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咒功德网

佛说梵网经直解卷第一

发布时间:2019-05-31 14:30:30作者:大悲咒功德网

佛说梵网经直解卷第一

○直解大意五 初释经题目 二释译人名 三释经品题 四明分科义 五正解经文。

○初释经题目。

佛说梵网经。此一经之题也。得此数字标题。即知 如来出世说法之本怀。洞明全经之大旨矣。直解经题。有总有别。总。谓佛指说梵天宫中严饰身殿之网罗幢。以喻心地法门之戒经。别释有五。一明能说佛。二明所说义。三合明佛说。四指喻表法。五结归其名。一明能说佛者。梵语佛陀华言觉者。谓觉身心大幻。究竟诸法性相故。觉有三义。一自觉。异凡夫。二觉他。异二乘。三觉满。异菩萨。云何自觉异凡夫。以凡夫堕烦恼网。我见为网。为因六根。揽诸尘。背梵行。趣 五欲。纵三毒。轮 六道等。众目齐彰。不能自觉。惟如来从凡夫发心。本佛性戒。悟自性之真 空。了惑业之虚妄。功成妙智。迥脱根尘。故异凡夫。云何觉他异二乘。以二乘愚无明网。空见为纲。则厌 生死。取 涅槃。憎 三界。恶四生。惟自寂。远大心等。众目齐彰。不能觉他。惟如来离色数量。证平等智。得法性空。运无缘慈。入 魔佛界。广化 众生。离苦得乐。故异二乘。云何觉满异菩萨。以菩萨留识情网。爱见为网。则起大悲。度众生。历五位。修万行。破无明。分证理等。众目齐彰。觉未能圆。惟如来心色俱离。根本智显。五住尽。二死亡。三觉圆。万德备。在天。为天中天。在圣。为圣中圣。故异菩萨。号曰。究竟觉了之佛。如来具足十号。今举一号。则十号齐彰。此佛。即娑婆世界说法之教主也。二明所说义者。说者。悦也。有自他之别。谓佛所证法。生佛平等。时以四辩。应机而说。畅悦所怀。谓之自悦。众生闻者。顿明佛性。得受佛戒。即入佛位。心悦所闻。谓之他悦。故曰。说者悦也。三合明佛说者。通论说法有五种人。谓佛。菩萨。天。仙。化人。皆能说法。言佛说者。以心地戒法。乃觉皇金口亲宣。非余者能说故。又法。报。化佛。皆能说法。此经属何佛说。按义推之。乃依法身根本智。起后得智。现报身为说法王。报身化千释迦。千百亿释迦为听众。舍那复敕千释迦。千百亿释迦。于诸世界为说法主。人天凡夫等为听众。其本佛迹佛。随地。随时。随机所说。传无异词。唯一梵网法门。五十八戒。百千法门。皆此梵网之众目。是知 三身应机有异。其体本同。此梵网经。乃三身佛同说也。千臂经亦同此义。四指喻表法者。经云。时佛观诸大梵天王网罗幢因。为说无量世界。犹如网孔。一一世界。各各不同。别异无量。佛教门。亦复如是。梵网。喻也。喻无量等法也。言大梵天王宫中之网罗幢。名因陀罗网。唐言天赤珠。此网有千重。而有千光。其光各各相摄。不相妨碍。繇此天王。因中修梵行。果感梵天寄位。因中修众德。果感梵网庄严。时佛于彼天说法。欲标题流布。一观此网光色重重。有似法门理事互摄之象。故以无量网孔。喻无量世界。喻无量众生心。喻无量佛教门。喻无量菩萨差别阶级。喻无量诸佛受用境界。以此一喻。而摄多义。故从喻立题也。经文言世界法门。正摄众生心。若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扩而推之。无量大小横竖网孔。喻无量宽窄仰覆世界。而无量世界。繇众生无量心行所成。佛说无量大 小乘教门。无数贤圣差别阶级。皆随众生心垢轻重方便施设。如是四圣六凡。皆因缘所生之法。了无实体。繇众生不了自性。故劳一舍那。千释迦。千百亿释迦佛。出广长舌。横说。竖说。尘说。刹说。炽然说。谓之心藏。地藏。戒藏。无量行愿藏。因果佛性。常住藏。与夺横施。皆本众生心。不出梵网一喻也。若有宿根大力量人。一闻此说。即秉金刚光明宝戒。耀定慧锋。裂诸见网。则当下灼见梵网之珠象不同。而光光互射。世界各别。而不坏一真。众生心异。而性本无差。业惑纷纶。而各无自相圣贤科第等差。而总一佛乘我佛教门虽殊。而理无二致。如是乃至胎。卵。湿。化。皆本清净菩提之心。了无妄境。而色法。心法。常。无常法。一切众生数量等法与夫空观。假观。中道智理观行。轻重开遮止作持犯。无量权巧法门。荡然一空。独露戒光。为自持用。又何劳释迦放光擎接。玄通问果行因。舍那详答心地。经家据旨立题。罗什最后译传。道影道融书布。祖祖授受不绝。与今直解发演其义哉。虽然戒光圆摄。至理无言。当知 世尊向无言说中说。说而又说。而直解向无解中解。解而又解者。不无归宿。如佛说二字。乃果人所具之才辩。梵网二字。乃因人所具之庄严。若能回真向俗。始知佛佛说梵网以度人。若能回因向果。始知人人持梵网以成佛。所谓因该果海。果彻因源。如是即以海墨书文。不尽题意。但撮其要。只欲吾人初从凡夫持心地戒。中而寄位梵天。此天。上邻四空。下接六凡。菩萨居此天中。上弘下化。积劫修因。后成佛果。三身圆现。亦于此天说梵网经也。五结归其名者。世尊所说一大藏时教。总名曰修多罗。亦云修妒路。亦云素怛囕。华言契经者。上契诸佛之理。合道而言。下契众生之机。逗根而说。故曰契经。亦云经者。线也。言理发于文。如线贯花。亦若梵网珠像有异。繇线贯络以成。譬夫三十心。十地。十重。四十八轻。戒法有异。繇一佛戒贯摄以成。亦云经者。径也。如人行正路。直抵中堂。譬夫持光明金刚宝戒。径成佛道。亦云涌泉。亦云绳墨。此皆随义立名。扣其击节。总不出贯摄常法四字。贯者。贯串诸法之旨趣。摄者。摄持所化之机宜。常者。古今不变。法者。凡圣同轨。上四字所诠之义。下一字能诠之文。能所合目为题。故名佛说梵网经。

○二释译人名。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奉 诏译

姚秦者。秦国之主。姓姚名兴。标明代氏。拣非苻秦时也。三藏等者。乃译师之名德。三藏。即经律论。经诠一心。常住不变之理。律规三业。体净无为之道。论核是非。刊定邪正之规。法师。即佛法所属也。谓此大师学解三藏。以法自师。以法师人。就德彰名。故曰。三藏法师。鸠摩罗者。华言童寿。师童年而有耆德。故云童寿。什者。谓善识此方文字知识。七佛以来译经师也。奉诏者。奉秦王之诏命。而翻译此经故。译者。易也。易梵国之语。成华夏之言。华梵并举。合目为题。故云。鸠摩罗什奉 诏译。

○三释经品题。

菩萨心地品之上

此一经之品题。菩萨二字。半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西域好广。此方喜略。惟存菩萨。义含提埵。乃上弘下化之人也。心地二字。总有二义。一当本经而言。心。即三十心。地。即十地。二指法而言。即是众生本元心地。谓此心地。能摄世出世间法故。世间法。即六凡。谓诸天。世人。修罗。地狱。饿鬼。畜生。出世法。即四圣。谓 声闻。缘觉。菩萨。诸佛。凡圣虽殊。而此心地。原无差别。但以迷悟浅深。有凡圣次第大小之殊。如迷此心地。造五逆十恶等因。故有地狱。如悭贪嫉妒等因。故有饿鬼。若乱伦理欺罔骗害等因。故有畜生。如受三皈五戒等因。故有人道。如嗔心作福刚强卒恶等因。故感修罗道。精修十善。习学禅定。故生天道。闻四谛声悟入。故名声闻。作还灭观。了缘生空。故名缘觉。智理观行自利。慈悲喜舍利生。故名菩萨。历三祇。圆万行。空五住。破二死。故名如来。如是四圣。六凡。之 十法界。皆本心地中。迷悟差别。若能一念不起。顿契无生。则凡圣迷悟。当下销殒。故菩萨悟此心地。现自受用。而又以此心地。教一切众生。现他受用。盖此心地。乃一切众生分上。日用寻常。六根门头。自受用境界。繇无明封蔀。不自觉知。诸佛所证。证此。菩萨所修。修此。众生所迷。亦迷此。如来愍念。兴慈运悲。往来三界八千余返。秖为发明一切众生本有心地。唯欲众生依此心地。禀受金刚光明宝戒。为本修因。故下卷云。一切佛本源。一切菩萨本源。佛性种子。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一切意。识。色。心。是情是心。皆入佛性戒中。当当常有因故。当当常住法身。所以说。众生受佛戒。即入诸佛位。佛戒者。即众生心地光明金刚宝戒也。世尊初从妙光堂。终至首罗宫。十处说法。次第敷演。结归究竟。心藏。地藏。戒藏。无量行愿藏。因果佛性常住藏。总而言之。名曰心地法门。故命品题曰。心地品。品者。类也。众类相从之义。此经大部。一百一十二卷。六十一品。此当第十。菩萨心地品。此一品之文。分为二卷。上明菩萨理智观行修证阶级。即三十心。十地也。下明菩萨心地戒法。轻重开遮。止作持犯。即五十八戒也。卷有上下之分。此卷居上。故曰品之上。

○四明分科义。

凡经皆有序。正。流通三分。序分者。序一经之来源。彰说法之繇致。正宗者。明一经之宗旨。逗众生之机宜。流通者。继遐芳于万古。俾化导之不绝也。序分。有通。有别。通。谓诸经通用。以诸经之首。皆有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某处。与某大众俱。一切经初。同有此序。故名通序。别。谓当经发起。以诸经繇致。各有缘起不同。故名别序。此经心地品。既在大部六十一品中。当第十品。唯属正宗。通序。居首品。流通。居末品。故无如是我闻等句。若唯约本品首尾文义之中。而分序正流通者。一序分。从尔时释迦牟尼佛。在第四禅地中起。至问此光。光为何等相止。二正宗分。从是时释迦。即擎接此世界众起。至下卷四十八轻止。三流通分。从诸佛子听。十重四十八轻戒起。至于卷终。此一经大科之义也。

○五正解经文(三) 初明序起分 二明正宗分 三明流通分。

○初明序起分(四) 初化佛说法 二放光现瑞 三睹光生疑 四玄主集问。

○初化佛说法。

尔时释迦牟尼佛。在第四禅地中。摩醘首罗天王宫。与无量大梵天王。不可说不可说菩萨众。说莲华台藏世界。卢舍那佛所说心地法门品。

此叙说心地法门品之由致也。尔时者。即无量 天人。菩萨。大众集会之时。释迦牟尼佛者。标能化之主。梵语释迦牟尼。义翻能仁寂默。释迦谱。净梵王云。我子释迦。以能仁表姓德。寂默显理致。又能仁不住涅槃。寂默不住生死。又名能忍。仁者。忍也。以闻善不即喜。闻恶不即怒。能含忍于善恶故。又于无生寂灭。忍可忍证。故云忍也。又名能儒。更有多义。文繁不录。虽有多义。总之随行随德以彰名也。在第四禅地中者。标所住之处。以显法最胜也。在者。住也。谓以如法安住而住。所谓应如是住也。第者。次第。谓三界共九地。欲界为一地。名五趣杂居地。色界有四地。初禅。名离生喜乐地。二禅。名定生喜乐地。三禅。名离喜妙乐地。四禅。名舍念清净地。无色界有四地。一空无边处地。二识无边处地。三无所有处地。四非非想处地。此当色界。第四禅舍念清净地中。乃摩醯首罗天王所住之处。亦名有顶天。又名色究竟天。法云地菩萨。多寄住于此处说法。摩醯首罗。华言大自在。又云威灵。或云三目。此天为三界尊极之至。辅行记云。色界天王。三目八臂。骑白牛。执白拂。有大威力。居菩萨住处。能知三界雨滴之数。统摄 大千世界。于色界中。此天独尊。即统诸大梵天王之主也。佛欲显此心地道戒。甚深秘密清净大法。独尊无上。故在此大梵天王宫中内庭而说也。与无量等者。标听法之众。显佛威德也。与无量大梵天王者。以一四天下。有十八梵天。百亿日月等。有百亿大梵天王。故曰。无量大梵天王也。不可说不可说菩萨众者。言法会听众。非是算数所知。以表此法。惟大根人。堪当与说故。说莲华台藏世界者。指受法之处。卢舍那佛所说者。明授法之人。说法有宗。传其本也。梵语卢舍那。此云净满。诸恶净尽。众德悉满。此即圆满报身佛。下卷。广明其义。心地法门品者。心地品。解见上文法者。轨持之义。门者。通达之义。谓依法修行。直至佛地。所谓十方婆伽梵。一路涅槃门。又圆觉云。有大陀罗尼门等。故下卷云。汝诸佛子。转我所说。与一切众生开心地道。次第说我上心地法门品。受持读诵。一心而行。又千释迦。千百亿释迦。受持而去。各各放光。光中化佛。献华供佛。又从定而入。复从定而出。或次第说。或顿圆说。盖谓得此门者。若隐。若显。若出。若没。随心开合。权实自在。故云法门也。

○二放光现瑞。

是时释迦身放慧光所照。从此天王宫。乃至莲华台藏世界。

此叙发起之缘也。如法华欲说诸佛一乘实相故。世尊先从眉间放一道白毫相光。光中圆现法界事相。生佛始终。为发起之缘。此经欲说心地希有妙法。世尊必现希有瑞应。故先身放慧光。为开发之缘也。此光全身显露。是本有如如智慧果德光明。繇戒定力而生。然此智光。非诸佛独有。一切众生皆具。但以无明执着。不能证得。故世尊以种种方便。放种种光明。说种种戒法。无非发明人人本有心地戒光。若能会得此光。非从外来者。即获自己无明窟中戒定慧光。与三世诸佛等无差别矣。从此天王宫。乃至莲华台藏世界者。示慧光所照之处。显情与无情。无非一光所摄尽也。

○三睹光生疑。

其中一切世界。一切众生。各各相视。欢喜快乐。而未能知此光。光何因。何缘。皆生疑念。无量天人。亦生疑念。

此正叙明发问之端也。其中一切等者。总举依正二报。即指天宫华藏之两间中。凡系佛光所照。一切世界。所有一切众生。莫不各各相视其光。欢喜快乐也。类数无量。故名一切。众法相生。故名众生。此光昔无。于此忽睹。故各各相视。既睹其光。必获饶益。故曰欢喜快乐。而未能知此光等者。宝光虽睹。尘相未空。肉眼凡夫。徒被其照。故未能知此光因缘。岂惟博地众生。皆生疑念。即有身光之无量天人。心慧昏蒙。于佛身光。莫知所出。亦生疑念也。上叙人天不达佛光因缘之所以竟。

○四玄主集问(二) 初起定放光 二众集发问。

○初起定放光。

尔时众中玄通华光主菩萨。从大庄严华光明三昧起。以佛神力。放金刚白云色光。光照一切世界。

尔时者。即人天生疑作念之时。众中等者。此举众明当机也。众有四。一当机众。二发起众。三影响众。四结缘众。此菩萨是华藏海会。不可说不可说四众之中。当机首领大菩萨众也。佛放此光。甚深微妙。难解难知。非具大智慧者。不能晓了。惟此菩萨。具大行华。智慧明妙。通达此光之道。能为众中作唱导之主。以德彰名。故云。玄通华光主菩萨。从大庄严华光三昧起者。此明因依果起义。大。即体大。庄严。即相大。华光明。即用大。乃法。报。化。三身之圆果也。又庄严表果。华光明表因。谓因果齐彰。主伴重重义。庄严法身果海有三。一六度万行。二一切智慧。三第一义谛。其中华。乃行华。即福德庄严。光明。乃智慧。即智慧庄严。三昧。乃正定。亦名正受。即第一义谛庄严。此三克备。故名大庄严。此菩萨住是定中。即从是定而起。又大庄严三昧。即大定之别名。如来妙定。有百千万亿恒河沙等三昧。总之无量三昧。皆从此一三昧流出。而一切法身大士咸住此三昧法性土中。应缘即现。故云。从大庄严华光明三昧起也。菩萨请问大法。必仗如来神力加被。放光召众。方能发起智问。是故以佛神力。放金刚白云色光者。正显心地光明金刚宝戒照用之义。言此戒光。能破性障。故曰金刚。净智如幻。故曰白云色。又菩萨在因。惟素法身。故曰白云色也。光照一切世界者。显此光照处。周遍圆融而无障碍。又显圣凡依正。总是一光所摄。盖释迦如来。身放慧光。即举果以明因。今华光主菩萨。全身所放白云色光。即因中境界。举因以该果。所谓因该果海。果彻因源也。此菩萨正欲令诸众生。知因识果。冀果修因。必以本光明金刚宝戒。为因地心。方证本法身。智身。功德身之慧果也。向下释迦请问。舍那酬答。正显即果即因。即因即果。因果不二之义。

○二众集发问。

是中一切菩萨。皆来集会。与共同心异口问此光。光为何等相。

此叙问果明因义也。是中等者。谓因玄主放光。光照十方世界。是十方世界中。一切诸大菩萨。以此光明皆来集会。不约而同。法华云。寻光共推之。亦此义也。与共同心者。因光悚动。同示一疑而问故。异口者。人各有身。口随身异故。问此光。光为何等相者。即问释迦如来全身所放慧光之相。此光即果中境界。前众生未发菩萨心。秖疑因缘。故曰何因何缘。此诸菩萨是因中人。只问果中之事。故曰。光为何等相。何因何缘。即下释迦请问舍那云。一切众生。为何因缘。得成菩萨十地道等文之案。光为何等相。即下请问。当成佛果为何等相之案。此序分竟。

○二明正宗分(二) 初明心地道 二明心地戒。

○初明心地道(四) 初化佛代请 二舍那酬答 三华光请释 四舍那酬释。

○初化佛代请(二) 初摄生还本 二正请决疑。

○初摄生还本。

是时释迦。即擎接此世界大众。还至莲华台藏世界。百万亿紫金刚光明宫中。见卢舍那佛。坐百万亿莲华赫赫光明座上。

此叙摄用归体。生佛无差之义。是时者。即此人天大众。诸菩萨请问之时。释迦是能化之迹佛。即擎接此世界大众者。乃所化之生也。在上曰擎。在下曰接。即擎接此光光所照一切世界中。生疑集会有根性之大众也。言还至者。谓此释迦与诸菩萨。一切众生。元从华藏世界。舍那本迹心地戒中一光流出。今复还归本体故。莲华台等者。即舍那本迹之处。莲华台藏世界。详在后文。亿有四亿。百亿。千亿。万亿。万万亿。此乃四亿中百万亿也。紫金刚光明。表菩提智境。宫中。表涅槃理境。谓理因智明。智繇理发。以理冥智。以智契理。理智圆融。法报无碍。报化圆融。迹本不二故。见卢舍那佛者。释迦旋归本界。觌面相睹。亲见本师法身智身境界。回光返照。即本来面目。自己舍那。不从外得。坐百万亿莲华赫赫光明座上者。即舍那所坐之座。此座以莲华者。莲之开敷。表权实双彰义。在后详释。赫赫光明者。赫赫。即光焰炽胜之貌。光明。乃智慧照用之相。谓智能破惑。表如来于因地中。以智慧焰。烧烦恼薪。障惑尽净。智理全彰。故感果中报德。住此莲华赫赫光明之座。自安安人也。俱名百万亿者。即千释迦。千百亿释迦。光明莲华。围绕舍那宫座。故云。百万亿赫赫莲华光明之座。此明三身圆会之相。华严广明百万亿相。

○二正请决疑。

时释迦及诸大众。一时礼敬卢舍那佛足下已。释迦佛言。此世界中。地及虚空。一切众生。为何因缘。得成菩萨十地道。当成佛果。为何等相。如佛性本源品中。广问一切菩萨种子。

此释报化。假设问答。以显说法之本旨也。时释迦。至释迦佛言数句。叙请法之仪则。表三业虔诚也。礼佛足。身业之诚。释迦佛言。口业之诚。身口并致。意业之诚。诸佛请法。尚具此仪。余请法者。自当尊重也。此世界中者。即娑婆世界中也。地及虚空者。地。即人间。虚空即天上。一切众生。即释迦如来擎接人间。天上一切世界中。睹光生疑。根熟众生也。为何因缘。得成菩萨十地道者。因缘。即因行。道。即佛果。意谓一切众生。发菩提心。返妄归真。欲修佛道。毕竟以何因行。方至佛果。此第一问。即前天。人。疑何因何缘之意。当成佛果。为何等相者。意谓当成佛果之时。毕竟何等境界。是第二问。即上华光主放光集众。同心异口问此光。光为何等相之意。请问因缘。并何等相。向下舍那一一领答详明。此是略问。在大部内。如佛性本源品中。广问一切菩萨种子。佛性。即菩提心。乃本觉义。言此觉体。曾未还改。在众生分中。名曰佛性。在非众生分中。名曰法性。今举在因。故名佛性菩萨种子。即因地心也。此化佛代问文竟。

○二舍那酬答(二) 初总答心地 二广答释名 三结答问义。

○初总答心地(四) 初显示定相 二诫听思修 三陈自因行 四举自果相。

○初显示定相。

尔时卢舍那佛。即大欢喜。现虚空光体性。本源成佛常住法身三昧。示诸大众。

前释迦身放慧光。为发问之端。是果中明因。次玄主身放白云色光。集众兴疑。是因中明果。今舍那答释心地之道。不在别处。就是我。与释迦。菩萨。众生。若凡。若圣。若因。若果。总是一道光明。无二无别。故将自己一段受用境界。满盘托出。示与诸人面前。要令人人直下承当。返本还源。识得自己本有光明金刚宝戒。菩提涅槃。真如佛性。圆满具足。无欠无余。故将定光示诸大众也。尔时者。即释迦请问时也。即大欢喜者。谓宣说此心地法门。能令一切众生。永离诸苦。得究竟乐。正是世尊本怀。故大欢喜。现虚空光体性者。光。即本体智光。言智体即法身。法身本无形相。本无来往。本无迁改。犹若虚空。无动无摇。万象森罗。于中显现。以智性即色。故能现于色。然以华光任运。若隐若显。不离法身。故曰。虚空光体性也。本源成佛。常住法身三昧者。如木之有本。水之有源。一切诸佛。一切菩萨。修因证果。无不依此本源智定。为因地心成佛。常住法身道果。以显三身圆现一光也。示诸大众者。即以此本定光。示诸众生使悟入也。

○二诫听思修。

是诸佛子谛听。善思修行。 佛说梵网经直解卷第一

此舍那如来。诏告当机法会大众。诫听勉进思修意也。是诸佛子者。佛为慈父。绍佛曰子。谛听等者。即闻思修三慧。谛者。审也。听者。领也。谓诸大众佛子。若不审谛诚信而听。则所闻之法。心不相应。心法既不相应。心慧妙行何繇发起。故曼殊大士。于楞严会上。独选耳根圆通为妙耳门。所谓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欲取三摩提。实以闻中入。故先诫听也。善思修行者。谓善能体会所闻之法。如听而思。如思而修也。若不如听而思。听则无益。不如思而修。思亦徒劳。所谓如人数他宝。自无半钱分。于法不修行。多闻亦如是。故复诫思修也。必须如是谛听。如是善思。如是妙修。方契如如实相心地法门光明金刚宝戒。

○三陈自因行。

我已百阿 僧祇劫修行心地。以之为因。初舍凡夫。成等正觉。

此繇化佛初问。一切众生为何因缘。得成菩萨十地道。故报身佛。述己过去所修所证为答也。阿僧祇。华言无数。梵语劫波。此云分别时节。又云时分。我已百阿僧祇劫。即佛已修因证果之时分长远也。修行是心地。即下文所明三十心十地也。以之为因者。正谓欲得道果。无有别法。即以此本心地法门而为因也。前问中双请为何因缘。答中不言缘者。乃因中具有缘义故。其义有三。一本有光明金刚宝戒。乃正因心。二依教法起观。修行心地法门。是缘因心。三无明净尽。真如理圆。究竟无上菩提。归无所得。即了因心。初舍凡夫。即始觉。破灭相无明。百阿僧祇劫修行三十心。即渐次觉。破异相无明。修行十地。即随分觉。破住相无明。成等正觉。即究竟觉。破生相无明。我佛时历百僧祇。方得五住究尽。岂今妄诞之人。一朝一夕。微因微缘。小功小行。一知半解。无明烦恼。贪嗔我慢。一毫未除。而言顿超佛道者也。璎珞经云。一切诸佛。不经三大阿僧祇劫。得成无上正觉。无有是处。仁王 般若亦同此义。先悟毗卢性海。后行普贤行门。旨哉言乎。

○四举自果相(二) 初总明果相 二别明果相。

○初总明果相。

号为卢舍那。住莲华台藏世界海。

此繇第二当成佛果。为何等相之问。故以己初舍凡夫时。修习心地。乃至成等正觉。以如是等因。如是等缘。如是等果。而成如是等相以答之也。言号为者。因中自有师佛。记莂其名。因行未满。只名菩萨。觉行既圆。成等正觉。故号为卢舍那佛也。住莲华台藏世界海者。华藏世界。大香水海中。有一华台。世界如莲华形。故名莲华台藏世界海。华严经云。有二十重华藏世界海。皆在无边妙华大香水海中。此世界种。乃是毗卢遮那如来。往昔于此界中。微尘数劫修菩萨行。亲近微尘数诸佛时所严净。今感果住此也。而此娑婆世界。正当华藏第十三重。有十三佛刹微尘数世界围绕。问。据华严云。即是毗卢遮那如来出现之处。此经所云卢舍那佛。住莲华台藏世界海。二经何别。答。毗卢遮那法身也。卢舍那报身也。法身。托报显。报身。因法成。若非法身。无以有报身。非报身。无以显法身。乃知法报不分。三身圆现。不即不离。非一非异。二经不别。是故卢舍那佛。住莲华台藏世界海。即毗卢遮那佛。住莲华藏庄严世界海也。海有十德。总而言之。渊深广大。包含万物。无德不备。无相不现。流出一切。融摄一切。即千释迦。千百亿释迦。依报正报。无不从此华藏世界。卢舍那佛心海中流出。此上二节。总答因果二问。问何等因。即最初悟此心地光明金刚宝戒为因。问何等缘。即依法修行三十心十地为缘。问何等果。即成等正觉为果。问何等相。即依正庄严二报为果相也。

○三别明果相(二) 初从体起用 二摄用归体。

○初从体起用。

其台周遍有千叶。一叶一世界。为千世界。我化为千释迦。据千世界。后就一叶世界。复有百亿须弥山。百亿日月。百亿四天下。百亿南阎浮提。百亿菩萨释迦。坐百亿菩提树下。各说汝所问菩提萨埵心地。其余九百九十九释迦。各各现千百亿释迦。亦复如是。

上总示果相。明依正之体。此别示果相。明依正之用也。其台。即大香水海中之一大莲华。华中有一莲台。台上有一佛。佛即舍那本佛。乃正报身佛也。台。即舍那所居华台。乃本迹佛身依报国土也。其本华台。周遍有千叶围绕。而每一叶为一世界。故成千世界。此显本迹依报。又现为迹佛依报之世界也。我化为千释迦等者。我即舍那自称。拣非权小凡外之我。此显本迹佛身。又化迹佛之身。现为迹依界中教主。此一一界中佛。皆舍那化身。故曰我化为千释迦据千世界。后就一下。显迹依土。又化为迹迹佛身依报国土也。言后就一叶等者。即千叶中。拈最后一叶而例言之。此一迹华。又现为百亿之华。每一一华。为一一世界。故有百亿世界。每一一世界中。有一一须弥山。故有百亿须弥山。梵语须弥。此云妙高。以众宝所成。出过诸山故。每一一须弥山。有一一日月绕须弥卢。故有百亿日月。每一一日月。一日一夜游四天下。故有百亿四天下。每一一四天下。有一一南阎浮提。故有百亿南阎浮提。梵语阎浮。此云胜金。以树流金汁。河出金沙故。百亿菩萨释迦者。此又显迹佛之身。而又现迹迹佛身。即千释迦。一一化现百亿释迦为当机。故云。百亿菩萨释迦。坐百亿等。此总结显如来婆心。示现受生。出家成道。转法轮度众生义。一一释迦。皆示现 八相成道。二始同时。皆不离菩提树。而升四王。忉利乃至梵天。皆说舍那所传心地法门。皆放身光。鼓动人天。故曰坐百亿菩提树下。各说汝所问菩提萨埵心地也。其余九百等者。上拈千华中。一华示现。千佛中。一佛示现。其余九百九十九释迦。又作云何其一华一佛。既如是示现。则余九百九十九释迦依正。亦皆各各示现。乃至请问心地法门。亦复如是。无二无别。

○二摄用归体。

千华上佛。是吾化身。千百亿释迦。是千释迦化身。吾以为本源。名为卢舍那佛。

此舍那。知凡小不能通达即体之用。而谓实有本迹应迹之分。故言千百亿释迦。是千释迦之化身。千释迦。是舍那之化身也。上其台等。是明从体起用。即即体之用。此明摄用归体。即即用之体。正明体不离用。用不离体。体用不二。故曰。吾以为本源。名为卢舍那。上广答果相竟。

○二广答因相(二) 初标牒问词 二释心地名。

○初标牒问词。

尔时莲华台藏座上卢舍那佛。广答告千释迦。千百亿释迦。所问心地法品。

尔时者。当尔发明本迹遍现摄用归体之时。广答者。对上略答而言。上只略答。我已百劫修行心地。又恐法众不知是何等心地。故标牒问词。下详答之。

○二释心地名(四) 初释十住名 二释十行名 三释十向名 四释十地名。

○初释十住名。

诸佛当知。坚信忍中。十发趣心向果。一舍心。二戒心。三忍心。四进心。五定心。六慧心。七愿心。八护心。九喜心。十顶心。

此释十住心名德位也。诸佛当知者。谓千释迦。千百亿释迦。今为当机。故诏告之。坚信忍中。十发趣心向果者。地持经云。十住。十行。名种性住。种。即种子。有发生之义。性。为性分。乃自分不改之义。以初住位。即中道种成就。安住其中。无有退失。数数增进。故名种性住。璎珞经云。三贤。十地。等。妙。诸菩萨。分为六位。各具性。观。慧。坚。忍。五法。每一法。随六位分为六种。此十住位。于六性中。此名习种性。习。谓习学。研习空观。破见思惑故。于六观中。此名住观。住。即安住。谓心会于理名住。观。即观照。谓观察谛审一切诸法。缘生性空名观。即修习空观之理。荡一切法。二义合言。故名住观。于六慧中。此名闻慧。达耳曰闻。分别曰慧。因闻中道之理。而生一切无漏智慧。能了一切法。离二边相。旋转闻根故。坚信忍中者。乃有二义。坚者。于六坚中。此名信坚。信。即信心。坚。即坚实。谓信一切法。皆即真谛。无毁坏故。忍者。于六忍中。此名信忍。信。即信心。忍。即安忍。谓信一切法。皆悉空寂。能于空法。忍可忍证。以二法合言。名坚信忍也。中者。言此坚信忍中。有十种人。俱发上弘下化广大之心。趣向佛海。无能退转。起信论云。分别发趣道相者。谓一切诸佛所证之道。一切菩萨发心修行。趣向义故。略说发心有三种。一信成就发心。二解行发心。三证发心。此信成就发心者。依不定聚众生。有熏习善根力故。信业果报。起厌离心。求菩提道。得值诸佛。亲承供养。修经万劫。信心成就。或佛菩萨。教令发心。或以大悲愿力。或因护法因缘。能自发心。如是信成发心。入正定聚。毕竟不退。名住如来种中。正因相应。故名信成就发心。又发心有三种。一者直心。正念真如法故。二者深心。乐集诸善行故。三者悲心。欲拔一切苦故。如是发心。皆得不退。故云坚信忍中。十发趣心向果。何名十心。一者舍心。舍。即施舍。无所悔惜之义。谓以内法外法。一切皆舍。通达无为无相。入空三昧故。二者戒心。戒即戒律。护善遮恶之义。谓以一切善恶诸法。无集无受。一切性离。一道清净故。三者忍心。忍。即忍可。安忍不动之义。谓以无相慧忍。入一切空空忍。一切法如忍相不可得故。四者进心。进。即精进。趋向无退之义。谓以四威仪中。登无生山。入空入假。亦无二相。进分善根故。五者定心。定。即禅定。不昏不散之义。谓以心念寂然。灭一切罪。生一切善故。六者慧心。慧。即智慧。照了无碍之义。谓以不可说观慧智。入中道一谛理。无明障破。皆为慧用故。七者愿心。愿。即愿乐。上求下化之义。谓初发求心。中间修道。行满愿足。佛果便成故。八者护心。护。即护持。善能堤防之义。谓以无相护护。使诸外道八倒。不娆正信。以护根本。法体集散。不可护故。九者喜心。喜即欢喜。离苦得乐之义。谓见他人得乐。常生喜悦。静照乐心。缘一切法故。十者顶心。顶。即人顶。无过于上。尊贵之义。谓以最上顶智。灭无我轮。断除十使。不受六道果。住顶三昧正定。发行趋道性实。不离正信故。自此十心圆明。空观成就。理性渐显。真谛不立。从此解脱。趋进行位也。璎珞经云。以铜。银。金。琉璃。水晶。玛瑙。之六轮。对住。行。向。地。等。妙。之六位。以轮对者。具有二义。一运转。二摧辗。谓佛菩萨。运转于大法轮。则能摧辗众生之惑业故。因断惑证真。各有浅深次第不同。故以六轮对六位也。问。此十住位。以何轮对。答。以铜宝轮对。何故以铜。盖似金色。不具金用。虽无铁之尘垢。而独有渣滓在。若乃炼磨攻治。则能成诸器皿。济用于世。谓十住诸菩萨。惟修空观。断见思惑。如离尘垢。四十二品无明之中。十住位人。断前灭相一品。异相十品。若前异相十品。未能断尽。如铜之有渣滓。惑既分断。德亦分显。故能随体起用。随类现形。化诸众生。如器成济世。故以铜宝轮。对十住位。

○二释十行名。

诸佛当知。从是十发趣心。入坚法忍中。十长养心向果。一慈心。二悲心。三喜心。四舍心。五施心。六好语心。七益心。八同心。九定心。十慧心。

此释十行心名德位也。此位于六性中。此为性种性。谓乃虽证本性真空。而不沉住空理。即能分别诸法。开化众生。使令入佛道故。于六观中。此为行观。行为修行。以修习假观行。立一切法。二义合言。故名行观。于六慧中。此名思慧。思谓审思。胜思。决定思。慧。即择法觉慧。以思惟中道理。发生无漏智慧。开化众生。二义合言。故云思慧。诸佛当知二句。结前。入坚法忍中等。起后。前住云坚信忍。此行云竖法忍何也。即前所修理法。理繇信入。信繇理起是故前云坚信。此云坚法。于六坚中。此名法坚。谓知诸法。皆即俗谛。无毁坏故。于六忍中。此名法忍。虽知诸法皆空。无所有相。而能假立。诸法以化众生。于假法中。忍可忍证。以此二法合言。故名坚法忍也。此位以前十住真理。深入玄妙。菩提妙行。依理而起。运四无量之心。行四摄法。饶益众生。长养圣胎。成就圣德向佛果海。故云十长养心。向菩提果。何名十长养心。一者慈心。爱念众生。化被一切。能生正性。不繇魔教使得乐果故。二者悲心。愍念众生。以悲空空无相。自灭一切苦。与一切众生平等一乐。起大悲故。三者喜心。庆他得乐。空空喜心。令诸众生。入正信。舍邪见。背六道苦故喜。四者舍心。周给无吝。无造无相。空法中如虚空。自他体性不可得。而无生心常修其舍。五者施心。普惠无惜。身施。口施。意施。财施。法施。教导一切众生。无心行化。达理达施。一切相现在前行。六者好语心。所说皆善。慈爱语言。摄化众生。常行如心。发起善根。七者利益心。胜行化生。实智体性。广行智道。现行六道。不以为患。但益人为利。八者同心。隐同摄化。以道性智。同空无生法中。以无我智。同生无二。入诸六道身相行业。一切事同。以入同法三昧。九者定心。印持无乱。以一念静慧观空。无能扰动。了见一切众生。我人种子。皆无合散。集成起作。不可得故。十者慧心。照彻无碍。观诸邪见结患等缚。无决定体性。是心入起空空道。发无生心。自此十心。行行无违。定慧圆明。空假不立。以中道智观。增进向位也。此位功行。于六轮中。以银宝轮。对位。谓银体性莹洁。不受尘垢。虽经镕炼。性恒不变。此十行菩萨。惟修假观以加功用。任运分断中十品异相无明惑业。显发本然清净之性。如银体莹洁。镕炼不变。故以银宝轮。对十行位也。

○三释十向名。

诸佛当知。从是十长养心。入坚修忍中。十金刚心向果。一信心。二念心。三回向心。四达心。五直心。六不退心。七 大乘心。八无相心。九慧心。十不坏心。

此释十回向心名德位也。回向心者。因前二位所修所证。一切智行。不堕不退不住。空假不立。心心回向。真如平等。法界理中。名回向心。诸佛当知二句。结前。入坚修忍中等。起后。言从是等者。繇前十行。如苗增长华果敷实。将华落果成时。更加坚勇其心。不被魔外侵损。此位于六性中。名道种性。因修中道。通达佛法。能起一切众生菩提道种故。于六观中。此名向观。谓向法界真如实际故。于六慧中。此名修慧。谓修中道理。发生无漏智慧故。前云坚法忍。此云坚修忍者。具有二义。于六坚中。名为修坚。谓修中观。了知诸法。皆即中谛。无毁坏故。于六忍中。此名修忍。谓即修习中道。知一切法。事理和融。于中道理。忍可忍证。二义合言。名坚修忍。此十向位。即解行发心也。前十住心。繇信满故而入。此十向心。繇行满故而入。以是菩萨。于第一阿僧祇劫。将欲满故。即于真如法中。深解现前。于是心心实相。念念真如。行行圆融。修金刚三昧定。集一切行法门。深入理观。转更增明。入佛果海。故云从是十长养心。入坚修忍中。十金刚心向果也。何名十回向心。一者信心。但信自心。决定成佛。永无疑执故。二者念心。念念不失一切诸佛正智。于大乘六念。常觉常施。一合相故。三者回向心回。即不住。向。即不退。于此无上金刚菩提。心心入空。而无去来。幻化受果。深深心解脱故。四者达心。达。即通达。照彻无碍。内外清净。空空如如相。不可得故。五者直心。直。即正直。直照平等。入无生智。无明神我空于空三界生者。结缚而不受故。六者不退心。不退入凡夫地。不起新长养诸邪见。常空生心。心入不二。为不退一道一照故。七者大乘心。解解一空。以一空智。智乘行乘。任载任用。令诸众生。同入佛海故。八者无相心。即心无相。妄想解脱。照般若波罗蜜。无二相故。九者慧心。无量法界。无集无受生。生生烦恼而不缚。光明照性入一切法故。十者不坏心。八魔不坏。入佛威神。出没自在。动大千界。于虚空平等地心。无二无别故。于此十心圆满。二空理显。感诸佛加被。得摩顶三昧。证入虚空平等总持法门。即入十地也。此十向位。于六轮中。以金宝轮对位。谓金体贵重。济用极大。土理。火炼。其色不变。此菩萨惟修中道。功行加深。教化亦广。虽混众尘。不为众尘所染。虽居五欲。不为五欲所烧。以断尽后十品异相无明。故以金宝轮。对十回向位也。此上三贤观行。虽各修一观。乃璎珞约本分位而言。其实三观圆修。即一而三。即三而一也。

○四释十地相。

诸佛当知。从是十金刚心。入坚圣忍中。十地向果。一体性平等地。二体性善慧地。三体性光明地。四体性尔炎地。五体性慧照地。六体性华光地。七体性满足地。八体性佛吼地。九体性华严地。十体性入佛界地。

诸佛当知一句。标牒舍那。对千化佛答说十地名德位也。从是一句。结前。入坚圣忍中等。起后。前三贤修习圣行。功德圆足。得入正等地总持法门。自此称圣。故云从是十金刚心。入坚圣忍中十地向果。问。前三贤位名心。十圣名曰地者何。答。三贤位。未证真如。非所依处。此十圣位。乃佛界地。为一切所依。性一切功德。生一切功德。故易心名地也。此地于六性中。性为正觉性。谓即正与佛体等无别故。于六观中。观。为地观。谓能生万物。因修中道观理。一切佛智功德。从此生故。于六慧中。为无相慧。谓正知中道之理。惟空无相。而能发生一切无漏智慧故。言坚圣忍者。其义有二。于六坚中。地上菩萨。名为德坚。谓修中道观智。破一分无明等障。显发一分真如三德。无能毁坏。故名德坚。于六忍中。此名正忍。谓正破无明。于中道理。忍可忍证故名正忍。二义合言。故名坚圣忍也。此即名证发心。谓证真如法故。唯为开导一切众生。不依文字。起信广明。已上总明十地义。向下别明十地义。何名十地。一体性平等地。谓此菩萨。证入诸佛法身平等大慧。真实法门。摄受众生。凡所作为。其慧平等故。二体性善慧地。此菩萨。善修法身平等大慧。清净明达一切善根故。三体性光明地。此菩萨。证发无边妙慧光明。以三昧解了智。能知一切三世诸佛法门。入神通光明故。四体性尔炎地。此菩萨。以智慧焰。烧烦恼薪。以入善权方便。教化一切众生。能使见佛体性故。五体性慧照地。此菩萨。以 十力智照。知善恶有无二性。起一切功德行。转不可说不可说法门故。六体性华光地。此菩萨。以大智行华。一时开敷。十神通明智品。现身示众。种种变化。百千万劫。说不可穷尽故。七体性满足地。此菩萨。具足十八圣人智品。于一切国土中。随诸众生心行。示现作佛。成道转法轮故。八体性佛吼地。此菩萨。入法王位三昧。其智如佛。而以法药施诸众生。为大法师。破坏四魔。法身具足。说法无畏。如大狮子吼故。九体性华严地。此菩萨。得佛华严。善能守护法身。以佛威仪。如来三昧自在王定。王定出入无时。于百亿四天下。一时成佛。现无量身口意。说无量法门品。而能转诸魔界。入佛界。转佛界。入魔界。于一念中。一时示现如是事故。十体性入佛界地。此菩萨。以获一切种智。得入金刚三昧。其大慧空空复空如虚空性。具足十功德品。复有不可说奇妙法门。奇妙三昧门。陀罗尼门。非下地凡夫心识所知。惟佛佛无量身心口意。可尽其源故。自此十地圆满。等入如来妙觉果海。此地菩萨功德。于六轮中。以琉璃宝轮对位。以琉璃宝。出须弥山。一切众宝。皆不能坏。此十地菩萨。所证真实。不为外魔之所动坏。故以琉璃宝轮。对十地位。此十圣地观行断证。初地断上品惑。证下品智。自二地。至七地。断中品惑。证中品智。从八地。至十地等。断下品惑。证上品智。此即转前五识相应心品。成成所作智。转第六识相应心品。成妙观察智。转第七识相应心品。成平等性智。转第八识相应心品。成大圆镜智。四智圆明。三身圆现。所谓大圆无垢同时发。普照十方尘刹中。以上答释心地名相竟。向下结答以劝修也。

○三结答问意(二) 初举法陈因 二作劝修证。

○初举法陈因。

是四十法门。﹂品。我先为菩萨时。修入佛果之根源。

是四十法门品者。总举心地轨则以劝修也。我先为菩萨时者。此举果明因也。修入佛果之根源者。此举因明果也。若非胜因。不得胜果。若非胜果。焉显胜因。舍那自指根源。以为众生修入榜样。

○二作劝修证。

如是一切众生。入发趣。长养。金刚。十地。证当成果。无为无相。大满常住。十力。十八不共行。法身智身满足。

此总答前二问。以明修证之义。如是二字。承上自已成佛根源在斯。一切众生。当亦如我往昔行菩萨道。修人发趣。长养。金刚。十地。四十贤圣之行。为因地心。得证当成果。无为无相。大满常住。法身智身。满足相好。无为无相。即显法身。大满常住。即显报身。十力。十八不共行。即显化身。法报不分。三身圆现。是为法身智身满足。以此三身。繇因地中修习心地。是以得果证身。宗镜录云。由转根本之心。得证法身。根本心者。即第八识。谓善恶等法。本此出生。若迷此识。即为生死。悟此识者。即得涅槃。此识转时。一时烦恼断灭已尽。得证法身故。二转依本之心。得证报身。依本心者。即第七识。谓依八识而起。如迷此识。即起一切愚痴。悟此识者。即起一切智慧。是故此识转时。一切愚痴解脱。即证得报身故。三转起事之心。得证化身。起事心者。即第六识。谓对六尘而起分别。以迷此识。即起一切贪嗔痴等。恼害众生。悟此识者。即修一切戒定慧等品。饶益众生。是故此识转时。即证得化身故。是以如来出世。说诸心地法门。无非要令一切众生。断恶修善。转识成智。证三身。圆十号故也。十力者。一知是处非处智力。二知过现未来业报智力。三知诸禅解脱三昧智力。四知诸相胜劣根智力。五知种种解智力。亦名欲力。六知种种界智力。亦名性力。七知一切至处道智力。八知宿命无漏智力。九知天眼无碍智力。十知永断诸习气漏尽智力。 十八不共法者。一身无失。二口无失。三意无失。四无不定心。五无异想心。六无不知舍心。七欲无减。八念无减。九精进无减。十智慧无减。十一解脱无减。十二解脱知见无减。十三身业随智慧行。十四口业随智慧行。十五意业随智慧行。十六知过去无碍。十七知现在无碍。十八知未来无碍。此十八行。云不共者。以是诸佛自觉圣智境界。非权小菩萨所共。更非凡夫境界可知。故云不共。佛说梵网经直解卷第一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大悲咒原文

  • 大悲咒注音

  • 大悲咒解释

版权所有:大悲咒功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