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tyle="width: 409px; height: 230px;" />  南京大学哲学系副教授圣凯法师在第八届觉群文化周上发表了《中国佛教放生习俗的渊源及其流行》的主题演讲,演讲摘要如下:  放生习俗的开展,成为宋代以后佛教深入社会的重要传统之一。放生习俗的形成,既有佛教戒杀护生的思想根源,同时亦受到儒家好生思想的推动。南北朝以来,在皇权贵族的支持下,逐渐以天然海湾为放生池的屏障,形成中国佛教的放生习俗;宋朝以后,僧人在寺院设置放生池,供民众放生,使放生习俗深入民间。明清以来,云栖袾宏修订放生仪规,成立放生会,积极提倡放生。一、放生习俗的渊源  先秦时期,孔子以舜为好生榜样,强调环境保护;孟子则强调恻隐之心,并以仁义思想启发梁惠王,《吕氏春秋异用》、《列子说符》等已经开创戒杀放生的风气。佛教传入汉地后,昙无谶译《金光明最胜王经流水长者子品》为佛教放生提供了理论依据。  商汤之所以讨伐成功,除了擅用万物之外,更懂得珍惜生灵,不让一切生命被赶尽杀绝,其治国所行仁爱之风,由成汤解网事迹可见一斑。《吕氏春秋异用》记载:  汤见祝网者,置四面,其祝曰:从天坠者,从地出者,从四方来者,皆离吾网。汤曰:嘻!尽之矣。非桀其孰为此也?汤收其三面,置其一面,更教祝曰:昔蛛蝥作网罟,今之人学纾。欲左者左,欲右者右,欲高者高,欲下者下,吾取其犯命者。汉南之国闻之曰:汤之德及禽兽矣。四十国归之。人置四面,未必得鸟;汤去其三面,置其一面,以网其四十国,非徒网鸟也。  成汤仁民爱物,强调放生为上合天心,下顺民意,仁君不忍见猎人四面布网,有违上天好生之德,于是去除三面,仅存一面;并更改祝祷词,化杀戾气为和祥之气,表现了统治者若行放生将比杀生较易获得民心。  成汤解网对后世影响很大,明代莲池《戒杀放生文》仍然引用其故事。《列子说符篇》记载了周简子正旦放生的故事:  邯郸之民,以正月元旦献鸠于简子。简子大悦,厚赏之。客问其故。简子曰:正旦放生,示有恩也。客曰:民知君之欲放之,竞而捕之,死者众矣。君如欲生之,不若禁民勿捕。捕而放之,恩过不相补矣。简子曰:然。  由此可知,邯郸在春秋时代已经出现专门捕
版权所有:大悲咒功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