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咒功德网

汉字妙解:文化血脉之源

发布时间:2022-11-15 09:12:45作者:大悲咒功德网
汉字妙解:文化血脉之源 今日中国,国民教育程度较之古代有了显著提升。但是另一方面,我们的汉字书写能力,却有不同程度的下降。面对国民教育程度与汉字书写能力成反比的局面,人们不禁要问,这样的矛盾如何解释?一方面,电脑的普及、书写的减少使大家对结构复杂的汉字渐生隔膜;另一方面,在今日中文教育中,对汉字的教学仅止于认识字体、记诵发音,忽略了汉字本身的构成与演变过程,使得人们对汉字的认识浅薄。那么,我们是否可以追溯往昔,自传统文化中找到可借鉴之处呢?

  文字之学,在古时被称为“小学”,这里所谓“小”,是相对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学”而言的。而古人对于文字之学,虽称之为小,但耗费心力却一点也不小,甚至视其为诸般学问的源头。在旧日著名的开蒙读物《三字经》中,就有:“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的记载,赋予小学治学之本的地位。因此在旧时的文人学者中,很多人都对汉字投入了巨大的研究精力。


徐浩岗 作
  后世对于汉字的应用,基本是以“小学”为基础,产生了独具特色的诗词、对联、书法等艺术形式。而中国文化也以汉字为载体蓬勃发展。因此,对于汉字,做到认识、会读、会写只是初级层面,而了解汉字源流、音调演变、不同含义,才是熟悉汉字的方法。

  中国有着浩如烟海的典籍,在这些以汉字写就的媒介中,我们不但能领略博大精深的文化,也能看出很多因汉字本身特征所产生的智慧。如上所言,汉字独特的音形义,都是展现智慧,显露才华的绝佳载体,同时也深刻说明,如果没有对汉字的精深理解,我们会缺失很多传统的底蕴。

  历史中,以汉字本身的特性为表现对象,产生了很多佳作,有利用汉字特殊象形构造的拆字组字法,有利用汉字四声调韵的一字文,也有利用汉字单字单义特点的回文诗词。不妨以历史上的著名文字为例,领略一下汉字的博大精深。

  巧用拆字猜字谜

  可以说,字谜是对汉字构造利用最为典型的形式。在古籍中,利用拆字展现才学、创作妙文之记载屡见不鲜,如果公推最出名者,当属东汉蔡邕题曹娥碑阴之八字:“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字刻出,数年间无人知其意。

直至东汉末年,学者杨修向曹操解释了其含义。按杨修的说法,黄绢为染色之丝,色丝合为“绝”;幼妇乃少女,合为“妙”;外孙是女儿之子,女子合为“好”;齑为捣碎的辛辣之菜,臼是舂米器具,以舂捣菜,是受辛辣,左受右辛,是“辞”的古体字。故八字经拆解合为“绝妙好辞”四字,是蔡邕对曹娥碑文的褒奖。

  不过,此事虽古今闻名,但其作为字谜,形态还相对原始。谜面八字的组合本身并无含义,也无韵脚,只是为了拆解组字而置于一处。但该形式趣味盎然、雅俗共赏,很快被历代文人接受并发扬光大。

  唐时,令狐绹出镇淮海,与幕僚同游扬州大明寺,见寺壁有题壁诗曰:“一人堂堂,二曜同光,泉深尺一,点去冰旁,二人相连,不欠一边,三梁四柱,烈火烘燃,除却双勾,两日不全”,当时幕僚皆不知所云,唯班蒙能释。一人者,合为“大”;曜在古时可代称日月星宿,二曜一般指日月,合为“明”;一尺为十寸,一十寸合为“寺”;冰去偏旁为“水”;二人合为“天”;“不”字少一边为“下”,三梁四柱可看做三横四竖,今日所称四点底,在古字书中属于“火”部,合为“无”;两个日字去掉双勾合为“比”,因此该诗意为“大明寺水,天下无比”。相较于曹娥碑阴题字,此诗不但结构更为复杂,还将数字嵌入诗中,巧妙规划,隐藏誉词,可谓文采机智、相映成趣。

  如果说题壁语或小说笔记中的记载还不乏初级游戏的特征,那么这种汉字拆解在诗歌中的应用,则可谓登堂入室,具有了更为风雅的内涵。


  北宋著名诗词家黄庭坚就是拆字高手。其《山谷乐府》中收录一首《两同心》词:“秋水遥岑。妆淡情深。尽道教、心坚穿石,更说甚、官不容针。霎时间,雨散云归,无处追寻。小楼朱阁沉沉。一笑千金。你共人、女边着子,争知我、门里挑心。最难忘,小院回廊,月影花阴。”乍看之下,与起自晚唐的花间派绮靡之风并无二致,都属于效闺怨之语,或于乐坊歌妓处的应酬对答之作,但在下阕“你共人、女边着子,争知我、门里挑心”一句中,却语带双关,应用了组字法。女边子,是为“好”,门里心,合为“闷”。此语单看,为女子怨尤之言,组字之后,同样是抱怨之语。这样一句简单的牢骚话,写得文雅兼带风趣,同时才气毕露。

  同音异义成妙文

  音韵是汉语独有的语言体系,也是汉字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世界语言中,没有任何一种文字有着如此多同音异义的表述方式,这当然得益于汉字本身的象形特征。不过在同音的基础上,通过不同的声调,完全可以做到表达不同的意义。这其中,以我国著名语言学家赵元任先生的《施氏食狮史》最为著名。

  赵元任先生作此文,是向世界阐述中国文字独有的音韵调式,以及与之相配合的表意形式,通篇文字均以shi音配合四声写就,全文如下:“石室诗士施氏,嗜狮,誓食十狮。施氏时时适市视狮。十时,适十狮适市。是时,适施氏适市。氏视是十狮,恃矢势,使是十狮逝世。氏拾是十狮尸,适石室。石室湿,氏使侍拭石室。石室拭,氏始试食是十狮。食时,始识是十狮,实十石狮尸。试释是事。”这段奇文仅用一音就表述了一个完整的故事,通观世界语言,恐怕除汉字外,再也没有其他语言能作此类文章。

  往复回文铸绝句

  汉字采取单字单音单义的表意方式,双字以上词语往往为组合词。这样的表意系统使得文学家可以采取更多样的方式展现意趣,由此产生出一种代表文体,就是回文诗词。

  所谓“回文”,是指诗词利用汉语特有的顺序可以回环往复,不依相同顺序都可读出的文体。相传回文诗起于晋代,最著名者,就是晋代苏蕙的织锦回文图。

  历代文豪自然不会放过这种展示文采的机会,例如苏东坡就颇擅回文诗词,他的《记梦回文二首并叙》就是颇为著名的回文诗。诗云:“十二月十五日,大雪始晴,梦人以雪水烹小团茶,使美人歌以饮余,梦中为作回文诗,觉而记其一句云:乱点余花唾碧衫,意用飞燕唾花故事也。乃续之,为二绝句云。其一:酡颜玉碗捧纤纤,乱点余花唾碧衫。歌咽水云凝静院,梦惊松雪落空岩。其二:空花落尽酒倾缸,日上山融雪涨江。红醅浅瓯新火活,龙团小碾斗晴窗。”这两首诗如果从末字反读,又可组成新的两首绝句:其一:岩空落雪松惊梦,院静凝云水咽歌。衫碧唾花余点乱,纤纤捧碗玉颜酡。其二:窗晴斗碾小团龙,活火新瓯浅醅红。江涨雪融山上日,缸倾酒尽落花空。

  苏轼的回文之才,在词中展露得更为彻底,《东坡乐府》收录七首回文词,全部寄调菩萨蛮,以四时命名。例如《秋闺怨》:“井桐双照新妆冷。冷妆新照双桐井。羞对井花愁。愁花井对羞。影孤怜夜永。永夜怜孤影。楼上不宜秋。秋宜不上楼。”前后句之间使用回文,文字功力可谓炉火纯青,登峰造极。

  对于汉字,熟练书写只是了解它的初步门径,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籍中,因汉字本身产生的故事绝不仅止于此,在这些记载中,我们能够看到传统文化的深度与厚度。

  (宋瞳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大悲咒原文

  • 大悲咒注音

  • 大悲咒解释

版权所有:大悲咒功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