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时间在佛教修行的师兄对四谛十六行相会有一定了解,它是佛学术语,它所表达的内容有一定深意,师兄在了解时它的意思时,是需要用心去领悟的,这样对它才能有更多的认识。此外,师兄也要对四谛有一定认识,这样所获得的内容会更多。那四谛十六行相中的四谛指的是什么呢?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苦 谛
苦谛,即三界六道之苦报。此苦报包括有情及有情所依处,即有情世间、器世间。苦以逼迫为义。《华严经》云:“苦圣谛,此娑婆世界中,或名罪、或名逼迫、或名变异、或名聚、或名不出离、或名系缚本。”一切有漏色心,常为无常患累之所逼迫,故名为苦。
苦有多种,所谓二苦、三苦、八苦等无量诸苦。
二苦者:有内苦,分身苦与心苦,身苦者,身患诸痛是;心苦者,忧伤嗔怖嫉妒疑等。外苦者,有怨贼虎狼等害,风雨寒热等灾。
三苦:一者苦苦,乖缘逼迫为苦性,苦更增逼迫,即成苦苦。二者坏苦,乐相坏时,能生忧恼。三者行苦,迁流无常,不安稳故。
八苦:一、生苦,生为众苦所逼,余苦所依。二、老苦,增长不宁,灭坏朽败。三、病苦,身之四大不调众病交攻,心之忧切悲哀。四、死苦,老病而寿尽,或恶缘遭难。五、爱别离苦,亲爱乖远离散。六、怨增会苦,怨仇憎恶,本求远离,反而集聚。七、求不得苦,心所爱乐,求之不能得。八、五蕴炽盛苦,此身心盛贮众苦。三界生之果报皆苦,无安乐性,此理真实故名苦谛。
苦谛有四行相,无常相、苦相、空相、无我相。无常相者,无是除遣、非有义,常为不变,无常即生灭变异,迁流无间。苦相者,逼迫义,诸苦相差别。空相者,无常终极。无我相者,诸法无实体性。
集 谛
集以招聚为义。烦恼业能集起三界六道生死之苦故名为集。《俱舍论》云:“云何集谛?谓诸烦恼及烦恼增上所生诸业,俱说名集谛。”《华严经》云:“集圣谛此娑婆世界中,或名系缚、或名灭坏、或名爱著、或名妄念、或名趣入、或名决定、或名网、或名染著。”此集谛,是集起生死苦故。世界人中,不净、苦、无常、无我。可是众生无谛观其实相之明,以非为是,以妄为真。恣贪爱,兴嗔恚,长愚痴,起种种烦恼,造种种业,招感三界六道生死之苦,此理其实,故名谛集。
集谛四种行相,因相、集相、生相、缘相。集谛所有惑业,是引起后有苦果之原因,能引发以后有习气因。如种子还生本果之亲因——因相。集相:集积惑业习气,在有情类中,能为相似种类的平等现起因,使其现行。如人与人相似,牛与牛相似。引其自果故。生相:由业之力量,决定于五趣四生三界九地等之生因。缘相:由业力助缘有各趣有情差别,当来受生亦为现生所作业缘,舍已得自体而取未得自体。
灭 谛
灭是灭尽义,灭尽惑业苦三种杂染法。指涅槃寂灭果。《俱舍论》云:“真如境上,有漏法灭,是灭谛相。”《华严经》云:“此娑婆世界中,或名无诤、或名离尘、或名寂静、或名无相、或名出离、或名安隐。”此灭谛是究竟之真理,亦为佛陀所悟证的无上妙法。诸烦恼业灭故,后世苦果永不相续。此理为佛教最终归处,故名灭谛。
灭谛亦有四种行相,灭相、静相、妙相、离相。灭相:生死业因灭尽无余。静相:在生灭法中,体悟无我。妙相:于诸烦恼苦,究竟离系,净妙无喻。离相:出众过患,永离爱等染业,安住解脱。
道 谛
道是能通义,证涅槃之正道。此道能通往涅槃城故。《俱舍论》云:“云何道谛,谓由此道故,知苦断集,证灭修道,是略说道谛相。”《华严经》云:“道圣谛,此娑婆世界中,或名静寂、或名导引、或名通达、或名能度脱、或名简择义、或名断相续。”
道有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究竟道。资粮道,即发起希求解脱的善法欲,具足戒行,守护根门,为解脱之远因。加行道,即已积资粮道,为证道故加功用行。见道,由无分别智最初照见诸法真理。修道,依三十七道品,数数修习。究竟道,第四果无学道,离诸系缚,出三界。此究竟道,非是佛之无上究竟。《胜鬘经》云:“阿罗汉、辟支佛,最后身菩萨为无明住地之所覆障。所证不究竟,名有过解脱,非离一切过解脱;名有余清净,非一切清净;成就有余功德,非一切功德;……得少分涅槃,名向涅槃界。”
上述就是四谛十六行相中的四谛指的是什么的相关内容,希望对师兄有帮助!关于四谛十六行相的内容,师兄可以多去了解一些,这样对四谛和十六行相会有更多认识。
版权所有:大悲咒功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