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咒功德网

发心的意义与类别

发布时间:2019-10-04 09:10:03作者:大悲咒功德网

发心的意义与类别

发心,又作;初发意。、;新发意、;新发心、;初心、;发意。发心是指发无上菩提之心,为发菩提心的略称。也就是发起求解脱苦难,往生净土或成佛之愿望。菩提心是一切诸佛之种子,净法长养之良田。发此心,勤行精进,可以速证无上菩提。各种经典中对发心的意义都有解说。《显扬圣教论》卷二云:;发心者,谓诸菩萨发菩提心。若诸菩萨、住菩萨法性,为欲利益十方世界所有有情,依彼行相强胜因缘,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发大誓愿,受发心法。谓我必定当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度十方一切有情,令离诸烦恼故,及离诸苦难故。《华严经》曰:;初发心时,便成正觉。《维摩经慧远疏》曰:;期求正真道,名为发心。

在教门中,释迦世尊是发心的典型代表。世尊在三大阿僧祇劫前,为菩萨身份修道之时,发心成就佛道,广度一切有缘众生,这是世尊的最初发心。经过发广大心,广度一切有情,佛陀终于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开始了度化众生的历程。

据《法华经》卷三《化城喻品》所载,过去久远劫时,有大通智胜如来,在尚未出家之时,有十六位王子,后来均出家为沙弥,经常听闻《法华经》,最后都成就佛道。其中的第十位王子,即是后来成佛的释迦牟尼佛。在《法华经·化城喻品》中讲到,释迦牟尼佛在过去世;已曾供养百千万亿诸佛,净修梵行,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可见,释迦世尊在多生多劫之前,即已经发心广修供养,成就佛道。

又据《悲华经》所载,在往昔删提岚国无诤念王在位时,宝海梵志有一子出家成道,称为宝藏如来。宝海梵志劝告国王和国王千子,以及其他众多弟子发心。国王听从宝海梵志的话,发愿求清净佛国,其中一千弟子与五侍者愿求浊恶世界,梵志最后亦发五百大愿,愿求浊恶世界,宝海梵志即于浊恶之世成佛,号为释迦如来,是为贤劫佛中之第四佛。

诸菩萨在修道过程中通常有三种发心。三种发心分别为:一、信成就发心;二、解行发心;三、证发心。一是信成就发心,是指十信位修行圆满,信心成就,进入十住位中初发心住。十信是大乘菩萨的修行阶位,具称十信心。属于菩萨五十二位修行位次中的前十位,谓十信行满,信心成就,入十住位中初发心住。为信顺佛之教法而不疑之位次。如《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上《贤圣名字品》中说是十信为:信心、念心、精进心、慧心、定心、不退心、回向心、护法心、戒心、愿心。

一、 ;信心,是指妙信常住,一切妄想灭尽无余,中道纯真。二、;念心,是指菩萨在无数劫中,舍身受身皆能忆念,得无遗忘。三、;精进心,是指唯以精明,进趣真净。四、;慧心,是指心精现前,纯以智慧。五、;定心,是指周遍寂湛,寂妙常凝。六、;不退心,是指定光发明,明性深入,唯进无退。七、;护法心,指心进安然,保持不失,十方如来,气分交接。八、;回向心,是指觉明保持,能以妙力回佛慈光,向佛安住。九、;戒心,是指心光密回,获佛常凝,无上妙净,安住无为,得无遗失。十、;愿心,是指住戒自在,能游十方,所去随愿。

二是解行发心,解即解了,行即修行。是指菩萨修行到十行位中能够解了法性本空之理,顺修六度万行,从而发回向心,进入十回向。

;十行是菩萨于地前所修的十种行,居菩萨五十二修行位次的第二十一位到第三十位。即;欢喜行、;饶益行、;无嗔恨行、;无尽行、;离痴乱行、;善现行、;无著行、;尊重行、;善法行、;真实行。在《华严经》卷十九中对十行有详细地解说。十行中的;欢喜行是指作大施主,能舍一切,三时无悔,令他欢敬。;饶益行,是指菩萨持净戒降伏众魔,令一切众生立无上戒,得不退地,饶益自他。;无嗔恨行,又名;无恚恨行或;无违逆行,是指修忍辱离嗔,谦卑恭敬,不害自他,对怨能忍。;无尽行,又名;无屈挠行,是指诸菩萨多劫受诸剧苦,仍勤修精进,求法济生,广摄善法;;离痴乱行,又名;无痴乱行,是指常住正念不散乱,于一切法无痴乱。;善现行是指菩萨知一切法无所有,三业寂灭,无缚无著,而亦不舍教化一切众生;;无著行,是指菩萨历诸尘刹供佛求法,心无厌足,且以寂灭观诸法,故于一切无所著。;尊重行,又名难得行是指菩萨尊重善根智慧等法,悉皆成就,由之更增修二利之行。;善法行,是指菩萨得四无碍陀罗尼等法,成就种种化他善法,以守护正法,令佛种不绝。;真实行是指菩萨成就第一义谛之语,如说能行,如行能说,语行相应,色心皆顺。

菩萨修行十行位的目的,据《大乘义章》卷十四中说有四种:一是为厌离有为;二是为求菩提,满足佛德;三是为了在现世及未来世救度众生;四是为求实际,证法如。

三是证发心,证即证入。是指菩萨入初地乃至第十地,而此证者无有境界,惟真如智,称为法身,法身显发,故称证发心。;初地是菩萨修行十个阶位中的第一个阶位。大乘菩萨所修的十地中,以;欢喜地为初地。菩萨若至;欢喜地,可以舍离无始以来的异生性,初得圣性,具证人法二空理,能利益自他而生大喜,故名;欢喜地。

菩萨从初地证入十地,共有十个阶位。除了初地欢喜地之外,还有其他九个阶位。分别为:二是;离垢地,菩萨至此位圆具净戒,远离烦恼垢,故名。三是 ;发光地,菩萨至此位成就胜定、大法、总持,发无边妙慧光,故名。四是;焰慧地,菩萨至此位安住最胜菩提分法,烧烦恼薪,增智慧焰,故名。五是;难胜地,菩萨至此位,能令行相互违之真俗二智互合相应,故名。六是现前地,菩萨至此位,住缘起智,进而引发染净五分别的最胜智现前,故名。七是;远行地,菩萨至此位,修行进入无相行,远离世间及二乘的有相有功用,故名。八是;不动地,菩萨至此位,无分别智相续任运,不被相、用、烦恼等所动,故名。九是 ;善慧地,菩萨至此位,成就微妙四无碍辩,普遍十方,善说法门,故名。十是;法云地,菩萨至此位,大法智云含众德水,如虚空覆隐无边二障,使无量功德充满法身,故名。菩萨经过从初地到十地的修行,达到第十地;法云地,即可获得大智慧,具足无量功德。

在《观无量寿佛经》中也有三种发心。经中指出,若有众生愿生西方极乐国土者,当发三种心就能够往生。这三种发心分别为:一、至诚心,是指娑婆国土众生若欲往生西方极乐国土,应当发专一至诚恳切之心,正念真如,求愿往生。二、深心,是指若欲求证无上佛果之人,必须以心契入甚深佛理,种下深厚善根,就像大树的根扎得很深,难以拔动。三、发愿心,又作回向发愿心。为三心之一,指修行者以所修之善根功德,回向于西方净土,而发往生净土,广拔一切众生苦恼之愿心;又回转自力之执情,向于他力本愿之大道,而作得生之想者,亦称回向发愿心。

\

在《翻译名义集》卷十二中,也记载有三种发心:一、发大智心,是指以智慧广求一切佛法,普令众生皆得法喜之乐。二、发大悲心,是指悲悯一切在生死中轮回,受尽各种痛苦的众生,发愿救拔众生的痛苦。三、发大愿心,依据四弘誓愿的要求,发无上菩提之心,上求佛道,下化众生。

在《释氏要览》中亦记载有三种发心:一、厌离有为发心,即厌恶世间都是有为之法,因此会招感三界生死之苦,为了能够出离此苦,就会发心修行。二、所求菩提发心,宿有善本,具正知见,欲求出世妙道,即发心修行。三、饶益有情发心,起慈悲心,愍念世间一切众生受生死苦,即发心修行,愿拔其苦而予其乐。

\

上述经典中所说的内容不同的三种发心,都是为了寻求出世妙道,发大誓愿,成就无上菩提,为将来饶益一切有情而发的大愿心。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大悲咒原文

  • 大悲咒注音

  • 大悲咒解释

版权所有:大悲咒功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