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慈光寺住持、慈光禅学院院长、研究所所长惠空法师的邀请,我有幸来到祖国的宝岛—台湾,对台湾佛教进行了为期天的考察。所到之处受到佛教界和台湾民众的热烈欢迎。考察时间虽然不长,但对台湾佛教已经形成了一个初步认识;笔者认为,台湾当代佛教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
第一、信众多,具有广泛的民众基础:
台湾佛教在近20年发展较快,突出表现就是信仰佛教的人数有较大的增长。虽然没有来自官方的统计数位,但从全岛密集遍布的寺院就足以说明。大陆有近亿人,共有佛教寺院一万三千座,台湾有千百万人,却有寺院、道场等佛教机构一八七四处。2002年佛指舍利到台湾巡回供奉瞻仰,前后天,先后到佛指舍利座前瞻仰礼佛的信众达四百万人次;佛指舍利所到之处,成千上万的人在马路两边敬设香案,夹道顶礼恭迎,可谓万人空巷,盛况空前。佛指舍利在台期间,举行了一百多场法会,每一场法会都有数万人参加。在高雄市立体育馆举行的“万人通宵精进念佛法会”参加者就超过了十万人,规模之宏大,场面之壮观,使许多人感动的热泪盈眶。利用佛指舍利在台湾供奉这个千载难逢的机缘,许多人想加入佛教,为了满足信众的这个愿望,在星云等法师的主持下,先后举行了场集体皈依典礼,每场都有万人以上。台湾的民间信仰、道教信仰和佛教有密切关系,在迎送佛指舍利的过程中,许多民间宗教也参加了庆祝活动,这表明佛教在台湾具有广泛的民众基础,真可谓家家弥陀佛,户户观世音。台湾虽有种宗教,但就信众而言,佛教无疑处于首位。
第二、新建寺院多,且具有实用性:
随著台湾经济的发展,寺院拥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建新的寺院自然成为广大佛教徒的心愿,于是,近几年来,许多殊胜庄严的寺院拔地而起,成为台湾的一大景观。新建的寺院大都融进了现代建筑理念,采用了先进的技术和工艺,体现了佛教的义理。如位于南投县的中台禅寺就是一座具有标志意义的现代化的佛教建筑,它占地公顷,建筑面积万多平方米,高达一百四十米,该建筑不仅在佛教理念上体现了佛教的意蕴,而且内部设施齐全,布局合理,满足了众多信众的信仰需要。佛光山的斋堂可容纳四千人同时用餐,这绝不是为大而大,因为佛光山具有众多的信众,没有面积较大的活动场地难以满足僧众的需要;另外,与内地的佛教建筑相比,台湾寺院的大殿一般都是佛像后移,增大了信众拜佛的空间。佛光山是一个集佛教教育、修行、慈善为一体的建筑群,内设有大雄宝殿、大悲殿、禅堂、斋堂、佛光大学、普门中学、展览馆、文物陈列馆、朝山会馆等,是一个功能齐全的小型社会,既满足了僧众修行的需要,也满足了各方游客、信众参访的需要。
第三、都市道场星罗棋布,为城市信众开了方便之门:
大陆的寺院多建在深山老林,故有“天下名山僧占多”的说法。城市里的寺院较少,道场更是寥寥无几。台湾佛教建筑也有建在山里的,但在城市出现了许多佛教道场,这些道场有的在地下室,有的在十几层高的楼上,有的面积较大,有的面积较小。在繁华的闹市区,有两三间房子,供奉几尊佛像,就是一个佛教的道场。这些道场早上点钟开门,晚上点钟关门,晨钟暮鼓,香烟缭绕,梵呗回荡,堪称闹市区的一片净土,为群众就近拜佛开了方便之门。都市道场的出现,适应了台湾社会现代化进程的需要,在寸土寸金的都市,不可能有很多空间盖高大的佛教建筑,而生活在快节奏的人们,需要随时纾解紧张的情绪,民众的需要是一切宗教发展的前提,都市道场是台湾佛教再适应社会发展方面迈出的重要一步。
第四、重视佛教人才培养,弘法手段现代化:
佛教能否发展关键在僧众,在僧众的素质。大陆由于“文化大革命”对佛教的冲击,中断了人才的培养,致使出现了人才的断层,青黄不接现象十分严重。而台湾佛教在人才培养方面却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社会上办的大专院校设立的佛学社团共有个,佛教界自己办的佛学院共有所,研究所个。而大陆五大宗教办的宗教院校加起来才只有所。台湾佛教之所以人气很旺,与台湾佛教界始终注意培养人才有关。佛光山最早的建筑不是大雄宝殿,而是佛学院。由于佛学院校较多,使僧众受到了比较系统的文化知识和佛学知识的薰陶,因而表现出较高的素质。慈光寺的尼众大都会开汽车,操作电脑,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占一半以上。硕士生、博士生、国外留学归来的洋博士在台湾佛教僧众中也不乏其人。
由于台湾佛教重视人才培养,使台湾佛学研究也达到了较高的水平。从第一代道安法师、白圣法师、南亭法师、东初法师、慈航法师、印顺法师等,到现在第二代的净心法师、净良法师、惟觉法师、圣严法师、证严法师、星云法师等都是著名的佛教学问大家,他们著书立说,登台教徒,为佛教教育的发展做出了极大贡献,有的还在海外办大学、建寺院,海外弘法取得了显著成绩。
台湾佛教教育的发展还得意于教育手段的现代化。现在,法师们大都利用电视、电台、网际网路等现代传媒弘扬佛法。现代传媒具有覆盖面广,传播速度快,不受时空限制,形象直观,教育效果好的特点。如佛光山把台湾佛教界迎佛指舍利的过程制成录影带,可以随时播放,使更多的人观看;有的寺院还设有专门的录影、录音制作厅,拥有高质量的教学设备;在出版方面,除了出版纸质的佛教书籍、报纸、杂志外,电子佛典的出世宣告了佛教电子化的来临。著眼于佛教人才的培养,舍得在培养人才上投入,表现了台湾佛教界的远见卓识。
第五、与时俱进,发挥佛教利益众生的社会功能:
产生于印度的佛教在印度本土却消失了,这固然有社会的原因,也与印度佛教自身的衰败有关。以创新求生存,不但是世俗社会团体应遵循的原则,也是一切宗教团体必须遵循的原则。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台湾佛教以创新求生存,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种创新表现在寺院建筑的实用、都市道场的设立、电子弘法、为社会服务的方式与方法的改变等等。为了振兴佛教,台湾第一代法师慈航长老曾提出教育、文化、慈善是复兴佛教的三条生命线;这三条生命线的实质就是要求佛教界要以出世心,做入世事,利益众生,服务社会,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应该说,慈航长老的这一夙愿正在变成现实。佛光山始终坚守“以文化弘扬佛法,以教育培养人才,以慈善福利社会,以共修净化人心”的四大宗旨。在慈善事业方面,佛光山作出了很大成绩,据统计,以帮助低收入户及贫困患者为主的佛光施诊所,平均一年要为三万人诊疗。云水医院下的辆义诊车,巡回于全省县市,多乡镇,一百多个村落,为交通不便的患者服务,一年要耗资五千多万。在慈善事业方面,证严法师创办的慈济功德会影响最大,台湾现有人口两千多万,而慈济功德会的成员就有三百万人之多。慈济的四大工作专案是慈善、医疗、教育、文化,它的慈善事业几乎遍及世界各个角落,凡是有天灾人祸的地方,就有慈济功德会的救助人员。慈济功德会的慈善事业向社会证明了佛教的力量和价值。
“人间佛教”是海峡两岸的佛教界、理论界讨论的热门话题,从台湾佛教的发展来看,当年太虚大师提倡的“人间佛教”的思想在台湾已不仅仅是一种佛教理念,而是一种实实在在的行动,人间佛教正在得到越来越多的教内、教外人士的普遍认同。(信息来源:香港宝莲禅寺)
编辑:小月
版权所有:大悲咒功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