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咒功德网

《俱舍论》与俱舍师

发布时间:2023-08-08 09:08:10作者:大悲心

  中国佛教史话之四十三

  方之

  《俱舍论》,全称为《阿毗达摩俱舍论》,世亲造,是古印度部派佛教时代的一部重要论典 ,在中国汉传佛教史上,先后有陈代真谛和唐代玄奘两个译本,藏传佛教典籍中,亦有此论 。

  《俱舍论》的作者世亲,又称天亲,公元五世纪北印度犍陀罗国(在今巴基斯坦白沙瓦和阿 富汗东部一带)人,出身婆罗门种姓。初从一切有部出家,研习小乘诸经论,后因受其兄长 无著的影响,改宗大乘。他一生著述宏富,《俱舍论》是他改宗大乘之前的一部重要著作。

  此《论》为何称为俱舍?因为世亲出家之后,对小乘有部诸论,如《六足论》①、《杂 集论》和《毗婆娑论》等,都作过研究,这些论典的主要内容都包含在《俱舍论》中。所谓 俱舍(Kosa),译曰藏、鞘,是包含摄持的意思。这就是说,《俱舍论》包含有《六足》、《 婆娑》、《杂集》诸论的内容,故称俱舍。

《俱舍论》与俱舍师

  世亲在造《俱舍论》之前,研究《毗婆娑论》时,对其中的某些论点,他持有不同的看法, 有意进行批判。但他又担心自己对《婆娑》的研究还不彻底,有意作进一步的探讨。当时北 印度的迦湿弥罗国(今克什米尔)盛行《毗婆娑论》,有著名论师悟入是《婆娑》专家。于是 世亲就伪装不懂《毗婆娑论》的学人,前往迦湿弥罗从悟入修学《婆娑》四年。起初,悟入 不知道世亲学《婆娑》的目的是为了批判,到后来才知道。这样,世亲就不便再往下去了, 只好回到自己的国家犍陀罗。世亲回国之后,不久即开始为人讲《毗婆娑论》,每讲一 段论文,即概括性地作一首颂文,一共作用600首,这就是《俱舍论本颂》,其中有些内容 是针对《婆娑》某些论点而发的,但比较隐晦,不易看出。所以《俱舍论本颂》传到迦湿弥 罗之后,许多有部信徒还以为世亲是在称颂和弘扬本宗的《婆娑论》。后来世亲又写出了《 俱舍释论》,其中批判《婆娑》的观点就明显地显露出来了。《释论》传到迦湿弥罗之后, 在佛学界激起了一场很大的风波,很多有部学者反对《俱舍论》,说世亲不应该批判《婆娑 》。其中有著名学者众贤,花了十二年的时间,针对世亲的《释论》重新解释《俱舍本颂》 ,取名《俱舍雹论》,为《婆娑》辩护。世亲读到此论之后,未作反驳,并代为改名《顺正 理论》。由此可见世亲的学者风度和宽广的胸怀。其实世亲批判《婆娑》中的某些论点,是 以经量部(从有部分裂出来的流派,十八部之一)的思想为依据的,并未全盘否定《婆娑》。 从某部意义上讲,他也是在弘扬《婆娑》。不然他为什么还为众讲《婆娑》呢?在讲说过程 中,对某些论点有不同的看法,这是正常的,从学术的角度讲,也是允许的。

  《俱舍论》以《杂心论》为基础,从形式到内容都有相似之处。其中心内容,不外乎是讲小 乘佛教的基本教义四谛八正道。全《论》共分为八品,前二品是全书的总论:第三品明世间 杂染法之果,即苦谛;第四、五两品明世间杂染法之亲因和疏缘,即集谛;第六品明圣道之 体性,所证之四谛真理以及四向四果等,即灭谛;第七、八两品明智慧的亲因,成就的功德 ,以及各种禅定,即道谛。最后是四首流通颂文。

  《俱舍论本颂》的《释论》,在分别解释《本颂》八品内容之后,又增加了一品,专门破除 教内外执有实我的思想,说明诸法无我的道理。《俱舍论》是一部由小乘趋向于大乘的 论典,受到古代印度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因而有很多学者为它作疏释,如安慧作《真实义疏 》、陈那作《要义明灯疏》、增满(安慧的弟子)作《随相疏》、世友作《论疏》、称友作《 明了义疏》和静住天作《要用疏》等②。这些论疏,在汉传佛教典籍中都无译本,而藏传佛 教文献中则都有。

  公元563年(陈天嘉四年),真谛三藏在广州制旨寺首先译出《俱舍论偈》1卷,共597偈。其 后不久,他又译出《俱舍释论》22卷,史称旧论。公元651年(唐永徽二年),玄奘重译《俱 舍论本颂》1卷,共604颂;公元654年(唐永徽五年),他又译出《俱舍论释论》30卷,史称 新论。玄奘为何重译此论?据说他认为真谛所译,有些内容用汉文表达的不够准确,且有漏 译,所以重译。当然,真谛是印度人,不善汉文,这是很自然的,他的译经,多由其弟子笔 记。而玄奘则是中国人,精通梵、汉,其译文当然要比真谛的译文好,这是无法否认的,但 他们二人在印度的师承不同的因素也是不能排除的。玄奘的新论出来之后,真谛的旧论就不 再有人研究了,千百年来,一直如此。

  在佛教史上,弘扬《俱舍论》的人,被称为俱舍师。古印度的俱舍师,如前文所说的安慧、 陈那、增满、世友、称友和静住天等人,皆为有名的俱舍师。汉传佛教史上的俱舍师,分为 前后两个不同时期。前期的俱舍师弘扬真谛译的《俱舍论》;后期的俱舍师弘扬玄奘译的《 俱舍论》。兹分别列举几人如下:

  (1)释慧恺(公元518568年),又称智恺,不知何许人也。唐道宣《续高僧传》未专门为他 立传,他的事迹,附在《续高僧传》卷一《法泰传》中。慧恺俗姓曹,有文才,在梁代即有 名于当时,住杨都寺。其时真谛三藏在广州,慧恺仰慕他的学德,乃前往受学。真谛译《摄 大乘论》和《俱舍论》由慧恺任笔受,仅用了不到一年半的时间,两论的本论和疏释均告完 成,共计108卷。真谛很赏识慧恺的文才,他高兴地对慧恺说:吾早值子(指慧恺),缀缉 经论,结前是翻,不应缺少。今译两论,词理圆备,吾无恨矣③。不久,慧恺应请在智慧 寺讲《俱舍论》,听讲的有名人物七十多位。慧恺刚讲到《业品》,即因患病停讲。他自知 所患之病乃不治之症,便索笔墨题诗云:千秋本难满,三时理亦倾。石火无恒焰,电光非 久明。遗文空满笥,徒然昧后尘。泉路方幽噎,寒陇向凄清。一朝随露尽,唯有夜松声④ 。慧恺题完诗,放下笔,与诸师告别,即奄然而逝,终年51岁。

  (2)释泽泰(公元6世纪),籍贯不详,梁武帝时住杨都大寺,他义声高邈,宗匠当时⑤。 由此可见他当时在社会上的声望。他仰慕真谛三藏,乃与慧恺等人先后赴广州从其受学,并 参与译经事业任笔受。先后二十年,其出五十部,皆中土所无者。但法泰虽博通教义,尤重 戒律,真谛曾专门为他译戒律和《俱舍论》界品二十二门大意。他奉戒为座右铭,遵行无犯 。公元517年(陈太建三年),法泰携带《俱舍论》等一批译典,回到建业(今南京)弘扬,后 不知所终。

  (3)释慧净(公元567645年),真定(今河北正定)人,生于公元567年(陈废帝光大元年),欲 姓房,家世儒宗。他少年时代,就遍读儒家经典,且能为文,因而有名于乡里。十四岁出家 ,有大志,研习佛典,日颂八千余言⑥。无人能与他相比。公元600年(隋开皇末年)到 长安。慧净穷究古今,知识渊博。公元628年(唐真观二年),参与波颇三藏的译经事业,笔 受《大庄严经论》,并著疏30卷。因其智慧超群,被波颇誉为东方菩萨。公元639年(唐 真观十三年)任永光寺住持。慧净著述宏富,除上述《庄严经论》外,还有《法华》、《胜》、《仁王》等诸经疏多种。尤其难得的是他对《俱舍论》的研究和弘扬。《续高僧传》 卷三说他无师独悟,思泽名理,为之文疏三十余卷,遂使经部⑦妙义,接网明时, 宾正 宗,传芳季绪。不从师,独自研究《俱舍论》,并著疏30余卷,由此可见其佛学功底之深 。慧净还是一位能言善辩的学者,详见《续高僧传》卷三本传。公元645年(唐真观十九年) 圆寂,终年68岁。

  (4)释道岳(公元567636年),俗家姓孟,河南洛阳人。他出身书香门第,年9岁,即开始读 儒家的《诗》、《书》、《易》、《孝》等经。其父名孟皓,是隋代山东临淄令。通岳兄弟 6人,他排行第五,在兄弟六人中,有三人披剃出家,都是当时学有成就的名僧。道岳年十 五礼释僧粲为师出家,具戒之后,严持律仪,体貌魁美,风操高厉,容止严然,不妄交于 道俗。⑧他先从志念、智通学《成实》、《杂心》等论,后又从道尼学《摄大乘论》。其 时道岳与太白寺慧安(俗称长足安)友善,并告以其有志于《俱舍论》的研究,得到慧安的鼓 励和支持。于是道安就在长安(今西安)明觉寺研究《俱舍》五年,足不出房门,终于通达《 论》义,可以说是无师自通。他为了获得尚存于广州的真谛三藏口传的《俱舍论义疏》,不 惜以重金,委托商人从广州获得,并对慧恺所记的《义疏》53卷,嫌其繁琐,不利于后学, 乃以不失原意为原则,删繁就简成22卷,比原本减少近三分之二。他到处讲《俱舍论》。入 唐以后,有梵僧波颇在华译经,有人向波颇介绍,说道岳善《俱舍论》,波颇不相信,乃就 《俱舍论》提出许多问题,道安就其所知对答如流,波颇感到十分惊奇,乃连声称赞道: 智慧人,智慧人⑨,从此他对道岳另眼看待。公元636年(唐真观十年),道安住普光寺, 因病逝世,终年69岁。

  (5)释普光(公元7世纪),又称大乘光,是玄奘的上首弟子之一。他的生卒年月和籍贯均不详 。是著名的《俱舍》学者。公元647年(唐真观二十一年)普光开始参加玄奘的译经事业之后 ,直到玄奘在玉华宫翻译《大般若经》止,待奉玄奘形影不离。玄奘所译经论75部1335卷, 其中绝大部份都是他笔受的。所以宗《高僧传》作者赞宁说他左右三藏(玄奘)之美,光有 功焉。由此可见普光对玄奘的译经事业所起的作用和贡献是巨大的。玄奘译出《俱舍论》 ,曾单独为普光讲解,因此普光在他所著的《俱舍论记》30卷中,收录了玄奘在印度所了解 的古印度论师对《俱舍》中某些论点的不同解释。因此千百年来,历代研究《俱舍》的学者 ,无不以普光的《俱舍论记》为不可缺少的参考书。

  (6)释法宝(公元7世纪),唐代玄奘门下的著名弟子之一,姓氏、生卒年月和籍贯均不详。宋 《高僧传》卷四说他性灵敏利,最所先焉,这就是说他智慧高,对事物的敏感性强。例 如玄奘翻译《大毗婆娑论》之后,法宝对其中某处有疑情,便向玄奘请益,玄奘即自编了几 句话插入论文中。法宝便向玄奘:乐加入的这几句话,梵本原文中是否有?玄奘说: 是我按其中意义的酌情而补的。法宝听了很不以为然,他说:您怎么能以凡言加入圣典 中去呢?玄奘说:我知道是不可以,但是为了释疑情,不得不如此。法宝对《俱舍论 》颇有研究,如宋《高僧传》卷四说俱舍宗以(法)宝为定量。他著有《俱舍论疏》30卷 。在奘师门下,他与普光齐名。其后他还参加了义净的译经事业。

  (7)释圆晖(公元78世纪之间),姓氏、生卒年月和籍贯均不详,在关中三辅⑩很有名望。 他精研性(宗)相(宗),善达诸宗11。从幼年时代起,他就研习《俱舍论》,下的功夫也 最深。当时的礼部侍郎姓贾,是虔诚的佛教徒,对《俱舍论》也有兴趣,经常请圆晖谈《俱 舍论》的内容。其他一些有意研究《俱舍论》的人,亦请他讲解《俱舍论》的梗概。圆晖认 为:学《俱舍》,离不开其师普光的《俱舍论记》,但该书的内容比较繁杂,不便于初学者 。于是他就以《俱舍论记》为基础,再参考法宝的《俱舍论义疏》,写成了《俱舍论颂疏》 10卷。此书一出,即受到有志于《俱舍》研究者的普遍欢迎,因而广泛流行于各地。

  上述七人中,前四人属于前期俱舍师,后三人属于后期俱舍师。不论是前期和后期,弘扬《 俱舍》的人都很多,这里只是举了几个例子而已。有志于此的学者,可以继续查考。

《俱舍论》与俱舍师

  注释:

《俱舍论》与俱舍师

  ①六足论:舍利弗的《集异门足论》、大目乾连的《法蕴足论》、大迦多衍那的《施设足论 》、提婆设摩的《识身足论》、筏苏蜜多罗的《品类足论》和《界身足论》。据说前三论是 佛时的作品,后三论为佛灭后的作品。查佛灭后的第一次集结,只集有经和律,并无论。故 前三论可能是伪托或作者为名同人异。

  ②见《中国佛教》三,页三六二。

  ③④⑤唐《续高僧传》卷一。

  ⑥唐《续高僧传》卷三。

  ⑦经部,又称经量部,为印度古代部派佛教十八部之一。

  ⑧⑨唐《续高僧传》卷十三。

  ⑩三辅:指关中地区。汉景帝二年(公元前155年)分内史为左内史、右内史和主爵中尉,同 治长安(今西安)城中,所辖京畿之地,故合称为三辅。

  11宋《高僧传》卷五。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大悲咒功德网

加素念居士共修微信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