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女林微因说过:文艺不是蓬勃丛生的野草;而以文艺为表现形式和承栽体的娱乐圈也不就是蓬勃丛生的野草苑。娱乐是有底线的,对宗教信仰本身及其神圣者的调侃、戏谑,甚至恶搞,其折射的是鉴赏能力上低俗的情感,粗俗的趣味。
不知系出于创作思路的枯竭,还是源自于猎奇心理的作祟,对于宗教领袖、宗教神圣的调侃乃至于恶搞,似乎已经成为目前商业化操作的娱乐圈之稀松平常之事。如果说这种调侃和恶搞,是出于敌视宗教的诽谤和诋毁心理,那倒也情有可原,至少其是正视宗教的力量,重视神圣的影响,因而以迂回曲折、旁敲侧击的方式予以反击,值得人们认真对待。但问题是,对于宗教及其神圣的调侃与恶搞,作为一种市场现象,充其量是为吸引人们的眼球,制造一些新奇的效果,于宗教与神圣本身,即无褒贬之评判,也无崇尚与鄙视之情绪,一派无动于衷、颟顸一切的颓废心理的素描。在高唱“娱乐无底线”的幌子下,将此种糟糕的无聊行径上升到所谓艺术的境界予以追捧,则无疑是典型的后现代恶俗世风的写照。
随着龚琳娜演唱的《法海你不懂爱》的流行,当代法门龙象明贤法师毅然主动站出,以一篇《一位僧人眼中的〈法海你不懂爱〉》的时论,提出了发人深省的“娱乐的底线”问题。笔者对明贤法师的时论,不仅观点上共鸣,更有感触,明贤法师的时论可谓是一贴针对当代华语娱乐圈恶俗蔓延之风的良药。应当明确的是,娱乐固然不应被陈词滥调、枯燥乏味的说教关进牢笼,但是,娱乐也不应以“无底线”为由,颟顸宗教信仰和神圣性。笔者认为,神圣可幽默而非恶搞对象,对佛教神圣性事件和人物的调侃戏谑之娱乐之风,应该终止。
几年前,流行于港台、大陆的对古典神话小说《西游记》的恶俗篡改,不仅将无聊的调侃落到一代民族脊梁玄奘大师之身,更是直接以调侃中国民众最为普遍信仰和崇奉的观世音菩萨为噱头,招摇过市,这实际上已经越过了娱乐的底线,即不损害人伦、道德,不作贱神圣。严酷的现实是,此类事例已近乎泛滥,而决非个别;然而,在国人中,包括在佛教信徒,对此并未引起强烈的反应,致使娱乐圈不断地、有恃无恐地触及人们神圣性的信仰。此类事件的一发再发,终于引发了以宗教界为代表的社会各界对本属娱乐范围之事的严肃、认真对待。
几年前,侦探小说《达·芬奇密码》畅销全球,同时,引起国际基督教界强烈抗议,同名电影在世界各地基督教国家相继被禁演。《达·芬奇密码》的畅销程度,确实令人惊叹,能够连续三十五周名列国际畅销书榜首的书,这还是第一部。《达·芬奇密码》本为一部流行的小说,其所描述的无非是那些屡见不鲜的侦探主题。但是,该小说所涉及的背景却是基督教最为神圣的命题——耶稣的神性。书中对基督教教会的圣典《圣经·新约》的记载提出了质疑和挑战。由于这一命题涉及基督教的根本立足点,涉及基督教的信仰之基础,因此,引起基督教世界的普遍强烈反响,应是在可预料之中。更为严重的是,该书作者布朗先生信誓旦旦地宣称其作品是建立在真实的历史考证基础之上的,使人们无法将《达·芬奇密码》仅仅作为一部纯粹的消遣性小说对待。不由得联想到上世纪出版的,也曾经风靡一时的《圣血·圣杯》一书的主题思想。人们关怀自身的信仰,也理所当然地关注其信仰的对象。以宗教为对象,以信仰和神圣性宗教领袖或龙象之辈为艺术创作对象的作品古已有之。著名的《西游记》中,即借助了一代高僧,有“民族脊梁”之誉的玄奘大师西去求法的真实事件,作了神话性的、小说化的艺术处理,其中的玄奘以“唐僧”之名而流传后世,以至于笔者2011年在出席第三届玄奘大师国际学术研讨会期间,向大师故乡偃师的老乡问及玄奘大师父母之墓地在何处,欲前往凭吊之际,笔者的同姓老乡居然不知玄奘为何人,经一再提示方恍然大悟:“你说的是唐僧吧?”可见神话小说中的唐僧与真正故里的文化名人、宗教神圣人物玄奘,并未在民间形成重叠、混淆。另外,在民间流传甚广,并被现代多次搬上电视银屏的《济公传》,在日本作为动画片主题的《聪明的一休》等,都是以历史上真实的佛教祖师大德,即中国南宋江浙之五山十刹之名刹灵隐禅寺之道济禅师、以及日本历史上著名临济宗大师一休宗纯等为中心而展开,更有明代的《三言两拍》,由诸多中短篇小说构成,不乏对于僧众中的败类行径的揭露。此类作品也同样存在于欧美国家诸多作家的笔端,特别是欧洲的不少作品也常常以揭露基督教僧侣队伍中的败类之丑行为主题。这些作品,通过艺术的加工、小说的演绎、或民间的渲染,既有严肃、认真,以维护宗教的神圣性、信仰的纯洁性为宗旨者,亦有以幽默为手段,借助于神圣人物而承载善良、智慧、慈悲、正义的理念或禀赋者。由此,许多涉及宗教题材、信仰情怀、神圣人物的作品,之所以并未引发社会各界的反感,也未引起宗教界的激烈反应,其原因在于,这些作品决非无原则无底线的纯粹的娱乐,而是担当着文学艺术的功能,对广大受众而言,具有提升鉴赏能力、陶冶精神境界的正面效应。
将现实中存在过的佛教法门龙象作为调侃戏谑,甚至是恶搞的对象,引发了明贤法师在博客中发表时论文章,对“娱乐无底线”之说提出了质疑。网上也出现了北大禅学社、人大禅学社、天大禅学社、北大国学社等学生社团对法师观点的深度认同。笔者对法师的观点和北大禅学社等表达的态度深表赞同。同时,就此问题,想表达一个观点,即对包括佛教在内的宗教信仰的神圣性、宗教圣贤、以及对于其他涉及民族英雄、文化伟人的作品,无论是小说、散文、还是诗歌、流行歌曲、影视作品,必须杜绝出于纯粹商业目的,为市场盈利而作的恶俗操作。因为,一切宗教的信仰具有神圣性,所有的圣贤英灵具有典范性,对其随意的褒贬,轻浮的戏谑,肆意的调侃,不仅会销蚀民众精神诉求的品位,更会抽去民族精神境界的基石,与个体、民族乃至社会而言,绝非福音。明贤法师引用了曾国藩的话语:“乐不可极,以礼节之,以制吾性,以防吾淫”。对于当代中国娱乐界,可谓是警示良言。
至于《法海你不懂爱》这首歌曲的内容,由中国传统的神怪小说《白蛇传》的故事演绎而来;从人文主义的角度考察,这是歌颂世间有真爱的一段悲戚、委婉的故事。在《白蛇传》中,法海是一个令人讨厌的干涉人间美满婚姻的角色;而事实上,依照佛教的戒规,以及僧人作为方外之士的出世之神圣性的代表,特别是如法海禅师这样的高僧祖师,其对人间的婚姻绝不会予以干涉,《白蛇传》中将法海禅师置于如此令人讨厌的,专司干涉人间美满姻缘的角色,本身已经是对法海禅师的亵渎,而一首《法海你不懂爱》,更是从白娘子的角度,对法海禅师的指责和揶揄。由此,对一代佛教高僧法海禅师的形象和神圣性的损伤,在《白蛇传》的基础上,更是雪上加霜,负面影响不断扩大。因此,无怪乎教界的人士不能容忍此种调侃,具有宗教信仰的文化界即社会各界人士对此种所谓的娱乐难以接受,更无法认同。
人类是一种有追求的动物,是一种必须赋予生命以意义才能充实地生活于世间的高等动物,这是人类区别于一般动物的特点之一,也许是最为重要的一点。因此,追求永恒价值,崇尚道德真理,希冀终极关怀,渴望精神慰藉,是人类实现自身价值的必要组成。而这些,只有宗教能够赋予,只有宗教信仰能够予以满足。娱乐圈对此,当有警策。佛教有言:宁击千层浪,不退道人心”。在此世俗风潮滔天之时,我们的人文工作者,难道没有责任守护一下宗教的神圣性,以给已经将天国之声淹没在无穷噪音中的芸芸众生带来一丝慰藉吗?!
版权所有:大悲咒功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