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咒功德网

谈谈疼、痛、痒、酸、胀、麻、疲、乏、饥、饿、劳、累、聪、明之病症

发布时间:2024-12-20 23:29:16作者:大悲心
谈谈疼、痛、痒、酸、胀、麻、疲、乏、饥、饿、劳、累、聪、明之病症

中医认为:-

一、麻:表明气能过来,而血过不来。-

二、木:麻得厉害了,就是木,是血和气都过不来了。-

三、酸:表明经络是通的,但是气血不足。-

四、胀:表明气很足,此类人是爱生气的体质,若体内的气出不去就估胀。-

五、痛:单纯性的痛则是因为有血淤-

六、痒:表明气和血正在过来,伤口愈合的时候都会发痒。但这与全身发痒不同.-

(1)背部肤色不均属肝胆排毒功能下降。-

(2)背部毛孔粗大为体质虚寒,湿气重,水分滞留体内,引起手脚冰凉怕冷,下身肿胀等症状。-

2、肺区诊断-

(1)拇指推肺区膀胱经,出现微血管扩张的现象。-

(2)背部长痘为肺风粉刺,体质燥热,多为肺阴虚。-

(3)便秘宿便,鼻咽喉不适,面部毛孔粗大。

备注:胖人多痰,瘦人多火。-

3、心区诊断-

(1)拇指推心区内膀胱经,出现发红现象,心火旺。-

(2)眉心长痘,面部潮红多为虚火上炎。

备注:体胖者胸闷气短,体瘦者失眠多梦。-

4、肝区诊断-

(1)肝区肤色不均发青为肝胆排毒功能下降。-

(2)肝区突出为肝功能下降。-

(3)眼干涩充血,眼袋大,视力下降为肝火旺盛。-

5、脾区诊断-

(1)脾区肤色发黄为脾胃不和。-

(2)口腔溃疡,口周、额头易生红色痤疮为脾胃实热。-

(3)皮肤松弛,虚胖者多为脾气不足,舌苔黄腻,便秘实胖者多胃火旺盛。-

6、肾区诊断-

(1)肾区凹陷,腰部颜色发黑,多为肾水不足。-

(2)面部易生乌云状片黑斑,手脚冰凉怕冷为肾阳虚。-

(3)听力下降耳鸣,腰酸,手脚燥热怕热为肾阴虚。-

7、生殖区诊断-

(1)生殖区凸起:月经量少,经血色暗血块,痛经。-

(2)生殖区凹陷:面部易生黑斑,月经量多提前或退后,多为宫寒宫冷症状。

谈谈疼痛痒酸胀麻疲乏之病症

一、疼téng

这是我们最常遇到的一种不适感觉。那疼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它与“痛”又有什么不同呢?我们先来看看汉字是如何解释的?

我们先来看看结构。疼,外面是一个病字旁,里边是一个冬。怎么理解呢?中国文字都是象形文字,每个字里,都有深刻的含意。冬,一定和冬天、寒冷有关,而病字旁,代表过寒。《黄帝内经》是这么解释的:“寒胜其热,则骨疼肉枯。——《灵枢经·刺节真邪》”那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寒超过了热,而导致了骨头疼肉紧枯。这种感觉可以用“寒风刺骨”这个成语来形容。因此,可以理解为,由过寒引起的身体不适之感觉。

中医有“热者寒之,寒者热之”的疗法。因此,对于疼,我们通常的做法,就是要避免受寒,同时如果受寒而引起的不适,要用热来解决。通常,引起疼的病症,主要是外伤、冻伤、风寒感冒等,大都与寒冷有关。

二、痛tòng

我们还是先来看看字形结构。痛,是病字旁,里边是一个甬字,“甬”,什么意思呢,路也。我们这样可以理解痛这个字,它是由于路被堵住了引起的。那这个路是什么呢?我们可以理解为经络,以及一切与之相关的血管、淋巴等各种管道。像很多女孩子都有痛经的问题,那这部分,大都是由于受寒凉,导致经络堵住,经血下行不畅。那解决的方法,就是要通把路打通。中医认为,“通则不痛,痛则不通”,就是这个道理。

三、痒yǎng

在古字中“羊”和“阳”是相通的。在中医里,阳与人的生命关系密切。得阳者生,失阳者亡。那阳在病里旁里,说明什么呢?阳气病了,受阻了。因此,我理解,痒,实际上是“痛和健康”的一种临界状态。

什么情况下人体会痒呢?长伤口时,人会痒,说明气血在通达到伤口时,受到一定的阻碍,不顺。人体从一股暖流,变成无数条暖流时,就会感觉痒。还有人的后背也经常会痒,也就有人发明了痒痒挠这种工具。那这种痒,又是怎么回事呢?其实是人体的阳气在往外顶体内的湿。在顶的过程中,由于人体的经络不是很畅通,因此,会遇到一定的阻力,所以会痒。

对于皮肤痒,很多人都爱用激素,其实,那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反而对人体有危害。其实,人体很有意思,当你面对痒的时候,人最爱做的事,就是挠,而这个挠的过程,其实也是疏通经络的过程。只不过,这是在表皮。而更深层、更好的办法,就是刮痧,让更深层的寒湿出来。如果原来痛,现在变成痒了,其实,说明你的身体在向好的方向转换。反之,原来痒,后来变成痛了,那就说明向坏的方向转换。

四、酸suān

酸字的左边是一个酉,右侧是“夋”qūn。酉,在天干地支中,对应的是17-19点,刚好是肾经当值。而“夋”字,意为:“行走迟缓的样子”。所以,在人体上,基本可以理解为肾虚了。

我们身体最容易酸的地方是哪,是腰对吧?在中医里,腰为肾之府。所以,腰酸,大体上可以找到的原因就是肾虚了,我们身体代谢缓慢了。还有一种状况,就是我们爬山之后,腿很容易酸,其实,这也是身体血液中乳酸堆积不易代谢的结果。而中医认为,肾主骨生髓造血,所以,还是和肾虚有关。

我觉得,酸其实和痒一样,也是一种身体的临界状态,往好的方向,就是健康;往坏的方面,可能就是疼痛了。对于酸,解决的方案,就是加温和加速,热敷和按摩,对缓解酸有很大的效果。同时,枸杞也是强肾的佳品。总之,强壮你的肾,才是解决酸的根本之道。因为,你很少听小孩说他腰酸的。因为他们一个个都是肾气十足。

五、胀zhàng

胀是肉月旁+一个长字。如何理解呢?主要是指肌肉组织不正常的扩大。它和肿基本上是同意。肿,主要是表现在外观;而胀,经常会是外观看不到的情况。造成胀的原因很多,外在的,可能是外伤引起的发炎,或者捆绑造成气血不畅。其实大都也是由于管道受阻,造成身体的代谢出了问题所致。要做的工作,也是疏通经络,解决淤堵。

六、麻má

麻,也是一种病态,病字旁里一个林。怎么解释这个词呢?我们什么情况下会感觉麻了?是不是肢体被压的时间过长以后,导致气血供应不上而使肌体产生不适之感。那和“林”又有什么关系呢?

我始终没有找到确切的答案。只能这样理解了,“林”字为会意字。从二木。表示树木丛生。本义:丛聚的树木或竹子。那在中医里,什么主木呢?肝藏血主木,因此,如果肝血正常汇聚,那到好。关键是加了一个“病”字旁,说明是不正常的汇聚。解决麻的方法也很简单,解除这种不正常的压力。这种压力,有可能是外在的,也有可能是内在的。心脑血管病的人,很容易产生肢体麻木,也主要是肝血在人体器官组织中不正常汇聚引起的。

七、疲pí

疲,也是病字旁里一个皮字。疲字的主义:懈怠,不起劲。皮在中医里是由肺主管的。而肺在中医里是管疏布血的,是相傅之官。疲多从外在表现出来,比如疲软等,是看得见和摸的着的。

八、乏fá

乏字的主要意思是缺少和无能。缺少什么?当然是缺少气血啊。与疲不同,乏,多为身体内在的感觉。比如我们可以说:“我今天很乏”,这是一种内心的感受,而不能说,“我今天很疲”。如果说我很疲乏,则是指身体由外到内都打不起精神来。疲和乏都与我们气血不足有关。解决的方法,需要综合调理了。这与我们前面说的各种症状相比,相对严重些。

总之,人体和各种不适症状,从汉字的构成上大体可略见一斑。基本都与病字旁相关联。而且多与寒、外伤造成的经络不通有关。所以,《黄帝内经》之所以强调经络,也就不言而喻了。

谈谈饥、饿、劳、累、聪、明等病症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上面这些词,我们在小时候学语文时,都没有深刻理解过,如今,上了点岁数,生活阅历也丰富了,慢慢地,对中华文明的理解也越发的深刻。汉字,不仅每个词有特定的含意,每个字也有,甚至,偏傍部首也都能说明问题。曲黎敏对中医的深刻和独特的理解,很大一部分源自于她对汉字的理解。因此,作为每一个中国人,每一个喜欢中国文化的人,每一个推动中国文化发展的人,我们都要认真研究我们的文字,以便做到去粗取精,取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理的过程。好了,闲话少说,我们继续研究字与病症的关系。

一、饥jī

饥,一个食字旁,加一个几。什么意思呢?肯定和食物有关。“几”像什么,是不是像蚕在蠕动。因此,理解饥,可以想像为,因食物而产生的生理反应,产生的肠胃的蠕动。因此会有“饥肠辘辘”这么一个词组出来,从这个意义上说,饥更代表着人体那种条件反射式的肠胃蠕动。

二、饿è

什么是“饿”呢?一个食字旁,加一个我字。官方解释是更严重的饥。本义:饥之甚。按:在古代,“饥”与“饿”存在着程度上的差别。“饥”指一般的肚子饿;“饿”是严重的饥饿。我个人理解,饥与饿最大的区别在于,饥主要是因食物产生的生理反应;而饿,则是因食物产生的精神层面的反应。换言之,饿就是“我想吃”的意思。

我在做健康咨询时,非常强调饥饿感。实际上,我更在强调的是“饿”字。直白的理解,就是“吃饭香不香?”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们很多人在亚健康时,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到了饭点,吃也行,不吃也行。甚至肠胃都咕咕响了,而自己却并没有一点食欲。没有“饿”的感觉,说明身体已经出现很大的问题。主要是体内的垃圾排不出去。如果从西医角度来说,很可能是尿酸和肌酐过高。因此,要想解决饥饿感的问题,一定要先解决排毒的问题。很多人都只顾上面,只顾进补,而不顾下面,不顾排出,这是对养生的一大错误理解。如果你没有强烈的饥饿感,你吃再多的东西,也不会被人体吸收。只有当你饥饿感很强时,你即使吃非常普通的饭菜,也能吸收到大自然给予的食物之精华。因此,人要量出为入,具体地说,说是根据你的大便情况,大便是否成形,来考虑你吃什么和吃多少。不信你就试试,凡是大便不成形的人,如果你减少进食量,尤其是晚餐的进食量,多数情况下,大便会变的成形,这点,我们以后再详说。

饥和饿,在英文中,都用“hungry”来表示,但在中文里,还是有不少区别的,这就是中国文化,可以非常精准地表达我们内心的意思。三、劳láo

“勞”,是劳的繁体字。而“劳”字的小篆字形,上面是焱( yàn),即“焰”的本字,表示灯火通明;中间是“冖”字,表示房屋;下面是“力”,表示用力。夜间劳作。本义:努力劳动;使受辛苦。你可以理解为用力过火了。毕竟三个火,更能代表劳的本意。

三. 劳

在中医里,如何理解“劳”字呢?最好的解释就是“五劳七伤”。

五劳:“素问”五劳所伤,久视伤血(心),久卧伤气(肺),久坐伤肉(脾),久立伤骨(肾),久行伤筋(肝),是谓五劳所伤。

七伤:大饱伤脾,大怒气逆伤肝,强力举重久坐湿地伤肾,行寒饮冷伤肺,忧愁思虑伤心,风雨寒暑伤形,恐惧不节伤志。

因此,“劳”这个字,和“久”是有关系的,不管是什么样的一种情况,如果持续过了,就是劳。比如“过劳死”,就最能形象地理解劳这个字了。还有我们现代人得的颈椎病、腰椎病,都是和持续地坐着用电脑、开车等有关系,这些病,都是积劳成疾的结果。

四、累lèi

累字的结构是,上边一个“田”,下边一个“糸”mì(音“密”)。那“糸”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基本字义1. 细丝。2. 幺。3. 微小。4. 量词,丝的二分之一。详细字义〈名〉1. (象形。甲骨文字形,一端象丝束的绪,一端象丝束的头,中间是丝绞。本义:细丝) 同本义 [fine silk] 糸,细丝也。象束丝之形。——《说文》。

当我们知道了“糸”的意思,也就能很好地理解累了。这就好比,我们用一根很细的丝,来顶着一大块田地,这悬殊的力量对比,本身就说明一个不协调。因此,累,可以被理解为身体无法承受的压力。从官方辞典中,我们可以看到:累的基本字义:1. 疲乏,过劳:劳~。~乏;2. 使疲劳:病刚好,别再~着。

和“劳”那种“久”引起的身体不适不同,“累”其实是一种短期形成的身体不适。比如说,我今天走了一天的路,你可以说,“我累了”,而不能说,“我劳了”。累可以睡完一觉,马上恢复过来,但劳却不行。比如,如果你是天天用电脑,最后导致颈椎病,那就不是“累”造成的了,而是“劳”。积劳,一定会成疾。

你可以这样理解,持续的“累”,最后就会变成“劳”。换句话说,“劳”是由持续的“累”引起的。

五、聪cōng

聪,左边是一个耳,右边是一个总。在中医里,什么开窍于耳呢?对,肾开窍于耳。因此,官网解释为:基本字义:1. 听觉:失~。2. 听觉灵敏:耳~目明。3. 心思灵敏:~明。~睿。~慧。~颖。可以看出,“聪”确实和听力有关。

左边耳,右边总,你可以理解“聪”这种状态为人肾气最足时。为什么大家都说这孩子聪明,而很少有人岁数大的人说这句话,而改用“智慧”了呢?实际上, “聪”多来自于先天的,也就是从父母的精血那继承过来的,而智慧,则多来自于后天努力形成的。为什么人老了,听力就慢慢下降了,那是和肾气衰竭有关。原来这种老年人得的疾病,也就是功能退化,现在很多的年轻人也有了,这就是未老先衰的结果。这和现代人不注重养生,过度消耗自己的肾气有关。

曲黎敏经常把人体先天得来的那点肾气,比喻成煤气罐。有的人大火猛烧,到不了老,就挂了;而有些人,小火慢烧,可以烧很长的时间。因此,当你未到岁数就开始失聪的时候,你就知道,你肾气已经衰竭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除了正常的肾气衰竭以外,还有很多的小孩子也会“失聪”,为什么呢?那就是乱用药的结果。比如庆大霉素,很多小孩在感冒,或者拉肚子时都打过,如果剂量不大还行;如何长期打,最后一定是会把耳朵打聋了,这种例子比比皆是。其实,耳朵聋受伤害的并非只是耳朵本身,寻根溯源是肾。所以,很多药物的说明书上都写有:肝肾不好的人慎用。因为,所有的药物毒素,都要通过肝肾代谢掉的。这就是“是药三分毒”的道理。有的药还不只是三分毒,甚至是五分或者七分毒。

六、明míng

明是什么?日和月,加在一起就是明。我们都说耳聪目明,那在中医里,谁和明有关?对,肝!因为“肝开窍于目,目受血而视”。

什么日和月加在一起就是明呢?我们都知道,中医的精髓是什么?对,阴、阳。日和月,就是宇宙间最大的阳和阴。人生活在地球上,就要顺应这个阴阳。可是,我们很多人偏偏不这么做。古人强调:“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而我们现在很多人,是晚上不睡觉,白天没精神。肝脏是人体最大的化工厂,它的工作时间是在凌晨的1-3点,它主要的工作是处理体内的垃圾,可我们很多人,偏偏在这个时间大吃大喝,偏偏在这个时间K歌,偏偏在这个时间打游戏,结果把肝脏处理垃圾的时间给错过了,时间长了,人体的阴阳平衡就被完全打乱了,血液里的垃圾一多,人所有的病全来了。张悟本一直强调人体肝最重要,看来,也就是因为肝是调节人体阴阳最大和最重要的器官吧。

有一句话,叫“花不花四十八”,什么意思呢?也就是说,人体到了48岁,眼睛开始花了,也就是看东西不清楚了,聚焦不准了。那我们追根溯源,就追到了肝上了。因为肝开窍于目,目受血而视嘛。其实,眼睛花,代表着你身体的阴阳已经逐渐被打乱了。还有很多人没到老年就有白内障了,这是为什么?同样也是肝受损了。人体的眼睛就相当于一架相机,白内障,其实就是眼部的垃圾,换到照相机上,就是镜头脏了。这个还好办,做个小手术,换个镜头就解决了。还有很多人,是眼底出问题了,也就是底片的成相系统坏了,这个就不好办了。因此,所有人体肢体末端出的问题,你最后都可以归纳到肝肾上。

总之,肝肾同源,当我们阴阳失衡之时,当我们肾气衰竭之时,我们必然就会耳不聪,目不明了。人要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当你得病的时候,你要想到,你今天的病,不是你今天才得的,而是你长期不良的生活习惯造成的。有原因,才会有结果,这就是因果关系。

水停津阻:一般认为,水液代谢失调,主要与肺脾肾三脏有关。故有“虚损之痰,总不离脾肺肾三经之不足也”(《不居集·痰证扼要》)之说,较少涉及于心。实际上心亦参加水液代谢的过程。心主血脉,血中含有大量津液,心阳推动血液运行全身时,亦将津液洒布全身。如心阳不振,温运失职,在伴随气血失运的同时,亦常发生水津失布,水停津阻,生饮化痰,蓄积为患的病机。或脾肾阳虚,水湿泛溢,水气上逆,凌侮心阳,此时正值心阳已衰不能布散阴弥,又可发生水气凌心的病机。常见心悸,气短,眩晕,心下逆满,小便不利等症状。如《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篇》说:“水在心,心下坚筑,短气,恶水不欲饮。”又如《伤寒明理论· 悸》说:“其停饮者,由水停心下,心为火而恶水,水既内停,心自不安,则为悸也。”心下停饮,虽有水气凌心,但心脏自身阳虚是其根本,否则水气不会停留心下而致心悸。若心阳虚弱,不能充分化气行水,水停胸中,化生痰浊,发生寒痰血瘀互结的病机,引起胸痹,可见心胸憋闷胀痛、胸背引痛、喘息咳唾、心悸气短、舌淡胖、苔厚腻、脉弦滑等症。如《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篇》说:“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医宗金鉴》注解其义时说:“阳气一虚,诸寒阴邪得以乘之,则胸背之气痹而不通,轻则病满,重者病痛,理之必然也。喘息咳唾,短气证之必有也。”在胸痹胸痛的同时,见喘息咳唾之症,是心阳虚、寒痰与血瘀共存所致。

手少阴经脉,循喉咙,挟舌本,若心阳虚衰,不能温通少阴经脉,津血运行不利,寒凝咽喉,津停血瘀,或心阳素虚又外感寒邪,寒凝津血于咽喉,均可见咽喉疼痛、喉间暗红、咳吐痰涎、声音嘶哑、舌淡苔白等症。如《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少阴病,咽中痛,半夏散及汤主之。”《伤寒贯珠集》在阐述其义时说:“少阴咽痛,……盖少阴寒邪郁聚咽嗌之间,既不得出,复不得入。”用半夏散及汤治疗,方中半夏化痰散结,可知此咽痛的病机为寒郁咽喉,津血凝滞。并从使用桂枝温通心阳而推测,此类咽喉疼痛,既可由外寒进犯,亦可由心阳虚衰,气不化津,水津停阻所致。

心阳虚衰的发展趋势比较复杂,常可引起心的阴阳两虚、心脾阳虚、心肺阳虚、心肾阳虚、心阳暴脱等病机变化。

心的阴阳两虚:心阳不足,阳虚则阴无以化,继而阳损及阴,可至心阴不足,形成心的阴阳两虚的病机。既有胸闷心痛,形寒肢冷,又有五心烦热,舌红光滑之症。

心脾阳虚:心属火,脾胃属土,按照五行相生规律,心火有助脾暖土的功能。心阳虚,火不暖土,可引起脾胃虚寒。既可见胸痛胸闷,面舌晦黯,又可见胃脘隐痛,喜温喜按等症。

心肺阳虚:心肺同居上焦,宗气贯心脉行血气。心阳虚衰,久之必导致肺的阳气亏损,引起心肺阳虚的病机。既见心悸胸痛,形寒肢冷,又见喘息咳唾等症。

《黄帝内经素问》

心肾阳虚:心肾相交,水火既济。心阳虚衰,不能下温肾阳,可致肾水寒凝和水气凌心,引起心肾阳虚的病机。病人先有心悸气短,而后出现水肿,下肢尤甚,腰膝酸冷等症。

心阳虚反复发作,逐渐加剧,或心阳受到严重损伤,阳虚至极,宗气大泄,可形成心阳暴脱的病机。

心血虚:《黄帝内经》只有血虚的笼统论述,尚未提到心血虚的名称。《诸病源候论》、《千金要方》、《圣济总录》讨论脏腑病机,提到心的虚证时,往往多是 “血气衰少”并提。《济生方》中开始有“心血不足”的提法,如该书《惊悸怔忡健忘门》指出:“夫怔忡者,此心血不足也。盖心主于血,血乃心之主,心乃形之君,血富则心君自安矣。多因汲汲富贵,戚戚贫贱,又思所爱,触事不意,真血虚耗,心帝失辅,渐成怔忡。”这是对心血虚病因病机最早、最精辟的论述。其后《医学入门》、《杂病源流犀烛》、《证治准绳》、《证治汇补》则采用“心血一虚”等提法。直到《症因脉治》才最准确地使用“心血虚”的名称。是书《内伤不得卧》中说:“心血虚不得卧之症,心烦躁乱,夜卧惊起,口燥舌干。五心烦热,此心血不足,心火太旺之症也。”至此之后,有关心血虚病机的论述更加完善,广泛用于阐述各种病证。

引起心血虚的病因,多由思虑过度,暗耗阴血;或脾胃失运,生化不足;或失血过多,心血减少;或温热久恋,伤津耗血;或心气先伤,由气及血;或久病体弱,失治误治所致。由于血液是心神活动的物质基础,故心血虚的 ...

肺阳“肺阳”的概念历来讨论也很少。从古籍中看,直接用“肺阳”一词的基本未见。所以现行教科书也不涉及它。但近年来,讨论肺阳虚的文章屡有发表,论述亦较有深度,现摘其要简介如下。1)肺阳虚证是客观存在的:肺阳虚证是否存在?不少作者从研究文献入手,证明它自古就已被认识到了,只是表达方式不甚明确而已。朱广仁等指出:①阴阳是互根的,既然承认有肺阴,就不能否认有肺阳。五脏皆有阴虚阳虚,何独肺无阳虚呢?若无肺阳,肺阴从何而化生?《素问·汤液醪醴论》云:“其有不从毫毛而生,五脏阳以竭也……五阳以布,疏涤五脏,……”,明确指出了五脏皆有阳气,自然寓肺阳在内。②《金匮要略》论肺痿时提出“肺中冷”的病机概念,并说明是“上虚不能制下”。既冷且虚,自是肺阳虚证。肺阳虚,津液不化,留伏于肺而作饮,故吐涎沫而不咳不渴。③明清以后,一些医家逐步认识到“上焦虚寒”证的存在,如喻嘉言《医门法律·咳嗽门》、林珮琴《类证治裁·咳嗽门》都提出对“上焦虚寒”和“肺胃虚寒”用温肺汤治疗。至近代名医蒲辅周则直接提出“肺阳虚,则易感冒”。2)肺阳有其特定的生理功能:肺阳不仅是客观存在的,而且有其特定的生理功能。过去有人认为肺阳的概念已包含在肺气之中,但肺阳的功能与肺气还是有区别的。归纳起来,肺阳有如下主要功能:①温化蒸腾:因阳性温暖,固主气化。气化之对象,包括肺阴和津液。王德春认为,肺阳能蒸化肺阴为气,然后推动呼吸运动。津液经肺阳温化蒸腾,则如雾露一样灌溉一身,然后由上而下,通调三焦水道而令下行。津液的代谢,在下靠肾阳,在中靠脾阳,在上靠肺阳。当然,推动津液代谢的不独肺阳,还有肺气,但两者作用有所不同。柯新桥指出:“在宣降水液过程中,肺气以宣降敷布为主,肺阳则以温煦津液为主。” ②宣发输布:上文已述,肺有宣发肃降的功能,以输布水谷精微,这主要是依赖肺气的作用。然在此处,论肺气而忽略了肺阳,实际上肺气的功能中已包含了肺阳的作用在内。从“气一元论”观点看,人身之中,无非气而已。但从“阴阳二元论”观点看,气之中又可分为阴阳两个方面。肺气之中,应包含肺阴、肺阳,而只有肺阳,才真正具有宣散的功能。因阴阳特性相反,阴主敛降,阳主升散,而肺气既能宣发升散,又能肃降收敛,其阴阳的分判应是明确的。在肺阳的宣发鼓舞下,津液卫气上行至头面,外达于肌表。③暖身卫外:阳主温煦,在内温养脏腑,在外温养形体。王德春认为,人体五脏的温煦作用,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对内温煦本脏及其邻近组织器官,二是对外温煦本脏所属组织器官。如脾阳,在内温暖脾胃,在外温煦肌肉;肾阳在内温暖肾肝,在外暖及骨髓。同理,肺阳的温煦作用,在内主要是温养肺心胸膈,在外则温养鼻窍皮毛。皮毛围护人体外表,直接与环境接触,故皮毛能否得到温养,关系到人体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肺阳温养皮毛,则皮毛功能健全,使具有抗御外邪的能力。但是肺阳主温暖,故主要是抗御外来寒邪,若要抗御温热之邪,还得有肺阴的协调。肺阳抗御外邪的作用,与卫气有些类似。但卫气不专属于肺,而是整体气的一部分。柯新桥指出,卫气的功能主要是护卫肌表,抗御外邪,且又是通过肺的宣发到达肌表的,因此很容易与肺阳温暖肌表抗御外邪的作用相混。但卫气由水谷精气所化,除抗御外邪外,并能司汗孔开合(调节体温),润泽皮毛,而肺阳乃系本脏之阳,主要只能抗御外来寒邪。我们认为主要区别在于:卫气是靠其自身的生理作用,在肌表直接抗御外邪的,而肺阳则是通过温养皮毛后,使皮毛功能健全而具有抗邪作用,二者有明显不同的含义。然而二者也有相互作用关系,肺阳能使肺的宣发功能正常,故肺阳虚而宣发无力时,卫气也不能温养皮毛,此时肺阳与卫气皆不足以抗御外邪,而其临床表现就相互混合在一块了。3)肺阳虚证病因病机:王德春归纳出了肺阳亏虚证的病因病机,可资参考。①肺阳亏虚证的病因:过劳伤气,久损及阳。此说明肺阳虚可在肺气虚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形寒饮冷,损伤肺阳。此说明寒邪外袭,阳受阴制,使肺阳受伤;它脏阳虚,波及于肺。如心阳、脾阳及肾阳之不足,皆可导致肺阳虚。②肺阳亏虚证的病机:温煦不足,肺系虚冷。致使气行受阻则咳嗽、哮喘,不能暖外则畏寒、鼻流清涕等;化气无权,大气衰少。表现为少气乏力,声低语怯,脉搏空虚等;津液不化,聚而为水。或咳吐清稀痰液,或发为水肿等。从上述讨论可以看出,肺阳虚是客观存在的一个重要证候,因而“肺阳”乃是一个不可忽略的重要概念。长期以来人们较少提及“肺阳”,只不过是因为人们习惯于把肺阳虚证描写为“上焦虚寒”或“肺虚寒”而已。经云“阳虚则寒”,故肺之虚寒证实质就是肺阳虚证。

人到中年补肺气

不少人一步入中年,就常感到气短乏力,尤其是患有老慢支、哮喘的人,就更为此苦恼了。其实,这都是肺气不足惹的祸。

现代医学研究证实,35岁以后,人体肺活量开始下降,并出现肺虚的情况。“肺气健旺,则五脏之气皆旺,精自生而形自盛”,故中年人保健应先补肺,才能促进健康,延年益寿。而一些慢性呼吸道疾病,除了季节原因,多由肺气衰弱引起。一般而言,肺气虚的人会出现咳嗽乏力、畏风自汗、气短、容易感冒等症状。如果被医生诊断为肺气不足,除了遵照医嘱进行治疗外,还有一些小方法值得一试。

“呬”字功补肺气 做法是两唇微微后收,上下齿相合而不接触,舌尖插上下之缝,微出。呼气念呬字,两手从小腹前抬起,逐渐转掌心向上,与胸同平,然后两臂外旋,翻转手心向外成立掌,分别向左右两边推掌,就像鸟翼一样。呼气尽,随吸气之势两臂自然下落。

深呼吸 深呼吸是一种最简单易行的方法。每天以太阳刚出来之时为最佳时间,到户外做做深呼吸,有利于锻炼呼吸机能,从而达到补肺气的作用。一般来说,每天做20~30次即可。

朗读和唱歌也能补肺气 唱歌、朗读可以起到扩胸作用,通过对横膈肌的运动,将气吸入肺部,气息冲击声带,产生的声音经过共鸣腔体,进行综合调节。无论是唱歌还是朗读,呼吸量的大小、节奏快慢,都是根据曲调和情感需要,进行高低、大小等变化来调整呼吸,这就能让肺气得到调养。这个方法须使用适度,用科学的发声方法锻炼,而不是乱喊,否则会适得其反。

除了以上这几种做法外,还有一些食疗方法可以帮助补肺气。在平时饮食中,可以选择百合、花生、桔梗、黄芪、党参等放入食材内,帮助润肺补气。但是,黄芪吃多了容易上火,需掌握用量。

肺主皮毛,肺气足脸色才美

肺主皮毛,肺气足脸色才美

“气色”这个词都应该听说过,

那么,“气色”究竟指的是什么,为何能用来衡量人的身体状况,却没有多少人能真正搞清楚。

其实,气色这个词得拆开来看,“气”,在中医学中指的就是先天的元气和脏腑经络之气,由肾中精气、脾胃水谷之气和肺中清气等组成,分布在全身各处;而 “色”,指的就是人的外表相貌,所谓“有诸内,必形于外”,内在的气与外在的色是存在联系的,因此曾国藩才在他的相面书《冰鉴》中说:“人以气为主,于内为精神,于外为气色。”一个人的身体好坏、体内气足与不足,能从外表的脸色中一窥即知;而一个人的脸色要红润好看,最根本的也就在于要补气。

而说到补气,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补肺气。因为中医认为肺主皮毛,也就是说,肺脏通过它的宣发作用把水谷精微输布于皮毛,以滋养周身皮肤、肌肉。我们常常看到有些女性朋友脸色苍白,或者萎黄憔悴,没有光泽,又或者色素沉着、年纪轻轻就生出了皱纹,这就是因为人体气虚血少、津血不能滋润充养肌肤所导致的。肺气足的人,皮肤就滋润光滑、有弹性,而肺气虚的人,则免不了皮肤黯淡干燥、毛发憔悴枯燥。

肺气不足不仅会影响皮肤的暗淡与粗糙,更重要的是,还会引发各种病症。比如《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年纪轻轻就体弱多病,患上了肺痨,而人的整个身体是分工合作、联系紧密的,肺功能一旦失调了,五脏肺腑的功能也会受到阻碍,从而使身体每况愈下,直到最后早夭,留下无尽的遗憾。当然,大多数女性的先天体质没有林黛玉这样娇弱,但是肺气一旦不足,身体也是会对你进行报复的。

肺与大肠还互为表里,如果肺火肃降,那么大肠也可能传导失常,导致大便困难,而众所周知,便秘又会影响人体排毒,毒素在体内越积越多,各类大大小小的毛病都会接踵而来。不仅如此,肺气不足还容易引发风疹、过敏等病症,如果肺热上蒸,痤疮、酒渣鼻、牛皮癣等症状也会不胜其扰。

所以,要想养出一身光滑细腻、滋润健康的皮肤,绝对不能忘了补肺气。尤其是在季节变幻的时节,比如冬春之交,或者秋冬时节,天气干燥寒冷,正是肺部特别容易受到侵袭的时候。此时更应该选用一些补肺润燥的食谱,给自己的肺穿上滋润温暖的“外套”。

补肺的食物首选白色,因为按照中医理论,白色入肺,比如白豆、白木耳、山药等等,都可以。除此之外,还有许多清肺补肺食物,比如白木耳、百合、鲜藕、柿饼、枇杷、荸荠、无花果等。有条件的还可以适当用些药膳,如百合、生地、北芪煲、党参等等,或者用淮山、北沙参、麦冬、五味子煲汤,再加蜂蜜水调和,常喝能有益于补肺气。

当然,一个人的肺气强弱,不仅与饮食习惯有关,也与生活习惯有关。所以女性朋友要补肺气,除了要通过饮食、药膳来加以滋补,更要注意养成规律的生活。比如熬夜、抽烟等,都很有可能导致“肺气弱”,生活在污染严重的环境中,也容易使肺部受到侵袭。所以要使肺气“足”起来,不好的生活习惯一定要摒弃,不健康的生活环境也应该加以改善。

除了注重饮食和生活规律之外,还要保持乐观愉快的心情,俗话说“过悲伤肺、过怒伤肝”,如果性格过于悲观,遇到一点小事就悲尤伤感,导致肺气郁滞,也很可能会伤到肺腑,从而导致肺气不足,而气弱又会影响一个人的情绪,更容易受到外物的影响,从而形成更加愁惨悲戚的恶性循环,那不就成为“林黛玉”第二了么?所以,要补肺气,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是很重要的。只有做到了以上这些,才能养足肺气,谁不想让脸色漂漂亮亮的,走到哪里都能被人夸一句“气色好”呢?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大悲咒功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