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毗达摩大乘经摄大乘品》
佛果之涅槃、菩提要义
唐仲容居士
佛果涅槃要义
一颂:诸凡夫覆真,一向显虚妄;诸菩萨舍妄,一向显真实。
诸凡夫覆真者,此言凡夫心中有无始无明,于境无知故,起增益损减二执,谓实我法执覆蔽其心,能使真如于心不见。故体虽常露,性虽清净,由无真智,不得证受,而成在缠,故名诸凡夫覆真。一向显虚妄者,即为二执所覆故,恒时处于颠倒梦想中。由遍计所执分别增上之力,迷真如故,心生起时,能转变为似外境,故有似能取所取相显现,故名一向显虚妄。诸菩萨舍妄者,简别资粮、加行贤位菩萨,虽亦观空,而依意言变相,故非现观实证。初地以往,乃至十地,圣位菩萨真智缘如不变而缘,现观、现证真如实性,断除无明,破我法执,故名诸菩萨舍妄。一向显真实者,圣位菩萨历多劫修行,终使真如出缠彰显。真如为迷悟依故,诸缘生法为染净依故,亲见真如破迷开悟,由此同时转世间染污而为出世清净,恒能自他俱利,故名一向显真实。
二颂:应知显不显,真义非真义,转依即解脱,随欲自在行。
应知显不显者,诸菩萨破我法执,实证真如实性,真如而得出缠彰显;诸凡夫起我法执,不证真如实性,真如而得在缠不显。应知显、不显,此为世、出世间之枢纽。真义非真义者,即后句之转依、依证此真实义之真如而得,反之,世间则依此非真实义之迷谬而成。得真义故,非真义永不现行。应知真义、非真义,此一得(得真义)、一失(失真义)为世出世间所依。转依即解脱者,转依非真义之谬执,而为依真义之真智,即舍去不正确的认识邪知、邪见,获得正确的认识正知、正见,转依识、为依智,即得解脱。真智所行之境,不见一法故,即得于诸相缚而得解脱;即此转依与解脱相应故,而得于诸粗重缚而得解脱,转依即解脱。随欲自在行者,佛得此解脱不同声闻。声闻入灭,身、智俱无,永无利生之用。佛所得解脱,随其所欲,自在而行。究竟证得大涅槃故,随心所欲,无不自在合理,随欲自在行。
三颂:于生死涅槃,若起平等智,尔时由此证,生死即涅槃。
于生死涅槃,若起平等智者,生与死(无常)唯属现象,但它不同于心、心所、色三法聚集假,它不从种子生,只是缘生法变化流迁的一种状态,在百法中列为不相应行法,属分位假的假法。而有情不明此理,于生死计执为实有,此所执之生死法的自性是空,空即无自性,由无自性故,无(实)生死可得。即于如幻不实之生死上,见无实生死可得,所执之生死空故,生死的实相即是自性涅槃,故说为平等;能见于此,便起平等智。尔时由此证,生死即涅槃者。那时,由此见二法平等无差别故,便由般若不见生死可得,当下就证涅槃。是真智所行之境,不见一法可得,不住生死,不住涅槃,无所住故,即是无住大涅槃。此颂中尔时由此证,生死即涅槃之涅槃特指自性涅槃。证生死即涅槃之自性涅槃,不住生死,不住涅槃,才得无住大涅槃。
四颂:由是于生死,非舍非不舍,亦即于涅槃,非得非不得。
由是于生死,非舍非不舍者,这样一来,了知生死之自性本来是空,无生死可得故,即是自性涅槃,故在世间上非有真实之生死可舍。虽不见有生死可舍,而在出世间上已证了自性涅槃,舍了生死之相缚;更圆满成就了无住大涅槃,舍了生死之粗重缚,故亦非不舍。亦即于涅槃,非得非不得者,同前者之生死非舍非不舍一样,出世无住大涅槃亦如梦幻中事,如梦幻故,非有实法之涅槃可得。虽不见有涅槃可得,而已得此无所得故,已离诸世间杂染故,谓于涅槃亦非不得。此颂中亦即于涅槃,非得非不得之涅槃主要指无住大涅槃,亦摄自性涅槃。
以上四颂主要显大乘佛果涅槃义。佛果所得之涅槃,是圆满的寂灭一切烦恼,即不住生死,亦不住涅槃,名为无住大涅槃。因为佛陀彻底破除了法执,既不见有生死,亦不见有涅槃,彻底无挂无碍,得大解脱。此与小乘果位完全不同。小乘果位但破人我执,未破法我执,见性昧相,只证有余依、无余依二涅槃,由不得无住大涅槃故,没有恒能自他俱得利乐之大自在。故学佛者须发大乘行愿,唯求无上菩提,不乐小果,才能远离作意散乱,以除小乘般涅槃障。
妙忍
小试牛刀
UID 16335
精华 0
积分 0
帖子 111
阅读权限 10
注册 2009-8-26
状态 离线 #2使用道具 发表于 2010-1-17 16:34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加为好友
续
。佛果菩提要义
总颂:相证得自在,依止及摄持,差别德甚深,念业明诸佛。
相、证得、自在、依止、摄持、差别、德、甚深、念、业、明诸佛,此颂有十一类殊胜,总显佛果菩提。
一、相殊胜
略有五种:1、转依为相者,指转舍杂染分依他,转得清净分依他。2、白法所成为相者,由修无漏六波罗蜜多所成,白法所摄十种自在。3、无二为相者,谓不住有、无两边,名有、无无二;无烦恼业之所为,有般若妙智之所为,名有为、无为无二;诸佛所有有为无为功德非异,各各有情别别现正等觉非一,名异性、一性无二。4、常住为相者,谓真如清净相,本愿所引,无有终极,所应作事无有竟期,故说常住。5、不可思议为相者,真如法性是内所证;佛果殊胜非世喻可喻;亦非寻思所行之处,总说不可思议。
二、证得殊胜
谓缘总相大乘法境根本智、后得智,由集总相、无相、无功用相、炽盛相、无喜足相之五相善修,于一切地善集资粮,金刚喻定断微细障,此定无间,故得转依。
三、自在殊胜
略有五种:1、由转色蕴得佛土、自身、相好、无边音声、无见顶相自在;2、转受蕴依,得无罪无量广大乐住自在;3、转想蕴依,得辩说一切名身、句身、文身自在;4、由转行蕴依,得现化、变异、引摄大众、引摄白法自在;5、由转识蕴依,得圆镜、平等、观察、成所作四智自在。
四、依止殊胜
略有三处:1、种种佛住依止者,即是佛安住圣住、天住及与梵住的三念住,佛之法身为三念住所依。2、种种受用身依止者,为成熟诸菩萨故,佛之法身与受用身为所依止。3、由种种变化身依止者,为成熟胜解行地诸菩萨众及声闻等故,佛之法身与变化身为所依止。
五、摄持殊胜
略有六种:1、由清净者,谓转阿赖耶识得法身;2、由异熟者,谓转有漏色根之异熟,得无漏报身;3、由安住者,谓转欲、色、无色诸行,得无量智住;4、由自在者,谓转种种摄受业自在、得一切世界无碍神通智自在;5、由言说者,谓转一切见闻觉知、言说戏论,得令一切有情心喜、辩说智自在;6、由拔济者,谓转凡夫为己拔济一切灾横过失,得拔济一切有情一切灾横过失智。
六、差别殊胜
诸佛法身,依止意乐及业无有差别,无量依身现正等觉是有差别;如说佛之法身,受用身亦尔。意乐及业无差别故当言无异,不由依止无差别,无量依止差别而转;应知变化身如受用身说。以上所说,法报化三身,诸佛之间,虽有相同之处,但亦有不同之特点。因为,诸佛各有八识和合所成之心,而所遇因缘亦名有别,故一定皆各有差别。不然,一成佛时一切皆成,便无众生;一为众生,一切皆为众生即无有佛。如是则五种性不能成立,染净二法之世出世间无有差别,堕无穷过。
七、功德殊胜
此有最清净四无量、解脱、胜处、遍处、无诤、愿智、四无碍解、六神通、三十二大士相、八十随好、四一切相清净、十力、四无畏、三不护、三念住、拔除习气、无忘失法、大悲、十八不共佛法、一切相妙智。以上功德,总共二十法。
八、甚深殊胜
此有十二法:1、谓生住业住甚深;2、安立数业甚深;3、现等觉甚深;4、离欲甚深;5、断蕴甚深;6、成熟甚深;7、显现甚深;8、现等正觉涅槃甚深;9、住甚深;10、自体甚深;11、断烦恼甚深;12、不可思议甚深。
九、念殊胜
当知念佛法身有七种念:1、念诸佛于一切法得自在转;2、念诸佛法身常住不坏;3、念佛法身最胜无罪;4、念如来行持无有功用;5、念一切如来受大富乐;6、念诸如来恒离染污;7、念诸如来能成大事。此七念佛法门极为正确。因此是念一切佛,不是专念一佛。同时念佛伟大殊胜,目的是向他学习,福慧双修,自身成佛,而不是求佛加被,专靠他力,不靠自力。
十、业殊胜
一切诸佛能作五业:1、救济一切有情灾横为业;2、救济恶趣为业;3、救济非方便为业;4、救济萨迦耶为业;5、救济乘为业。
十一、说明诸佛所含深义
1、诸佛法身不与声闻独觉乘共,为了劝不定种性舍小转大,故说一乘。此有八因说法是一乘,详见《摄大乘论》。2、一界中无二,故是一佛;但诸佛因缘各殊,故有多佛。3、诸佛彻底解脱,故毕竟般涅槃;但又常大悲度生,故毕竟不般涅槃。4、受用身非自性身,其因有六:①色身可见,②无量佛众会差别可见,③随胜解见自性不定可见,④别别而见自性变动可见,⑤菩萨声闻及诸天等种种众会间杂可见,⑥阿赖耶识与诸转识转依非理可见。5、变化身非自性身,其理有八,详见《摄大乘论》。6、佛受用身及变化身虽是无常,而不断示现,故与法身同是常住。7、世尊化身非究竟性,其因有六,详见《摄大乘论》。8、诸佛法身无别无量,只须生般若智慧,知其常存,自然证得,不须别作功用,苦苦追求。
以上涅槃四颂及菩提十一门,总诠佛果要义,根据《摄大乘论》(释《阿毗达摩大乘经摄大乘品》)所讲彼果断、智二分择出,如是略释如来涅槃、菩提之佛果竟。
版权所有:大悲咒功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