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杜审舒归里序·(清)施闰章
杜生审舒齐归[2],施子赆焉[3],司橐者以匮告[4]。杜生谢,且蹙额曰:“先生念我则至矣,然窃疑厚人而忘己也,意着太左计[5]。”施子曰:“若以我为过廉乎?予盖天下之贪夫也。子何敝敝然为我谋[6]?”杜生口呿色变[7],久之,曰:“从先生官三年矣,事大小罔弗知也[8]。所与交游,虚往实归者众矣,而先生橐中无长物[9]。以币进[10],则拒之惟恐不速。焦形槁颜[11],手校雠而口伊吾[12],夫子病矣[13]。如是而谓贪,将阳拒而明纳与[14]?敢问其说[15]。”
施子曰:“噫!何子之泥于言贪也[16]!夫取而不能有者,非贪也;不取而有之、人不能夺焉者,贪之至也。庄子曰:‘君子内无饥寒之患,外无劫夺之忧。’子不见夫今之鼎食而覆餗者乎[17]?戕其躯[18],籍其家[19],以沈其宗者[20],比比矣[21]。其始不过竞筐篚之私[22],率以捐其所甚爱而不遑恤[23]。夫人捐其所甚爱,至于弃身家、舍妻子,谓之能贪则不可。予,鄙人也,未就事而先饮冰[24],其行若踬[25],其居若坠,其独处若群窥[26]。先人后己,亦夷亦惠[27],忧谗畏讥,补缺修弊,籝有一金而不知所置[28]。予盖患得患失[29],见鄙于尼父者也[30]。然而疾风震雷,守之晏如[31],饱食高坐,进退生徒。陟泰岱[32],观沧海[33],谒阙里[34],陈诗书。搜讨旧籍,累椟连车[35],寸缣尺楮[36],并蓄兼储。盗不睥睨[37],民不咒诅;人见不足,我见有余,此亦贪之至也。
“且夫名浮其实者,德之欺也;勉乎其职而不能尽其道,事之末也[38]。吾目迷五色,而不蒙夫人之诮;行忝颇闵[39],而窃附有道之林。吾循孔氏之门墙而惴惴然,惧其不能入也。奉命而出,终事而归,所得侈矣,况敢自以为廉乎!子貌朴而志端,归而修业,亦务守其不可夺者已矣,何敝敝然为我谋?”
杜生闻之喜曰:“吾乃知先生之所以为贪。”于是酌酒别去[40]。
明日,次其语[41],追而送之济水之上[42]。
注释:
[1]杜审舒:作者的门生、弟子。里:故乡。[2]齐:代指山东。归:回故乡去。[3]赆(jìn)赠给人路费或礼物,表示送行。[4]司橐者:掌管钱财的人,此指家里的管家。司,主管。橐(tuó):袋子,钱袋。匮(kuì):缺乏,不足。[5]左计:不适当的计划,失策。[6]敝敝然:敝,通弊,弊弊然,形容辛苦经营貌。[7]呿(qū):张口貌。[8]罔:无,没有。[9]长(zhàng)物:多余的、过剩的东西。[10]币:缯帛,古人通常用作相互赠送的礼物,所以币成为礼物钱财的通称。[11]焦:干瘦。槁:枯。憔悴。[12]校雠(jiào chóu):查对、订正文字。伊吾:象声词,形容读书时口中念念有词。[13]病:辛苦疲惫。[14]与:疑问词,相当于“吗”。[15]说:说法,理由。[16]泥:拘泥。[17]夫(fú):用在句中的语气助词。鼎食:列鼎而食,指豪门贵族的奢侈生活。鼎,古代炊器,一般是圆形,三足两耳。覆餗(sù):《易·鼎》:“鼎折足,覆公餗。”餗,食物,谓鼎足坏了,食物从鼎里倒出来。后因喻力不胜任而败事。[18]戕(qiāng):杀害。[19]籍:没收财物入官。[20]沈:同“沉”,没,灭。宗:宗族,家族。[21]比比:处处,到处。[22]筐篚(fěn):盛物的竹器。方的称筐,圆的称篚。筐篚之私意谓微小的私利。[23]卒:终于,结果。
不遑:来不及。遑,闲暇。恤:怜悯,可惜。[24]就事:从事,任职。饮冰:《庄子·人间世》:“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与?”形容内心极度惶恐焦灼,要饮冰才能平静下来。[25]踬(zhì):跌倒。[26]群窥:很多人暗中偷看。[27]夷:伯夷。惠:柳下惠。这两人都是古代清高廉洁之士,常常并称为“夷惠”。[28]籝(yíng):筐笼一类的盛物竹器。[29]患得患失:出自《论语》。生怕得不到,得到了又生怕失去。患,忧愁,担心。[30]见鄙:被……轻视、鄙视。尼父(fǔ):对孔子的尊称。孔子字仲尼。父,表示尊敬。[31]晏如:安然。[32]泰岱:即泰山。泰山又名岱。[33]沧海:古代对东海的别称。[34]阙里:孔子的故宅。在今山东曲阜城内阙里街。[35]椟(dú):木柜,木匣。[36]缣(jiān):即缣素,供书画用的白色细绢。此处代指书画。楮(chǔ):木名。因皮可制纸,所以用作纸的代称。[37]睥睨(pì nì):侧目,斜视。[38]末:非根本的,微不足道的。[39]忝(tiǎn):谦辞。表示辱没他人,自己的愧。颜闵:颜回、闵子骞。两人都是孔子的学生,德行上并称。颜回安贫乐道,闵子骞很孝顺父母。[40]酌:斟酒,饮酒。[41]次:排列,编排,引申为编写记录。《史记·太史公自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42]济水:古水名。故道早已堙废,下游即今黄河的大清河、小清河。
施闰章(1618—1683),字尚白,号愚山,又号蠖斋,安徽宣城人。清顺治六年(1649)进士。官刑部主事、山东学政、翰林院侍读等。能诗文,曾参与修《明史》,在当时诗坛上与宋琬齐名,人称“南施北宋”。有《施愚山文集》。
这篇赠序,大量篇幅都在论说自己的“贪”,似乎与送人无关。仅结尾“归而修业,亦务守其不可夺者已矣”一句,使得全文豁然开朗,原来他是现身说法,谆谆教诲学生哩。君子要“贪”求道德修养、学问知识,这才是抢夺不去、永远拥有的财富。文中把正人君子的行为称为“贪之至”,反称钻营私利之人为“非贪”,出语惊人而又深具讽刺幽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