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在世时,有一优婆夷,逐日往诣佛所,尽虔供养,始终一如,未曾有懈。佛见其勤恳如是,知而问曰:‘汝修供养,欲何志愿?’优婆夷白佛言:‘弟子所修供养之福,愿欲现世得生四子。’佛问:‘汝为何别无所求,而独愿生四子?’答曰:‘若得四子长大后,令一人从商,贸易积财。令一人主治农作,六畜五谷,耕畜聚利。令一人求官食禄,覆荫门户。令一人出家学道,道成还度父母,及一切众。求四子者,正为此耳。’佛言:‘满汝所愿,宽心等待。’优婆夷大喜,为佛作礼而去。
未久生一麟儿,聪明黠慧,其母爱之,世间无比。子后长大,便问母言:‘慈爱何以太甚?’母语子言:‘本愿四子,各从一业,今唯得汝一人,是以痛爱若此。’子闻母言,深感母志。于是,先行经商,未久得巨钱财。次安田业,谷盈仓库,畜牧无数。次求学问,仕进显达,娶妻生子,遽成豪门。一日,子白母言:‘母愿四子,各付一事,我今已代为三,唯有出家作沙门事,恳请慈母,割爱为荷?’其母念言,此子才能超群,所作不凡,即使生得四子,犹恐难成其事,今已三事逾于本望,如允其出家,必能成道。
于是,应其所请,嘱为道业精进。子辞母后,往诣佛所,求作沙门,净行梵行,精勤不怠,不久即得阿罗汉道,还度父母,及一切众。
按:凡行一事,必先立其志。志愿立定后,依愿起行,此行方可成就。否则,有行无愿,其行必孤;或者有愿无行,其愿必虚。所以《智度论》上说:‘作福无愿,无所树立,愿为导师,能有所成,譬如销金,随师所作,金无定也。’《大庄严论》亦云:‘佛国事大,独行功德不能成就,须要愿力,如牛虽力能挽车,须要御者,能有所至’。
然而,世人间有立愿起行,而行或有未克达其愿者,是何故哉?此除愿之不切,行之不力外,乃其人之福业不及也。即以念佛愿生净土为例,虽曰临终十念,可得往生。若此十念不切实,间有容发之散念,则休想如愿以偿。即使十念,幸得往生,亦非根行浅薄,少福少德者所能达成也。
所以《弥陀经》上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由是观之,我人若欲行愿圆成,固然首重切愿力行,而平时见有种福之事业,当不可后于人也。
版权所有:大悲咒功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