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示六入是真性。二。初总征。二别示。今初。
复次阿难。云何六入本如来藏。妙真如性。
云何。征问之词也。六入。谓眼。耳。鼻。舌。身。意。此六皆名入者。能吸取色。声。香。味。触。法。六尘故。又名六根。能生六识故。此文不取能生。故不名根。而名入。
二别示。六。初示眼入。二示耳入。三示鼻入。四示舌入。五示身入。六示意入。初三。初正明眼入。二辨无生处。三结成虚妄。今初。
阿难。即彼目睛。瞪发劳者。兼目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因于明暗二种妄尘。发见居中。吸此尘象。名为见性。此见离彼明暗二尘。毕竟无体。
五阴文中。明色尘如劳目所见之狂华。此云。兼目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然则。不但所见之色尘是狂华。而能见之见性。亦是狂华而已。菩提。即觉心。从觉心发生见相二分。见相无体故。同是菩提瞪发劳相。觉心中清净无相。如清明眼观晴明空。以瞪久故。发现明暗二种妄尘之劳相。以有妄尘故。发妄见居于明暗二种妄尘之中。明即火之清净相。暗即水土风之清净相也。所谓由明暗等二种相形。于妙圆中黏湛然之觉心而发见。见精映色。色即四大之浊相。结色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眼体如葡萄朵。如是眼根。非尽四大合成。而有见精湛然之性居于其中也。见非四大而不能发现。四大非见而不能集合。色见杂和。而能吸取尘相。故名见性也。见即眼入。亦名眼根。此见离彼明暗二尘毕竟无体者。见性如水中之波。随风而起。离风则波相毕竟不可得故。
二辨无生处。二。初总标。二别辨。今初。
如是阿难。当知是见。非明暗来。非于根出。不于空生。
如是眼入。云何而是菩提瞪发劳相耶。以此见性。虽能见明见暗。而不从明暗来。虽依于眼根。而不于眼根出。亦不于虚空生。以无来处故。但有其名。而无实义。是为劳相耳。
二别辨。三。初辨非明暗来。二辨不于根出。三辨不于空生。今初。
何以故。若从明来。暗即随灭。应非见暗。若从暗来。明即随灭。应无见明。
云何而知见性不从明暗来耶。若从明来。见性属明。逢暗即应消灭。不应能见暗相。若从暗来。见性属暗。明相现前。即应消灭。不应能见明相。以见明故。见不从暗来也。以见暗故。见不从明来也。
二辨不于根生。
若从根生。必无明暗。如是见精。本无自性。
根指浮尘而言。若从根生者。根非明暗。从根出生之见性。亦必无明暗。如是无明无暗之见精。本无能见之自体。见体且无。言谁生乎。见精。即见性之自体。非本体也。
三辨不从空生。
若于空出。前瞩尘象。归当见根。又空自观。何关汝入。
若空出见。而瞩前尘之象者。若见归空。当见眼根。以不见根故。非空出也。又若空中有见。见汝眼根。则空自观。当名空入。何关汝入。三处辨见。见不可得。非劳相而何欤。
三结成虚妄。
是故当知。眼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三处辨见。见无来处。当知眼入。虚妄其名。而无实体。本来非因缘所生。亦非自然而有。无所有故。名为虚妄。
二示耳入。三。初正明耳入。二辨无生处。三结成虚妄。今初。
阿难。譬如有人。以两手指。急塞其耳。耳根劳故。头中作声。兼耳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因于动静二种妄尘。发闻居中。吸此尘象。名听闻性。此闻离彼动静二尘。毕竟无体。
塞耳则耳劳。故头中作声。声即耳之劳相也。菩提心塞则心劳。故实相中作声。声黏湛心而发听。听精映声。卷声成根。是以耳根与声尘。同是菩提心之劳相也。声起名动。声消名静。以有动静二种妄尘。故发闻性居于动静之中。常吸此动静之声尘。因能吸声尘故。名为听闻性。听即耳入。能吸尘故。亦名耳根。能生识故。此听闻性。离彼动静二种妄尘。毕竟无体者。如劳眼见空华。眼若无劳。空华毕竟不可得故。耳入。亦云瞪发劳相。而不云听发劳相者。菩提心中。本无六根之分别。惟一妙明普照一切。有似眼义。故总以眼言。亦非真心中有如众生之眼根也。前文显见。不显余五。亦此义也。
二辨无生处。二。初总标。二别辨。今初。
如是阿难。当知是闻。非动静来。非于根出。不于空生。
如是耳入。云何而是菩提瞪发劳相耶。以此闻性。虽能闻动闻静。而不从动静来。虽依于耳根。而不于耳根出。亦不于虚空生。以无来处故。假名无实。是为劳相耳。
二别辨。三。初辨非动静来。二辨不于根生。三辨不从空出。今初。
何以故。若从静来。动即随灭。应非闻动。若从动来。静即随灭。应无觉静。
云何而知闻性非从动静来耶。若从静来。闻性属静。逢动即应消灭。不应能闻动。若从动来。闻性属动。当静之时。即应消灭。不应能觉静。以闻动故。闻不从静来也。以觉静故。闻不从动来也。闻声名动。闻无声名静。
二辨不于根生。
若从根生。必无动静。如是闻体。本无自性。
根指浮尘耳根而言。若从根生者。根无动静。根非声故。从根所生之闻性。亦必无动静。方合相生之理。如是无动静之闻体。本无能闻之自性。闻性且无。言谁生乎。
三辨不从空出。
若于空出。有闻成性。即非虚空。又空自闻。何关汝入。
若于空出。有闻成性。即非虚空者。空不出闻。有闻即不空故。又纵许空能生闻。而能闻在空。当名空入。何关汝入耶。三处辨闻。闻不可得。是故谓之瞪发劳相也。
三结成虚妄。
是故当知。耳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以上种种辨明。无闻性之生处。虚妄其名。无有实体。可知耳入本非因缘所生。亦非自然而有矣。以无所有故。而名虚妄耳。
三示鼻入。三。初正明鼻入。二辨无生处。三结成虚妄。今初。
阿难。譬如有人。急畜其鼻。畜久成劳。则于鼻中闻有冷触。因触分别通塞虚实。如是乃至诸香臭气。兼鼻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因于通塞二种妄尘。发闻居中。吸此尘象。名嗅闻性。此闻离彼通塞二尘。毕竟无体。
鼻根急急畜气。失其安舒之态。故成劳相。以鼻劳故。则有劳境发现。所谓劳相者。初则鼻中觉有冷气触鼻。从此冷触而起分别。息出入者名通。不出入者名塞。有触时名实。无触时名虚。闻冷如是。乃至闻香闻臭种种诸气。莫不如是。总名谓之香尘。即鼻之劳相也。兼鼻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者。菩提心纯静无瑕。以趣尘故。失其静相。而成劳相。以心劳故。而有劳境。发现劳境者。初即通塞二相。于妙圆心中。黏湛发嗅。嗅精映香。纳香成根。是以鼻根与香尘。同是菩提心之劳相也。因由通塞二种妄尘。发闻性于通塞之中。常吸种种香尘。以能吸香尘故。名嗅闻性。嗅即鼻入。亦名鼻根。能生识故。此嗅闻性。因通塞而起。若离通塞。毕竟无体。如因火而发光。火灭光必沉故。
二辨无生处。二。初总标。二别辨。今初。
当知是闻。非通塞来。非于根出。不于空生。
当知是嗅闻性。虽能嗅通塞。而不从通塞来。虽依于鼻根。而非于根出。亦不于虚空生。以无生处故。是为菩提心之瞪发劳相也。
二别辨。三。初辨非通塞来。二辨不于根生。三辨不从空出。今初。
何以故。若从通来。塞则闻灭。云何知塞。如因塞有。通则无闻。云何发明香臭等触。
何以而知嗅性不从通塞来耶。若从通来。嗅性属通。逢塞应灭。云何而能嗅塞耶。若从塞来。嗅性属塞。逢通应灭。云何而能发明香臭等触耶。嗅通故。非塞来也。嗅塞故。非通来也。
二辨不于根生。
若从根生。必无通塞。如是闻机。本无自性。
若从根生者。根无通塞。从根出生之嗅性。亦必无通塞。如是无通无塞之嗅闻机。机即体也。本无能嗅之自性。嗅性且无。言谁出生乎。
三辨不从空出。
若从空出。是闻自当回嗅汝鼻。空自有闻。何关汝入。
由鼻出闻。故能外嗅香尘。若从空出。则应回嗅汝鼻。纵许空能嗅汝鼻根。则空自有其闻。当名空入。何关汝入乎。
三结成虚妄。
是故当知。鼻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以上种种辨明。无嗅性生处。虚妄其名。无有实体。可知鼻入本非因缘所生。亦非自然而有。非虚妄而何也。
四示舌入。三。初正明舌入。二辨无生处。三结成虚妄。今初。
阿难。譬如有人。以舌舐吻。熟舐令劳。其人若病。则有苦味。无病之人。微有甜触。由甜与苦。显此舌根不动之时。淡性常在。兼舌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因甜苦淡二种妄尘。发知居中。吸此尘象。名知味性。此知味性。离彼甜苦及淡二尘。毕竟无体。
以舌取物曰舐。吻。嘴唇也。熟舐者。舐而复舐也。舐之不休。故成劳。以有劳根故有劳相。劳相者。即苦甜等味也。复以劳相苦甜之浓味。而显不动之淡味。甜苦及淡。皆舌根之劳相也。有人云。病人之苦味。喻众生苦境。无病甜味。喻三乘乐境。不动淡味。喻诸佛常住真境。可不必如此分配。以此淡味。分明是劳相故。又此文实说舌根尘相。而显虚妄故。兼舌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者。菩提心。如清明眼。纯一精真。远离诸相。无故妄动。而有甜淡二种相形。于妙圆心中黏湛发尝。尝精映味。绞味成根。如是根尘皆非实有。有似舌之劳相。故云。同是菩提心之劳相也。因甜苦及淡二种妄尘。发知居中。尘知杂和。而成舌入。常吸甜苦及淡种种尘像。故名知味性。又名舌根。能生舌识故。此知味性。离诸味尘。毕竟无体者。正显其所以为劳相也。亦显其劳相全体即真如性也。劳相无体。即以真如为体故。
二辨无生处。二。初总标。二别辨。今初。
如是阿难。当知如是。尝苦淡知。非甜苦来。非因淡有。又非根出。不于空生。
当知是知味性。虽能尝苦及淡。而不从苦淡而来。虽依于根。而非于根出。亦不于空生。以无生处故。岂非菩提心中之瞪发劳相者乎。
二别辨。三。初辨非苦淡来。二辨不于根生。三辨不从空出。今初。
何以故。若甜苦来。淡则知灭。云何知淡。若从淡出。甜即知亡。复云何知甜苦二相。
云何而知知味根不从苦淡而来耶。若从甜苦来。则尝性亦是甜苦。遇淡应灭。云何而能知淡耶。若从淡来。则尝性即淡性。逢甜苦即当消灭。云何而能知甜苦二相耶。知甜故。不从淡来。知淡故。不从甜来。如是甜苦及淡。皆非尝性之来处也。
二辨不于根生。
若从舌生。必无甜淡。及与苦尘。斯知味根。本无自性。
若从根生者。舌无甜淡。从根出生之能尝性。亦必无甜淡。如是无甜苦无淡之知味体。本无能尝之自性。尝性且无。言谁为出生者乎。
三辨不从空出。
若于空出。虚空自味。非汝口知。又空自知。何关汝入。
若从虚空生出知味性。则虚空自知其味。非汝口知矣。口即舌根。虚空知味。口不知味。绝无此理。又姑如此说。生亦不成。何以故。虚空知味。虚空自知。何关汝之舌入乎。
三结成虚妄。
是故当知。舌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以上种种辨明。无知味性之来处。虚妄其名。无有实体。以无体故。本非因缘。非自然性。以非因缘非自然故。是为虚妄之相也。
五示身入。三。初正明身入。二辨无生处。三结成虚妄。今初。
阿难。譬如有人。以一冷手。触于热手。若冷势多。热者从冷。若热功胜。冷者成热。如是以此合觉之触。显于离知。涉势若成。因于劳触。兼身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因于离合二种妄尘。发觉居中。吸此尘象。名知觉性。此知觉体。离彼离合违顺二尘。毕竟无体。
冷手热手相触。冷多。则牵涉热者。离热而合于冷。热胜。则牵涉冷者离冷而合于热。冷热相涉。各有离合之相。热者以热为顺。以冷为违。冷者以冷为顺。以热为违。则离合之中。又各具违顺二相。是则身根合觉之触尘。显于离知。非离不显合故。如是冷热。牵涉之势若成。因于劳触。非冷热劳触。涉势不成故。是为身根之劳相也。如是身根。兼与劳相。同是菩提心之劳相。菩提心之劳相者。即离与合。不离不合。即非劳相故。以有离合二种妄尘故。于妙圆中黏湛发觉。觉精映触。搏触成根。觉杂触尘。名为居中。以身根中有觉性故。常吸触尘之象。以能吸尘故。名知觉性。此知觉体。因于离合违顺而有故。离于离合违顺。则毕竟无体。如因薪有火。离薪则毕竟无火故。
二辨无生处。二。初总标。二别辨。今初。
如是阿难。当知是觉。非离合来。非违顺有。不于根出。又非空生。
如是身入。云何而知是菩提瞪发劳相耶。当知此知觉性。虽知离合违顺。而不从离合违顺来。虽依于身根。而不于身根出。不但不从有生。亦复不从空生。以无生处故。非劳相而何耶。
二别辨。三。初辨非离合来。二辨不于根出。三辨不从空生。今初。
何以故。若合来时。离当已灭。云何觉离。违顺二相。亦复如是。
何以而知知觉性。不从离合违顺而来耶。若合时来。则应合时有觉。离合则觉性当灭。云何汝身能觉离耶。不言离来者。省文也。违顺。义同离合。故曰。亦复如是。
二辨不于根出。
若从根出。必无离合违顺四相。则汝身知。元无自性。
根。但指浮尘而言。若从根出者。根无离合违顺之相。从根出生之知觉。亦必无离合违顺之相。若汝身之知。无离合违顺之相。云何而名知觉性耶。汝知觉之自性。且不可得。言谁出乎。
三辨不从空生。
必于空出。空自知觉。何关汝入。
若于虚空出生知觉性。而觉离合之触。则空知触。当名空入。何关汝入乎。
三结成虚妄。
是故当知。身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以上种种辨明无知觉性之生处。当知身入虚妄其名。无有实体。以无体故。本非因缘。非自然性。以非因缘非自然故。是为虚妄。
六示意入。三。初正明意入。二辨无生处。三结成虚妄。今初。
阿难。譬如有人。劳倦则眠。睡熟便寤。览尘斯忆。失忆为忘。是其颠倒生住异灭。吸习中归。不相踰越。称意知根。兼意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因于生灭二种妄尘。集知居中。吸撮内尘。见闻逆流。流不及地。名觉知性。此觉知性。离彼寤寐生灭二尘。毕竟无体。
意根本无生住异灭等相。以劳倦而眠。故名为灭。正眠时为住相。欲寤时为异相。睡熟便寤为生相。由寤至眠。复成生住异灭。览取法尘。斯名为忆。即生相也。失其所忆。名之为忘。即灭相也。忆忘之间。亦有住异之相。是皆于意根起颠倒见。而有生住异灭之劳相也。吸取外五根之习染。而归于意中。次序而吸。前不侵后。后不犯前。故曰。不相踰越。以能吸习中归故。名意知根。即身内之肉团心也。不但生灭法尘是劳相。兼知劳相之意根。同是菩提心起之劳相。何以故。菩提心本不动。以无故而揽尘是为劳。以心劳故。有生灭二种劳相。复因生灭二种妄尘。于妙圆心中黏湛发知。知精映法。揽法成根。知法杂和。名曰集知居中。集知者。集外五根之知也。以意根中居有觉知性故。而能吸撮内尘。即五尘影子。对外五尘。故名内尘。又名法尘。见闻吸外尘。名为顺流。转缘内尘。故名逆流。见闻虽忘所而内流。但至意根。而不能至于心地。故曰流不及地。虽不及地。有似背尘合觉。故名觉知性。此性由尘缘而有故。离尘毕竟无体。此中见闻。该五根而言。非但见闻逆流。余三不逆流也。据此则外五内一。原是一识。反复而成内外。又先有外五根。后成内意根。五根即意根之根也。起信论云。三者现识。随其五尘对至即现。无有前后。以一切时任运而起常在前故。此即外五根也。四者智识。谓分别染净法故。此即内意根也。无外五尘。不成内法尘。即无外五根。不成内意根故。此六根。又有浮尘胜义之别。清净四大为浮尘根。见闻觉知为胜义根。此从六根分别而言。其实浮尘胜义。合则成根。分则不成根。不得谓众生有二种根也。法相家于六根外。谈胜义根。却无指处。口谈而已。又以五根为色法。意根为心法。以此经文。可以证彼之非。
二辨无生处。二。初总标。二别辨。今初。
版权所有:大悲咒功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