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咒功德网

西游记中唐僧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发布时间:2023-07-20 10:08:15作者:大悲心
西游记中唐僧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在中国文学史上,《西游记》是一部艺术成就最高的神话小说。自从它在明代后期成书以后,即广为流传,以至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它是我国小说发展史上的又一座丰碑。他不仅以超凡而丰富的想象、曲折而离奇的故事、完整而宏伟的结构开拓了神话小说的领域,而且以强烈的色彩塑造了人民所喜爱的理想化英雄形象。

在吴承恩的笔下,唐僧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唐僧是西天取经的主使者,他本来是如来佛二徒弟金蝉子投胎转世,取经时由唐太宗赐号“唐三藏”。唐僧历经种种磨难,也不管多少诱惑,他义无反顾,终修成正果。

但是,唐僧也是个很窝囊的人,一碰到妖魔鬼怪就一筹莫展,一离开徒弟连饭也吃不上,而且他太糊涂,太慈悲,忠奸不辨,见佛就拜,结果徒增了很多烦恼。

《三打白骨精》可谓《西游记》中的精彩章节,白骨精三次变化迷惑唐僧,唐僧乃一凡夫俗子,不明真相,对火眼金睛的悟空大加责难、凭空指责,八戒本是一个损人利己的主儿,好尽谗言冷语,唐僧亲小人听信八戒挑唆与行者对立。最后竟到了要赶悟空走,彼此恩断义绝的地步,我们由此可评价唐僧的性格。

因为唐三藏在书中虽然是以取经为已任的师父,但是实际上他却性格懦弱,伪善怕死,缺乏对超越的理解。他为人虽然善良仁慈,却不能够明辨是非,反而屡屡听信猪八戒的挑拨,误会能识破妖魔诡计的孙悟空,总是在落入陷阱之后,才大喊“悟空救我!”。

其实唐僧的形象可以说与传说中的白面书生不谋而合。虽然满怀理想主义,却手无缚鸡之力,当困难发生的时候,总是束手无策,坐等外援,而他的迂腐和不明是非真相,似乎在显现作者对当政者昏庸无能的暗讽。但是若是只以宗教或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看,唐三藏代表的不是圣僧,反而是凡夫俗子。

唐僧挟恩求报,不顾客观条件,接近无理取闹。悟空深知师傅脾气,因惧紧箍咒,只好逆来顺受。尸魔变为美女,遭行者揭穿身份,唐僧却说是好人,行者就讥讽他:“你见他那等容貌,必然动了凡心。若果有此意,叫八戒伐几棵树来,沙僧寻些草来,我做木匠,就在这里搭个窝铺,你与他圆房成事,我们大家散了,却不是件事业?何必又跋涉,取甚经去?”持色戒最谨的是唐僧,岂会见美女动心?就分明是气话!以后两个人在矛盾不断中携手前进,因此常有一点小冲突。每次遭遇妖精,唐僧总是泪流满面、束手无策,可怜可笑。

唐僧的敌友不分,偏心、信心不足、后听信谗言、贪生怕死,自身知识并不比悟空丰富,分析能力不及悟空强。第五十三回悟空解难后就直斥师父,:“只因你不信我的圈子,却教你受别人的圈子,多小苦楚,,可叹!可叹!”都是不满他,敌友不分。

猪八戒贪吃懒做,常遭悟空揭穿,怀恨在心就在唐僧面前进谗言。唐僧因此念紧箍咒。第四十七回唐僧感叹不知今宵何处安身,行者就教训他“出家人莫说那在家人的话。”每遇唐僧信心不足,悟空就问他是否忘了鸟巢禅师的《多心经》增加他的信心。

悟空师徒四人进宝林寺,悟空说唐僧“文理皆通”,实际却是不通,所以稍后唐僧对月怀归,悟空就讲一番关于月亮的知识,“那长老听说,一时解悟,明彻真言。满心欢喜,谢了悟空。”说明其自身能力不强。

但是这样的一个人物,却偏偏是西天取经的领导人物,我们就需要一分为二地去看待事情,更深刻的分析其中的意义。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大悲咒功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