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的教化,不论是针对当时还是末世,都充分运用了种种技巧、无数方便。下面,简要列举二十条,以便窥其一斑。
1.对机说法:佛陀说法从不千篇一律,无论内容还是方式,总是针对听者当时的情况,做到巧合机宜,使听者或如雷霆惊心或如甘露灌顶,即时得到可以体验的利益而产生敬佩、欢喜之心。
2.循循善诱:佛陀说法很少独自发挥、一说到底的。他常常使用问答式,来启发听者的思索和对教法的深刻理解,同时,也使听众觉得丰富生动、轻松有趣。
3.善用譬喻:佛陀在说法中大量使用譬喻,并经常强调:智者以譬喻而得解义。佛陀所用的譬喻异常生动、贴切和内涵丰富。通过这些譬喻,能启动听者显现和运用自己的深层意识、潜意识,避免被逻辑思维所束缚,从而体验和认识到佛法的精深意义。
4.循序渐进:佛陀教化弟子善察根机,从不传授超过弟子根机的方法和知识。所有说法,都能使弟子现时受益并日趋增进,待他们修行到一个新层次后,才再传以更高层次的内容。
5.即事说法:佛陀说法,不一定有事先的准备,不一定规定好时间地点。往往一逢机缘,佛陀即抓住时机,就事论事,启发弟子明达事理,并顺水推舟,引出种种宝贵的方法,指导弟子们的修行。比如发现有弟子聚会戏笑,即立即前往开示戏笑的种种过失和远离戏笑的种种功德,并引导出观空行空,修心不移动的种种法门。
6.破立同时:只破不立,听者会陷入迷惘和虚无,失去精神支柱和信仰;只立不破,听者会陷入执著,远离解脱和正见正智。故佛陀说法,破立往往同时,破除一种知见或境界时必建立一种更高的知见或境界,反之亦然。听者闻佛说法,能如甘露灌顶,清除种种烦恼和偏见,得到“未曾有法”,遍体清爽,满心欢悦。
7.不毁他教:佛陀深知其它教派存在的因缘、作用和必要性,因此说法时从不蓄意抬高自己而贬损他人,只是冷静、客观地开示彼此教义的不同之处及其优劣,让听者顺其根机、因缘或皈依于此,或皈依于彼。正因为如此,佛陀反而得到更多人包括外道徒众的敬服和皈依。
8.善用音声:同一句话,用不同的声音语调表达,效果就会大不一样。佛陀说法,其音之刚柔、缓急、长短、高低等等无不恰到好处,悦耳动听,发人欢喜,并能让人住人相应境界。
9.善用形体:形体的动作、姿态及面部表情也能传达丰富的内容。佛陀在日常说法及生活过程中,随时通过形体的状态及变化展示出轻松解脱、清净无为、大智无畏和慈悲济人的佛法内涵,在不知不觉中感染弟子,教化弟子。
10.善用眼神:眼睛是心灵的窗口。佛陀经常通过眼神来表达丰富的内心世界,传递自己的内心真意并直接印入弟子的心灵,使教化取得更直接、快速和深入的效果。
11.建立师尊:与世间学问的教学不同,修行的学问和趋向解脱的技巧需要在浓厚的师道尊严气氛中完成。佛陀对于新来的求学者或长者、外道,都注意用种种方式调御他们,令其消除我慢之心,而不是相反去屈尊迁就。当然,佛陀的调御是自然的、清净的、柔和的,不会像世人那样以我慢去对待我慢。
12.轻松随和:佛陀虽然有威威之师尊,但并不意味着严酷、苛刻、呆板,而是时时充满着轻松随和、民主和谐的气氛。也正是因为如此,才升华出了一种自然、神圣、可敬可佩的胜妙尊严,而不是那种矫揉造作、专制蛮横的权威。
13.言传身教:佛陀处处以身作则,而不是口是身非,从事空谈。看到地上脏物无人打扫,佛陀就一声不响地亲自打扫,待大家不好意思也来一起打扫后,就又为他们开示扫地的种种功德,使他们心服口服,自觉自愿地改正过来。
14.慈威并用:佛陀的慈悲是建立在智慧理智基础上的大慈大悲,是平常的仁慈爱怜所无法企及的。当佛陀观察到某些弟子需要用严厉的方式来警醒才可受教时,就不会拘泥于柔软和慈爱,而会断然地适度地加以呵斥,使其生起强烈的警觉心和惭愧心,迷途知返而归于正道。
15.于法平等:佛陀提倡众生平等,特别是在教化方面,更是不分国王与奴婢、富翁与乞丐、美丽与丑陋,一律一视同仁,平等对待,决不会厚此薄彼,并且教育大众彼此之间也应如此相待,以消除傲慢、争讼、嗔恚和混乱。
16.重视组织:佛陀很重视僧团的建设和健康发展,以使修行者有一个稳定、和谐、清净的共同修学及相互促进的气氛和保证,使信众有一个稳定的皈依处,并使佛法流传后代,利益后人。
17.以戒为基:无论是个人的修行还是僧团的建设,佛陀都强调以持戒作为基础并严加落实;不成就戒行者不为传授定、慧二学,有破大戒者必令其退出僧团。通过这种措施,保证个人修行不落于魔道,僧团组织能保证清净如法。
18.依教住世:为了佛法久住;教化后人,佛陀守持着依教法而不依政权、势力、金钱弘法住世的原则,依教法来调御、化导、摄受世人,使他们自觉自愿地为弘法作出贡献。佛陀从不为了弘法而去要求甚至谄谀于有权势或财富者,因为那样的话,于人于己均无助益,而且所弘之法也不再是纯正的佛法而会一步步退化为魔法的。
19.依法度人:佛陀临涅槃时嘱咐:如来入灭后,佛弟子要依靠自己,依靠正法,而不要依靠别人。佛陀深知随着世人的退化,圣者越来越少,无一人能以深智遍知而作一切人的皈依处,必须自我体察苦患,依靠正法提供医治,才能于凡俗浊水中不随波逐流,而逆水行舟入于圣道。
这里佛所说的正法,首先是指佛亲口所传的教法,进一步是指本自长存,人人可以亲证的真理,学佛者应视自己的根机因缘灵活把握。
20.依僧显化:佛陀的本怀,是更赞叹和推崇菩萨众,鼓励佛子入世度人,但在佛教的传承和佛法的象征上,佛陀却更推重僧团及出家僧众,以他们作为佛法在人间的代表,即使是在家菩萨也应恭敬礼拜出家僧。这是因为,在组织上,集中和具有特点的僧众比零散的菩萨众更能体现和传承佛陀的教法;在教义上,僧众弘扬佛陀的直接教法,较能保持显露佛法的本色,菩萨众则需依佛法而顺应世俗,不易体现佛法的原貌。(信息来源:摘自《佛陀教化的三层观察》)
编辑:明蓝
版权所有:大悲咒功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