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咒功德网

中道实相观--九十七年夏季学界精进禅七开示

发布时间:2023-10-18 09:04:12作者:大悲心

  中道实相观--九十七年夏季学界精进禅七开示

  (一)

  经云:「若人静坐一须臾,胜造恒沙七宝塔,宝塔犹须化为尘,一念净心成正觉。」禅七期间,看看自己有没有坐到好香?所谓「好香」,就是坐在这里,只有这一念心,没有时间、空间。这一念心现前了,就成无上正等正觉,就是佛。

  世间一切都是有因有果的。这一念清净心要现前,必须靠平时的修行,必须靠这几天的精进用功;没有精进用功,这念清净心不可能现前。经中说,有前前,才有后后。前前,就是静坐了一天、二天、三天、四天……这是「前前」;最后,才有这念清净心现前的结果,就是「后后」。假使再把时间拉长,前前,就是平时修福修慧,诵经、持咒、忏悔业障……这也是前前;因为有过去方便的前前,才有今天的禅修。所以,任何事情都不是偶然得来的,要有恒心。

  禅修是最实在、最有意义的,如同现在一般人所说的「核心价值」。打坐修行,悟了这念心,就是核心价值!自己受用无穷。如果这念心还没有现前,也不要烦恼、忧愁。开悟也好,不开悟也好;有一支好香也好,没有一支好香也好,通身放下,无挂无碍,继续静坐,也许下一个钟头好香就现前。这就是一种智慧,这就是一种认识。

  在七天当中,心净、心明、心能作主,这就是佛。古人说,禅堂是「选佛场」,就是选这一尊佛,不生不灭的佛。这七天在选佛场静坐,要凭什么来选?必须要有一些资粮,平时就要用功。平时用功,来到禅堂,在七天当中,就与这念清净心相应了。禅堂是选佛场,就等于考状元一样。无论是什么考试,平时就要准备;假使平时没有准备,进了考场才来慢慢练习,学写文章,那已经来不及了。

  所以,修行就是在平时。江西修水县县志记载一个历史公案:黄庭坚二世奉母。黄庭坚是名书法家,与苏东坡齐名,又叫「涪翁」。黄庭坚二十五岁考中了进士,奉派到江西修水县当刺史。

  有一天,黄庭坚作了一个梦,梦到从县衙出来,走到一个山坡,坡上有一间小小的房子,房子前面有张桌子,桌上有个香炉,香炉前面有一碗芹菜面,还有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太太站在香案的后面。黄庭坚看到这碗面,拿起来就吃,而且觉得很好吃,后来忽然就醒了。

  第二天睡午觉时,又作了同样的梦,也是同一个地点,也是那个老太太,也是一碗芹菜面,他觉得奇怪,怎么作同样的梦呢?但是想想,就是一个梦嘛,不必在意!所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都是心里产生出来的一种幻境。第二,有时候我们并没有想过这一些事情,却作了一些古怪的梦,这是我们八识田中的种子。过去的种子,有善、有恶,善恶业的种子现前了,也会作梦。第三种,也会作一种感应梦。我们的心清净了,梦中有时会出现一些感应,告诉我们吉凶祸福。第四种是正信三宝,护法菩萨入梦。第五种,鬼神入梦。黄庭坚这个梦,是八识田中的种子现前。

  到了第三天,又作了这个梦。黄庭坚觉得很奇怪了,这不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了。于是,他循着梦中的方向,去找这条路和房子,结果竟然找到了。再一看,确实有一张桌子、一个香案,香炉还放在上面。但是没有看见芹菜面,老太太也不在。黄庭坚就敲门,门一开,一位老太太出来了,与梦中所见的老太太一模一样。他就问老太太:「老大娘,您摆这张桌子在这里,是不是最近在请客啊?」老太太说:「我没有请客。」「那为何摆张桌子在这里?桌上摆个香炉又是为什么呢?」老太太说,每一年到了这个时候,她都会祭拜女儿。「我女儿临死前说过她忌日都会回来,所以每年一到了她的忌辰,我都要祭拜我的女儿。她喜欢吃素面,尤其是芹菜面,一到这个时候,我都会祭拜她,请她回来吃芹菜面。」黄庭坚一想:「这几天我都是梦到来这里吃芹菜面,难道我就是她女儿?」心里觉得很奇怪。

  黄庭坚再问:「您女儿死了多久?以前是怎样生活?希望您告诉我。」老太太说:「女儿往生二十五年了,以前喜欢持斋念佛、看经,喜欢儒家,喜欢作诗、作文章。她是个孝女,我本来要她嫁人的,她不嫁,她要尽孝,没想到生了一场病就死了。」黄庭坚问:「您女儿有没有留下什么东西呢?」「有啊,一箱子都是书,还有她写作的文稿吧!这箱子从她死后一直到现在,我都没打开过。」黄庭坚继续再问:「箱子还在吗?」「还在啊!」黄庭坚跟着老太太走进房间,看到箱子上锁着一把大铜锁。黄庭坚问:「老大娘,您能把锁打开,让我看一看吗?」老太太回答:「这是女儿自己锁的,我不知道钥匙放在哪里。」

  黄庭坚愈听愈认定自己就是老太太的女儿来转世的。马上把眼睛闭下来,心一定,就看到钥匙在墙缝里。过去墙是泥土造的,泥土相接的地方有很多洞缝,钥匙就在其中一个洞缝里。黄庭坚把钥匙取出,打开箱子,一看,都是佛经、儒书,和老太太女儿自己写的二十多篇文章。黄庭坚看了这些文章,发现其中一篇就是他考进士时写的那篇文章。他马上跪下来,把老太太请回家侍奉。这是黄庭坚「二世奉母」的故事。

  佛法讲三世因果。不论是念书、修福德……都是靠平时的努力,到最后紧要关头,临门一脚,就成功了。打坐也是如此的。假使平时从来没有打坐过,现在坐在这里,腿又酸、又麻、又痛,坐不下去。有些人是开悟了,再来静坐。开悟后静坐,那就是把禅坐当作最大的福报。有些人知道打坐很好,没有开悟一样打坐,坐久了,因缘成熟,契入这念心,也会开悟。禅宗有一位长庆祖师,他没有开悟,就是精进地禅坐,一共坐破了七个蒲团,最后大彻大悟。不但悟,而且成了道。这就是事和理。有的人是先悟后修,有的听不懂这个道理,就是先修后悟。事做到了,自然而然就契悟理,就能成道。

  --------------------------------------------------------------------------------

  (二)

  释迦牟尼佛历经六年苦行,每天只吃一麻一米来维持生命;如此一动也不动地坐了六年还是没有成道,就知道打坐的方法错误,因为修行要调身、调饮食、调睡眠,坐在这里是修心,不是修身。现在社会上有很多人对打坐不了解,坐在这里运气,以为是禅坐。气功和打坐修心完全不一样,大家要了解。假使走错了,南辕北辙,坐一年、十年、一百年、一万年……也没办法成道,最多只是得定而已。定就是不动,像石头压草一样,缺乏智慧。

  佛经里记载,有一个大树仙人打坐入定数万年,鸟雀吃的种子掉在他的肩膀上,发芽成长,最后长成了一棵大树,他还不知道。大家一看,这个仙人不得了!就称他为「大树仙人」。有一天,大树仙人出定了,准备把这棵大树除掉,一看,树上有雀子筑巢生蛋,大树仙人很慈悲,心想:「假使把树除掉了,这蛋就会破掉,雀子也没地方住了。」干脆继续入定。

  过了很久,大树仙人又出定了,一出定,看见皇帝的一百个女儿在林间嬉戏。大树仙人觉得这些公主都很漂亮,如果拥有这些女子,可以说是人生最大的快乐!管他雀子生蛋,就把树拿掉了。他到皇宫对皇帝说:「你知道我是谁吗?」皇帝说:「知道啊,您是大树仙人。」大树仙人说:「我看到你的一百个女儿如花似玉,我希望你统统布施给我、供养我。」皇帝不敢答应,但如果不答应,又怕仙人一怒灭国,于是说:「仙人,您先请回,等到良辰吉时,我再将女儿们送去供养您。」大树仙人离开后,皇帝马上对女儿们宣布:「你们今天被大树仙人看上了,你们愿不愿意去?」公主们看那大树仙人骨瘦如柴、白发苍苍,就像鬼一样!大家都不愿意去。

  最后,年纪最小的公主为了不让皇帝烦恼,答应前去。皇帝便带着小公主前往树林,大树仙人看到只有一位公主前来,生气地问:「是公主们嫌我太老,配不上她们吗?」皇帝害怕地回答:「我问了一百个女儿,只有这位最小的女儿愿意来。」大树仙人就作法持咒,一分钟内,九十九个公主统统变成弯腰驼背的老太太。现在印度有个曲女城,就是纪念这九十九位公主。

  因此,我们除了打坐以外,还要明心见性,要检讨反省,漏尽自己的烦恼。心当中有六个根本烦恼──贪心、瞋心、痴心、慢心、疑心、邪见。我们除了禅坐,还要检讨反省,把这些烦恼化掉。心当中的烦恼,第一个是贪的烦恼。检讨自己贪什么?贪财、贪色、贪睡、贪吃、贪名……看看哪一个烦恼最重,就要专门对治。容易发脾气,就修慈心观。贪色,就修不净观。假使师父讲这些道理,听都听不懂,所谓「道细如毛,心粗如柱」,心当中妄想太多,跟法不相应,就称为「痴」。愚痴,就要修空观,用缘起性空观来对治自己的无明、痴心。

  佛法八万四千法门都是药,每一种药都是用来治我们的病。病好了,药也不需要了,就是所谓的「过河不需船」。我们现在就是要过河,要由此岸到达彼岸。彼岸就是解脱、菩提涅槃、明心见性;此岸,就是生死、烦恼。由生死的此岸,经过烦恼的中流,到达涅槃、菩提的彼岸。

  打坐就是要下这个功夫,一个是定、一个是慧;一个是事、一个是理。佛菩萨的心是觉悟的心,凡夫的心是在迷的心,但都是一个心。心迷了,就是烦恼;觉悟了,就能了脱自己的烦恼,就能到达菩提、涅槃的彼岸。这念心迷了,念念都是生灭、邪见、愚痴,始终在苦海当中。什么是苦海?我们的烦恼就像海水这么多,始终在海里挣扎、在海里受苦受难。把烦恼漏尽了,苦海就变成天堂,就变成净土,就变成菩提,就变成涅槃,就能脱离苦海。

  --------------------------------------------------------------------------------

  (三)

  《六祖坛经》里面提到,地有东西南北,人有男女老幼,这念心觉悟了,没有东西南北、男女老幼,是绝对的、超然的。所以,诸位要在这一念心来用功!心才是道。离开了这念心,找不到道,找不到佛。其他的宗教都是在心外求道,称之为「外道」。如果我们不知道净心、定心、检讨反省、修福修慧,不知道在这一念心上用功,也是外道,是佛门当中的外道。「外道」不是骂人的话,而是指心外求道。悟了这念心,全修在性,所有一切统统要回归自性,这就是正。否则,就要赶快调整脚步,在这念心上用功。

  什么叫作「调整脚步」?举例来说,大家都知道修六波罗蜜是菩萨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智慧。如果不知道回归自性,修六波罗蜜也是外道,为什么?有所求,有所得。例如,有些人心想:「我现在修六波罗蜜,将来的果报在天上,住的是七宝宫殿,会生净土!」感觉很有成就,这就是属于心外求道,就是外道。

  布施,有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布施了之后要三轮体空。布施的这念心、布施的对象、布施的钱财,称之为三轮。修了布施以后,三轮都是空性,缘起性空,马上就要作观,没有能布施的这个心、没有布施的对象、没有布施的钱财,三轮体空,能所俱空。修善是假有,修完了以后要把它归空,就属于空观。最后,这念心空也不执着、有也不执着,回归自性,称为「中道实相观」,就称之为「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这就是《金刚经》所说的:「法尚应舍,何况非法。」六波罗蜜是度脱烦恼、生死大海的船。一旦过了河,船也不需要了。已经过了河,还把船扛起来走吗?不需要了!所以,过河不需船,「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持戒也是如此。禅七的第一天,大众受八关斋戒,这是戒。持了戒以后,再来打坐,回归自性,就能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戒是什么?有戒体、戒相、戒法、戒条。持了戒,还要不执着戒,要回归自性!自性就是体,就是诸位这一念心,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寂然不动,这个就是体。

  忍辱也要回归自性,精进也要回归自性,否则,认为:「我今天念了几万遍的佛号、持了几千遍的咒、诵了好多部经、拜佛拜了几千下……做很多善事!我有无量的功德,我真是一个大菩萨啊!」有这个观念,不算是真精进,这是生灭的精进,是事上的精进。执着事,不知道理,将来福报享完了就没有了。一念不生,只有这念觉性,才是真精进!所以,一切要能所俱空,到最后,空也不执着,销归自性,才是真正的菩萨行。自性是无穷尽的,有无穷尽的福报、无穷尽的生命。寂静无为,就超凡入圣。

  永嘉大师〈证道歌〉云:「布施持戒生天福」,修布施也好、持戒清净也好,将来的果报是在天上。「布施持戒生天福,犹如仰箭射虚空」,生天不是不好,而是不究竟、不圆满,就好象往天上射箭,尽自己所能去射,即使射到几百公尺、几千公尺高,箭还是会堕下来。「势力尽,箭还坠,招得来生不如意」,在天上享了天福,最后天福享尽,还是要轮回。

  布施、持戒,是福报。然后观空,就是智慧。最后,空也不执着,中道实相观,就是最大的善法。为什么?没有生、没有灭,没有去、没有来,我们这一念心就是清净法身佛,无始无终,不生不灭,寿命无量、光明无量。

\

  --------------------------------------------------------------------------------

  (四)

  打坐,就是要回归自性,诸位听法这个心,超越假有,又超越真空,就是中道实相观。中道实相,就是指我们这一念心。经中说,善有三种,第一种是「假观善」,所有一切善法都是假有。知道一切法「如梦如幻,如泡如影」,不执着,当体即空,这就是真空绝相观,就是「真空善」。所以,真空善是声闻、缘觉的层次,证到真空,就能成就阿罗汉果。但是还有菩萨、如来,还要更上一层楼,所以,空也不执着。这就是「百尺竿头坐底人,虽然得法未为真,百尺竿头再进步,十方世界现全身。」

  禅修静坐,不执着假有,也不执着真空,保持不打瞌睡、不打妄想这一念心,了了分明,寂然不动,就是「中道实相观」。这是最高的善,是如来的善法。

  保持「凡夫心即是无上菩提道」,在这里用功。所以,一种是悟了这一念心再用功,一种是没有悟也可以用功。刚才所说的大树仙人,只有定,没有慧。修行要定慧等持,定当中还要有智慧。背经、研究哲学、科学、天文地理……都不是慧,那是学来的,是「知识」,不是慧根。在这念心上用功,有了烦恼,把它化掉,这就是慧根,是本具的觉性。所以说「百尺竿头再进步」,和光同尘,带果行因,就是行菩萨行,就是「十方世界现全身」!假使这个心住在真空当中,就不是「十方世界现全身」。

  这念心是法尔本具,「用而常空故非有,空而常用故非无」,这一念心就是「十方世界现全身」。儒家说:「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把这念心一放开,充满天地,这是「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把这念心收回来,什么人都看不见。《中庸》提到,这一念心「无声无臭,无形无相」,是最高的境界。达磨祖师讲得更清楚:这念心在哪里?你们不要骑牛找牛,在日中找影子是找不到的,要直下承当。这念心在眼称为「见」,在耳称为「闻」。哪个人没有「见」、没有「闻」?没有「见」就是瞎子,没有「闻」就是聋子。但是瞎子、聋子也有这一念心,也有觉性。明白这些道理,就知道这念心的重要!

  「在眼曰见,在耳曰闻」,在鼻子知道香臭,在舌根知道酸甜苦辣,在嘴巴知道谈论,「在手执捉,在足运奔」,举手投足要快就快、要慢就慢,是谁在跑步?是这念心的作用。「遍现俱该沙界,收摄在一微尘」,打坐时,只有这念觉心,寂然不动,什么人都找不到你,阎王也找不到你,真正是如此的!假使有人找得到你,你就要到阎王那里报到了。所以,开悟的人就明白这念心的微妙。

  过去有一位金碧峰禅师。有一天,阎王翻开生死簿,说:「奇怪!金碧峰八十岁了,他的寿命应该老早就结束了,怎么现在还没到我这里来报到?」阎王派了两个小鬼,告诉他们:「金碧峰的寿命老早就满了,到现在还没来报到,你们去抓他。」小鬼找到了金碧峰住的地方,却找不到金碧峰这一个人,两个小鬼没办法交差,就去找土地公,说:「你是土地公,金碧峰是属你管的,他现在人在哪里呢?」土地公知道,就说:「这个人是个大修行人,虽然寿岁满了,可是他在入定,没出定以前,谁也找不到他。」小鬼讲:「那怎么办?我们交不了差呀!请土地公想个办法,我们必须把他找回去见阎王。」土地公想了半天:「哦,有了!你们要找他也很简单。金碧峰修行很好,皇帝供养他一个紫金钵。金碧峰一看到皇帝供养的紫金钵,真是爱不释手!」又说:「金碧峰虽然修行没有话说,但是就贪爱这个紫金钵。紫金钵在他的供桌上,你们只要把紫金钵翻到桌子下,金碧峰就会出定,你们就可以找到他。」

  小鬼一听,觉得很有道理,就变成两只老鼠,把紫金钵推到地上,「砰」地一声,金碧峰果然出定了:「什么人来偷我的紫金钵?」所以阎王抓人,不是抓这个色身,而是抓这个心。你只要轻举妄动,想东想西,你这个心就有一个念头出来了。譬如,女众爱漂亮,天天梳头、擦粉、擦口红,是谁在擦粉?谁在梳头、擦口红?这是一个我执。有了我执,晚上作梦也梦到擦口红、梳头。这就是你的神识现出来了,神识一出来,小鬼就把你逮到了。假使曾经犯了罪,就要去见阎王。如果这念心不动,人就是一团光明。光明也不执着,什么人都找不到你,就了生死。如果不了解这个道理,说要了生死,怎么样去了呢?

  小鬼发现了金碧峰,很高兴地说:「金碧峰!现在跟我们走吧!」「去哪里?」「阎王说,你的寿命到了,要跟我们去见阎王。」金碧峰知道上当了:「啊!这个紫金钵害了我。」他知道这个紫金钵害了他一生。修行几十年,就被这个贪爱给误了,被阎王抓到了。金碧峰说:「我这一生都没有犯罪,到哪里去都可以。但可不可以给我几分钟处理一下事情?」小鬼看金碧峰是修行人,便答应了他。金碧峰马上把这紫金钵扔碎。舍去这贪爱,他就破了法执。破了法执,就证到菩萨境界,这下子小鬼找不到他了。金碧峰就讲了四句偈:「若要拿我金碧峰,犹如铁链锁虚空,铁链锁得虚空住,方能拿我金碧峰。」

  所以,人不能牵肠挂肚。想多、想久了,晚上会失眠。为什么失眠?思想混乱,自己管不了自己这念心。修行人要管理自己,这念心要动就动,要静就静,要有就有,要空就空。最后,空、有都不执着,归于自性,这一生就能得自在。所以一个是事,一个是理。理,就是心性、菩提、涅槃、觉性。要达到这个境界,必须在事上来修。打坐、诵经、持戒,就是事。事上诵经、念佛、持戒,要念而无念、言而无言、行而无行、持而无持,修一切善法之后,能所俱空,归于自性。

  --------------------------------------------------------------------------------

  (五)

  经云:「若人静坐一须臾,胜造恒沙七宝塔」,一般人只知道修善是一件大福报、大功德,而不知道打坐更是大福报、大功德。「一须臾」,就是一剎那。静坐一剎那,「胜造恒沙七宝塔」,修道场、造塔,造了恒河沙般多的道场,福德非常大。「宝塔犹须化为尘,一念净心成正觉」,一念净心,超过造恒沙塔、恒沙道场的功德。这是我们对于打坐、对于修行学佛的一个认识。打坐,就是给自己一个磨炼、一个体验。静中养成,动中磨炼,如果静中都没办法养成,在动中,这念心老早就散掉了,还能够掌握吗?所以,这念心最重要。我们慢慢去观察,这一生成就的人,都是会用这念心。现在的哲学、科学,都是这念心的作用!

  这念心清净了,才能产生高度的智慧。如来的心,是细中带细,心当中的渣滓没有了,心光明了,就是细中再细。众生这一念心,懵懵懂懂,吃喝玩乐,这些就是妄想,哪里还有智慧?我们这一念心如果没有正知正见,虽然有点世间上的聪明,仍然没有用,甚至还造了恶业,毁灭了自己。为什么?就是不了解这念心才是最重要的。除了世间的智慧以外,我们这念慧心要定、要净、要明,要知惭知愧,要检讨反省。

  孔子「十五而志于学」,孔子十五岁就知道作学问很重要,不像现在一般人,为了文凭才念书,是错误的。学问为济世之本,所以过去要有才有艺。才,就是才能、才学;艺就是技术、技能。现在则要多才多艺,才能出人头地。要多才多艺,就要学习,学习就是要靠这念智慧的心。假使心浑浑沌沌、迷迷糊糊,学习的效果就有限,所以要有智慧。智慧从哪里来?孔子说,生而知之,学而知之,困而学之。有的人根机很好,一生下来就很聪明。像白居易生下来就认识「之」、「无」二字,这是前世修过的。假使前世没有修,就不是生而知之,那就要学而知之。现在什么都要学习,什么都要努力,「博学多闻,增长智慧」,这是学而知之。第三种人,脑筋很迟钝,懵懵懂懂,学也学不会,那就称为困而学之。虽然根机很钝,还是要学,不能因为根机很钝就不学了,这就害了自己。

  所谓「人一能之,己十之;人百能之,己千之。」一切都要靠自己用功。「人一能之」,人家看一遍就过目不忘、做一遍就能够学会。你看也看不会,学也学不会。没关系!人家学一遍,我就学十遍!勤能补拙。人家学十遍,我学一百遍;人家一百遍,我一千遍……「及其知之,一也。」到最后,你也会,我也会,彼此彼此!佛法也是一样的,注重学习。经云:「博学多闻,增长智慧,成就辩才。」知识是学习而来的,如菩萨向五明处学。我们现在也是要学习、要修定,心要净、心要明,要反省检讨,把这念心修到细中之细,光光明明,清清明明,动也存在、静也存在,顺境也存在、逆境也存在,不能有丝毫的含糊。

  孔子「十五而志于学」,十五岁就懂得学习。「三十而立」,到三十岁就可以独化一方,要有志向。「四十而不惑」,为什么要活在这个世界上?人生要朝哪一个方向去努力?对于人生没有一点点怀疑,知道这一生要自利利他。对于做人做事没有丝毫怀疑,找到一个正正当当的轨道。「五十而知天命」,了解一个人有过去、有现在、有未来,有先天、有后天……等道理。要想成就,必须有先天的条件;先天不够,后天就要努力、弥补。到五十岁时,知道自己应该做些什么事情。「六十而耳顺」,到了六十岁,耳根听到是、听到非,不随境转。耳根很清明,自己对是非善恶有一个方向。现在一般人作不了主,作不了主,耳根就不清净,就不是「耳顺」了。「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到了七十岁,心当中清净了,光光明明,所作所为,起心动念,没有一点点过失。矩,就是一个分寸。「不逾矩」,就是不离开我们这一念清净的心、明白的心、智慧的心、慈悲的心、不动的心。到了这个境界,圣人所见、所说,都是一样的。

  --------------------------------------------------------------------------------

  (六)

  打坐,先要明白这个道理,才知道静坐是最大的福报。《中庸》云:「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打坐就是修道,一剎那都不能离开我们的觉性、清楚明白的这念心。因为一打妄想,清净心就没有了。忽然一下落入昏沉,就离开本觉了。所以,静坐要念念分明,处处作主,清明在躬。心当中有了烦恼,要面对现实,把它化掉。所以,打坐就是澄清当下这一念心。我们心当中有妄想,所以我们在禅堂里避开妄想,远离是非,平时外面所看到的、所听到的都不存在,眼睛不看、耳朵不听,不看报纸、电视……禅堂就是个避风港。

  在平时,眼睛看的、耳朵听的……没完没了,想静也静不下来。所以,禅堂是一个最好修行的所在,远离这些妄想、是非。虽然是远离了,可是这念心还静不下来。所以,就要沉下来,就是要坐、要忍耐、要有信心,什么都不管!妄想来了给它来,它去给它去,就是不理它,就是要忍耐!目的是在澄清当下这念心。腿酸、腿麻、腿痛,忍耐下去。实在忍耐不住了,把腿放下来,轻松一下,松一松腿。打坐的目的,是要保持这一念心的清净、心的平静、心的存在。

  宋朝朱熹讲义理之学,他对佛法也很深入。有一次打坐,忽然一下契悟了,坐到一支好香,讲了四句话:「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水?为有源头活水来」,看到我们心当中很多境界,山重重、水重重,都不要理它。「任徘徊」,它来给它来,它去给它去,不要理它。这一关经过了,第二关又不一样,产生无量的喜悦、无量的欢喜,时间、空间由相对到达了绝对,「问渠哪得清如许?」坐在这里这么逍遥,这么自在,这么平静,这么喜悦,是什么原因呢?「为有源头活水来」。活水,就是绝对的觉性。世间上的一切都是属于相对的。相对的心,就不净、不明、不灵,就有时间、空间,人就有生老病死。所以,禅修有无量的福报。

  七天已经快过去了,明天就解七了。没有坐到一支好香的,要放下,不要忧愁、不要烦恼,下一个钟头就是好香。坐到好香的,要把握时间。到这里,不会虚度一生,是人生一个新的开始。虽然是「新的开始」,却是「古道热肠」,我们这念心是「古道」,从过去就有,可是从来都不认识自己。所谓「秦时明月汉时关」,你看月亮经过多少岁月、多少帝王,但是月亮还是一样的!譬喻人生了又死、死了又生,有时候生天上、有时候在人间,有时候是男、有时候是女,有时候美、有时候丑,这是外相在改变,这一念心始终寂然不动,只是不认识它而已。

  释迦牟尼佛经常讲经说法,波斯匿王也是一位很虔诚的佛弟子,是在家的居士。《楞严经》中,波斯匿王问释迦牟尼佛:「世尊,您讲很多道理,我都能了解。但当中也有一些道理,我不了解。世尊讲生灭心、不生灭性。生灭心,我还有一些了解;不生灭性,就完全听不懂。」生灭心是什么?例如,早上一听到打板的声音,起床了!起床,是一念心。起床了以后,要穿衣服,起床这个心就过去了,就灭掉了,穿衣服这个心就生起来了,这就是生灭心。穿了衣服,又穿袜子,穿衣服的这个心又过去了、又灭掉了,穿袜子的心就现前了。穿好袜子,又穿鞋子,穿袜子这个心又过去了,穿鞋子这个心又生起来了。穿了袜子、鞋子,还要漱口,穿袜子、穿鞋子这个心又过去了、又灭掉了,漱口这个心又生起来了……这就是生灭心。漱了口,上殿、诵经……都是属于生灭心。所以佛经里讲,我们这个心不停地生灭,从早上到晚上,有八亿四千万个生灭。

  心生生灭灭,所以人就有生、就有死。佛说还有一个不生灭性。释迦牟尼佛就问波斯匿王:「大王,您今年几岁了?」波斯匿王说:「今年六十二。」释迦牟尼佛说:「印度有一条恒河,您看过恒河水吗?」「看过。」释迦牟尼佛又问:「您第一次看到恒河是什么时候?」波斯匿王就说:「我记得三岁的时候,跟随母亲经过恒河,那是最早一次看见恒河水。」佛再问:「您三岁时看过恒河,现在六十二岁了,您三岁时和现在六十二岁,能看的这念心、这个觉性,是相同?还是不同?是一个?还是两个?」波斯匿王说:「世尊,当然是相同的,过去看的心和现在看的心是一个!」过去看也是这念心,现在看,还是这念心。所以,佛就告诉他:「外面的境界都在变化,我们能看的这念心、这个觉性,是一个,就安住这个觉性修行就好了。」

  再举个例来说,三岁的时候,吃盐巴是咸的、吃糖是甜的;活到七、八十岁,吃盐巴是不是咸的?吃糖是不是甜的?是同一个知觉,觉性不灭!所以,打坐要在这念觉性上来修。觉性,在眼曰见,在耳曰闻,在鼻闻香……但是,我们平时被外面色声香味触等境界所转,攀缘颠倒。我们现在不要攀缘,「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澄清当下这一念心。要在这一念心用功,沉淀再沉淀,寂灭再寂灭。保持这念觉性,念念分明,处处作主。明白这个道理,就是理上开悟了。

  理上悟了,还要继续保养这一念心、保养这个觉性。这就是「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离开了这个觉性,就是妄想,就是攀缘,都是八识田中的种子。希望每一位要在这念觉性上来安住,在觉性上来修,其他的,通身放下,就是经上所说:「狂心顿歇,歇即菩提」,就是一个「歇」字,保持不动这念心。这是一个方便,由这个方便来契入不生不灭心。凡事都要有方便,没有方便,就没办法入道!除非是见佛得度的根机。

  最早就是「见佛得度」的根机,不需要打坐、诵经、持咒、忏悔……见到释迦牟尼佛就证阿罗汉果。佛讲三句话:「善来比丘,袈裟自着,须发自脱。」就成道、证果。我们现在不是那种根机,佛讲三句、三十句也成不了道。第二个时期,根机不一样了,所以佛就讲〈七佛通诫偈〉:「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这四句话做到了,就成道了。这个偈子很简单,什么人都懂;虽然是懂,但是学佛学了几十年,做到没有?做不到啊!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是福报。「自净其意」,检讨反省,心要清净,心要平静,超越相对境界,达到绝对,也就是《金刚经》所说的「无住生心」。第二个时期就讲这四句话,很多人都成道证果了。我们现在是第三个时期,天天静坐、持咒、打坐、参禅、修善、断恶……做种种功德。可是一坐下来,心还是一团乱。为什么?就是放不下,习气太重。所以,从现在开始,到最后一口气为止,要细水长流,生处转熟,熟处转生,锲而不舍,这一生总得做到。要有这一种心愿,这一生做不到,来世要做到;来世做不到,再来世要做到!发长远心,永不退转。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大悲咒功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