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咒功德网

佛学的真面目·45:解悟空性很重要

发布时间:2023-11-08 14:53:53作者:大悲心

45:解悟空性很重要

所谓证悟空性者已是开悟了的大德了,可见学佛之人一下子就能证得空性的人并不多。对于般若空性,许多时候我们只能是望文解义,尽量保持正确的知见,用以观照我们的生活和修行,使之勿要产生太大的偏差。妙泽总是以为,我们在未开悟证得空性前,若不能很好地解悟空性的话,我们的知见和修学效果都不会很好。因此,对于我们未登果地的凡夫而言,解悟空性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当然从根本上讲,空性又是只可证悟不可解读的,予此妙泽也只能是勉为其难地闲扯一番,其目的在于帮助大家尽量减少一些不如法的症患。

学禅者倘若不能解空,自是无法入手观心。念佛者不解空极易修成人天乘,即便少数报死一句佛号往生,恐其品位与境界也不会太高。长期以来,由于佛法强调实证,许多人便总是强调佛学在于如法实践,从而又忽略了知见。其实“如法”本身就包含了解悟义理,象佛门中的学教便是指阅读经典,常随佛学,而且读得心开意解,乃至最后一心不乱而开悟证果的也有。学佛就这样,没有正确的理论作指导,实践不是犯错走弯路,便是易失退心。义理之重要可想而之,学佛之人,尤是能读书的文化人,更应阅读中观、成唯识论方面的书籍。如此才不会生有邪见,修行则容易事半功倍。

一些人学佛多年,或是一直对修行报以向往之心,奈何总是旋入旋出,难以起步。不是执有便是执空。一些人自以为理无碍了,可一遇事则执有,马上就变成了“诸行有常,诸法有我”。一些人则无修无证地执空,凡事不上心,不以为然,纵容我执,以“空”观一切事相,此为最要不得的“恶取空”。所以我们常讲,从实际用功和求证上讲,未明心见性者妄自言空执空即同魔说。

老实讲,学佛之人懂得点中观义理是很有必要的。什么是中观呢?非空非有,空有不二,无二元对立。譬如“佛说佛法,即非佛法,是名佛法”。第一句是假观,佛法的言说应机而生,缘谢法还灭,非有一个实有的东西或一种语言叫佛法。第二句是空观,指诸法平等,都是大空相,无一实有法可得。第三句即是中观,不落空不落有,讲空不碍有,讲有不碍空,一切空均不剥离于有,一切有是依空而有。讲实话,这些义理予某些学佛人来说,几乎是老生常谈了。然而在“用”和“行”上,我们往往不得力,舍不得下真功夫。

还有,某些偏爱禅门、中观及唯识论的人,自视慧业充裕,反过来瞧不起老实念佛的人。其实,一个人念念于念佛,实是好事一桩,因为它好入手,行事较方便。修行要时刻不离当下一念。当下一念处理不好,一切都无从谈起。每一念都觉知回转,将一切“止”于一句佛号,修行必是指日可待。若真能做到一心不乱,无所从念,那便是实相念佛了(自然也是开悟证果境界),正因为这同修“禅”一样的难,因此,净土宗最低限度是临命终有此念即可得救(往生至少不参与六道轮回,根本上避免恶趣。)。所以净土是有许多层次的,也不是全然将自己交付于临命终。活着时往生或开悟的也不少。象我个人则是因为用功太差,无奈之极,所以有时只好可悲一点想,最低限度训练自己尽量有念时即来念佛,死时好有个盼头。人生苦短,诸行无常,我得图个保险嘛。我想,只有在此基础之上,咱们再去追求一下开悟证果什么的才划算。如果我们连脱离六道都无法有保障,那今生修什么法门都白搭。

从实际用功上讲,学问与知识永远不能等于开悟证果。我们与其说执持一切分别意识和逻辑是非,均不如用力修一个“止”字。止什么呢?将一切止于一念,念佛念咒,念法念僧都可转万念于一念,观像守丹田等都是“止”,一切门类的修行法门最初都得修止。把习气和散漫心平息得差不多了,修习即也就差不多了,禅定功夫自会慢慢提高,自然对空性的解悟会越来越贴切,甚致还会亲证空性。人成佛成,修行乃朴素之致,我们只管老实地如法即可,一切少挂碍,只应问耕耘不问收获,好的修行人只从“因”上下实际功夫,日久自会瓜熟蒂落。平日实际用功时连开悟、往生和涅槃等都不必挂碍,老老实实下功夫,这个功夫就是“心止于一缘,最后自会无所住”。功夫纯熟后,一切自然水到渠成。

我们末法众生业障深厚,烦恼习气重,福德浅薄。除了少数机缘殊胜之人专修其它法门而得渡,一般人不依净土法门作保障(兼修或专修),怕真是有些自信得近乎于狂妄了。修净土与其它法门并不矛盾,比如密法中的“颇瓦法”也是导归净土。有些自以为有慧根的人常说净土依止他力,没出息,其实这是不懂佛世尊的方便说法。“他力”是应凡夫想向外部依仗神力的习性而说,在于善巧地培育我等修道的大信心。凡夫有“我”才有自他之别,一个专心修习者,哪会去思辨什么自他之别?这是一种因凡夫习惯了自他之别而强作的分别说法,在胜义谛中,哪会有什么自力和他力之别?

念佛号实同念咒语有什么区别呢?释迦牟尼不也教人念过“扫帚”?一心不乱后还不一样成就?我们自性里的弥陀出不来,他力的弥陀又从何而来?如此,我们即便是念破了嗓门,仍旧是不能同阿弥陀佛因地修行的悲智愿力相应的。如来法身是空,遍宇宙遍虚空,它即本然的一切,我们念即相应,“它”即起用化身相应,这是化身佛的功劳。这还是有即是空,没什么自他之别。所以说是法平等,相应就行。

说句实话,同一般普通人比,我的打坐工夫可不算太差,天生能结标准的伽趺坐(即双盘),且时间较长,也有些神奇的感应发生,可由于没有名师指点,故未刻意深入地坐禅。我还对密法很感兴趣,可一直未能“遭遇”到根本上师,这就是法缘不在。就在这时,我相遇到了净土法门。记得我第一次念佛时,是刚通宵看完净空大师讲解的《无量寿经》后,时置临晨六点,那时是冬天,正一片漆黑,心中决定从此老实念佛。在准备上床休息前,我起身搬挪一筐熏腊食品时左手中指被铁丝划伤,伤口当时还染了一些食盐和花椒粉,痛得我直呵气。我便告诉自己,懒管这个痛,专心念一会儿佛吧——才念了几秒钟,猛省那个“痛”怎的不见了?当时才发现双手奇热,我马上又用指甲去刮弄伤口,竟然也不痛,我惊呆了,赶紧摄心回转继续念佛,接着马上就是满屋生香,起初夹有点中药味儿,接着便是一种闻所未闻的、叫不出名字的异香。诚然,什么止痛和异香同智慧解脱十万八千里,实是不可执取的“相”,可此“相”也是空的妙用之一,至少它让我初学时体验到了奇特的意趣,坚固了道心。自此,我便老实念佛。因为它同我相应。

一个修行的人,凡事要一分为二来观照它。修行执著于相不对,可不生相也不对。一个跟木头人式的,学半天毫不见效,一点不受用受益,心态也不好转,这人自是白学了,肯定迟早都会起退心。所以凡事得有一个见证和次第才行。有一些人一提及什么道交感应、神通(尤是密法中更多)就嗤之以鼻,动辄说人家不得了了,著相了,贪著神通了。其实,这一切同智慧一样,是生命本来具足的东西,我们被遮蔽了,现一点点地在“还原”,有什么好大惊小怪?有相才灭相,可没相又算什么呢?如果我们修半天,一个气泡也不冒,成天对人家出了这些“中间过场”(即境界)指手划脚,评头论足,这有何意义呢?有相即空掉它,不执著于它。若什么相也没有即妄说空性肯定是不对的。《金刚经》云:“凡所有相,尽指虚妄”。这个虚妄是指“相”是幻化有,无自性,皆大空性,是心识的“频率”的感召的东西,见相的人,被人见的相,等等都是大空性,绝不是在否定“相”的存在。反过来理解,无相的“空”更虚妄和莫名其妙。“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平等一相,性相一如,这才是真正的般若空性。

初学者的通病就是这样,不执有便执空,两头挂碍,很难真正地解悟好这个般若空性。比如对于向他人提及佛法一事,有人便指责过我,说什么他初观我未有次第,宣传佛学应让已明心见性的高僧大德们去做,离经一字即同魔说。什么向人讲佛学,讲不好则恐令人轻慢佛法,造此业恐下地狱。云云。此等言说虽有一定道理(至少鞭策我应更加慎重和认真),但仍有“执有”之嫌。十法界不离一心,心空罪灭。真心信持者佛法何必有此一虑?尤是人家主动问及,我总不至于当哑巴吧?

佛法本身确是不能顺便向他人提及的,至少得对机相应才是,不过,我从来也没觉我此举是在讲法渡人,权当播点种子,不讨人嫌就行了。佛世尊传法也是有人请法才宣呵(唯除弥陀经),可见法是尊贵的。再说,我也从不怕造业下地狱,倘若十个人,仅有一个人因我“传法”而入佛得道,其余不信或轻慢了佛法,我也认为值得。万法本空,生生世世,我的业实在太多了,各种业相多一分不多,少一份不少。管不了那么多,造业就造业了,尽量做好一点就行了。当然,我这也只是一种表明一种胸怀,我这人没有法,所以我不会传法。

讲实话,向人介绍佛学,与人交流或是分享修证的喜悦实在不值得这么大惊小怪。悟一份讲一份,量力而行,真是有缘人,自会一门深入,岂是我等浅薄之人所能误导?况且,自是有人因为我的介绍和宣扬,自此对佛法生出信心而皈依了佛门,这些事例,对我此举也是一种鼓舞与认同。即便真造了下地狱的业也值得呵(下了地狱我也还这么干)。既信因果,咱就坦荡面对逆境违缘吧。因果不是宿命,有生之年我只要一直向前努力,不断地进步,我自会越做越好。本人除了努力,其它概不过问。修行有许多层次,根本上讲,实无众生可渡,因为众生的“内因”决定一切,外缘只是助因(譬如听闻佛法),无论自利利他,还是自觉觉他,我们的修行只能是如法而不著法。怕下地狱即是“有我”,参一句“谁下地狱”,既不是断灭相,亦不是顽空和执常,这才是真的中道和放下。

学佛本身是件很现实和正常的事,学佛首先就是要解决自己同社会、生活及一切的关系,内心要与一切和解。佛学活活泼泼,原本百无禁忌,可经过两千多年的流变后,渐渐变成了一种僵化、核板的东西,这实在太让人痛心了。如果学佛和宣传佛学有这么玄奥,这么艰深,这么可怕,动辄就说下什么地狱,弄得大家心理负担严重,满脑子的分别、逻辑和是非,精神包袱越弄越多。试问,谁敢来学佛?学佛就是为了要灭烦恼,自主生死,智慧解脱,若离了这个,别人又为什么要来学佛呢?长此与往,众生自然就会离佛学越来越远,认为佛学是佛所规定的一个什么东西,佛门当真成了空门(空洞的空)。学佛也不是什么积极向上的行为,佛弟子在社会上不时还会受到人家的讥嫌和误解 。人们总认为佛学只讲空讲苦,动辄下地狱,又要持戒,全是消极厌世……说实话,这真怨不得众生,是我们自己的修证与知见不对,是我们自己连世法也不够圆融,一点不懂得善巧方便。

众生在世俗中的妄想与折腾,还不是为图一个好,只不过不知法不如法,所以才图不了这个好。学佛则是为了根本地图这个“好”。讲实话,传法和讲解佛学仍要通于世法,要明白末世众生相契什么,相应什么,并非打点佛味颇浓的专业术语就能接引众生。我在网上见一初学之人问一佛友,说自己佛学道理似乎通了,遇事时仍旧很烦恼,该怎么办?佛友答: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理上佛友没说错,可这个答案很空洞,不仅令初学者很失望,也让不懂佛学的人感到莫名其妙。我便向佛友开了句玩笑:眼下你我他都做不到,那是释迦牟尼的事呀(指“无所住而生其心”)。我说这个是希望佛友在向人谈及佛学时,应该先明白别人到底需要什么,我们给别人的东西是否同其状况相应?谈及佛学时是从空到有,还是从有再到空,乃至空有等量齐观地介绍,这些都是需要我们用心去把握和琢磨的。

说实话,为什么有些所谓的大学者大善知识修了半天都不能开悟?当然还是执有执空的问题。他们除了所知障与世智聪辨外,还有就只不肯痛下决心实际用功。这个实际用功就是踏踏实实地摄心止妄,无有定境,何来开悟?摄心止妄是一切法门的基础,这一关非过不过。对此我自己就深有感触,比如我前一念还在告诫自己别妄语了,可事儿一来,冲口即是妄语(本能),这乃是业障深的体现,有时竟毫无觉知能力。即便有时觉知了乃不能发力“止”住,诸业皆是如比。所以说应境对人之时才是真修行呵。

修行要时刻不离当下一念,当下一念处理不好,一切都无从谈起。除此去谈空,免不了让人讥诮为“执空”。空以事显,有也以事显,何以认证?万法唯识,可见当下这一念事关重大,十法界的形成都是从这一念开始的。不从这一念入手用功,开悟是永远不可能的事。开悟是以有见空,否则妄自以“空”观“有”乃是顽空。

所以我们强调解悟空性的重要性,但同时千切也不要由此轻慢那些只知念佛的“老太太”,认为她们没文化,只能修念佛法门。试问,她们真的就没有智慧了吗?佛法上的认识真就不如我们这些所谓的读书人吗?人家的信心、恭敬和踏实才是能开大智慧的呢。信为道源功德母,是入道之基,佛并没有强调这个信一定该是什么层次。我们尚未登证果地,目前的这点儿“智慧”,更确切的说是对于佛法的认识和见解,都还是建立在逻辑、分别心基础上的,而且知行还未必合一。很多东西理上虽然略知一二,一旦应境对人,心念上并未真正生起觉知和返照。反过来,老太太如下死心抱一句佛号,其业障自会减少,出离心等心念相对坚固,念佛便可能纯熟甚至契入实相,开启出自性中本有的根本智,那时,人家的智慧就远胜于由什么书本和思维心推敲而得来的了。再者,古今中外,许多高僧大德都是开始不识字,一心念佛或诵经持咒,功深开悟后,再由自性中开演佛法,辩才无碍,于经义通达无违。所以,我们这些所谓的读书人、文化人,凡事都好推敲一个理字,我执太重,将自己长久地困在这个分别思维上,从而忽视实际修证和用功,那还真是不如那死心念佛的老太太们呢。

曾有佛友来信,建议我在书稿中多弘扬净土,说什么一定要描绘一下西方极乐净土的殊胜境界。这可真叫我为难,说实在的,我除了重复净土经典之言,实在不知怎样说清楚这个问题,因为这还是一个有与空的问题。可来不来就说一大堆什么心生物生,心物一元,依正二果报亦是一元,心净土净,心空相陨。等等。还不知多少人会感到莫名其妙或对净土法门丧失信心哩。我只好缄默,打定主意由浅至深地慢慢来。加之,我自己的知见与修证本身就太有限,实在力不从心。

细想起来,许多事情都是一下子到不了位的。介绍佛学更是如此,我们这副躯壳不过是一种工具,佛世尊是应对我们凡夫之攀缘心,才有那么多方便法可开示。其宣讲自有一定的世俗性,且采取拟人化、比喻等手法,不时将净土和佛境都赋予一些世俗情形及人的位格特征。虽说每一类生命与空间,其存在的属性不同,但言说者也只能依听受者的属性作为参照。所以,佛菩萨及诸高僧大德的任何传法与开示,均会落入历史与文化固有的巢臼(所以不可断章取义),因为这一切本来就须安植在现实的土壤上,才能与众生相应,才会为大家所信持。如此才能渡救众生的慧命。

一切描绘均是假言,是为了让人生出真切的恭敬、信心和向往……而实证才是硬道理!我相信,今日的人们视黄金不那么珍贵了,佛若今日在此传法总不能还说在西方极乐净土黄金为地吧。净土经典上的七宝之一竟有玻璃(当时很精贵),可二千多年后的今天,这玻璃便是不值钱的东西了。所以佛经的表述是死的,人却是活的,而对于会读的人来说经义也永远是活的。我们真不必执取这些描绘性的东西,当知地球这么一种存在的空间确是较为糟糕的,西方极乐净土肯定非常殊胜美好,但它也还是一个修行的中转站而已,对于成佛之终极而言,一切空即是一切有,当下即是,没有什么离此有彼的具相的东西去依存。万法唯识,随机而应,随缘而现,心净土净,当我们心真净空了后,则善相善境也了不可得。

\

无论怎样,我们既已入佛,那就应该坚信,如法用功才是硬道理,满脑子的理论、知识和思辩不仅不能亲证空性,更不能帮我们了脱生死。生死不能自在,修行就不能算作成功。佛世尊一样得亲证空性,一样念法念僧念佛,一样经过四禅八定乃至灭尽定(禅定的不同次第),一样肉身道成。咱们喜欢参禅,想多学习中观、成唯识等理论都没有错(我大力提倡!),但行持用功上却不必区分孰劣孰优,佛法说的都是一回事。比如认真读《金刚经》,我们一样能读出中观和成唯识论的东西。而《阿弥陀经》一样是在宣讲唯识论。因此,凡逻辑心太重,分别心太浓,乃至佛味太多,这些都无益于圆融万法。

我个人以为,一个实修实证的学佛人若同时能解悟好《金刚经》和《阿弥陀经》(或《无量寿经》),并能为他人宣说两部经典的无二无别,这人已是成佛有余了。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大悲咒功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