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入
从真理的角度上来说,佛陀是真理的化身。
从众生的角度上来说,佛陀是应众生所感而乘如实之道来教化众生示现于印度的应身佛。从真理上来说,佛陀的法身不灭。真理无生灭,真理实相是佛陀的法身,真理是实相的表达,实相即真理的本质。
从众生能觉悟的可能性上来说,众生有觉性,即佛性。
从宇宙的真相上来说,有情的众生世界和无情的器世界皆不离法性,法性是宇宙的实相。佛性狭义上指众生的佛性,广义上包括涵盖有情无情的实相,故说一真法界、真如空性,故此广义上佛性又指法性。而报身佛则指彻证宇宙实相法身的佛陀大智大慧的圆满境界,由此圆满境界能起无边妙用,化现十方(化身),度无边众生。度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可度,因从究竟上皆不离真如空性,虽不离真如空性,迷悟之差,却又生死轮回或涅槃解脱。洞明实相,悲心无尽,救度众生,即念念不离真如空性,故妙用悲心,却又无我、人、众生、寿者诸相可得,毕竟如实如是!
佛陀的正法没有国界、种族、阶级、肤色的差别,它是宇宙的真实教育,平等的施与众生甘露。谁实践了佛陀的正法,谁就得到了解脱、智慧、慈悲,谁就能如佛陀一般觉悟、清凉!
戒律跟慈悲是圆融的,因为戒律是保护人不干坏事;慈悲是善意的给人快乐,同情人的难处施以帮助。戒律不是压制,慈悲也不是放纵别人干坏事,怎么会冲突呢?佛法是为了让众生的生命质量过得更好,出发点永远是善意的。如果明白这一点,就自然能领会戒律与慈悲的圆融了!
《蕴护经》【注1】摘录
愿我对威卢跋有慈爱,愿我对伊拉跋有慈爱,愿我对刹标子有慈爱,愿我对黑瞿昙有慈爱。
愿我对无足众生有慈爱,愿我对两足众生有慈爱,愿我对四足众生有慈爱,愿我对多足众生有慈爱。
愿无足众生不伤害我,愿两足众生不伤害我,愿四足众生不伤害我,愿多足众生不伤害我。
愿一切有情,一切息生,一切生物都毫无遗漏地遇见幸运的事。愿他们不会遭遇邪恶的事。
佛无量、法无量、僧无量,一切爬行众生却有限量:蛇、蝎、蜈蚣、蜘蛛、蜥蜴、老鼠。
我做了护卫,我做了保护。愿那些(有害的)众生离开。我礼敬世尊,我礼敬七位正等觉者。安住于慈爱的比丘,喜乐于佛陀的教法,他将会证悟善之境,诸行止息寂乐之境。在众怨恨者中他友善,在众凶暴者中他平静,在众执著者中他无著,我称他为“圣者”。
注1:蕴护经(明法比丘译)
彼当时,某比丘被蛇咬死。诸比丘以此事禀告世尊,(世尊说):“诸比丘!该比丘未以慈心充满四种蛇王族。诸比丘!若该比丘以慈心充满四种蛇王族者,诸比丘!该比丘将不被蛇咬死。什么是四种蛇王族呢?毗楼罗蛇王族、伊罗漫蛇王族、舍婆子蛇王族、黑瞿昙蛇王族。诸比丘!该比丘并未以慈心充满此四种蛇王族。诸比丘!该比丘若以慈心充满此四种蛇王族,比丘不会被蛇咬死。
诸比丘!我允准以慈心充满此四种蛇王族,并允准诵自护.自卫的诵文。诸比丘!应如是念诵:我爱毗楼罗,我爱伊罗漫,我爱舍婆子,我爱黑瞿昙。我爱无足的,我爱二足的,我爱四足的,我爱多足的。无足的勿伤我,二足的勿伤我,四足的勿伤我,多足的勿伤我。愿一切众生,一切有气息者,一切有情,皆遇吉祥,少恶不来。佛无量,法无量,僧无量,爬虫类有量:蛇、蝎、蜈蚣、蜘蛛、蜥蜴、鼠。我已自护,我已念诵护文。请众生退去!我归命世尊,归命七位正等正觉者。
诸比丘!(被蛇咬伤时)我允准将血放出。”
别让嗔恨征服你,别嗔恨那些嗔恨的人。无嗔无害常住于圣者(心中),嗔恨像石头般击溃邪恶的人。
——帝释天王《相应部》
怨恨止息,在这世上,恨绝不能止恨,唯有无恨(慈爱)方能止恨,这是永恒的真理。
——《法句经》偈5
“他辱骂我,打我,击败我,掠夺我。”若人不怀是心,怨恨自然止息。
——《法句经》偈4
慈爱经
这是想要证得彻悟寂静涅槃、善于有益修行的人应该做的事:他必须有能力、正直、非常正直、易受教、柔软、不自大、知足、易护持、少事务、生活简朴、诸根寂静、拥有成熟的智慧、不无礼、不贪着在家众。只要是智者会指责的事,他连最微小的过错也不犯。且让他如此思维:“愿一切众生快乐、平安,愿他们内心快乐。无论是任何存在的众生,会颤抖的和不会颤抖的皆毫无遗漏,长的或大的或中等的,短的或小的或粗圆的,见到的或没见到的,住在远方的或近处的,已生的或还寻求再生的——愿一切众生快乐!”且让人不欺骗别人,也不在任何地方轻视别人。且让他们不会以嗔怒与厌恶来互相希望对方痛苦,正如母亲会牺牲自己的生命来保护他的独生子,且对一切众生培育无量的爱心。且让他把无量的爱心散播到整个世界,上方、下方与周围,无障碍、无仇敌、无怨敌,站立、行走、坐着或躺卧,只要不昏沉,且让他培育此念。这就是他们在此所说的梵住。不执持邪见,拥有戒行,具足智见,及已经去除对欲乐的贪爱之后,他肯定不会再投胎。
修持《慈爱经》的利益
佛陀在《慈爱利益经》里说:“诸比丘,如果修行、培育、多做慈心解脱,把它作为车乘,作为依处,稳固地建立它、巩固它,善于精勤于它,便可预期十一种利益。是哪十一种?他快乐地睡眠,他快乐地醒来,他不会梦见恶梦,人类喜爱他,非人喜爱他,诸神保护他,火、毒与武器都不能伤到他,他的心迅速地得定,他的面容光彩明亮,他毫不迷惑地逝世,如果没有证悟高超的(涅槃),他会投生到梵天界。”
死生只不过是聚散的假相,当强调了这种聚散的重要分别时,死生就是恐惧忧戚的概念了。死生是聚散之假相,聚散是因缘之必然,众生妄执死生之可怖,在于认聚散的假相为“我”的真实。“我”是聚散幻形,不了生死之假名者,枉受生死倒悬之苦。倒悬之苦,在于认假成真,忘失本质无我可得,颠倒烦恼皆因无法透破假相幻梦矣!若全然放下“我”与“我所”的颠倒妄执,则倒悬之苦立解矣!无智无得,本来如此!此岸即是彼岸,回头是岸!
正见明了:一切皆是因缘果,其中没有“我”!
邪见认为:没有什么因果,就是有“我”。
或有的认为有因果,但又认为有“我”;有的认为没有“我”,也没有因缘果。这都是不圆满的,还有邪见在其中。
如果明白了“缘起空性”的甚深道理,那么一切大小乘的经典、佛说的一切法就都能贯通无碍、圆融无碍了!
出世并不是到天上,因为天上也是世间,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天都是不离世间三界;也不是到山里、海中,那更是世间。出世从甚深的道理上讲是指悟彻实相,从浅显的理论上说是指出离世间(欲望世界、物质世界、精神世界)的五欲六尘的贪染。
从次第修行上来说,戒、定、慧三者是一,也可说是三个阶段。
有戒能克服粗重烦恼,有定能克服中度烦恼,有慧能克服微细烦恼,如此才能终究了生死。因为烦恼造成生死轮回,断烦恼即解脱生死出轮回。如果把戒比喻成麦种,那么定就是麦苗,而慧就是麦穗,证果了生死如面粉,可做种种适口的面食,如成道能起无边妙用。有了戒如有麦种,了生死才有基础,没戒则无种,故虽只是初步克服粗重烦恼(杀盗淫妄),但却是首先必须具足的条件;进一步修定能克服中度烦恼(五盖),伏住烦恼,没断烦恼,还不能了生死,但不能说定没用,或不要定,正定是有必要的,邪定才没用,那判断是否是邪定则看是否有正见,是否是以断烦恼持清净戒律为基础,如果是的话,那就是正定,就如麦种长成了麦苗,虽然还不是麦穗,但不能否定它将起的作用;而有了正定还要修慧,闻思之慧不落实于修慧还不能了生死,只是意识分别心的作用,修慧属于观照力,把文字般若转为观照般若,有了观照力,才能省思,才能把正确理论(闻慧)、正确思想认识(思慧)变成实践(修慧)。
但作为修慧的基础——正定(做心灵的主人,不是习惯的奴隶),唯有心灵有力,做得主,修慧才有力量,观照才会有力。
修慧指的是般若观照,这里的慧乃般若,有别于世间的智慧,它乃是透彻缘起性空的正见、正思维所引生,乃是闻思正见的深化观照,除了佛陀的觉悟以外,世间总是陷入不正见中,因为没有大彻大悟的缘故,所以纵使定力再高,因为没有正见、正思维乃至修慧,所以终究不能了生死,只能暂时伏惑。伏惑的时间再长,终究不能断惑,因为没有般若观照,不能洞见实相,觉察无明我执。世间的智慧再高,总是陷在无明我执的假相中,不论是各种思想学派都一样,即使是定力再高,分析再透彻都不能离开无明我执,故此都不能了生死,因为生死的最根本就是无明我执,一切贪嗔痴慢疑不正见、五盖、杀盗淫妄皆由此而生。
(但一开始,修慧的力量不强,还不能马上断烦恼,必须持之以恒,就如刚长出的麦穗还没成熟,还不能磨成面粉,还不是丰收的时节。修慧逐步培养,以观照般若克服微细烦恼无明我执,功夫到家则能证实相,这时流出来的般若智慧乃是证到的真实智慧,非听闻来的粗浅认识可比,非理论上的理解可比,乃是证悟的真性流露,即所谓实相般若,这样一步一步证悟上去,才能终究了生死、成佛果。当然,功夫不到圆满的时候,不能妄想,了解理路,还得老实修行才可能得真实利益!)
最高一乘正见者:此心与诸佛无二无别,只因妄想执著不能证得。
正定者:心空无住,动静一如,无能所内外,世出世间空幻不二,如如不动,不为幻相所惑,妙用无着。
正行者:觉醒、平等,不落业习,妄起不随,任运如如,朗照分明,无住生心,随缘消旧业,不再造新殃,积习消尽,现证圆满。三者不离一心。
凡夫本觉,当下无明不觉照,内被法尘妄念所遮,外被色声香味触所惑,不知内外根尘俱是幻妄。当下真正内外放却,则法尔如是,一真法界现前,无碍无得,与诸佛祖师把手同行矣!然无始业习岂是一朝顿除,纵然见道,也须勤除业习,损之又损,以至无为,方可放心了。
有智无悲者,难免理性偏真;有悲无智者,难免感性情见。悲智双运,以智导悲、悲不离智。虽度生(妙有悲)而无生可度(无我、人、众生、寿者相可得);虽悲心广度而不落情执烦恼,如此方能无碍无得而广度有情;虽广度有情而心无点尘,如月当空,无执无住却光明遍满,普照有情,咸得清凉。月普照无私无执、无为却无不为(大悲平等),而也没为相。然这最上一乘究竟真相一般人却不易了解,出家大丈夫悟此即德高道迈,在家菩萨悟者即世出世无碍,一般人难免有情见情执严重之弊或无情冷酷之偏,若有情执者以智度而可解脱,无情冷酷者以因果悲心之救度免偏,然需具大手眼始能做到。
或,有情执净化而化私情为悲心,再济以空性智而双融无碍;无情冷酷者净化而生智再悟一真而起悲心即无住妙用,如此二者皆可得度而归于中道。如何方便救度则非有耐心方便不可!
经曰: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皆是魔业。
众生皆为诸魔所摄:烦恼魔、五欲魔、五蕴魔、生死魔,故比丘曰怖魔,乃因真发出离心、受持净戒、破惑证真、脱离魔爪,为魔所怖也!
版权所有:大悲咒功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