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咒功德网

圣严法师《快乐由自己决定》

发布时间:2019-10-13 09:10:54作者:大悲咒功德网

开朗才会快乐

人经常生活在不安定的心态及环境中,因为不安定,所以我们的生活言行很不平稳,导致自己和别人之间缺乏和乐的气氛。我们如果能前念与后念、过去与现在没有冲突,与人相处又能相互关怀,生活怎么会不快乐?

我们与人相处,最不愉快的事就是心不开朗。不开朗也就是‘闭锁’,是将自己与他人隔开,拒绝沟通。闭锁的原因,是为了保护自己,求得自身安全,以免与他人来往时受到损失及伤害。但是越闭锁就越不能与人勾通,对自己的损失就越大。唯有开朗的心胸,才能左右逢源、愉快顺利。

关不住的快乐

相信没有人会觉得坐牢是件快乐的事。我不曾坐过牢,却曾闭关六年。我的关房比一般的牢房更小,活动范围也更受到限制,但是我心中的天地和宇宙一样广大,甚至没有宇宙的感觉。时间飞逝的非常快速,远远超过我的想象,六年时间好像一晃而过。我每天住在关房里面很快乐,不像被关起来的囚犯会觉得不自由。为什么我可以如此快乐呢? 因为我心中没有一定想得到的东西,没有事让我恐惧害怕,没有事令我兴奋激动。当我们超越了理性和感性,就不会为自己和他人制造困扰。

什么都有,独缺快乐

有位女士说她什么都有,就是没有快乐,感觉缺少一些自由,好像一辈子都在为他人而活,希望我能给她指点。我说:;你不是没有快乐,也不是没有自由,只是少了一点智慧,缺了一些慈悲。智慧与烦恼相对,不快乐是因为太在乎自己的存在,也太在乎周遭环境的存在,这会很累人。慈悲与怨憎相对,不幸福是因为自己不想付出太多,相反地他人却还嫌你付出太少,这会很烦人。有智慧,就知道世间的事物,都是暂时有而本来空,何必那样在乎自己,在乎他人? 有慈悲,就不会计较付出多少,不会在乎他人反应如何,只是为了奉献而奉献。既有智慧又有慈悲,就会发现天天都在自由自在地生活,天天都在心甘情愿地奉献,当然不会累,也不觉得烦了。得失心不要太重人生实在没有什么值得痛苦的事,如果我们能够做自己的主人,不论有钱也好,没钱也好,都应该活得非常快乐。如果你问我,人生的目的究竟是什么?我想第一个就是让自己快乐,第二个则是让其他人也快乐。

如何让自己快乐呢? 关键在于得失心不要太重,能得到的就得,不能得到的就不得,不要太在意别人的想法,如果你将别人的价值观,变成自己的价值观,那是非常痛苦的一件事。至于如何让别人也快乐呢?我认为物质上产生的快乐,只是一时间的,给精神上带来的快乐,会比较真实且长久。如果我们能够让自己快乐,也让其他人快乐,那么大家就等于是生活在人间的天堂里,人间净土就可以达到了。

\

放松

凡是不快乐时,你就要提醒自己"我要放松", 要马上离开让你不舒服、不愉快的反应,并且告诉自己"既来之,则安之". 只管放松心情,先不管以后会发生什么问题.只要是有不舒服的感觉,像是心中不快乐,不自在,或是身体不舒服,这些都是苦. 知道是苦了,你愿意苦上加苦,让它一直苦下去吗? 如果希望让自己快乐, 就要调整观念, 把当前的念头, 移转到方法上, 那个方法就是"放松". 放下你的妄念, 放松你的身体, 放松你的心情, 不断的放松再放松,你的心情就会愉快, 你的精神就会明朗. 没有负担是最舒服的事. 人只要有期待, 就有负担; 只要想排斥, 也是负担, 所以面对生活应该要不期待也不排斥, 随时练习着放下,放松.

出离苦海

\

我经常帮助一些生活非常紧张,而且没有安全感的人,让他们在身心方面能够随时调整、随时放松,得到内心的安全感;内心一旦有了安全感后,环境是否安全,就不是太大的问题了。佛教所说的;出离苦海,并不是要逃避现实,而是用佛法的观点与方法,帮助我们从心理上改变自己,这就是脱离苦海的方法和道理。不论是什么样的环境,都没有绝对的安全保障,所谓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 社会福利做得再好,也不可能做到绝对的安全保障。 如果遭逢不幸或挫折,这是缘于我们过去世的所作所为,让我们这一生必须接受果报。因此,不需要太过烦恼,与其自怨自艾、怨天尤人,不如面对它, 想办法去解决,改善它,那就是一种智慧。

没有绝对的坏人

依世间法律的规定,人犯了罪,一定要绳之于法,甚至要判死刑。然而,站在佛法的立场看,人人都有成佛的可能,基本上并没有谁是绝对的坏人,甚至要说,人人都是好人,只是有人偶尔失足做了坏事。做坏事损害到他人,是不幸的事,可是会做坏事,必然有其内在的身心和外在的环境,种种因缘促成的。因此,对犯罪的人要同情谅解。重要的是防止犯罪的措施,不是犯罪之后的惩罚。他们的确没有权利犯罪,但我们当以慈悲心来改善他们和谅解他们。

日日是好日

有一天,云门禅师问他的弟子:;十五曰以前的事不问你们,请把十五日以后的情况告诉我。弟子们无一人能回答他,结果他自己回答:;日日是好日。平常人在一星期的情绪变化,大概三天下雨,两天飓风,另外两天则是晴转多云。日日是好日,怎么可能?如果遇到了灾难算不算好日呢?当然是了!因为身体虽受了苦,感受人家批判,攻击,但只要心里的状态,天天是正常的、平静的,那不就是;曰曰是好曰吗?

因果律是定命论吗?

了解佛法的人,不会将佛教所主张的;因果律,误解为;定命论或;宿命论。佛教主张过去造的业,必定要受报,但是在受报前及受报时,仍可用新造的业因,去改变原有业报的成份。正像牛奶经过加工可以制成奶酪;相反地,如果弃之不管,就会臭坏而不能食用。牛奶的本身没有增减,只不过因为后来给予的待遇不同,结果就完全不同了。过去的因加上现在的因,便是当下的果;现在的因加上未来的因,便是未来的果。不断行善或不断作恶,就会使果报的品质不断改变,这就是佛教的因果律。所以,有人称佛教为;命运的努力论,鼓励人人积极地改善自己的命运,改善自己的环境,这便是佛教因果律的目的。

节制欲望,享受快乐

许多人把快乐建立在物质的享受或官能的刺激上,其实最大的快乐应该来自生命的平安、喜悦与满足。满足不是官能的满足,而是心理上不觉得空虚、忧虑、或不觉得无所依靠。许多人因为不知道生命应该依靠什么,所以拼命找刺激,为了找刺激而无度地消耗。在物质上看到别人有好衣服、好车子、好房子,于是自己也想要,而且希望比别人的更好。如果自我价值不建立在内心的平静上,而是从傲慢自私或无依无靠的感受出发,希望从享受或物质的麻醉中得到一些满足,那就是不健康的心理了。所以,我们要提倡心灵环保,只有心灵不贫穷,才能感到真正的满足,就算生活条件差一点,也能活得很快乐。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大悲咒原文

  • 大悲咒注音

  • 大悲咒解释

版权所有:大悲咒功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