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祖建丛林,百丈立清规”开启中国禅宗僧团制度的恢弘气象,使禅宗法脉传承至今仍历久弥新而不衰,能顺应时代及地方的不同随宜施设,成就自利利他的菩萨行履。其中,“出坡”不仅是维系僧团运作的重要制度,更是成就大众道业的胜妙福田。
丛林,又称禅林,通常指禅宗寺院,取其草木不乱生长之义,表其中有规矩法度。如《大智度论》卷三载:僧众和合居住于一处,犹如大树聚集之丛林;又以芳香之檀木比喻佛门龙象所住之清净丛林,故亦称檀林;另据《大乘义章》记载,丛林能成就智慧、禅定等功德,故又称功德丛林。
出坡,原称“普请”,指在丛林中普请大众令从事作务、劳役。《敕修清规》:“普请之法,盖上下均力也,凡安众处有必合资众力而办者。”最早始于佛陀时代,于每月初八、十五等日,会鸣犍椎总集众僧共为洒扫,直至唐代丛林制度确立,此法遍行各地,现代出坡之范围愈广,有动态之劳动坡务,也有较静态如文书、美工等工作,凡布施时间、体力、心力成就之劳务,皆称“出坡”。
出坡普请,具多重意义。
唐朝禅宗百丈怀海禅师,创立清规以定丛林纲纪,设立出坡普请法,并以身作则,日日带领僧众下田耕种、参与农事。弟子见他年老,多次劝他休息,一日甚至暗中藏起他的锄具,禅师找不到农具,无法作务,当日便不肯用斋,故有“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之语流传于世。出坡乃长养福慧,培养精进勤奋、对事以真的精神,不论对道场抑或个人道业,皆是利益无量,吾人当把握因缘,于丛林中随众出坡,当做则做,当行则行,使如此之道风流传不朽。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了解丛林出坡的意义,不仅是去发心落实,更能乐在其中,不舍一小善,任何出坡作务的因缘都能积极发心,如得至宝一般珍贵。过去诸佛、祖师大德皆是由此累积福德,大众之中好修福,更如诸佛发愿:三千大千世界无不是我舍身之处!能以如此广大心量发心,无一处不是功德丛林,无一法而非最上乘法,最后契悟这念无念、无住、无为之心,就能成就“菩提觉法乐、涅盘寂静乐”之究竟大乐。
版权所有:大悲咒功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