更修净妙离欲慈心。深心饶益增广无量得真实果。因此功德具足所愿究竟涅槃。所以者何。一切诸佛说慈为无畏。慈为一切功德之母。慈为一切功德钻燧。慈能消灭凶暴诸恶。是故修行当勤方便。修离欲大慈。悲无量者。如慈境界怨亲中人。悲亦如是。次第修习。如佛言曰。饶益众生说名慈心。除不饶益说名悲心。若先于众生起饶益心。以种种乐具悉施与之。然后观众生。唯见受乐是名慈心。若先观众生受无量苦。起除不饶益心。然后见众生除不饶益。除不饶益已受种种乐非与乐也是名悲心。见净相是慈。见虚空相是悲。乐行是慈。苦行是悲。是则差别。谓修行者见诸众生凶暴诤怒残贼杀害共相逼迫无有覆护。如是见已而起悲心为作覆护。又见众生斩截身首耳鼻肢体苦痛无量无能救者。修行见已而起悲心。又修行住悲心时。见五趣众生苦痛炽然无量烧迫。深起悲心兴救护想。如是修行悲无量善根生时无量功德相现。若见此众生受无量苦而不起悲。是则极恶无善根人。如是大悲一切诸佛本所修习。由是究竟一切智海。行者若能具足修习。当知不久必到是处。

喜无量者。谓修行于慈境界。以六思念等诸善功德无量佛法。及自身成就戒定智慧一切功德。饶益众生自乐他乐尽皆与之。见一切众生得法乐已其心欢喜。其心欢喜则忧戚灭。忧戚灭已一向欣悦踊跃欢喜。念言快哉永使安乐。于一切众生欢喜时。见有乐相轻微明净成就此相。名为喜无量三昧。如佛说。修集喜等乃至识处。舍无量者。舍怨亲已等缘中品。此唯是众生无有差别。离慈悲喜唯作众生行近境界近相。是故世尊说舍种种舍各自有相。舍无量不与彼同。谓平等清净离苦乐相。舍相似相现。是名舍无量三昧。世尊说修舍无量乃至无所有处。已略说四无量相。余种种甚深相。行者应次第修习。

修行观阴第十五

若修行者。久积功德曾习禅定。少闻开示发其本缘。即能思惟观察五阴。了达深法灭除生死。犹如大风飘散重云。亦断一切魔所乐法观五阴义。今当说。修行者。内自思惟欲渡烦恼海。起离欲生润泽。自身快乐粗涩四大灭。随顺四大生。摄诸乱意能趣究竟成就智慧。若根本观处坚固明净。能起三昧离诸乱想灭除烦恼。诸微妙相于是悉现。如净妙琉璃如水净泡。行者见此明净无垢相起。善念守持心不放逸。既不放逸则熟相起。熟相起已坏相现。坏相现已唯起法想一切寂灭。如是修行法相具足成就。得增上厌离意。坚固精进不可动转。得甚深三昧坚固三昧不动三昧。修行住是三昧。能起五种明净三昧遍照五道。月光三昧日光三昧净琉璃三昧练金光三昧无垢颇梨三昧。因此五种明净三昧。复生光耀三昧遍光耀三昧无量光耀三昧。

复次修行者。因五种坏相能坏诸缘。一曰穿二曰剥三曰裂四曰坏五曰灭。以是五坏相坏一切法。修行五种三昧。坏境界悉清净已。次复生五种三昧相。师子王三昧龙王三昧金翅鸟王三昧牛王三昧象王三昧。心无放逸故起此雄相。修行住此兽王三昧。各随其类一切悉摄。又三昧力男女十相起随类相。摄一切众生于是悉现。若能分别此诸三昧相而不恐怖。是则名曰于一切诸法自在功德。

复次修行者于明净境界观察阴流。从一处出分为二分。如是观已还合为一。一一流中复见五相。相各别异布列境界。布列境界已还合为一。色如聚沫。受如水泡。观想如炎。行如芭蕉。观识如幻。是五虚妄欺诳之相。修行如是观已。其身安隐柔软快乐。复观流所起处无垢相现。如水净泡。渐渐增长充满其身。修行心不放逸专念受持。持已净相增广周遍覆身。如明净泡。离诸过恶更胜妙智生乃坏是相。是相既坏彼流流下远注无量。如净颇梨极知境界。极知境界已从彼摄还成曼荼罗。更有异相充满本处。然后流至十方无量世界。至十方已各住自相。尔时修行明见无量色种。犹如山水漂积聚沫。一切受相如大雨渧泡。种种诸想如春时焰行。如芭蕉无有坚实。观六识种犹如幻化。如是种种虚妄但欺诳愚夫。是名修行观阴自相。观阴自相已。复以智慧自照其身。专念观察。观察时见周匝炽然相起身处。其内有种种杂华净妙珍宝周匝绕身。又自见身种种杂宝诸功德相微妙庄严。修行见是诸相已。慧眼开广。自顾其身周遍观察。观察已复外观阴相。盛火炽然即生厌心。勇猛精进欲度生死无边苦海。修行于五阴炽然相厌离已。离欲相解脱相涅槃相一切功德相。次第起现。复次修行者具七处观。观五阴苦集灭道。复观因爱生五阴厌患出离。如是于真谛中。方便种子慧生。于是七处善修三种观义自相观成。成就决定坚固已。然后得无垢息止修慧。是慧起已境界平正淳一无杂。复次得胜妙无垢思慧决定观。五阴兴衰念念磨灭见真实相。譬如毒饭食者必死。修行观五阴三相所杂亦复如是。一念生一念苦。即一念时亦生亦住亦灭。彼念生时即与苦俱生。是故一念一念即坏。修行观五阴如是生灭破坏虚伪无常过恶。即起无常行苦行空寂行无我行穿漏法不实法速朽法破坏法。如是无常义。如修多罗广说乃至百句。修行尽行如是诸相。知诸法真实便得解脱。以贤圣地三昧想行。观此非常相便起深忧厌。见有为过患不乐三有。复次修行者若观生则非灭。若观灭则非生。如是则不生圣行。要一心一相正向解脱然后智生。是决定圣行。圣行既起一切法相寂灭无余。痴爱烦恼及诸罪垢。能转苦阴者皆悉除灭。灭已其心调伏。是见五阴无我亦无我所。以无常诸行观察苦阴。观察苦阴有八苦逼迫。于八苦相成就八行。所谓如病如痈如刺如杀无常苦空无我。四是圣行四非圣行。于苦阴决定观其真实。如是四谛十六圣行。是则修行暖法初相。于真谛地得真实慧。观察苦阴如烧铁丸亦无坚固。向涅槃背生死。不贵有不乐生。譬如群兽猎师围逼。以怖急力故超勇奔出。修行如是见生死炽然大苦围迫。以厌智力超出无碍。复次修行者。思慧生时暖法种起。息止修慧生时暖种增长。到暖自地暖相满足。息止修慧生时顶法种起。暖法生时顶种增长。到顶自地顶相满足。暖法生时忍法种起。顶法生时忍种增长。到忍自地忍相满足。复次于五阴悦可名为暖法。暖法观五阴。于三宝悦可名为顶法顶。法观十八界。于四谛悦可名为忍法忍。法观十二入。俱观三种。随彼善根一增上故说有差别。是一切尽观真谛。但忍于真实观增。暖法想增。顶法信观喜增。忍法智慧增。复次修行有三种缘。谓上下诸方三种善根。依此三缘各一增上故说(悦可本云出设)

复次三种修暖依厌离顶。依观喜忍依平等舍。亦随彼善根一增上故说。当知一种修尽成就三法。

复次修行当知。譬如有人有五怨贼拔刀随逐常欲加害。前后五阴转相煎逼亦复如是。佛言。欲求阿鼻三磨耶(此是见道名也)。当作达磨摩那斯伽逻。常观真实义以圣行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大悲咒原文

  • 大悲咒注音

  • 大悲咒解释

版权所有:大悲咒功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