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咒功德网

罗隐《筹笔驿》阅读答案及赏析

发布时间:2023-03-04 06:08:50作者:大悲咒功德网
罗隐《筹笔驿》阅读答案及赏析 筹笔驿怀古
罗隐
抛却南阳为主忧,北征东讨尽良筹。
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
千里山河轻孺子,两朝冠盖恨谯周。
惟余岩下多情水,犹解年年傍驿流。
【注】①筹笔驿:驿站名,位于今四川省广元市朝天区军师村,因诸葛亮多次在此驻军筹划军事而得名。②罗隐,唐代诗人。应进士试屡试不中,史称“十上不第”,一生不得志。③谯周,三国时蜀国大臣,在邓艾逼近成都时,力排众议,劝蜀后主刘禅投降。
1、前两联概括了诸葛亮生前的那些事迹?对全诗情感的抒发起了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内容分析。

(5分)
2、后两联用什么手法表现情感?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①事迹:走出南阳辅佐刘备,北伐运筹帷幄,赤壁之战借助天时地利大捷,时运不济事业受挫。②作用:这些史实中寄寓了诗人对诸葛亮忠智的赞扬,对其命运的感慨,奠定了全词的情感基调。
2、①用衬托、拟人等手法表现情感。②用昏君庸臣葬送大好河山徒留遗恨衬托诸葛亮的忠诚与功绩,寄托对他的怀念之情。用拟人手法写檐下流水,借景抒情,原本无情的流水也变得如此多情,日日夜夜傍驿流着,仿佛在怀念诸葛亮,更何况人。③这样写把抽象的情感写的具体形象,委婉深沉,耐人寻味。


赏析:
罗隐(833—909),字昭谏,新登(今浙江新登)人。咸通元年至京师,应进士试,历七年不第。咸通八年乃自编所作为《谗书》,益为统治阶级所憎恶,所以罗衮赠诗说:“谗书虽胜一句休”。黄巢起义后,避乱归乡。晚年依吴越王钱戮,任钱塘令、谏议大夫等职。

筹笔驿,在今四川广元县北,相传诸葛亮出兵攻魏,在这里筹划军事。
一开头就联系诸葛亮,再联系筹笔驿作出高度的总括 :“抛掷南阳为主忧,北征东讨尽良筹 。”诸葛亮因刘备三顾茅庐去请他,他抛弃了在南阳的隐居生活,为主公刘备分忧,出来辅佐刘备建功立业。北征东讨的运筹帷幄,他的计谋都是好的。这里主要是北征,筹笔驿是为伐魏运筹,是北征;东征是陪衬,不是指打东吴。刘备去打东吴,诸葛亮是反对的,他没有东讨。这里实际上是“南征北伐”,不说“南征北伐”而说“北征东讨 ”,因为上句已用了“南”字,为避开重复,所以这样说。
  二联“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 。”时来句当战赤壁之战,当时孙权、刘备两家的兵力,联合起来也不能与曹操大军相比。只是倚靠了长江之险,曹操北方的军队不习水战。又靠了东风,好用火攻来烧毁曹军的战船取胜,这是利用天时地理来获胜,所以说“天地皆同力”。时运不济,象李商隐诗里说的:“关张无命欲何如?”关羽、张飞都早死了,不能帮助诸葛亮北伐,英雄也不由自主。
三联 :“千里山河轻孺子,两朝冠剑恨谯周 。”诸葛亮死后,魏将邓艾率军攻蜀,谯周劝后主投降。后主听了他的话投降了。蜀国千里山河 ,孺子阿斗轻轻地断送了。两朝冠剑:指在刘备和后主两朝的文臣武将 ,主要是指诸葛亮,他既管政事,又管军事,是两朝冠剑。他如有知,一定是恨谯周的。
末联归结到筹笔驿 :“唯余岩下多情水,犹解年年傍驿流 。”在驿亭的岩下水,还在傍驿流着,好像在怀念诸葛亮。

机遇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它像凤毛麟角,希罕至及,三国时期的周瑜就曾慨叹过:万事具备,只欠东风。
  《筹笔驿》诗中的两句“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 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机不可失,时不在来。万事都皆求一个,天时地利人和,若不能慧眼识辨,它就会瞬间消失。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大悲咒原文

  • 大悲咒注音

  • 大悲咒解释

版权所有:大悲咒功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