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晚课
晚课有三堂功课,就是诵《佛说阿弥陀经》和念佛名;礼拜八十八佛和诵《大忏悔文...
-
四圣六凡
佛教中的四圣六凡,是将佛和众生分为十大类,或称十界。其中四类是圣者,六类为...
-
禅堂
禅堂内分东西两大广单,中有佛龛,内供毗卢遮那佛,佛龛后有维摩龛,广单上每年...
-
法藏
法藏的学说,继承智俨法界缘起的思想而有所发展。他推崇华严,倡导法界缘起的理...
-
业果
业果,佛教指恶业或善业所造成的苦乐果报。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传>序》:考业...
-
佛寺
佛寺在中国历史上曾有浮屠祠、招提、兰若、伽蓝、精舍、道场、禅林、神庙、塔庙...
-
人生八苦
佛说:人有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五蕴...
-
禅七
用禅宗的参禅方法打七就叫做「禅七 」;用净土宗念佛法门打七叫做「佛七」;其它...
-
五明
五明 是指 工巧明(工艺学)、声明(语言学)、医方明(医学)、外明(天文学)和内明(佛...
-
七识
七识一般的习惯没有办法翻,不翻意,翻音、叫末那识,这个那字在过去读诺。这个...
-
行善
行善不一定要用金钱,一个人如能劝人改过迁善、启发别人智慧或良知(在网上发善...
-
十戒
十戒还有菩萨念的十戒,也称为大论十戒,是天台宗根据《大智度论》卷八十七中的...
-
沙弥
沙弥(尼)十戒即:1.不杀生;2.不偷盗;3.不淫;4.不妄语;5.不饮酒;6.不着花鬘好香...
-
莲花生大士
莲花生大士,藏传佛教的主要奠基者。公元八世纪,应藏王赤松德赞迎请入藏弘法,...
-
善根
善根,又《阿毗达磨集异门足论》中解释三善根时说:一无贪善根,谓于五欲之境,...
-
悟道
悟道,道,是宇宙的根本,生育万物,养育万物,运行万物,其大无外,其小无内,...
-
四弘誓愿
四弘誓愿,止观大意谓一,众生无边誓愿度,是缘苦谛而度无边众生之愿也。二,烦...
-
定力
定力是佛家语。佛学之三藏十二部经典籍的核心或曰总纲,乃戒、定、慧三学,戒即...
-
小乘佛教
小乘佛教并非指古印度所有的部派佛教,古印度各个部派佛教记载中,都有很多大乘思...
-
出离心
四圣谛的第一谛就是苦谛,所以我们首先要明白什么叫做苦,苦的现象是什么,这样...
-
妄语
妄语为佛门五戒之一,有大小之分。所谓大妄语,往往涉及诽谤、诋毁佛教三宝、或...
-
根器
「根」比喻先天的品行,「器」比喻能接受佛教的容量。指修行人与佛法相应的能力...
-
正见
「正见」即离诸颠倒邪见的正观,是如实了知世间与出世间因果的智慧,是透过三法...
-
大乘
世界佛教教派。梵语摩诃衍,汉译为大乘,即世间菩萨的法门,以救世利他为宗旨,...
-
凡夫
在《金刚经》的后半部分,我们经常会遇到凡夫这两个字,如何理解呢?其实关于凡...
-
法相
法相是佛教术语,指诸法之相状,包含体相(本质)与义相(意义)二者。法相与法...
-
念珠
念珠,又称数珠,主要是指一些宗教在祈祷、歌颂、念经、念咒或灵修时所用的物品...
-
四众
四众,是佛教中名词。有不同的解释。《法华经》: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