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好,各位法师慈悲,各位居士吉祥。
我们宝陀讲寺普门讲堂在这里也是寒来暑往,一期一会。今天非常高兴,在这样的一个金秋时节,午后,跟诸位同仁来共同了解一些佛法的知识。在此,非常感谢佛协宝陀讲寺的邀请,创建这个缘起,那么也希望跟诸位同仁发一个心,尽量用佛法的正念把这两个小时的时间能够填满。讲的都是一知半解,大家都是明眼人,所以有讲的不地道的地方,也请大家谅解,恕我无罪。
今天的题目叫《佛法的时间观》。听起来,可能诸位常在这个讲堂听法呢,有些突兀。因为本人也来过这里几次,基本上都是讲的传统的经论,现在在普济寺里边也在讲这个,专弘净土。为什么今天突然要讲这个题目,时间。可能会觉得甚至有点儿不接地气。但是实际上,今天的题目最贴近生活。
时间,这一法,或者我们说这个东西,对我们每个在座的而言,它可以说是非常的熟悉,身处其中,又很陌生。为什么这么讲呢?几乎我们,你看,所有日常中的事情,大家看,能够依时间,能离得开时间来陈述吗?没有时间,你基本的生活陈述间能离的开时间来陈述吗?没有时间,你基本的生活陈述都成问题。
你看,一开始我们就说寒来暑往,什么所谓的金秋时节,现在午后两点,一期一会。它必须要关系到这一法。甚至我们生命的整个过程,不知道能活多少年,也必须要依照时间才能体验。所以说,时间很熟。但是,如果我们今天不提这么一嘴,可能大家还都,甚至没有意识到它的存在,时间。所以当我们面对什么是时间的时候呀,往往你别说,还容易没有这个足够的思维高度和语言的能力,逻辑上的能力,这仅仅说,有时候会瞠目结舌的。西方有一个叫,应该叫奥古斯丁的人就讲过,说时间是什么,说没有人问我,我还觉得倒清楚,就有个时间,如果有人问我时间是什么,便茫然不解。
那我们今天讲呢,为什么要讲这个题目呢,我也发了几点缘起吧。第一个,特别是诸位法师,今天我们来讲这一节课,我自己内心是特别想彰显佛教佛法,我们常说教育也罢,文化也好,随便都可以讲,但是一定要提倡佛教是有先进性的。这是有一次我在普济寺讲的时候,突然间,有一天觉得,很多时候我们把佛法的先进性给没有凸显和利用起来。
你看,从古到今,《金刚经》是有了印刷术第一个作品,现在还在大英博物馆。就那会儿刚刚学会怎么印刷,这个技术出来的时候,佛教就跟进上去。现在我们不管是电脑出来,手机出来,尽管还要面对世俗眼中的种种的这种非议,可是没有落下一节。微博也罢,微信也罢,一切的方便,一切的善巧,全部都把它利用起来。为什么,就是因为佛法有当之无愧的先进性。所以我们虽然说传统的这种讲说也很重要,如是我闻,依教奉行,但是现代的诠释真的也是必不可少的。
除了我们说古老的宗教,虔诚的这种信仰,庄严的威仪等等之外,还有就是它最智慧的思辨。这其实是我们现在最缺乏挖掘的。最为究竟的思考观照,最为领先究竟的宇宙人生观,对于真理最合理最灼热的这种触摸,对于我们人的灵性的最全面的挖掘等等,这本来是佛法最根本最核心的内容。但是很多时候,我们被外边包裹的这些东西给它遮挡得一塌糊涂。你想想,如果佛教没有先进性,当时释迦牟尼佛怎么在印度面对那么多的外道。那些外道的思辨都非常突出,甚至有修有证。
佛法流传到东土以后,魏晋南北朝时期,当时整个中国人最热衷的就是玄学。如果没有足够的魅力,你怎么让他们这些士大夫,这都是知识分子的精英,对佛法生起兴趣。所以你看当时佛教传过来以后走入到一个格义的误区,可能有的法师知道,有的不太了解。格义的误区发展到什么程度呢,就是所有的这个大的,包括僧和俗在内的,就想搞懂佛法到底这个空性讲的是什么,但是一样一样的都把握不住。所以当时流传起来有个叫说六家七宗,就是怎么说,都说不对,怎么拿捏,他就拿捏不准,有过这么一段的误区。虽然它走入误区了,但是在当时的士大夫阶层让佛法的流传迅速展开,这也是它先进性的魅力。所以我们现在甚至经过数次的法难,依然能够法轮常转,就是因为它有先进性。请大家有这个意识。
第二点,就是固守佛法的根本。佛教佛法的先进性体现在哪里,为什么这么出众呢?我们今天的主题特别跟大家讲,三世诸佛皆依般若波罗蜜,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法最根本的东西,就是般若,空性。我们判断佛教和外道的不同,我们判断一个人迷和悟的标杆儿,我们说这个心地上染和净的差别,凡和圣的分水岭,所有的这些,都是以般若为根本的核心。所以我们在讨论佛法,如果你在学修讨论佛法,离开般若,问也不成问,答也不算答,都是戏论,都是戏论。包括一切法的显现都是般若的功德,我们的六道轮回,我们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没有般若,这些法根本就成立不了。所以说,告诉大家,这是根本。
我们今天来讨论这个时间,都是依着大乘的中观般若思想而展开的。用最大的张力来彰显佛法和任何世间学问,任何出世间的有所得的这种法里面的最根本的不共之处,就是般若波罗蜜。不共的意思是什么呢,就是没法跟佛法比,不在一个水准,这叫不共。
讲到这个缘起,我插两个人物,插两个最著名的人物。一位叫龙树菩萨,这个比较众所周知。他当时在印度是佛灭后以后六百年左右的人。因为当时释迦牟尼佛的教法面临着很大的分裂,甚至辗转的生起就是五百多部的这种各说各的,谁也不服谁。就是龙树菩萨建立起来这个中观思想,摧破了外道对佛教的冲击,然后把自己小乘的这些教法也进行了有效的统一,提升到大乘的见解上来,大乘佛法。那么,他的所建立的思想,最后传承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中观。
大家可能看到了我们今天讲的是以《中论》的内容为根本的核心线索。所以龙树菩萨被尊为八宗共祖,就是因为他掀起了大乘的旗帜。他有一篇最著名的论典,可以说是就像论典里面的王一样,就是《中论》,这是他最具有代表性的著作。大致如此。
还有一个弟子,这个可能在座的有的不太了解,叫提婆。提起来的提,老太婆的婆。他见到龙树菩萨以后非常的恭敬,可以说是在法上一拍即合。后来因为龙树菩萨见到当时印度有我们最熟悉的有一个地方叫摩揭陀国,摩揭陀国本来是佛法兴盛的,后来因为没有僧才,外道就渐渐流传开来,所以大家现在你看我们弘扬佛法,最重要。如果你没有佛法,人是需要信仰的,那么他的信仰流向哪里,就流向外道。当时的情形也是如此。发展到什么程度了,就是本来是佛教的寺院,里边连集众,现在我们集众也敲嘛,敲这个,敲打板呀这个,连这个都不让敲了,晨钟暮鼓都不让敲了。在这样的情况下,那么提婆菩萨前去把这个外道给破掉。破掉了,收了很多这个外道的徒弟,全来皈依三宝。又把佛法在当时的中印度给提倡起来。
这两位,提婆菩萨当时跟外道辩论的论典叫《百论》,一百的百,这个数字的这个百,那么加上龙树菩萨还有一个《十二门论》,我们通称为叫做三论宗。说这么一段儿话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今天要讲的这个法,我们必须要随喜赞叹和恭敬这两位祖师爷,这是我们最根本的传承。我们今天也算提及一下,是对两位祖师的一个恭敬吧。
刚才讲到说根本的来讲,现在佛教的环境,说实在的更需要这个显明和正本清源,般若波罗蜜。什么是佛法?我们叫佛教佛教,到底能给众生教给他什么?成佛,是怎么成?修行,什么叫做真修?离不开般若波罗蜜。所以说现代的这个,现在的情状呀,烦恼见解比较混乱,然后各种各样,没有一个正确的引导。大家的福报众生的福报又普遍比较浅薄,所以就是万般因缘都在这儿,就是走不近什么是佛法。没有兴趣,接不上因缘,甚至听了,越听越离得远,搞不清楚。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才会有附佛外道,才会有一些邪知邪见更加的猖狂。为什么,因为没有振臂一挥的大德来住持,那么邪师说法就是多如牛毛。再加上我们现在这个现代化的冲击,经济商业化非正常的介入,大家都深知道住持佛法的身不由己,僧才的青黄不接等等诸如此类,唯一要保证的,转法轮僧,就是要转这个般若波罗蜜。所以这是我们第二点的缘起。这是佛法的根本面貌。大家一定要认得,一定要有数。
第三点就是说,从现实立场而言,我们今天在此听法,要听个门道,不要听个热闹。为什么呢,我自己发心呀,就想给大家提供一些思考,特别是能够入道的新思维,入道的新思维。从教法上,从理解上,从受用上。至少我们说哪怕知识上的了解,也算有个眼前一亮,对佛法又生起一些激情或者自豪感,对法的这种无上的尊重,向往,那就十分的阿弥陀佛了。
好,我们回过头来说,今天的这个主角,就是时间这个事儿。你看,在佛教里边,大量的,读经典里面少不了时间的概念,刹那,首当其冲。在《仁王般若经》里面说,我们的现前一念,你的一念,动一念的这个时间间隔里边有九十刹那,九十刹那就是一念。一刹那间就会发生九百次的生灭现象,这是从时间上。有时候我们还听到,诸位肯定知道叫须臾,在经典(《摩诃僧祇律》)不是常有须臾这个概念。二十念,就是我们念头动二十念,一瞬间。二十个瞬间,啪一下,一弹指。我们叫弹指一挥,就把二十个瞬间过去了。二十个弹指叫一波罗。二十个波罗叫一须臾。离不开时间。再长一点的,无非就是不可称、不可量、无央数阿僧祇劫。劫,这也是佛教常用的时间。所谓的成住坏空,是一个劫的完成。
但是,围绕着时间的表述,我们也会产生一些问题。你比如,四天王的一昼夜,是我们人间的五十年。四天王人家过一昼夜的感觉,我们这儿五十年。兜率天的一昼夜,是我们人间的四百年。他化自在天的一昼夜,就在我们这儿就一千六百年过去了。像《地藏经》里边讲到,在无间地狱里面是一日一夜万死万生,就是一天的时间,他有一万次的生死轮回。这又是一个时间的差异。所以这种陈述上的巨大的这种差异呀,就使得我们讲到的六道轮回,所谓受科学熏陶出来的现代人眼中,那么佛法就非常的难以接受。明明我们每天二十四小时,二十四小时过着,你说这的一天是那的几百年,怎么可能。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佛教常讲说:;十世古今,不离当下一念;无边刹土,自他不隔毫端。就是完全没有隔。可是问题是什么呢,大家看,我从普济寺过来,也要十五分钟呀。还有一点,大家发现了没有,普济寺到宝陀讲寺,是空间上的距离,怎么会由时间来表达。这是我们通常会用的。普济寺到这儿,十五分钟。这是何以故?明明是距离,但是说的是时间。这是第二个疑情。
再一个就佛门里边有一个众所周知的公案。大家知道天台山的智者大师,智者大师当时在诵《法华经》入法华三昧的时候,他亲见印度灵鹫山的当时的法华法会,还没有散,亲见灵山一会俨然未散。那么智者大师离释迦牟尼佛有近千年的历史阻隔,他怎么跨越这个历史的阻隔。这是为什么?在华严教海里边,不是十玄门嘛。十玄门,《华严经》里边十玄门,有这么一个教法,叫同时具足相应门。什么意思?我们以为的曾经,很可能说以为的现在或者设想的将来,它是同步的,就叫同时具足相应门。那你想想,在我们凡夫的这种心意识中,太超越了。怎么办?
我们学修佛法,如果依着通途的说法,要成佛得三大阿僧祇劫。那如果你说横超生死,偏赞净土,又说:越三祇于一念。三大阿僧祇劫一念就超越了,这又是何以故?所以相同的目的,怎么能在时间上如此的不同。这需要考虑。否则我们自己过关,乃至给别人演讲,宣扬佛法的时候,怎么说透这些事。
那么我们现在的认知中,所谓地球上有时区的划分。对不对,现在咱们北京时间下午三点半,如果在纽约的话是凌晨三点半,正好对了一个个。然后你看,爱因斯斯坦不是有一个相对论嘛。爱因斯坦当时创立了相对论,就有好挑刺的人就问他说,你给我解释一下,什么叫做相对论。他就说,说你如果跟一个猴子坐在一起,坐了五分钟,就跟一个小时一样;他说你跟一个美女坐在一起,坐了一个小时,跟五分钟一样。他解释这就叫相对论。
现在不是说如果能够超越光的速度,就可以入时空隧道。那大家想想,这一系列这种的消息,提供透露给我们什么机会。禅宗不是要讲:小疑小悟,大疑大悟,不疑不悟嘛。但是问题是这些,有时候我们感到玄妙,反正说也搞不清楚,不得而知,很多时候对这类问题就得不到解答了,反正是,哎呀,不可思议,就搪塞过去。
所以我们今天要了解时间到底是什么,是一种真实的存在,还是我们的错觉。是应当正确地看待时间这一现象,那么就应当从龙树菩萨,刚才我们讲到《中论》,《百论》,《十二门论》,三论宗里边最根本的论典,就是《中论》里边,有一品叫《观时品》,就专门观察时间到底是怎么回事,有一个说理。希望我们能够走进这个内容,今天学有所成吧。
当时在印度的整个这种学修体系中,一定要知道,真的不是光有佛法,甚至佛法尚未成为主流,所以外道的各种学说是非常兴盛的。甚至他们都有自己所谓的三宝,人家也有三宝,也有教主,也有教典,也有行者,也有信徒。而且他们对这些思想的这种思考,远远超过我们现在世俗的麻木,甚至有很深远的这种距离。所以我们今天就锁定,关于时间这一法,到底有一些怎样的见解。
我们先来考察一下外道。当时外道是怎么认为时间的,很有意思。大家今天不要以为说这个专业,觉得好像听起来比较枯燥,涩。佛法本来就是专业的,刚才讲到那么先进,那么根本,那么有用,就是因为它有专业的这个号召力。所以我们来看一下,你看,他讲到当时外道怎么样看待时间呢。;所言时者,外道有二师,就两种观点。两种什么观点,大家来看:;一云,时体常,但为万物作于了因,不生诸法,故非生因。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时间的体是常的,这个时间是真实的,有这么个东西,就叫做时间。
一切的事物的存在和表达,全部都在时间的流动过程中。大家要看清楚,这里他说作于了因,而不是生因。什么叫做了因呢,显了的意思,它能够衬托出来你这个事情,有这么回事,但是它不是由这个东西给生出来的,所以就叫了因。一切的事物,也只有跟时间时体和合,结合以后,才能表达出前后呀,去来呀,变迁的时间相。
我告诉大家,这个意思是什么意思,很简单。就好比说人的生老病死,或者我们春夏秋冬的花开花谢,是怎么来的呢,就等于说时间像一个脸盆一样,或者容器一样,把它端着出来了,我们才能了知道,人有生老病死,天气季节有花开花谢。全部时间在起作用,在承载这个现象,他认为这是时间的本位。这就是一种外道。当时说的是叫做胜论外道。
我们再来看,第二种是什么意思呢,;别有时体,是无常法,能为万化做生杀因。故偈云,时来众生就,时去则摧促,是故时为因。就是说眀一切的东西都是时间生出来的。大家要听明白,就是时间是所有万物的本体,任何事情的生和灭,或者存在过程,都由时间来支配,或者决定的。你比如说,我,生于一九七五年。他这种思想体系就认为说,一九七五年这一年,我必须要生,不是由着我生不生,而是说七五年生了我,时间生出来我本人。
今天,我们二零一八年讲这个法,这场法会,也是由时间作为主体,主导,把它给推出来的。他认为时间起到了这样的作用。假如果说,我七五年生,到二零四零年死,一共能活,我算算看,能活六十五岁。那就是说,七五年该生了,你必须生,四零年必须死。为什么,因为到点了。这都是时间在掌握,谁都做不了主。所以大家看,人家对于时间的思考,已经有这么个深度。一个是认为时间是作为承载,能够显了一切万物。一个是认为时间是为决定,能够生杀,出生和消灭一切东西。这是他们对于时间的认知。
我们再来看,在小乘教法里边,也就是说我们声闻乘里边,对时间,也有两大派。怎么个意思呢,大家来看。
;佛法中亦有二师,一者譬喻部云,别有时体,非色非心,体是常而法是无常,但法于是时中行,如人从房至房,如物从器至器。
这个还听起来好像比较好了解。什么意思呢,他认为时间是确实有实体的,真的有一个时间,是绝对的,过去也是绝对的,现在也是绝对的,未来也是绝对的。所有的事物在这三个时间段中运行,从未来,通过现在,转到过去,就这个进行节奏中。就好比说,我们一个人,大家从普济寺来到宝陀讲寺,就是时间在运动,把你们送到这来了。然后,宝陀讲寺,就好比说下午两点,普济寺好比说刚才一点半,从那个时间段流淌到这个时间段,就如一个人从一个房间到一个房间,这样的意思。这是一种譬喻式,这已经进入到佛法,学佛法的人,但是他也有这种见解。
第四点,第四类,我们今天大概说这四类。你看,;为止此说,明法即是时,法无常,时即无常。辨因法假名时,离法无别时。三世之时虽无别体,而时中之法则决定不无。这个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时间并没有实体,他认为只是我们物质和精神一种活动的表现。但是不是说离开万事万物的活动,而有另外的一个时间可得。你看;辨因法假名时,离法别无时,因为有这些万事万法,所以才出来时间的一个感受,一个假象,如果离开这些万事万法的运动,或者说流淌的话,没有一个确定的时间可得。
但是,所有的万事万法,是真实不虚的,它能够把时间给反衬出来。前面认为是时间衬托万事万法,这个他又觉得,万事万法能把时间给反衬出来。等等诸如此类。当时的外道很多,我们不讲了,像后面的这个说有九世义,或者说有三世,一个是正,两种是傍等等,我们不了解它了。大家有兴趣的话,自己下去了解一下。
我们看一下这几种思想观点。你看外道也罢,小乘的教法也罢,他都是经过深度的思考来探求时间的真相。可是,虽然他在时间的真相中有这么多的讨论,我们说到说也是对于法的一种慎重吧。但是这个法,如果放到般若波罗蜜,也就是毕竟空的这种思想上来,大家想,万法皆空。那么如果说我们这么的把一个时间,摆过来,挪过去,不断地去研究,不断地去讨论的时候呀,已经潜意识中,认为真的有个实体的时间存在了。也就是首先你本质上已经把时间存在有,真的有这样一个时间,这就是一个误区。所有的问题都出在这里。
所以龙树菩萨在《中论》中,针对时间的这一法,进行了非常严密的论证,来反对建立有自性的时间观,就是认为时间真的有个时间。我们现在习惯上说,你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吗。所以当我们不断地把时间摆过来正过去,弄得时候呢,实际上已经把时间这一法给它确立起来了。就是这个意思。
那好,我们下面,对于时间,从《中论》里面的内容,跟大家一起来做一个分享。但是特别要跟诸位法师说一下,虽然我们已经贵为法师了,这个思辨逻辑是非常强,我今天讲这个法,也是做一次尝试,如果你的神跟进不上来了,中途就掉链子。这是很重要的一环,先给大家嘱托一下。
你看,我们现在最根本对于时间的表达,《金刚经》里边讲到;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对不对。那就是说我们基本上对于过去、现在、未来,三个时间段,是对于时间这个东西最基本的存在的表达。三世。有刚才,这就是过去;现在,正在进行,这就是现在;那么不断地发展到未来,这就是未来。这是我们所有的人对于时间的共许。所以第一个提出的疑问,就是我们要在相待的这种,你看从相待而有辨时间的真伪。就是既然有这三个时间段的存在,那么它们是怎么存在的,从哪里开始辩证地把它成立起来的。这是很重要的一环。到底能不能够说得过去,我们要了解一下。
我们看到第一个观点,在学习前,我们先要把他的原则搞清楚。什么原则呢,你看;相在则相待,不相在则不相待。这是要跟大家说明一个什么呢?你看,我们现在在普门讲堂里边,大家看,如果把这个灯灭掉,这个光就没有了。如果这个光是在的,灯一定是开的。也就是说两个法,比如说要互相衬托建立,你看,我今天在讲法,给谁讲呢,有诸位来听,我才称之为讲法。一个人坐在这不叫讲法,在待着。
你们如果说,坐在这儿,虽然一言不发,上面没有我在这嘚吧嘚嘚吧嘚地讲的话,不叫听法,也叫待着。所以说由于有讲有听,相互承担,相互相待,你看,相待而有的,这才能叫做这个法相成立。;相待则相在,就是必须同时存在,出现在一个时间,一个地方,才能相互成立。这是对于一个法的原则。你看大家在看电视剧呀,或者有时,不是有一个词叫做对簿公堂嘛,打官司你必须要两个人亲自到法院或者是古时候到这个县衙去对质嘛。你没有被告,谁说原告呢?没有原告,谁叫被告呢?它是相互成立的。那我们对于时间也是这样子的。带着这个前提,我们就可以看这个问题了。大家来看。
第一个龙树菩萨认为:;若因过去时,有未来现在,未来及现在,应在过去时。什么意思呢?就是如果按照我们刚才提供的理论,就是过去和未来是相待而有的,同时出现,才能互相成就。那么相待而有的话,假如果说未来和现在是怎么成立的,是由于过去时相待而有了现在和未来。但是问题出在哪里呢?这个未来和现在就应该在过去时中,不在现在和未来。因为你要去成立过去时,一定要有现在和未来去衬托它,没有现在和未来在过去时中衬托,过去时成立不了的。现在你如果说认为有现在未来,是因为过去,那么现在未来就应该在过去。刚才讲到的,你既然成立有过去,有现在有未来,那么就像有灯一样,你这个光明也得随着在灯的这个地方出现,否则你是相待成就不了的。这个就叫;未来及现在,应在过去时。
大家来看,为什么这么说呢?;若因过去时,有未来现在时者,则过去时中,应有未来现在时。何以故?随所因处有法成,是处应有是法。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如果说你要因为这个东西,而成立另外一个东西,那么这个东西存在的当下,另外一个衬托,必须在它跟前,就是这个意思。所以说;如因灯有明成,随有灯处应有明。就是因为有灯,才有了光明,那么有光明的地方就有灯,有灯的地方就有光明。既然如此的话,大家来看,若因过去时,有现在未来,那么现在未来就应该在过去时。可是问题是出在什么呢,怎么个问题呢?现在之所以称为现在,未来之所以称为未来,就是因为它在现在,在未来,如果现在和未来已经到了过去,哪里有现在未来?已经到过去去了呀。
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导致了过去时也建立不了,那么现在未来也建立不了。这是第一点的辨别。就是说;相待则相在,你要在成立三时,必须它们在一块。问题是什么呢,如果在一块会出现了个什么麻烦?;若过去时中,没有未来现在,未来现在时,云何因过去。假如果你要反过来说,过去时中没有现在和未来时去衬托它,那么你这个过去时对谁说过去?它必须对未来和现在说过去。现在未来不在它跟前,它就不称为过去了。所以说,在此整合一下,要建立一个实在的时间,过去、现在、未来,理论上只有两种可能。一个是要么相待而有,现在问题是没办法相待,因为它们不在一起。如果在一起,相待了,那么另外两处就又没有了。所以请大家就这个法现在起观照,根本上没有一个时间。
就这个时间感是怎么出现的,就在此时此刻,这个时间感从哪来的。到底时间的定位说过去现在未来时,那么2008我记得奥运会开的时候,还没有开的时候是未来时,大家全国都在迎奥运,2008。那么正在2008的时候,开幕式开的那一天,2008就成了现在时了。现在2008已经过去十年了,又成了过去时了。一个时间能承担三种角色,这其中奥妙的时间是有怎样的真相,这是第一点。以相待来辨别时间的真伪。
那好,我们第二点是什么,从住与不住来辨别时间的真伪,什么叫做住呢,就是停下来。什么叫做不住呢,就是你一直走。时间有两种状态,无非就是此时此刻,好像停下来。或者说日月如梭,光阴似箭,就这两种状态。我们来看,这里边龙树菩萨又用;时住不可得,时去亦叵得;时若不可得,云何说时相。就是说不论你这个时间是住还是不住,有没有这个功能,能不能停得下来,都不能够建立时间。你想想说,假如果,比如说我们刚才讲到过去时吧,我们现在观照一下,就是我们以为的过去时,有一个过去时。如果这个过去时有住,就是可以停留,如果这个过去时有住的话,大家想想,住是个什么概念?就它一定是要体现在当下去感受,这才叫住。问题是你这个过去时,如果还在当下感受的时候,它是在现在而没有过去,它正在此时此刻,没有划落到昨天,那怎么能称之为过去时呢。
另外的话,如果说到时间的三世,过去现在未来,它是各有自己的体相,它是有差别相,不同的。你比如说我们现在,三世的时间都成为现在,都成为有能够现前体现的东西的话,那就没有三世了。大家仔细思察一下,如果我们说这个东西我有,正在,这是通的。如果说它有,一定是正在。如果这个东西已经没有了,才能说为过去。所以你看,虽然我们现在讲到说,历史,曾经的历史,曾经的历史。大家仔细观照一下,我不断地在提醒大家要观照。
你看,这个历史是什么的历史,历史从哪来的,历史永远都是立足于现在的。所以我们现在所称名的历史,实际上是最典型的现在,历史是现在的历史。如果历史成为过去,那只是它过去的现在,就是在历史这个历史发生的时候,它还永远都是现在,并没有流淌过去,这就叫时间不能够住。你想把一个东西,把它说住下来的话,是不成立的。没有东西可以住,你说现在时住不可得,因为过去时你说让它住,问题是过去时住不下来呀。住下来就到了现在了,不叫过去了。请大家观照。
再一个;时去亦叵得,什么叫做;时去亦叵得呢?就是说这个时间过去了,也是没有这个相的。就是没有这个状态,说时间真的能够过去。为什么这么说呢,比如说我们再把过去时拿出来,大家想,过去已经过去了的话,还有过去时吗?我们现在概念中,一个念头中,已经过去了,这个事情过去了就不在了,就没有了。
所以假如果说时间,比如说过去时已经过去了,它就失去自己的本相了啊,怎么显现自己的本相是过去时呢,因为过去已经过去了,就没有了,没有过去了。不容易听得懂。你不过去就是现在,你过去了就没了,所以叫;时住不可得,时去亦叵得。你过去了就失去了自己的自相。好比说火,火是热的,如果你说这个火已经不热的时候,那还有什么称之为火的资格。所以过去过去了,就不叫过去了。就是这个概念。所以这里头说,;时住不可得,时去亦叵得,;叵就是也不可得的意思。
那我们现在感受一下,我们以为的时间的这种日月如梭,光阴似箭,但是大家如果说用正念顶起自己的思维的话,你在这个时间里面,你能抓住一个现在吗?谁能够抓住一个现在?因为时间它是刹那刹那流动、生灭的呀,没有一个现在,当你说现在的时候,现在就过去了。可是,如果你没有现在,你又怎么能够成立过去和未来呢?所以这里讲到的说,;时若不可得,云何说时相。
就是你扭来扭去说了半天,云里雾里,谁都搞不清楚时间在哪儿,我今天发微信的时候就编了一个题目叫 ;时间去哪儿了。你看我们在这儿,研究了半天,也不知道心入没有入进来。但是现在就找不着时间在哪儿。你不管你听懂没有,入进来没有,现在我们只要明白一点,时间在哪儿。这个很重要,因为等一下我们要牵扯到我们修行的功夫,法门的陈述,那个应该就比较接地气了。
那好,我们再给大家引一段,三论流传到中国以后,后来有咱们东土人的传承。在这个东土人的传承里边,搭桥的是鸠摩罗什法师,因为《中论》,《百论》,《十二门论》,都是他翻译的。承载下来的有一个叫僧肇大师,应该好像在今天佛学院过来的法师,你们应该知道。僧肇大师对于佛教,所有我觉得他来的贡献,就是为了写一篇千古不朽的名著《肇论》。《肇论》里边就讲到关于时间到底是住还是走,时间这个状态是一直在走呢还是住,他做了非常经典的描绘,这个论叫《物不迁论》。《肇论》里面有四篇,第一篇就叫《物不迁论》。怎么讲的呢,大家来看,;夫生死交谢,寒暑迭迁。就一般认为,我们人都认为说,寒来暑往嘛,刚才讲到的,对不对。生了又死,死了又生嘛。一直在有一个时间在流淌,所以说;有物流动。可是呢,僧肇大师讲,这是;人之常情。是什么情呢,是俗情。既然是俗情,我们今天要学习这个圣智。
那么僧肇大师;余则谓之不然。他怎么讲的呢,你看:;何则?求向物于向,于向未尝无。责向物于今,于今未尝有。于今未尝有,以明物不来。于向未尝无,故知物不去。什么意思,就是说你在过去的时间中求过去时间中那个东西的时候,它是在过去的时间中是有的,就在那个地方,就在那个时间段,所谓的时间段。你想在现在的时间中,就是我们此时此刻,你谁能求得过去时中,就是过去的时间中的一个东西。昨天的我,在座的诸位都观照一下,昨天的我,今天现在你能可得吗?;责向物于今,于今未尝有。
所以说于今未尝有,昨天的我们没有到今天的我们来,就说明什么呢,物没有来,没有流动,迁流变化。;于向未尝无,昨天的那个东西在昨天能够感受得到,还在那,所以说更说明它物不去,也没有来。这个法就是《法华经》里面有一句话叫:;是法住法位,所谓的物不迁。说白了就是咱们刚才讲到的时住不可得,时不住亦叵得。你想建立时间的流淌感,在真实境界中是没有的。
所以你看他就说了,说什么呢,;然则旋岚偃岳而常静,旋岚偃岳就是那种狂风暴雨,就像我们现在不是刚刚刮了这个台风,叫什么名字来的,这种狂风暴雨,虽然说转着把山岳都能给推倒了,但是其实没有动感。;江河竞注而不流,滚滚的长江水看上去向东流,实际上,它没有动感。;野马飘鼓而不动,日月历天而不周。就我们以为太阳月亮照一圈,好像这个时间就一天过去了。其实没有动感。
当时这个明末清初,四大高僧,憨山大师,憨山大师也是学这个《肇论》,他还有注释。学得起到观照,就观这个法,观得入了这个境的时候,他发现了,哎呀,真的江河竞注而不流。为什么呢,他上洗手间拉小便,拉着拉着就入到这个定境里面了,发现这个小便虽然在拉,没有动感。这是憨山大师明确地给我们在他的著作里面有写到他当时所证的现境。这就是时间的实相。所以说,人之常情以为生死交谢,寒暑迭迁,实际上没有,没有物流动。所以说;余则谓之不然。这是我们再从住和不住的时间上来感受一下。
第三个,这个就比较开始越来越走近我们的生活了,我感觉到刚开始的那两个嘛,要不学中观呀,热身就得半天,咱们今天一共讲法都不够半天,所以说也跟毕竟空义算结个缘吧。从方位来辨时间的真伪。什么叫做方位呀?在印度当时,时间和方位也就是空间,是被认为是两个不会被摧毁的常在的法,就是这些法,甚至跟我们佛教讲的涅槃一样,是常法,不坏的,没有把它划在无常法中。那么,有了空间感,刚才我们讲了,一定会衬托出来时间相。因为这个妄想是怎么生起的呢,我们不是说了嘛,上下左右曰宇,古往今来曰宙,就所谓的十方三世,相互交错。诶呦,就形成了我们说,从宁波到舟山,有三个小时的车程,朱家尖坐船,到了普陀山,要十五分钟的时间。可是呢,佛法中又讲到说,不来不去。
为什么不来不去,因为本来就是不来不去。现在我们认为有个来有个去,好吧,那你认为有个去,比如说来去,我们现在就从去这个法上,再看一下时间的虚幻性。去,大家每天都在走路,待会儿就要回去,你看又说到时间了,待会儿。所以说你说一个修道人,要把这么大的一个妄想,整个我们妄想中的这个巨大构架的根本脊梁,要把它给爆破了,得有多难,听都听不懂。就这个去,我们怎么建立这个去法?我待会儿要回到普济寺去,我待会儿要回到白华庵去,真的有个去,去怎么建立呢?你看,已去中无去。为什么呢?假如果我们有一个去的行为,对不对?那么比如说如果你已经去到普济寺了,大家观照一下,还需要去吗?这个去的行为这个动作已经完成了呀,已去中没有去了。其次是什么?未去中无去。你这个去的行为,去的这个事情还没有发生,你还坐在宝陀讲寺,哪儿有去?那下意识地我们就会认为说,那肯定一定是在去的正在进行中,我不是正在去吗?那告诉大家,正在去我们都知道是去的时候,对吧。正在去嘛,我正在去的这个时候嘛。正在去的时候中,也没有一个去。
为什么?因为去时亦无去。去时是怎么建立的?大家观照。去的时候,正在去的时候是怎么建立的?是我正在去的途中才能建立正在去的时候,问题是我现在正在去的这个动作,需要去的时间中来承载,去的时间还需要我去的动作来证明,到底谁先在前?怎么成立?那么你要建立去的这个法、去的这个动作、去的这个相貌,除了已去,或者未去,或者去时,除过这三样,哪一样还能建立去呢?整个就给你铺满了,不在上就在下或者中,就这么大块儿地儿。你在这三样里边,你没有一个去的行为发生,推理建立不起来,所以就没有一个去的时间,当然就没有一个去的动作,也就是说去的途中的流淌感,也是假的。请大家观照。法师们,你不要以为说,哎呀,听不懂,我拿珠子念会儿佛吧。你待会儿要考你说念念念念得一心不乱,什么样的情况下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七日,一天又一天怎么入不乱?它也跟这个时间有关的呀,若一日若二日。要往开打。这是我们从去的动作,也就是方位上来辨别时间的真伪。
我们再下一个从什么呢?从因果这个法上,大家来观照一下时间的真伪。因果法上那就更不用说了,现在我们常说到说,你给人家在讲说真的有三世轮回吗?说当然呀,说那怎么观察这个因果呢?说:若知过去因,今生受者是;若知未来果,今生作者是。你看,前因后果,三世轮回,这个时间相,又如影随形就出来了,时间。现在我们反观一下,当然这个我先要给大家交代一下,我们这样地辨这个法,不是破因果这个法。虽然因果法也是空的,也是假的,但是因果的作用是不会泯灭的,这就叫缘起性空的道理。
现在我们首先从理论上看一下,因果怎么启建。你比如说前因后果是我们通常的说法,对吧。那么光有前因的时候,后果还没有建立,这个因是谁的因?跟刚才一样的套路,这个因对谁说它是因,怎么建立因果?前因后果没法成立。先果后因,果已经成就了,全是果了,哪里还有因呀。就跟说佛成了大圆满觉,已经全体具足了,大圆镜智,已经彻底显现了,哪里还有烦恼呀,对吧。也不能建立。那么因果一时也不对,就像牛的两个角一样,没有前后,可是我们世间法有违的呀,为什么?因为所有的人都说是前因后果。因之所以称之为因,因为在前。果之所以称之为果,因为断后。所以为什么讲因果不可思议,因果不可思议。
你比如说咱们修净土,这越来越讲到这个现前,修净土说念佛是因,见佛是果。见佛是因,成佛是果。成佛是因,度众生是果。那这个一定会有先后的次序对吧?那现在我们问一下,假如果念佛、见佛、成佛、度众生一系列的因果。那我们做一个实验,你比如说我们一个人,二十岁三十岁四十岁,对不对?二十岁是因,三十岁是果,三十岁是因,四十岁是果。可是我请大家观照一下,二十岁到三十岁从哪儿给断开?从哪儿断开?又从哪儿给接上?怎么连到一起的?如果说在三十岁的时候,二十岁过去了的话,可是没有二十岁,三十岁从哪儿来呀?孤零零的一个能现前吗?如果没有三十岁作为因,四十岁的果又怎么来?就四十岁永远离不开三十岁,三十岁一直要同步二十岁,要不然就不能称之为二十岁、三十岁、四十岁。这是无上甚深微妙法,是天机。
大家观照一下,就我们从生到死一辈子这么长过来,好像没有断过。好像一直是现在,好像原来佛教里面提倡说当下、现前,它要提醒什么呢?这里面掺杂了什么奥妙?没有三十,四十不成的呀,没有四十,三十是哪里来的呀?所以三十四十是不能分开的,我们这个身体也是分不开的呀。活了一辈子,你能说前半辈子是一刀切吗,后半辈子是新长出来的吗?没有。所以彻悟禅师有过无上甚深的开示,说念佛时即是见佛时,见佛时就是成佛时,求生时就是往生时,往生时就是度生时。三际同时没有前后,这个法,悟最难,信最容易。如果你能够直下承担,一定会终生受用。这就是所谓的因果,时间。这是我们讲到说,从因果上来辨别时间的真伪。
那好,我们现在终于可以,上天上了半天,云里雾里的,现在终于可以落停一下了,越来越接地气了。第五点就是,它到底这个,既然时间是假的,我们平常,时间的感受和应运啊,是怎么出现的?为什么我们这么离不开时间?为什么我们觉得时间有存在?龙树菩萨这就讲,你看:;因物故有时,离物何有时。物尚无所有,何况当有时。一目了然。就是说我们认为的时间呀,怎么出现的呢?只不过是我们感受宇宙万法迁流变换的状态时的这个幻觉呀,所产生的一种心理的幻作用,幻象。
比如说看到花开花谢了,就感受到有春夏秋冬。比如说地球自转了一周,我们就感觉是一天。绕着太阳转一圈儿,我们就以为是一年。刚我们讲到了佛教的这个所谓的劫,也是随着世界的成住坏空才建立起来的。我们为人一辈子,所谓的分段生死,一期生命,也是依着十二因缘,这样什么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这样建立起来的。离开物体的运动变化,就没有一个实在的时间。《金刚经》讲,三心不可得。这就是《中观•观时品》里边给我们提供的智慧。
听法就看你会听不会听,要么就听成戏论,文字游戏一样。要么就听成智慧了,直戳你的心窝。就想想怎么会原来如此,怎么会想想天天伴随,居然还没有发现。那我们现在再回想一下,为什么我们会有时间相和时间感?就是时间的这个快慢,不同的心理体验,是怎么成形的?刚才讲到的相对论,说为什么跟美女只有五分钟,为什么跟猴子就是一个小时?有一位法师他做过一个书面的实验。我跟大家分享一下,各位法师。他怎么说那实验呢?就比如说水的流淌度吧,水有什么呢?有平流,很缓慢地流淌。水还有瀑布,很急躁地这种发挥。那么他怎么说呢?他说在两种不同的水流状态中,两种不同的水流状态中,一种是非常极速的瀑布,一种是非常缓慢的平流,我们同步用一个小时去感受这两种水流状态。
假如果这一个小时,是一个有知觉的主体,那么他同样的一个小时,他在瀑流里边,他会觉得感觉到就过了一千年,他在平流里边,很可能只有五分钟,同样的一个小时。当然这是一个拟化的处理,就是我们这一个小时是一个有感知的主体,那么他去感受急躁的瀑布,他感觉一个小时就是一千年。他感受这个平流,非常缓慢一动不动,那么他在里边很可能就是几分钟。那大家想想,为什么一个小时居然有这样的差别?在我们中国历史上,这是有正史记载的。有一个周灵王的王子,他喜欢求仙访道,这不是历史上传下来他的所谓的佳话嘛,说;王子去求仙,丹成入九天。他好炼丹嘛,求仙去了。;洞中方七日,世上近千年。就是他在这个洞里面呆了七天,一出来,孙子,重孙子的重孙子都成了老爷子了,几代人都过去了。
我们民间不是很多有时候会听到这样的消息,上到这个深山老林里边,看到两个白胡子老翁,在那下围棋,在旁边站了一刻钟,回来的时候儿子都死了,孙子都死了,只剩下家族里面的重孙子辈还在那儿活着,几百年就过去了。这是何意?所以大家想想,时间这个错觉呀,它交织出来的作用,对我们本有的智慧,特别是时空这两大障碍,就是我们最根本的障碍。你能够摆脱时间的束缚,是一个修行者最重要的突破。当你能够消去对这个时间的周围的这种反应的时候,大家想想那是一种什么感觉。太虚大师当时,在这儿我好像也说过好几次,但是这次是讲时间的针对性,他不是在这个锡麟堂嘛,现在的佛教协会的新会址,他在那儿打坐,看经。打坐的时候呢,平常嘛一晚上坐在那儿挺难熬的,有一天一下子境界相应了以后,刚刚才觉得入座,结果普济寺的钟声就响了,一晚上的时间他感觉到只有五分钟。
这是我们普陀山的实事儿哦。普陀山的另外一位闭关的大德,就是印光法师。印祖给别人,有一个人来请教他法,就以为自己悟到这个无生法了,不受时间的约束了,他想想怎么保养。印祖就给他讲说,你是不是真的悟道了?说我现在给你出个题,看看你跟这个情境一模一样,那算你悟道了,没一样的话你就是瞎掰了,不是叫悟道了,是打妄想。那么印祖说什么呢?说悟到无生法的人,境界未至不将迎,就是未来没有来的时候,不去设想它。境界现前不攀揽,就是正在这个途中走,也不染着。境界过后不忆念,这个事情过去了,不再恋恋不舍。境虽生灭,心不生灭。这才叫做狂心顿歇。请大家观照,境虽生灭,心不生灭。
所以佛法就为保任这一点点。你可以像一个,现在有的大德不是讲,你可以像一个,自己像一个受伤的,他们描绘的说像受伤的小鹿一样修行,也为了保养这一个,保住它。你可以像一个疯子一样,就在常住上做事儿,一天就跟个螺旋一样,我最近有这样的体验,也能够消却时间的欺骗。不管它三七二十一,彻底疯进去,爱咋地咋地,这也是三昧。一切都是要入这个法,成这个境。所以禅宗把坐断三际,来描绘开悟者的殊胜境界。
我们讲到这里呀,要讲到说,所有中观的理论,今天给大家讲这么多,就是都是在建立到无所得的般若的这个正观的基础上。有所得就是邪,中观叫破邪显正。无所得方为正。你如果依着这个立场去看待时间,就不会被它所迷。你一直依着这样的观点去修这个法,那么你就会出禅定,就会得神通,都依此而来的。时间就是当下体现,就是缘起性空的这个现前境界。我们对于时间的定知定见,你看刚开始讲到,外道那么多的逻辑,那么多的高深的这种思辨,可是问题出在哪儿了?前提就错了,他把时间当真了。先立起来个时间,然后再进行解析或者辨别它。如果说我们从知识理论上,今天能够有这样的体悟,那么所谓前面的一系列问题,为什么上界的一昼夜是我们这儿的五十年,甚至四百年,甚至一千六百年,迎刃而解。为什么智者大师灵山一会俨然未散,回到那个地方也不奇怪,法尔如是,本来如此。
那我今天呢,既然有这个因缘,也算是做一个特别供养,特别供养是什么呢?导归净土嘛,都在念佛。但是这个呢是另解,就是可以算是一种另类的讲解,不是正解。因为《弥陀经》里边讲到信愿行,说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为什么若一日到七日,或者是无量尽形寿日,最后落脚点是叫一心不乱。这也是一个时间的观念。大家想想,如果我们执持名号,这个方便,你给执持起来,那么就把一日也罢,七日也罢,七十日七百日七十年,全部给执持成什么呢?一行三昧,当下现前,就只有现前一念,再去哪里找一个岁岁年年,这也叫一心不乱。也就是说,我们正在觉得说,哎呀,能不能得到一心不乱,到处去找一心不乱,好不容易念佛,什么时候能够念得一心不乱,我念了几十年了还没念成不乱,阿弥陀佛。
就现前一念阿弥陀佛,再没有第二念分别的时候呢,哪里还有二心嘛。本来法界就全体就是一心,你想找第二念就找不着,到处去找,什么时候有第二念?这就叫一心不乱。大家想一想,你说从我们法开始讲,到马上要结束,离过这一心吗?哪儿乱出来过呀?乱到哪儿去了呀?没有一法能够超出这个法,没有一法能够先于这个法,没有一法能够后于这个法,你还想乱,何处去乱?所以为什么叫无量光无量寿?为什么把无量光解释成横遍十方,把无量寿叫做竖穷三际。从生到生,从年初到年尾,从早到晚,从开始到马上结束,除了现前一念,哪里有第二念。本来从来没有乱,还要找一心不乱。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就是现前的不乱之法。这就是经典里面常说的,是释迦牟尼佛于此五浊恶世,得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愿以今日的法供养,能对在坐的诸位有缘,大德法师和居士同修,法身慧命,有所小补。
谢谢诸位。阿弥陀佛。
版权所有:大悲咒功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