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咒功德网

首楞严经义海卷第八

发布时间:2019-06-04 11:28:24作者:大悲咒功德网

  首楞严经义海卷第八(经三之一)翦八

  (凡遇圆相即是标辞与?同其上文)。

  (○?第二破六入梵语钵啰吠奢此云入亦云处境入之处也亦是识生处故然根境二法俱识生处今分六根别破故独以根为入也文二)。

  复次阿难云何六入本如来藏妙真如性。

  (如五蕴初解)。

  阿难即彼目睛瞪发劳者兼目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

  (借前色阴中见华瞪目以为喻也目睛喻觉性瞪发劳喻妄念忽生兼目与劳等者即此眼根能结所结起不离真故云同是菩提经文语略若细论之即净目喻觉性因瞪发劳喻无明不了故成念动由发劳故见空中华喻由念动故现妄境界及根身等兼目与劳下约喻指法也目即无明动心劳即所现根境及能见心此之心境及与动念俱是菩提性中无明劳相无体可得虚妄发生犹如瞪目见空中华俱为劳也○标妄不离真故云同是菩提○解私谓前色阴中譬如目睛瞪以发劳则于虚空别见狂华等相盖以目喻真以劳喻妄以华喻色今指前说故云即彼目睛等兼目与劳下斯取前文能喻之根便为此中所喻之法以彼劳目正是眼入虚妄之相当知眼入乃至意入皆如空华故六入文并云同是菩提瞪发劳相问何不直就根尘推破见性而须指前劳目之事乎答夫根尘遍迷悟必从要故指凡夫易解之妄事用开阿难未了之执情向下塞耳闻声畜鼻觉触例亦如是)。

  因于明暗二种妄尘发见居中吸此尘象名为见性此见离彼明暗二尘毕竟无体。

  (?既因动心现妄境界于此妄境界成根尘?为对待相形而立本无自性体不可得○下文云由尘发知因根有相相见无性同于交芦故云因于明暗发见居中尘既发根根还取境根境既备方成见性故云吸此名见性等既因取境而得名见故知此见从影象生象喻尘也起信云犹如明镜现于色像现识亦尔随其五尘对至即现明暗尚如影象无体可得况于发见而有体耶故云离彼无体○解由尘发见故名眼入离尘无性是谓虚妄也皆放此)。

  如是阿难当知是见非明暗来非于根出不于空生。

  (?前文虽云因于明暗为显根性本无假他而有就妄分别而似有因今以四处推穷体无生处故此标也)。

  何以故若从明来暗即随灭应非见暗若从暗来明即随灭应无见明若从根生必无明暗如是见精本无自性若于空出前瞩尘象归当见根又空自观何关汝入。

  (初破境生境中自有明暗相背因明即不见暗以暗时无明见随明灭故因暗反此次破根生根生即不假明暗明暗不来根无自性此中言根生者以自望自非谓破识亦可胜义望世俗根故云根生次破空生若言虚空能生胜义在浮尘内进既观象退应观根○又空中自能有见何关汝之根)。

  是故当知眼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如前所解)。

  阿难譬如有人以两手指急塞其耳耳根劳故头中作声兼耳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

  (耳喻真性手喻无明真妄和合名塞动念初起名劳由念动故境现如须作声兼耳与劳下此之动念与妄境界能结之心所现之境皆是菩提性中无明劳相此中塞耳同彼直视故亦言瞪○解言譬如者此以假设其事晓训令悟故云譬如非取比况之义也下文亦尔往人一向作比况而解乃谓耳鼻等皆言瞪者盖借眼根直视之貌若明今意朱紫自分)。

  因于动静二种妄尘发闻居中吸此尘象名听闻性此闻离彼动静二尘毕竟无体。

  (?尘既发根根还取境根境相待闻始得成故此耳根离尘无体○标因由动静尘境发闻知之性也○解孤山曰耳闻动静犹目见明暗也诸经所说对声有闻缘明有见今文了义静亦名闻暗亦名见鼻闻通塞意知生灭例亦如是)。

  如是阿难当知是闻非动静来非于根出不于空生。

  (标此闻性非根境空三处生也)。

  何以故若从静来动即随灭应非闻动若从动来静即随灭应无觉静若从根生必无动静如是闻体本无自性若于空出有闻成性即非虚空又空自闻何关汝入。

  (?先破境生境有动静闻一则不闻一以随能生有生灭故次破根生不假动静闻亦无故后破空生空若有闻自成于根又空自闻岂干于耳)。

  是故当知耳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阿难譬如有人急畜其鼻畜久成劳则于鼻中闻有冷触因触分别通塞虚实如是乃至诸香臭气兼鼻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

  (鼻喻真性外风喻无明畜谓缩气喻真妄和合劳喻心动冷触香臭喻妄境余文如前)。

  因于通塞二种妄尘发闻居中吸此尘象名嗅闻性此闻离彼通塞二尘毕竟无体。

  (释如前文○标通塞是鼻家境)。

  当知是闻非通塞来非于根出不于空生。

  (?通塞根空俱无生处)。

  何以故若从通来塞则闻灭云何知塞如因塞有通则无闻云何发明香臭等触若从根生必无通塞如是闻机本无自性若从空出是闻自当回嗅汝鼻空自有闻何关汝入。

  (先破境生通塞互破可知发明显了也次破根生根生则无境无境则无根由尘发知故机亦根也次破空生前则闻境归则嗅根空自闻香汝鼻何用○解私谓机者弩之牙也根有发闻之义故取譬之)。

  是故当知鼻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阿难譬如有人以舌舐吻熟舐成劳其人若病则有苦味无病之人微有甜触由甜与苦显此舌根不动之时淡性常在兼舌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

  (?舌根不动喻真性吻喻无明舐喻真与妄合劳即念动念动故境生如甜苦谈问甜苦由劳故生可喻妄境淡是舌根不动合喻于真为何喻境答元来不动可以喻真今以由动故显不动既是形待故成妄矣如下云言妄显诸真妄真同二妄余如文)。

  因甜苦淡二种妄尘发知居中吸此尘象名知味性此知味性离彼甜苦及淡二尘毕竟无体。

  (标甜苦因动而有显于不动淡性常存)。

  如是阿难当知如是尝苦淡知非甜苦来非因淡有又非根出不于空生。

  (四处本无)。

  何以故若甜苦来淡则知灭云何知淡若从淡出甜即知亡复云何知甜苦二相若从舌生必无甜淡及与苦尘斯知味根本无自性若于空出虚空自味非汝口知又空自知何关汝入。

  (?从境从根从空亦如前释虚空自味者味犹尝也○标若甜苦来破境生若从舌生破根生)。

  是故当知舌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阿难譬如有人以一冷手触于热手若冷势多热者从冷若热功胜冷者成热如是以此合觉之触显于离知涉势若成因于劳触兼身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

  (?二手喻真妄合喻真妄和合真有不守自性随缘成根境等如随冷热缘成冷热手问二手之中何手喻真答以势劣者喻真思之余如文)。

  因于离合二种妄尘发觉居中吸此尘象名知觉性此知觉体离彼离合违顺二尘毕竟无体。

  (标违顺二尘者因离合有违顺也)。

  如是阿难当知是觉非离合来非违顺有不于根出又非空生。

  (离合违顺根境俱无生义方显妙真如性)。

  何以故若合时来离当已灭云何觉离违顺二相亦复如是若从根生必无离合违顺四相则汝身知元无自性必于空出空自知觉何关汝入。

  (?破境生更约违顺二相广其道理例前离合次根生空生皆如文○标合离根空了不可得)。

  是故当知身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阿难譬如有人劳倦则眠睡熟便寤览尘斯忆失忆为忘是其颠倒生住异灭吸习中归不相逾越称意知根兼意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

  (?人喻真性本自觉故劳倦则眠喻无明迷真性不了故睡熟喻动念现境谓睡故成梦梦具心境心喻业转境喻现相寤喻事识事识取所现境分别染净不了自心所现见从外来如忆梦中之事不得明了故云览尘斯忆失忆为忘也○已上总指生灭祮成意根梦中现境因睡故有脱体是假既睡寤已不了假有览而忆想谓是真实名为颠倒生住异灭寤寐忆忘皆生灭也法中亦尔动心现境已是虚妄事识不了现境假有名为颠倒境与分别前后讹替念念移易名生住异灭览此生灭全归意根熏习不断念念分别名意根耳能分别意所分别境皆是觉性之中无明劳相○解寤则览尘斯忆睡则失忆为忘又睡中有梦寤中有忘皆是览尘失忆之相忆之则生忘之则灭下文云因于生灭二种妄尘也以妄对真即是颠倒此二妄尘复为生住异灭四种细相念念迁流吸习此相中归意根四相刹那前后不杂故曰不相逾越)。

  因于生灭二种妄尘集知居中吸撮内尘。

  (?集聚也中犹内也吸撮皆取也由生灭境引发集聚内觉知性此之觉知常取生灭于内分别非同前五照外境界故名内尘以意根内缘不缘外故即前文中聚缘内摇也)。

  见闻逆流流不及地名觉知性此觉知性离彼寤寐生灭二尘毕竟无体。

  (拣异前五也逆流犹返缘也地处也前五但顺取外境不能返缘内尘名此内尘为缘不及处此不及处唯意根合即此合处为意知根○标复云此觉知性离彼色香等五尘毕竟无体○解孤山曰前举四相今唯二者以生摄住以灭收异而且以忆者为生忘者为灭内尘法尘也见闻逆流者以忆故则能逆缘落谢五尘即览尘斯忆也流不及地者以忘故则成缘于思不及处即失忆为忘也又解眼等五根但缘现境唯意知根能缘过去乃是入五根不及之地虽通两释前义为正)。

  如是阿难当知如是觉知之根非寤寐来非生灭有不于根出亦非空生。

  何以故若从寤来寐即随灭将何为寐必生时有灭即同无令谁受灭若从灭有生即灭无谁知生者若从根出寤寐二相随身开合离斯二体此觉知者同于空华毕竟无性若从空生自是空知何关汝入。

  (?先约寤寐次约生灭法喻虽异俱破境生皆互有互亡也次破根生意根无相约寤寐显寤能思察寐则成梦知是意根今破寤寐自是身之开合非干意根列子云其寤也形开其寐也形交交即合也庄子亦云其寐也?交其觉也形开意云寤寐无体自随于身非是意根应知意根毕竟叵得若从空生故为不可○解资中曰寤寐二相自是形之开合汝觉知性则无别体故云同于空华)。

  是故当知意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三破十二处此则正破境也文二)。

  复次阿难云何十二处本如来藏妙真如性。

  (前已总标今别徴起以显藏性)。

  阿难汝且观此只陀树林及诸泉池于意云何此等为是色生眼见眼生色相。

  (处以生门为义六根六境是识生处根已前破今正破境然亦以根相对而破故双问色生眼生等也○解私谓初五阴中以喻比法用破执情次六入中指假设事显其妄相今十二处乃至七大即于现前见闻之境及近所目击者示其藏性是则经文从疏洎亲去假就实善巧开发之意了然可别矣)。

  阿难若复眼根生色相者见空非色色性应销销则显发一切都无色相既无谁明空质空亦如是。

  (?破根生境也初二句牒见空非色下破境有色空今以色空相对而破此破色也若见空时则无有色根既生色名为色性应合销亡能生既亡所生何有故云显发一切都无此则空现色销也色相下有二义一空不自显由色所显今既无色从谁显空又能生根同是色法色相既亡根亦随灭根既已灭复欲将何以了空质此则空无色显也空亦如是者例破空生色行相如色○解此以根为能生色为所生若见空时所生之色既销能生之根亦灭故云销则一切都无色相既无牒前义也谁明空质责其失也若谓色销根灭其谁明见空之体质乎空亦如是应云若复眼根生空相者见色非空空性应销等)。

  若复色尘生眼见者观空非色见即销亡亡则都无谁明空色。

  (?破境生根也初二句牒观空下破此亦色空相对而破此破色也色既生根观空之时色已销灭从谁生根而了于空又色能显空见空之时色已销灭从谁显空下色之一字义含空能生见例色应知单破双结妙尽译旨○解此以色为能生见为所生若观空时能生之色既销所生之见亦灭故云亡则都无例前应云见性既无谁明空质空亦如是此义可了故佛言存略或译者省之谁明空色者若破空生眼见应须责云谁明色相今兼含二义故曰色空)。

  是故当知见与色空俱无处所即色与见二处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无处所者无生处也余文可见)。

  阿难汝更听此只陀园中食办击鼓众集撞钟钟鼓音声前后相续于意云何此等为是声来耳边耳往声处。

  (此约耳听钟鼓二音以破根境往来之相也若知二俱虚妄何往何来)。

  阿难若复此声来于耳边如我乞食室罗筏城在只陀林则无有我此声必来阿难耳处目连迦叶应不俱闻何况其中一千二百五十沙门一闻钟声同来食处。

  (破声来耳处也初二句牒如我下破初举喻佛音声也城耳根也林钟鼓也此声下例破声既来汝耳边此声已离钟鼓只合汝自独闻不合他人亦听今且不尔一切皆闻应知声无来往○解孤山曰以我喻声城喻阿难耳林喻余人耳我入城内则林中无我如声入汝耳他耳岂闻)。

  若复汝耳往彼声边如我归住只陀林中在室罗城则无有我汝闻鼓声其耳已往击鼓之处钟声齐出应不俱闻何况其中象马牛羊种种音响。

  (?破耳往声处也初二句牒如我下破初举喻佛喻耳根只园喻鼓城喻阿难汝闻下例破耳根既往鼓处阿难应闻耳根钟声与鼓声齐鸣不合更闻钟响况余声耶○解以我喻耳林喻鼓声城喻钟声我归林中则城内无我如耳往鼓处钟处则无)。

  若无来往亦复无闻。

  (?双结不成闻义也○解声不来耳耳不往声闻义不立)。

  是故当知听与音声俱无处所即听与声二处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阿难汝又嗅此炉中栴檀此香若复然于一铢室罗筏城四十里内同时闻气于意云何此香为复生栴檀木生于汝鼻为生于空。

  (?此中但问境生之处不同前文根境对破)。

  阿难若复此香生于汝鼻称鼻所生当从鼻出鼻非栴檀云何鼻中有栴檀气称汝闻香当于鼻入鼻中出香说闻非义。

  (破根生也初牒称鼻下正破称汝下纵破设许汝鼻能生于香生义虽成闻义不立以但能出香不从外入与鼻合故)。

  若生于空空性常恒香应常在何藉炉中爇此枯木。

  (破空生也空性常住应常有香若常有香何烦烧木方闻香气)。

  若生于木则此香质因爇成烟若鼻得闻合蒙烟气其烟腾空未及遥远四十里内云何已闻。

  (破木生也此约所见烟相粗显而破不论其气若以烟表实谓未通故云其烟腾空未及遥远也烟犹在近闻已远通故知其香不从木发○解槜李曰此中义理稍难成立且鼻舌身三者是合中知也设四十里内闻香亦由香有殊胜之力其气远腾彼合知处久久方闻而言不待鼻蒙烟气等甚与教相及现量相违若约互用自在坏法相说又非此意今所释者恐取圣人根力强利能速疾远闻不约凡常钝劣者说理实必须气通于鼻方得成闻经中一往据粗显边似不到鼻故作斯破私谓敏师一往之说其实然也若尔则但是香有殊胜之力不须更取圣人根力强利也如法华云此香六铢价直娑婆世界不亦胜乎)。

  是故当知香鼻与闻俱无处所即嗅与香二处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阿难汝常二时众中持钵其间或遇酥酪醍醐名为上味于意云何此味为复生于空中生于舌中为生食中。

  (标二时大食小食时此味于空于根于境俱无体也)。

  阿难若复此味生于汝舌在汝口中只有一舌其舌尔时已成酥味遇黑石蜜应不推移若不变移不名知味若变移者舌非多体云何多味一舌之知。

  (?破根生也初标在汝下正破一舌不知多味也若以味从舌味应无别也若不下纵破设若汝许味不别者味既不分何成知味若变下破味变舌应多体也初二句反破后二句结破此则以舌从味舌便成多今汝不然故云云何多味一舌之知○解黑石蜜者善见律云甘蔗糖也其坚如石)。

  若生于食食非有识云何自知又食自知即同他食何预于汝名味之知。

  (?破境生也初三句正破味若生食应不假根无根别食焉能成味若成味者食须有识若无识者云何自知又食下纵破设许食自能知即同他人尝味何关汝舌之知)。

  若生于空汝啖虚空当作何味必其虚空若作咸味既咸汝舌亦咸汝面则此界人同于海鱼既常受咸了不知淡若不识淡亦不觉咸必无所知云何名味。

  (破空生也初三句牒计审味必其下正破初四句身面俱咸后二句咸同海族若俱咸者海鱼无异既常下纵破初四句互夺两亡纵汝常受于咸毕竟不能知淡若无淡味何显于咸淡之与咸俱不安立必无下二句结非知味咸淡既不能分不可说名知味)。

  是故当知味舌与尝俱无处所即尝与味二俱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阿难汝常晨朝以手摩头于意云何此摩所知谁为能触能为在手为复在头。

  (按摩之法常式皆然故摩头也此徴能触在头在手二俱有过如下破之)。

  若在于手头则无知云何成触若在于头手则无用云何名触。

  (互有互亡破也根境相显触乃得成一有一无故不名触)。

  若各各有则汝阿难应有二身。

  (各存两质破也头手各有则有二知二知便成二阿难体何体为汝)。

  若头与手一触所生则手与头当为一体若一体者触则无成。

  (共成一体破也初四句正破若头与手共生一触遂令二种合为一体设许一体触自不成此结破也)。

  若二体者触谁为在在能非所在所非能不应虚空与汝成触。

  (破转救也初二句牒救总徴若汝救云所生虽一能生自二云何令我头手不异者此则二体之触为在何处故云触谁为在在能下二句推同前破前云若在于手头则无用等不应下破空生也有形之法尚不能生岂况空无而能成触)。

  是故当知觉触与身俱无处所即身与触二俱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阿难汝常意中所缘善恶无记三性生成法则。

  (解真际曰意识所缘法尘之境三性不同假实有异轨生物解互不相涉故云生成法则)。

  此法为复即心所生为当离心别有方所。

  (?意中所缘三性之法摄一切尽自然而然故云生成此所缘法即心离心二俱有过下文即破)。

  阿难若即心者法则非尘非心所缘云何成处。

  (破即心也初一句牒次句定非心下破既即是心定非是尘若非是尘则不是心家所缘之境何名法处下破离心)。

  若离于心别有方所则法自性为知非知。

  (牒计双徴也初二句牒则法下徴此法既离于心更以知不知徴而破之)。

  知则名心异汝非尘同他心量即汝即心云何汝心更二于汝。

  (破有知也初句夺成心量离心之法若有知者应名为心异汝下更分即异以破初二句破异有知之法若异汝心即同他人异于汝心又有知故即汝下三句破于即心初句半牒半定后二句破有知之法既即汝心即应汝心之外更有汝心也故云更二于汝○解孤山曰知则名心者离心有法法既有知亦名为心也异汝非尘者异汝则非汝心有知则非汝尘既异且非则是他人心矣即汝即心者防转计也云何下难也汝心唯一云何有二根尘俱知是二心也)。

  若非知者此尘既非色声香味离合冷暖及虚空相当于何在今于色空都无表示不应人间更有空外心非所缘处从谁立。

  (?破无知也初五句定非色空次一句审问何在色空二事摄诸法尽既非色空今何所在今于下二句推无所表也若此法尘亦色空摄以何表示知是法尘不应下二句破空外无成也色空之内既无表示不应此尘处在空外以空无外故心非下二句结无处义如上推捡法尘不有则心无所缘之境从何以立处耶○解此意法尘非是五尘五尘及以虚空摄一切法皆现量境自属五根法尘既不属五是故责云当于何在离合冷暖即触尘也都无表示者以意法无形缘落谢五尘故既于色空之境不见法尘之状岂是空外别有法尘耶心无所缘处义安立)。

  是故当知法则与心俱无处所则意与法二俱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首楞严经义海卷第八

  音释

  ?

  (神纸切以舌取物也)。

  吻

  (武粉切唇吻也)。

  甜

  (徒兼切甘也)。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大悲咒原文

  • 大悲咒注音

  • 大悲咒解释

版权所有:大悲咒功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