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咒功德网

小乘佛教简介

发布时间:2019-11-14 09:11:53作者:大悲咒功德网
小乘佛教简介

小乘佛教简介 小乘佛教有什么特点?

  小乘佛教(HinayānaBuddhism)原始佛教及公元前3世纪~公元1世纪时形成的约20个佛教部派及其学说的泛称。小乘佛教又称作上座部佛教或南传佛教,是佛教最基本的两大派别之一。小乘指较小的车乘,是大乘佛教出现后才有的名称。大乘佛教自命为优胜的广大的解脱途径,以区别于它之前的佛教学说。西方学者通常以南传佛教为小乘,但后者并不接受此称呼。

\

  佛教在公元1世纪开始由印度向东方传入,小乘佛教与大乘佛教同期传入中国,中国开始有大量由梵文译作中文的佛经,当中以安世高译出大量小乘佛经。这些佛经为魏晋南北朝佛教在中国的传播有著重要的影响。但其后小乘佛教在中国的地位被大乘佛教所盖过。

  另一方面,小乘佛教亦传至南亚和东南亚地区,公元前3世纪已传入锡兰的孔雀王朝,11世纪传至缅甸阿努罗陀王朝,其势力使小乘佛教渗入暹罗北部和中部地区。经过锡兰于12世纪举行第七次结集,整顿佛教教团,使上座部佛教于锡兰臻于隆盛,期后透过比丘学习,传返暹罗,促使当时素可泰王朝倾向小乘佛教。现今在斯里兰卡﹑泰国﹑缅甸﹑老挝有很多上座部佛教(当地教徒对小乘佛教的称谓)教徒,当中泰国的上座部佛教徒佔该国佛教徒的90%。

  小乘佛教各派在公元后继续发展。4世纪笈多王朝建立后,印度教开始复兴,刺激了小乘各派的进一步分化,一部分转而靠拢大乘,另一部分则日渐衰落。据法显说,5世纪小乘仍在北印度和南印度占统治地位。但此时比丘沿街乞食现象已减少,对佛塔、佛像的供养崇拜在小乘中流行起来。到7世纪,玄奘所记录的小乘似乎只有大众部、上座部、说一切有部、正量部和说出世部。7世纪末的义净则说中印度有大众、上座、说一切有、正量四部并存。总起来看上座部流行于印度南方及东印度;说一切有部在西北及中印度和西印度;正量部流行于西印度和南印度。说一切有部还传播到苏门答腊、爪哇,而正量部也存于越南中部。

\

  几百年间,小乘佛教教理有了较大变化。小乘各派利用阿毗达磨的论书形式来发挥和组织部派学说。部派之间围绕基本的佛学主张展开了长期的争论。

  从信仰修证方面来说,小乘部派佛教奉释迦牟尼为教主,认为现世界只能有一个佛,即释迦牟尼,不能同时有两个佛。信仰者通过八正道等宗教道德修养,可以达到阿罗汉果(断尽三界烦恼,超脱生死轮回)和辟支佛果(观悟十二因缘而得道),然不能成佛。大乘佛教则认为,三世十方有无数佛同时存在,释迦牟尼是众佛中的一个。信仰者通过菩萨行的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修习,可以达到佛果(称菩萨,意为具有大觉心的众生),扩大了成佛的范围。又,小乘佛教要求即生断除自己的烦恼,以追求个人的自我解脱为主,从了生死出发,以离贪爱为根本,以灭尽身智为究竟,纯是出世的,所以大乘佛教讥讽他为自了汉。大乘佛教则自称佛法大慈大悲,普渡众生,把成佛救世,建立佛国净土为目标。他认为,修证需要经过无数生死,历劫修行,以摩诃般若(大智慧),求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觉),除断除自己一切烦恼外,更应以救脱众生为目标。因此他既是出世的,又强调要适应世间,开大方便门,以引渡众生。

  其次,从教理义学方面来说,小乘佛教总的倾向是法有我无,即只否定人我的实在性,而不否定法我的实在性。而大乘佛教则不仅主张人无我,而且认为法无我,即同时否定法我的实在性。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大悲咒原文

  • 大悲咒注音

  • 大悲咒解释

版权所有:大悲咒功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