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佛教常兴 于 2014-1-28 16:44 编辑 摘自
《观经四帖疏》纲要五、六字名号机法一体具信愿行是正定业 善导大师于〈玄义分〉言:
今此《观经》中,十声称佛,即有十愿十行具足。云何具足?言南无者,即是归命,亦是发愿回向之义;言阿弥陀佛者,即是其行。以斯义故,必得往生。 此名为「六字释」,大师以此「六字三义」诠释「南无
阿弥陀佛」之六字名号所具备的德义。这是《四帖疏》中最重要的释义之一,此文最能发挥楷定古今的精神。 为了显明十声称佛愿行具足的原因,而言「云何具足」等,就法体举出具足之义。
此六字三义所包含的意义有「机法门」与「愿行门」,六字有信愿行之义,信与行相对便成机法门之义,南无即是能信之机,阿弥陀佛即是救度之法,此名信行,或名机法;而信之中有愿之义,愿与行相对便成愿行门;故法体六字之中,机法一体,愿行具足。法体六字本来具足愿行,故不待众生修行回向,如实称名之中,一声一声都具足愿与行,故必得往生。 此六字释的起因,是由于当时隋唐时代的摄论宗徒,以《观经》下品下生之五逆恶人,临终遇善知识教以十声称佛,得生极乐之事,谓之「别时意趣」的方便说,亦即以为一生造恶未曾修持,直至临终虽有「往生愿」,然仅十声称名,不成「往生行」,此是「唯愿无行」,不能即时得往生,佛所言往生是方便说,真正往生是远在未来世的「别时」,不在今世的即时。以上是摄论宗徒以《摄大乘论》所言之「别时意趣」错解《观经》下下品之往生,他们将下下品的十声称名与一般称念「南无大日如来」、「南无多宝如来」等相提并论,
这是他们不知净土门教理与圣道门教理的分际,而以圣道门的自力观念来看《观经》,故生此错解。这种主张阻碍
净土门的弘通,很多人一听便不修
净土了;《释净土群疑论》说:「摄论至此百有余年,诸德咸见此论文,不修西方净业。」 此别时意之谬见已于道绰禅师之《安乐集》第二大门第二章纠正之。今大师也奋然著作《观经》的注疏,于第一卷便设立「会通别时意趣」之一节,以破斥摄论宗徒的唯愿无行之论难。 此六字释之文有内外两面,外对圣道门中摄论宗徒的来难,显明十声称名愿行具足;向内究明弥陀弘愿的救度,并发挥念佛往生的深义。 「言南无者即是归命」等二十六字是说明南无阿弥陀佛之六字中具足愿行,其中「南无」之二字从机(众生)的立场说明,「阿弥陀佛」之四字从法(弥陀)的立场说明。 「南无者即是归命」:南无是归命之意,归命是归顺阿弥陀佛的救度,亦即是「二河喻」所言之「信顺二尊之意」,故归命即是「信心」。 「亦是发愿回向之义」:发往生之誓愿谓之「发愿」,回转自力归向他力(弥陀的救度)谓之「回向」,「义」是德义之意。归命之心具有愿生的内涵,亦即之所以归命乃是为了愿生。 在此归命谓之「即是」,发愿回向谓之「亦是」,这是因为「南无」的本身是「归命」,故说「即是」,「即」是「当体全是」、「当下直接」之意,亦即是「等于」;而「发愿回向」是南无所具的德义,另外的一种含义(义别),故说「亦是」,而不说即是。 「阿弥陀佛者即是其行」:「即」是等于,当体全是之意,所归之法体的本身是「行」,故说「即是」;「其行」之「其」字是指前面的南无归命,阿弥陀佛之名号,是众生若不生者不取正觉的圆满万德之洪名,以此洪名作为众生往生之行业。众生一旦归命念佛之时,立即拥有此行,故亦名信行不二、机法一体。 「以斯义故,必得往生」:由于南无阿弥陀佛之六字洪名具足愿与行,故必定于今世往生极乐净土,昙鸾大师谓之「业事成办」。 「愿行具足」有三重之义: 1、
法体名号具足愿行:愿是救度众生的大愿,亦即弥陀于因位之时五劫之间所思惟发起的大愿;行是
成就此愿的行业,亦即是弥陀兆载永劫之间所苦修完成的大行。愿行圆满而成南无阿弥陀佛,因位的大愿大行之功德都具备于名号中,故此六字名号毫无欠缺地具足此愿与行。在此能具的是名号,所具的是因位五劫永劫的愿行。 2、
归命信心具足愿行:众生闻其名号之威德时,名号成为众生的信心,此谓之他力信心,此信心自然具足名号所具的愿行,故说信心具足愿行。在此能具的是信心,所具的是名号中的愿行。 3、
称名念佛具足愿行:众生既然具足信心,则能相续称名,其称名是信心全现的称名,亦即信心之体的名号当体显现于口业,故一声一声的称名都具足愿行。在此能具的是称名,所具的是信心中之愿行,亦即名号中本具的愿行。
法体名号具足愿行有这样的次第之故,大师说明名号之中具足愿行;法体之名号既然具足愿行,则如是信受而称名,一声一声都具足愿行;并非众生自力积功而后具足。 依前面所述名号六字之全体愿行具足故,以愿而言,六字全体是愿;以行而言,六字全体是行。不过大师将其分开解释,以南无是愿、阿弥陀佛是行,这是顺其意义的切近处而说的。 又,所谓「十声称佛即有十愿十行具足」,并非一声称名具足一愿一行,二声称名具足二愿二行,十声称名具足十愿十行;而是显示法体之名号本身具足愿行,故声声称名,声声具足愿行,无有一声不具足愿行。故一声的愿行与多声的愿行,都不离弥陀所回施的愿行,弥陀所回施的愿行即是往生的业因,业因既已圆满,则一声声都是弥陀法体名号的显现。 要之,所谓十声称名具足愿行,并非称念之时才具足,是所称之名号本身即具足愿行,今信而称之,故十声的称名当然亦具足愿行。譬如波之润物,并非成为波才能润物,而是本来水就具有润物的作用,此作用波亦具足,故波能润物。
相关:善导大师五正行之正行、助行、杂行,专称名号为正定业必定往生,杂修百中难得几个往生阿弥
陀佛, 古今, 正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