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咒功德网

李清照《如梦令》艺术魅力分析

发布时间:2022-11-14 09:09:17作者:大悲咒功德网
李清照《如梦令》艺术魅力分析 李清照《如梦令》艺术魅力分析

彭运生

《如梦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对于这首词,通常的解释是:词人李清照认为,经过昨夜的风雨,海棠树“应是绿肥红瘦”,“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表明“卷帘人”是愚钝的。

更有学者为“卷帘人”到底是丫鬟还是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而争论不休。

一旦陷入到这种常识性的思维方式,这首词的艺术奥秘就永远得不到揭示了。

如果“应是绿肥红瘦”是李清照的揣测,如果李清照想根据这个揣测来否定“卷廉人”根据自己亲眼所见而得出的判断,那么,李清照是不是太主观了一些呢?她为什么不亲自去看一眼近在咫尺的“海棠”,而只是满足于说一说“应是绿肥红瘦”这种不咸不淡的话呢?再粗陋的直接观察,比起躺在床上的想当然,不是更可靠一些吗?

在分析一件作品时把作者拉进来,是不必要的。词中与“卷帘人”相对的人,不应该认为是李清照,而是“问者”.认为“卷帘人”是赵明诚或者一个丫鬟,都是外行的,实际上,这个“卷帘人”只是一个根据自己的眼睛去回答“问者”所提问题的人,也就是客观性或者正确性的象征。

“海棠依旧”乃是“卷帘人”提供的正确答案。汉语中的“却”字,包含了“出人意料”、“不符合常情”的意思。“海棠依旧”是正确答案,但却显得不符合常情,而符合常情的答案只能是“绿肥红瘦”了。“符合常情的说法并不就是正确的说法”,这是这首词隐隐约约透露出来的“真理”.“应是绿肥红瘦”的完整含义是:按照常人的见解,“应是绿肥红瘦”啊!

对于这首词来说,最重要的问题是:在“试问卷帘人”的时候,这个“问者”是希望“卷帘人”回答“海棠依旧”,还是回答“绿肥红瘦”?

只能是前者。

这首词的前两句,其中的奥秘与重要性,从来都没有引起学者们的足够注意。

“雨疏风骤”,这个“疏”指的是“小”,如果换成“雨大风骤”,也就显得平常了,因为“雨大风骤”几乎是必然地会导致“绿肥红瘦”的后果,至于“雨疏风骤”可就不一定了。“问者”知道“昨夜雨疏风骤”的事实,所以也就知道有“海棠依旧”的可能性。

对于“浓睡不消残酒”,学者们通常的解说是:李清照因为伤春而饮酒以至于醉,饱睡了一个晚上,醒来后仍有醉意,云云。

但这样的解说,与李清照随即就“海棠是否依旧”的问题而去“试问卷帘人”,又有什么关系?是因为李清照此时醉得起不了床,所以只好请“卷帘人”代劳吗?但一个烂醉的人一开口就问别人“海棠是否依旧”,是不是太离奇了一些呢?

通常的说法是:“浓睡消残酒”,现在“问者”偏偏有“浓睡不消残酒”的切身体验,与常识针锋相对。到底是常识正确,还是“问者”的切身体验正确呢?

“问者”没有直接去证明自己的体验正确,而是根据自己的体验作出推论:既然“浓睡”不能“消残酒”,那么,“昨夜”的“雨疏风骤”也就可能不会凋零鲜花,这个推论正确不正确?与其自己亲自去检验,不如让别人代劳,因为这样可以确保观察的客观性,而一旦我们的推测得到客观的验证,我们将是何等地得意洋洋!

学者们把两个“知否”理解为李清照对“卷帘人”的责备,现在,我们却从中听出了这样的隐秘声音:昨天晚上,又是大风来又是(小)雨,按照常识,那些海棠“应是绿肥红瘦”,但根据我的亲身体验“浓睡不消残酒”,就应该得出“海棠依旧”的结论,到头来,是常识可靠,还是体验可靠?大家来看吧!大家来看吧!

把这首词加以简化,它就成了一首“兴体诗”:浓睡不消残酒,“雨疏风骤”没有让海棠“绿肥红瘦”.

这首《如梦令》具有浓郁的神秘色彩,即使放在全人类的文学史上,也算是最神秘的作品之一。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大悲咒原文

  • 大悲咒注音

  • 大悲咒解释

版权所有:大悲咒功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