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在《四十二章经》中做一个比喻,说众生不见道,就在于心绪扰乱。比如缸中之水,用手搅动之后,你再用他当镜子,就无法看到你的面目。同时也看不到缸底。是什么影响的呢?就是搅动。也就是说,如果不再搅动他,慢慢地他就会静止下来,水中的波纹平复了,水面平整如一,既可以照物也可以洞彻至底。作为众生,心绪妄动,贪嗔痴之心一刻也不能停歇下来,没事瞎琢磨,有事穷算计,面对本来空幻的境界却当作实有而妄动爱恨情仇。就像波涛汹涌海浪,一刻也不得停歇。求而又求,求得还要求,没有满足的时候。任其狂心泛滥,造作无量的罪业。这样如何才能见道呢? 所谓的平常心,在达摩四行观中说的很清楚。也就是逢苦不忧,即报怨行。获誉不喜,即随缘行;也就是说,通达实相,一切本无可得,得失无心。这样贪嗔痴之心也就停歇下来。也就是说,通达实相,一切本无可得,得失无心。这样贪嗔痴之心也就停歇下来。大慧禅师所说的他的吃饭与睡觉和别人不同,就在于他无取舍,有什么吃什么,没有拣择。该睡觉,倒头就睡,用不着考虑盖什么样的被子,住什么样的床。一句话,就是随缘,而不攀缘。随缘而心无动摇,就是平常心;攀缘不止即是驰求心。而这驰求心一旦能够停歇下来,就是归于平常心。佛陀所说的无所住而生其心,就是不贪着一切境界,即一切境界而离一切境界,不被境界所粘着。即境界而能不被境界粘着,等同无心。也可以说平常心就是无心,也就是祖师所说的,我自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作为修道人,在没有证入空性之前,要学会即境界而离境界,虽然这样作需要漫长的过程,但是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修行方法。至于说不分别,并不是停止六根不不起作用,而是在起作用的同时不加贪着。佛陀说:爱欲是生死根本
。众生六根起用之后,分别好坏之后,而采取取舍的行动。而大修人六根起用,虽分别好坏,但无取舍之心。这就是永嘉大师所说的虽分别而无意。这
种境界不是天然外道所能理解和做得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