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3月25日,记者获悉,重庆市黔江区在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中新发现文物点324处。其中在武陵山系发现的大型僧人塔墓群——斜岩寺塔墓群,对于研究渝东南特别是武陵山的宗教文化、历史文化、民族风俗等,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清代塔墓群现身武陵山系
在武陵山系发现的斜岩寺塔墓群,共有11座,均为清代建筑。该墓群分布于斜岩寺的石墙外围,质地砂岩,八棱形,有二至三层檐和一个塔顶。据观察,目前多数塔墓已是残缺之身,塔顶大多被毁坏,文字也已模糊,曾给此次文物普查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其中一正方形底座,通高2.6米的塔墓,其身依稀可见“童真入道”、“道光二十二年十二月吉日立”字样;另一通高3.5米的塔墓,依稀可见其“宝塔千年”字样;其余塔墓均无法辨其文字。据区文物所工作人员介绍,从塔墓形制、部分文字及斜岩寺始建时间可以推测,该塔群的年代应为清代中晚期。
汉代时佛教传入黔江
据推测,早在汉代马援征伐“武陵蛮”之后,佛教就传入黔江区境内,但由于黔江处于边远地区,经济文化都比较闭塞,所以修建的佛寺不多,也无资料立证可考。直到明清时期,黔江才开始大肆修建寺庙,并有资料表明,期间共修建了115座。在明万历四十年(公元1612年)真武观修建之后,因佛教盛行,变成了佛教禅院,道教佛教尊神杂处,后道教逐渐为佛教所取代,随之在境内又修建了许多寺院,最有名的是武陵八大寺院,斜岩寺就是其中之一。
始建于清康熙年间的斜岩寺,已历经313年的历史。建成后曾多次被火焚烧,多次维修,可谓历尽世间沧桑。在光绪4年被大火焚烧后,次年就被重新修建完毕。据当地村民介绍,寺内原有木佛像100余尊,解放初期全部被毁。当时寺院的围墙外有僧人塔墓近20座,在解放后也逐渐被毁,现保存较好的只有10多座。由此可见,当时佛事活动较为兴旺。
古时黔江曾是香火鼎盛区
提起塔墓,人们大多对少林寺的塔墓最为熟悉。由于那里的塔墓达200多座,因此被人们称为塔林。据资料显示,塔墓的高低、大小和层数的多少,主要根据僧人们生前对佛学造诣的深浅、威望高低、功德大小来决定。塔墓又称舍利塔,俗名和尚坟,是中国5千年文明史的载体之一,被佛教界人士尊称为佛塔。在黔江区发现如此大型的塔墓群,证明该区所处的武陵山系曾经是宗教活动十分频繁的地区。
尤其是斜岩寺塔墓群,所建的时间虽不算久远,却是目前黔江区乃至重庆市发现的规模较大的僧人塔墓群,对于研究渝东南特别是武陵山的宗教文化、历史文化、民族风俗,结合斜岩寺开发,发展武陵山旅游业,加快黔江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版权所有:大悲咒功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