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咒功德网

第六卷 光赞般若波罗蜜经全文

发布时间:2019-05-30 09:55:06作者:大悲咒功德网

第六卷 光赞般若波罗蜜经

第六卷 光赞般若波罗蜜经

幻品第十之下

须菩提白佛言:“何所菩萨摩诃萨善师,说般若波罗蜜,有所拥护,闻之不恐不怖,不懅不畏?”

“于是,须菩提,菩萨摩诃萨善师,为其说法,不论色不常,色亦不可得,亦无所著,以是德本,不以劝助令立声闻、辟支佛地,唯学萨芸若慧,是菩萨摩诃萨善师。色、痛痒、思想、生死、识不说无常,亦不可得,亦无所著,以是德本,不用劝助令立声闻、辟支佛地,常建立之萨芸若慧。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善师者,为说经法,不论色苦,色不可得,亦无所著;痛痒、思想、生死、识不可得,亦无所著;色我所、非我所,痛痒、思想、生死、识我所、非我所,不可得,亦无所著;又为说法论色空无相无愿不可得,亦无所著;痛痒、思想、生死、识空无相无愿不可得,亦无所著;眼、耳、鼻、舌、身、意不可得,亦无所著;色、声、香、味、细滑、法及十八种、我所、非我所不可得,亦无所著。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善师者,为其说法,论色寂寞虚无,不可得,亦无所著,痛痒、思想、生死、识寂寞空无,不可得,亦无所著。以是德本,不用劝助于声闻、辟支佛地,常以劝助萨芸若慧,是谓须菩提菩萨摩诃萨善师。又复讲说,眼寂寞虚无,不可得,亦无所著;耳、鼻、舌、身、意寂寞虚无,不可得,亦无所著;色、声、香、味、细滑、法寂寞虚无,不可得,亦无所著;眼之所习因缘痛痒说法无常,眼色识、耳声识、鼻香识、舌味识、身细滑识、意法识所习因缘痛痒之乐说无常法,寂寞虚无,不可得,亦无所著。以此德本,不用劝助于声闻、辟支佛地,常以建立萨芸若慧,是菩萨摩诃萨善师。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善师,为人说法,不论无常,四意止、四意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意、八由行其所行者,无苦无我为空,空、无相、无愿,寂寞虚无,虽说此法,不可得,亦无所著。以此德本,不用劝助于声闻、辟支佛地,常以建立萨芸若慧,是菩萨摩诃萨善师。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善师,为人说法,十种力、四无所畏、四分别辩、十八不共诸佛之法,不论无常、苦、空、非身,空、无相、无愿,寂寞虚无而不可得,亦无所著,是菩萨摩诃萨善师。以此德本,不用劝助于声闻事、辟支佛地,常以建立萨芸然慧,是菩萨摩诃萨善师。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善师者,为人讲法,现说色无常,苦空非身;痛痒、思想、生死、识无常,苦空非身;现说眼、耳、鼻、舌、身、意无常,苦空非身;色、声、香、味、细滑、法无常,苦空非身;眼色识、耳声识、鼻香识、舌味识、身细滑识、意法识无常,苦空非身;现说无明无常,苦空非身;行、识、名色、六入、所更、痛、爱、受、有、生、老病死无常,苦空非身;色我所、非我所寂寞虚无,痛痒、思想、生死、识我所、非我所,空、无相、无愿,寂寞虚无。虽说此法以开化人,而无所得,亦无所著。以此德本,不用劝助于声闻事、辟支佛地,常以建立萨芸若慧,是菩萨摩诃萨善师。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为人说经法,现论四意止、四意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意、八由行,无常,苦空非身,空、无相、无愿,是我所、非我所,寂寞虚无。以此德本,不用劝助于声闻事、辟支佛地,常以建立萨芸若慧,是菩萨摩诃萨善师。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为人说法,现论十种力、四无所畏、四分别辩、十八不共诸佛之法,色无常,苦空非身,痛痒、思想、生死、识无常,苦空非身,我所、非我所,空、无相、无愿,寂寞虚无。以此功德本,不用劝助于声闻、辟支佛地,常以建立萨芸若慧,是菩萨摩诃萨善师。”

于是,须菩提白佛言:“何谓菩萨摩诃萨于般若波罗蜜无沤和拘舍罗,亲近恶师而闻说此般若波罗蜜,或恐或怖而心畏懅?”

世尊告须菩提曰:“是菩萨摩诃萨离萨芸若行,而不亲近般若波罗蜜。假使遇此般若波罗蜜,而心著念禅波罗蜜、惟逮波罗蜜、羼波罗蜜、尸波罗蜜,以檀波罗蜜逮得所施,而以念著檀波罗蜜,是菩萨摩诃萨恶师。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离萨芸若而不思惟,念著内色而想为空,谓色无有自然,念之为空;痛痒、思想、生死、识念著内空,而谓识无有自然,想念于空;又得内色无有自然,想著于空,已想著空谓有所得;念眼内空自然无有,自然为空,又睹得空想念逮致,是菩萨摩诃萨恶师。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离于萨芸若,亦不肯于诸通慧,而反于内念色为空,色无所有,念著思惟色自然空,痛痒、思想、生死、识念于内空志于识想,而无所有念自然空,而于内空得内外空,至无所有自然之空,有所获致想念所得;念眼内空,至无所有自然为空,念逮于空想有所得;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念于内空思惟著想,于无所有自然得空,是菩萨摩诃萨恶师。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思四意止而得四意止,即自念著而获于斯;四意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意、八由行得三十七品,即自念著而获于斯,是菩萨摩诃萨恶师。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行十种力、四无所畏、四分别辩、十八不共诸佛之法,自谓逮得诸佛之法,已有望想,离萨芸若心所当惟念,是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无沤和拘舍罗,闻说般若波罗蜜,或恐或怖而心怀懅。”

于是,须菩提白佛言:“唯天中天,云何菩萨摩诃萨而为恶师之所摄录,随恶师教,闻说般若波罗蜜,或恐或怖而心怀懅?”

佛告须菩提:“于是,须菩提,菩萨摩诃萨恶师,制止行者令不得学般若波罗蜜、禅波罗蜜、惟逮波罗蜜、羼波罗蜜、尸波罗蜜、檀波罗蜜,而反教之不当教此六波罗蜜,是非怛萨阿竭阿罗诃三耶三佛所说,人所合祸横作此经不当听,是不当受持讽诵读,已不当思惟为他人说,是菩萨摩诃萨恶师。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恶师者,而不肯为分别觉事,不令观见魔之瑕秽,于是弊魔波旬化作佛像,而即往诣菩萨摩诃萨所而抑制之,令不修学六波罗蜜,言:‘善男子,用为学此般若波罗蜜?用为学此禅波罗蜜、惟逮波罗蜜、羼波罗蜜、尸波罗蜜、檀波罗蜜?何为奉行?’当知是菩萨摩诃萨恶师。

“复次,须菩提,于时弊魔化作佛像,为菩萨摩诃萨说声闻、辟支佛经,而为讲论当捐施与,为分别解谊理所趣,敷演美辞,令离菩萨摩诃萨大乘之法,堕于声闻、辟支佛地,当知是菩萨摩诃萨恶师。

“复次,须菩提,于是弊魔化作佛像,往诣菩萨摩诃萨所,而谓之言:‘唯善男子,今仁所学非为道心,非阿惟越致。卿之所学,终不逮阿耨多罗三耶三菩阿惟三佛。’如是色像魔之罪缘,不能观察,亦不觉了知,是菩萨摩诃萨恶师。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为精进行,于时弊魔化作佛像,往诣菩萨摩诃萨所,而谓之言:‘善男子,知眼则为空,便是吾许,亦是我身;耳、鼻、舌、身、意则亦为空,便是吾许,亦是我身;为说经法,色则为空,色是吾许,亦是我身;痛痒、思想、生死、识是吾许,亦是我身;色、声、香、味、细滑、法是吾许,亦是我身;眼所习者因缘痛痒,计则为空,谓是吾许,亦是我身;耳、鼻、舌、身、意,所习因缘痛痒之乐十八种,计则为空,谓是吾身许,亦是我身;檀波罗蜜、尸波罗蜜、羼波罗蜜、惟逮波罗蜜、禅波罗蜜、般若波罗蜜,计则为空,谓是吾许,亦是我身;四意止、四意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意、八由行,计则为空,谓是吾许,亦是我身;十种力、四无所畏、四分别辩、十八不共诸佛之法,计则为空,谓是吾许,亦是我身。用此求慕阿耨多罗三耶三菩阿惟三佛乎!’其不分别如是色像魔之所兴,所分别说,亦不觉了,如是菩萨摩诃萨恶师。

“复次,须菩提,弊魔复变化作佛像,往诣菩萨摩诃萨所言:‘善男子,东方诸佛世尊及诸菩萨、声闻、辟支佛,亦无诸佛、声闻、辟支佛及与十方世界。’其如是辈兴魔事者,不能分别,亦不识知,不能觉了,当知是菩萨摩诃萨恶师。弊魔波旬复化作声闻像,往诣菩萨摩诃萨所,而谓之言:‘此辈往古皆学精进萨芸若慧,思惟空事,亦复修学声闻、辟支佛事,思惟分别而见教授。’不为分别如是魔事,当知是菩萨摩诃萨为恶师。

“复次,须菩提,弊魔波旬化作和尚形体被服,往诣菩萨摩诃萨所:‘为菩萨行空寂,志于精进萨芸若慧思空寂寞,色、痛痒、思想、生死、识为空寂寞,眼、耳、鼻、舌、身、意亦空寂寞,十八种、十二因缘、四意止、四意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意、八由行亦复寂寞,十种力、四无所畏、四分别辩、十八不共诸佛之法亦复寂寞。’空、无相、无愿而为教授,‘善男子,觉了是法在声闻地,何所造求?不如于是自求灭度,用阿耨多罗三耶三菩阿惟三佛乎!’当知是菩萨摩诃萨恶师。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恶师者,弊魔波旬化作父母形像,往诣菩萨摩诃萨所,而谓之言:‘此善男子已得证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而精进行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阿惟三佛,乃往古世不可计会无央数劫,周旋生死布施手足而修精进。’不为分别,如是色像无所益谊,当知是菩萨摩诃萨恶师。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以是比像观其恶师,已逮见者,以得见者,而远离之。为分别说苦、空、无常、非身、无相、无愿则为寂寞,为其分别颠倒之事有所思惟;四意止、四意断、神、足、根、力、觉意、由行亦无所得,十种力、四无所畏、四分别辩、十八不共诸佛之法不为解说,如是之法魔所兴事而不分别,当知是菩萨摩诃萨恶师。是菩萨摩诃萨所以恶师,有十二缘常当弃之,何况其余!”

摩诃萨品第十一

于是,贤者须菩提白佛言:“唯然!天中天!何故号菩萨之证?何所趣乎?”

佛告须菩提:“无谊之句为菩萨号。所以者何?其菩萨者,无有句迹无有吾我,故曰无句谊为菩萨号。

“譬如,须菩提,飞鸟飞虚空中无有足迹;如是,须菩提,欲求菩萨无有句谊。

“譬如梦中无足迹,如是,须菩提,欲求菩萨句谊而无所取。

“譬如幻变、野马、呼、响、现影,如来之化无有足迹;如是,须菩提,欲求菩萨无有句谊。

“譬如,须菩提,其无本者无有足迹,又察法界则亦无本,其法法者亦复寂然无有足迹,如是菩萨无有句谊。

“譬如本际无有句谊,须菩提,菩萨者无有句谊。

“譬如幻师所化作人彼无足迹,化人无色、痛痒、思想、生死、识;如是,须菩提,菩萨行般若波罗蜜,为菩萨者无有句谊。

“譬如幻士无有眼,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心无迹,色、声、香、味、细滑、法亦复如是,无有菩萨之句谊也。

“譬如,须菩提,欲求内空无有行迹,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察其菩萨无有句谊。我所、非我所、苦乐善恶、若有所有自然空,其所行者无有行迹,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不能逮得菩萨句谊。

“譬如幻士,化现四意止、四意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意、八由行、十种力、四无所畏、四分别辩、十八不共诸佛之法无有足迹;如是,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无有菩萨之句谊也。


“譬如怛萨阿竭阿罗诃三耶三佛所现色像无有足迹,如是,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则无有菩萨句谊。

“譬如,须菩提,怛萨阿竭阿罗诃三耶三佛无有内空之足迹也;如是,须菩提,无菩萨句谊也。

“譬如,须菩提,我所、非我所、苦乐善恶及其所有自然空者无有足迹;如是,须菩提,菩萨摩诃萨无有菩萨之句谊也。

“譬如,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无菩萨句谊。

“譬如,须菩提,怛萨阿竭无四意止、四意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意、八由行、十种力、四无所畏、四分别辩、十八不共诸佛之法;如是,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如是无有菩萨之句谊也。

“譬如,须菩提,无为之界,其无为界无有足迹,有为界,有为界无有足迹;如是,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亦复如是,无菩萨之句谊也。

“譬如,须菩提,无所生者无有足迹,如是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亦复如是,无有菩萨之句谊也。

“譬如所灭者无有足迹,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亦复如是,无有菩萨之句谊也。亦无有行,无所作者,无有足迹,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亦复如是,无有菩萨之句谊也。

“譬如不可得者,无有尘劳,无有瞋恨,无有足迹;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亦复如是,无有菩萨之句谊也。

“譬如无所起者,不有处所,无有足迹;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亦复如是,无有菩萨之句谊也。

“譬如无有诤讼,不为瞋恨,无有足迹;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亦复如是,无有菩萨之句谊也。”

须菩提白佛言:“何谓无有色而无所起无有足迹?”

佛言:“色无所起,痛痒、思想、生死、识无所起则无足迹;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亦复如是,无有菩萨之句谊也。

“譬如色者,无有尘劳亦无瞋恨,无有足迹,痛痒、思想、生死、识,无有尘劳亦无瞋恨,无有足迹;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亦复如是,无有菩萨之句谊也。

“譬如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细滑、法诸种衰入,本无所趣无有足迹;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亦复如是,无有菩萨之句谊也。

“譬如四大六衰之入,无有尘劳、瞋恨,亦无足迹;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亦复如是,无有菩萨之句谊也。

“譬如四意止、四意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意、八由行无有足迹;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亦复如是,无有菩萨之句谊也。

“譬如十种力、四无所畏、四分别辩、十八不共诸佛之法无有足迹;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亦复如是,无有菩萨之句谊也。

“譬如四意止,自然究竟无有能为致清净者;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亦复如是,无有菩萨之句谊也。

“譬如四意止、四意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意、八由行,自然究竟无有能为致清净者;菩萨行般若波罗蜜亦复如是,无有菩萨之句谊也。

“譬如十种力、四无所畏、四分别辩、十八不共诸佛之法,自然究竟无有能为致清净者;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亦复如是,无有菩萨之句谊也。

“譬如身清净者则无所有,其吾我者虚无有实;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亦复如是,无有菩萨之句谊也。

“譬如无知无见则为清净无有足迹,用无知无见虚无无有;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亦复如是,无有菩萨之句谊也。

“譬如日之宫殿在于虚空,照于众冥无有足迹;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亦复如是,无有菩萨之句谊也。

“譬如火起劫烧坏时天地灰尽,一切万物悉无遗余,不知足迹之所趣;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亦复如是,无有菩萨之句谊也。

“譬如怛萨阿竭阿罗诃三耶三佛遵于戒法无有毁禁;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亦复如是,无有菩萨之句谊也。

“譬如怛萨阿竭阿罗诃三耶三佛有三昧定志无愦乱;菩萨行般若波罗蜜亦复如是,无有菩萨之句谊也。

“譬如怛萨阿竭志妙智慧,无有邪知之足迹;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亦复如是,无有菩萨之句谊也。

“譬如怛萨阿竭而得解脱,无有不脱之足迹;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亦复如是,无有菩萨之句谊也。

“譬如怛萨阿竭度知见慧,无有不度知见慧之足迹;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亦复如是,无有菩萨之句谊也。

“譬如怛萨阿竭之光明,日月光明俱无足迹;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亦复如是,无有菩萨之句谊也。

“譬如四大天王、忉利天、盐天、兜率天所有光明无有足迹;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亦复如是,无有菩萨之句谊也。

“譬如尼摩罗天、波罗尼蜜天及于魔界光明,与怛萨阿竭光明俱无足迹;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亦复如是,无有菩萨之句谊也。

“譬如梵天、梵迦夷天、梵具天、梵天、有光天、少光天、无量光天、光阴天、清净天、少净天、无量净天、难及净天、善见天、所见善天、于是见天、一善天所有光明,如来光明复无足迹;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亦复如是,无有菩萨之句谊也。

“所以者何?须菩提,其为道心及菩萨者,其为菩萨之句谊号,于一切法无顺不顺,无应不应,无有不有,无色不见,亦无所取,则为一相谓无有相。菩萨摩诃萨于一切法而无所著,学当作是学。菩萨摩诃萨于一切法,不当觉知一切法谊。”

须菩提白佛言:“唯天中天,何谓一切法?何谓菩萨摩诃萨于一切法而无所著而当学者?云何菩萨摩诃萨不当觉了于诸法义?”

佛告须菩提:“所谓一切法者,谓诸善事、若不善事,所可分别世间事、度世事,所有诸漏、无有诸漏,有为、无为,其有怨敌、无有怨敌,是谓须菩提为一切法。菩萨摩诃萨于是诸法不当有著,因当学矣,是为菩萨摩诃萨解一切法而无觉知。”

须菩提白佛言:“唯天中天,何所善法在世间者乎?”

佛告须菩提:“其善法者处于世间,谓孝顺父母,奉事沙门、梵志,尊敬长老,布施功德,遵修经戒,劝念功德,有所修治善权方便世间所行十善之本,所谓定想、腐败之想、猥秽之想、烂坏之想、啖食之想、愦乱之想、无住之想、烧炙之想,而作此观,四禅、四等、四无色定、念佛、念法及圣众、念于禁戒、念于布施、念于天上、念于寂然安般守意志在于身、念老病死。是谓,须菩提,世间善法。

“何谓世间不善之法?杀生、盗窃、邪淫、妄言、两舌、恶口、绮语、贪嫉、邪见十恶之事,是谓世间不善之法。

“何谓不分别法?不能分别身之所行,不能分别口之所言,不能分别心之所念,不能分别四大之本,不能分别五根之源所,不能分别六衰所在,不能分别色阴之事、诸种、诸入,不能分别善恶所归,是谓不分别法。

“彼谓世间之法,五阴之事及十二入、十八诸种、十善之事,四禅、四等心、四无色定,是谓世间善法之事。

“彼则何谓度世之法?四意止、四意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意、八由行及三脱门空、无相、无愿,无他特异及差别者,谓根异根及诸别根,所念所行三昧,无念所行志趣三昧,无念无行三昧,以慧解脱,其心安详,所念随顺八解脱门。

“何等为八?见诸色色,是为第一脱门;内无色想而外见色,虽处于空而不解脱,则不能越一切诸想,是为第二脱门;得于众想在于根本,无有若干众多之念,是为第三脱门;行于无量虚空,虚空成就,是为第四脱门;悉得越度一切虚空,虚空之智,在于无量识慧之行而为成就,是为第五脱门;皆得越度无量慧智之天,而处无有不量,无量之慧成就成行,是为第六脱门;而悉越度一切不用无量之慧,在于有想成就之行,是为第七脱门;而悉越度一切有想无想,悉蠲诸想,安寂然行,是为第八脱门。而不复禅,亦不学定,渐渐进前入于三昧。

“何谓渐前入三昧乎?寂然于欲,蠲除众恶不善之法,有想有行寂寞得安,行第一禅;除于想念,无想无念,其内安详寂然得安,行第二禅;常行安隐无有瑕,所造立行不违圣贤而欢喜安,行第三禅;断苦除安,前所曾更意安意患诸可不可悉以灭尽,无苦无安其志寂然志于清净,行第四禅。应时悉度一切色想,除所集众想之念,无复若干诸想之思,在于无量虚空之慧具足之行,悉度一切诸虚空之慧;在于无量识慧具足之行,悉度一切无量识慧之行;在于无有无量不用慧具足之行,悉度一切无量不用慧已;在于有想无想无量之处具足之行,悉度一切有想无想无量行已;已蠲诸想成寂灭行,度于我所、非我所,无苦无乐,一切所更苦习尽道,四意止、四意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意、八由行,至无所有自然之空、怛萨阿竭十力、四无所畏、四分别辩、十八不共诸佛之法。

“何谓为法诸漏未尽?五阴诸事、十二诸入、十八诸种、十二因缘、四禅、四等心、四无色定,是谓诸漏不尽法。

“何谓无漏之法?谓四意止、四意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意、八由行、十种力、四无所畏、四分别辩、十八不共诸佛之法,是谓无漏之法。

“何谓有为之法?欲界、色界、无色界,及其余事不能分别,不尽其源诸法之本。此复何谓?四意止、四意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意、八由行、十种力、四无所畏、四分别辩、十八不共诸佛之法,是谓有为之法。

“何谓无为之法?其法不起不灭,亦无所作,亦无所住,无有异义,淫怒痴尽则为无本,其无本者则无异法,其于法界于寂然,其审本际,是谓无为之法。

“何谓怨敌之法?四禅、四等心、四无色定,是谓怨敌之法。

“何谓无怨敌法?四意止、四意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意、八由行、十种力、四无所畏、四分别辩、十八不共诸佛之法,是谓无怨敌法。彼时菩萨于己身想空无所著之法,了无所著而不可动,于一切法所向法门而无有二,悉不觉了一切诸法,由不动摇。”

须菩提白佛言:“云何,天中天,何因名菩萨为摩诃萨乎?何故正号摩诃萨?”

佛告须菩提:“摩诃萨者,除诸积聚得至究竟,而为最尊有所成就,以故名曰摩诃萨。”

须菩提白佛言:“唯天中天,所谓摩诃萨者,离于积聚而得究竟,其于菩萨摩诃萨,而为最尊有所成就。”

佛告须菩提:“摩诃萨者,诸所积聚为种姓者,八等之人,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辟支佛、初发意、菩萨至阿惟越致地住者。其摩诃萨者,于是积聚究竟之中,为菩萨行,于中最尊有所成就。菩萨摩诃萨游处其中,心如金刚有所兴发。其摩诃萨于诸积聚究竟之中,而为最尊有所成就,是则名曰为摩诃萨。”

须菩提白佛言:“唯天中天,何谓心如金刚?”

世尊告须菩提:“菩萨摩诃萨发心如是,在于生死无有限量,被僧那铠,一切所有舍而不舍:‘吾当等心于此一切众生之类发平等志,一切众生当以三乘而般泥曰,灭度一切众生类已,亦无有人般泥曰者。吾当觉了一切诸法而无所起,而当亲近萨芸若慧,心常存在六波罗蜜行,悉当普学在所归慧,学当具足,当分别觉一乘之法,又当晓了不可计从所入音声,学此诸法。’是为菩萨摩诃萨发金刚心。菩萨摩诃萨所住之处而得究竟,而为最尊有所成就,彼无颠倒,亦无所得。

“复次,须菩提,菩萨发心如是:‘其有众生,在于地狱、饿鬼、畜生勤苦毒痛考掠之处,吾为此类,忍勤苦患令得安隐。’彼菩萨摩诃萨当发此心:‘吾身为一一人故,在于地狱受勤苦痛考掠之毒,百千亿垓诸劫之数不以为剧,当令彼人至于无余泥洹之界而得灭度。以是方便,一一人故众生之类,更若干苦终不休息,各令人人至于无余泥洹之界而得灭度,然后吾身能为他故植众德本,于亿千劫,逮得阿耨多罗三耶三菩阿惟三佛。’是为,须菩提,菩萨摩诃萨发金刚心。其摩诃萨所住之处,于诸积聚而得究竟,而为最尊有所成就。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常当修建微妙之心,当以此心令诸众生得至尊处。彼菩萨摩诃萨所谓微妙心者,从初发意,未曾起生淫欲之心,亦复不起瞋恚之心,亦复不生愚痴之心,心无所起,不发声闻、辟支佛心。是为,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修建微妙之心,令诸众生而为最尊,有所成就亦无所念。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常当建心令不动摇,彼菩萨摩诃萨心不动已,所思惟萨芸若心亦不念,是为菩萨摩诃萨心不动摇。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志在一切众生之类,欲令获安,菩萨摩诃萨于众生建立安已,欲诸群萌不舍三乘,亦无所念无所轻慢。是为,须菩提,菩萨摩诃萨建立安心于诸众生。是为,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令诸众生至于最尊有所成就。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当爱于法、喜法、乐法精进为行。彼何谓爱法?若于诸法而无所畏,无所破坏,是谓爱法。何谓喜法?志乐经典不离所乐,是谓喜法。彼何谓乐法?思惟于法多所分别而令广闻,是谓乐法。是为,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谓摩诃萨,于诸积聚而为究竟,而为最尊有所成就,无有颠倒亦无所得。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住于内空,住于外空,住内外空,亦无内外至无所有自然之空,谓摩诃萨,于诸积聚而得究竟,而为最尊有所成就,无所颠倒亦无所得。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住四意止、四意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意、八由行、十种力、四无所畏、四分别辩、十八不共诸佛之法,住于此法,谓摩诃萨,于诸积聚逮得究竟,而为最尊而所成就,不为颠倒亦无所得。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建立住金刚三昧,越度过于无量空慧、无量识慧、无量不用慧、无量有想无想,至于虚空无为无色戒定慧解脱知见品三昧之定,住度三昧,谓摩诃萨,于诸积聚逮得究竟,而为最尊有所成就,不在颠倒。”

佛言:“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住于法已,在于积聚逮得究竟,而为最尊所成就故,谓摩诃萨为摩诃萨。”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大悲咒原文

  • 大悲咒注音

  • 大悲咒解释

版权所有:大悲咒功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