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咒功德网

陈庆之:教育得先讲孝道文化

发布时间:2024-10-09 15:56:27作者:大悲心
陈庆之:教育得先讲孝道文化

教师节,照例要写一些关于教师或教育的文字,未动笔,却看到了一群博主在谈论学生的素质,言谈中,对于中国之学生的素质滑坡,唏嘘不已。然则深究其原因,众说纷纭,莫有定论。甚至一位日本朋友署文,以自己亲身之经历,大谈中国学生的素质差,闻着心寒。中国之社会,道德之沦丧,具体表现为无信仰、无信用,整个族群的人皆在如此,日益倾坠,学生与老师又怎可能独善其身呢?诚然,中国的教育是出了问题,而最本的根源,是社会出了问题,离了整个社会的诸问题,去谈教育的片面问题,是得不出结果的。


谈教育、谈教师、谈教学,都离不开一个“教”字。“教”为“孝”、“攴”也,孝即孝心、孝行、孝道;攴为手执杖或执教鞭敲打、督促。“孝”“攴”为“教”,即是父母督促子女、老师教育学生、师傅教导徒弟。

“教”字“孝”在前,体现出教的首要内容——先讲孝;“教”中之“攴”,突出了教的态度方法——严要求。“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自古以来,衡量一个人道德品质的标准,最基本的一条就是看他是否孝顺。所谓“百善孝为先”,孝乃德行之首。“孝”在“教”前,生动地表现出“教”要“以孝为先,以孝为本”的宗旨。


中国古人把人一生的理想归纳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四个境界,这是一种积极的处世态度,其中也体现了“教”的目的和意义。所谓“修身”,就是用前人的教诲来鞭策自己奋发努力,充实个人学识,完善自身品德,为今后的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所谓“齐家”,就是以身作则,以自身的修养来教导和影响家人,进而提高一个家族的整体素质。因此,古代大族之家多有家训传世。“家训”就是先辈对后人进行教育的治家规范。所谓“治国”,即从个人修养的自我教育以及对家庭、家族的教育中逐步完善而总结出施政纲领,从而对民族和国家等“大家”进行教化。所谓“平天下”,是个人抱负的终极追求。能够教化一邦、一国固然是理想境界,但最终还是要向“教化万邦”的更高层次迈进,使天下浑然一统,所谓“天下大同是也”。由此可见,不论修身、齐家,还是治国、平天下,无不渗透着“教”的意义。


教育者,要先教导受教育的人讲“孝道”,是有三个层次的。最先的孝道,讲的即是孝敬自己的父母,尊重施教人,这是“小孝”,是做人的基本要求。然后再讲孝敬自己的国家,即热爱祖国,这也是孝的“国家形式”,中国人喜欢用另一个来表述,即为“忠”,忠的最根本内涵就是孝敬自己的国家,这是大孝其一。最后讲的是孝敬自己的文化,也就是对中国文化的孝敬,对中国传统道德,如“仁义礼智信”的认同和恪守,这是大孝其二。中国古人认为,要严行以尽小孝,然后方能尽心于大孝,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父母都不孝敬,连自己的老师都不尊重,爱国与爱中国文化也就无从谈起了。所以教育的根本是讲这三个层次的“孝道”,在一味注重知识教育,忽略道德教育的今天,这三个“孝道”更是应该大力提倡。否则,我们所培养的学生,从小就自私自利,唯我独尊;长大了全盘西化,盲目崇外;成年以后一心想着移民国外,拿了绿卡再来谈爱国。这是可悲的,然而这样的现象却屡屡在发生,愈演愈烈。


平心而论,中国改革的最大失误即是在教育。我们在盲目西化的教育体制下,学校放弃了中国传统的道德教育和人文教育,盲目地追求证书、学历、文凭、专业、成绩。不讲人品,不讲人格,不讲人性,不讲精神理想,不知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常此以往,我们培养的必将是工具化的、物化的、没有思想、没有精神世界,没有信仰、无所畏惧,天不怕地不怕、冷漠无情但却心灵脆弱的下一代。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大悲咒功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