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咒功德网

蜀中千佛龛窟过眼录

发布时间:2023-07-20 10:08:15作者:大悲心
蜀中千佛龛窟过眼录 而后类此千佛龛窟过眼渐多,逐次也看出些端倪来,所谓千人一面,却不可类推而至千佛一面,蜀中千佛龛窟各有特色,依雕造年代之不同,而现别样生趣。暂将过眼龛窟录于一卷,且作些洒扫活计,拂灰去尘,虔瞻野乡遗珍。

1、 安岳千佛龛窟

安岳有千佛寨一处。此地中有唐代莲化千佛龛两处,均为缠枝莲中生化千佛之形,千佛均为趺座莲台状,惜佛头均残,规制中型。云居山圆觉洞有五代千佛窟一处。此千佛窟深凿山崖达两米以上,中壁造有主尊一佛二菩萨,主尊身后两侧环伺千佛,形制较为独特,惜佛头全毁,风化殆尽。

另有佛慧洞一处。此地有年代不明(有五代造像之说)千佛窟一处。此千佛窟形制殊为奇诡----依山崖深半圆雕出主尊观音像,像高约一点五米,趺座高台。环绕主尊桃形身光,外围呈弧形雕一壁千佛,千佛亦为莲中生化,但极为规整,呈菱形交错状。千佛诸像无一雷同,表情装饰各一,惜近地面三米处以内佛头均残,三米以上,四米以内处尚有稍完好小像十数尊,中有一游戏坐头陀装小像颇为生动。因此窟经当地民众近年培修,涂划油漆,面目难辨,从千佛布局来看,有可能看早到晚唐,但从千佛神姿及主尊仪容来看,又极可能经后代改塑,看到宋明以后,具体雕造年代难定。

附录:毗卢庵有千佛洞一处,当地人谓中有小佛数百。观之,为宋时供养人群像,均为碗口大小圆形浅龛,中浮雕供养人像,无一雷同,神态生动,雕刻细丽。蜀中仅见一例。

2、 广元千佛龛窟

广元千佛崖海内闻名,共有雕像数万尊。中有初唐千佛窟一处,堪为国宝。此窟为中心柱式窟,中心柱作屏状雕刻,刻有一佛两菩萨两弟子两力士并天龙八部,柱左、右、后三壁均雕饰千佛,千佛由条格纹分别呈坐姿雕造,部份条格上依稀可辩题刻供养人名姓,当为集体捐资造像。千佛面目神姿相似,无特异,该窟保存完好,为千佛崖重点龛窟,不对外开放。

3、 夹江千佛龛窟

夹江千佛崖有唐雕三千余尊,千佛龛两处,规制偏小,亦为缠枝莲化生形制,惜佛头全损。另于牛仙寺有万佛崖一处。此处造像群所见年最早题记为咸通五年,又见有十六罗汉造像多处,当为晚唐及五代窟群,亦有千佛龛窟两处。其一因山崖崩塌,滑陷至农田,毁损严重,依稀可见仍为缠枝莲纹。还有一处为距地十余米高一险崖上,人力难以攀及,故而幸免于人力所毁。此窟形制较大,窟深当为一米以上,中座主尊一佛二菩萨,侧壁遍饰千佛,呈齐整并坐姿,形制少见。

4、 巴中千佛龛窟

巴中东、南、西、北四方均有盛唐以来雕造的龛像若干,西龛有一处千佛龛。此龛位于龙日寺内,寺原毁于文革,八十年代重建。寺中尚存盛唐残龛十余,正中处即为千佛龛,雕于红砂岩上,为三四厘米见方浅窟并列状,日久风化,面目无存,密密匝匝,过眼处如蜂房。

5、 眉山千佛龛窟

眉山有千佛龛窟两处。一处位于郑军乡,当为盛唐遗制。此处有唐代大佛、观音像,体制均在两米以上,保存较好,雕刻精美;此千佛龛规制也较大,呈方形浅龛排列,惜日久风化,面目全无。另一处位于法宝寺后废崖,当为宋初雕造。见有乾德六年造像题记一方,又见白衣观音、十六罗汉等五代风格龛窟,此千佛窟当为宋初无疑。此窟千佛均戴宝冠,似全为菩萨装扮,均化生于缠枝莲中,便或坐或倚,或立或跪,或沉思、或交谈,姿态各异,雕造异常精美。

此窟于窟侧近窟门处雕有一形体稍大菩萨坐像,像下有一脚印,印中有宝轮双鱼图案,当为佛陀脚印之法相,殊为奇特,蜀中仅见此一例。惜窟中大部份菩萨头部毁损,百余雕像仅有不足十尊尚属完好,窟门处脚印上方菩萨头部于九十年代初被盗割。仅存之菩萨像中,惟脚印旁一跪伏、一跪起祈祷状二像颇为生动,观之动容,过目难忘。

6、 仁寿千佛龛窟

仁寿千佛龛窟集中于文宫镇高家乡牛角寨中,有四处。其中三处为中型浅窟,均为缠枝莲纹化生形制,当为唐代雕造。另一处为大型浅窟,当为南宋初年作品,因其手法有北宋风格(近似于眉山法宝寺千佛窟),但又略有简略(以云纹替代缠枝莲纹,且排列齐整),雕像神姿更为世俗化,加之于近处龛窟中发现南宋乾道六年题记,所以判之。此窟中有主尊坐像悬壁浅雕,背侧处则横列逐排雕千佛数排。千佛雕像亦大部份戴宝冠、着菩萨装扮,仅见一例光头作比丘形,神姿各异。千佛窟总高约三米,两米以下雕像头部全毁损,主尊亦毁,上部尚余十余尊保存完好。于主尊身侧处有一尊跪伏菩萨像,虔诚伏地,抬脸观望佛祖脸色,面容丰圆且诚惶诚恐,颇有意趣。此千佛龛形制亦为蜀中仅见。

另于龙桥乡有千佛龛两处。千佛龛位于一巨型石包之上,石包位于一临山路之斜坡。沿路观之,正对路面的石包雕有一中型千佛龛。此龛中分五层,均以横隔划之,每层有十余佛像渐次而立,风化严重,能辩面目者十不存一,但其窟站姿千佛且分隔断而造之形制亦很少见,蜀中仅见此一例。另一处位于此石包左侧,须攀坡而上,临近处方可得见。此龛亦属中型,亦以横隔划之,只不过均为坐姿,各像姿态各异,雕刻较为生动。风化也较为严重,只不过较临近路面的站姿千佛龛保存较好,尚有七尊雕像可辩面目。中有一尊波浪髻佛像,面像丰润,略带微笑,加之红砂岩材质,似面带红晕,其神清气舒之相,观之神迷。

7、 丹棱千佛龛窟

丹棱千佛龛窟集中于郑山、刘嘴两处,共计有四。两处造像群均毁损严重,十不存一,有年深日久之剥蚀,亦有人力毁损之功。此两处见有开元、天宝、元和、咸通题记若干,为盛唐以来的雕造品。郑山有两处千佛龛,中型缠枝莲化生形制,毁损已尽,无足观之。刘嘴有两处千佛龛,一为中型缠枝莲化生形制,毁损。

另一中型窟亦为缠枝莲化生形制,但临地面处雕有主尊为一佛二菩萨的一突出崖壁的浅龛,旁有题记,依稀可辩:天成造,主尊像,永供养。此浅龛当为五代后蜀的物件,但从整个窟形来看,有大唐气象,虽佛头全损,但身姿各异,繁丽生动非五代之颓衰可为。窟外侧于杂草掩处有一两米见方的大型题记碑,惜苔侵雨蚀,数百字碑文能读者仅数十字而已。细读之,当为一通集体捐资造像功德碑,见当年你一尊,我一尊;王家五尊,刘家七尊地齐捐善银,争铸功德,可以想见当年之弘盛。整碑边沿处遍饰卷草纹,与巴中所见龛楣雕饰及唐碑边饰如出一辙,当属盛唐之物。于此,此窟当为改制之形,唐时集体捐资雕贤劫千佛,至五代时又有信士于窟中补造佛祖说法主龛一座,此例亦为蜀中仅见。

8、 青神千佛龛窟

此处千佛龛窟集中于青神中岩寺山崖间。见有两处,皆毁损严重,无足观。

9、 邛崃千佛龛窟

此处千佛龛窟集中于花置寺遗址造像群中,计有四处。据崖间弥勒像旁题记云,此处造像始于唐贞元年间,碑记时间为宋元佑年间,所言当不虚,此处千佛龛窟年代暂定为晚唐。

此四处千佛窟均为露天大型浅窟,千佛壁面达六米以上,惜仍为人力之所及,近千尊雕像头部全数毁损,今有善士捐资补建数百佛头,不过面目凡俗,表情木然,不足以观。此处千佛窟最殊异处乃是,每一窟中心处均造有一悬突主龛,中雕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两力士,背倚双树,座下双狮,神态生动,当为唐时原作。其主龛座下双狮有两种姿态,惯常的双狮分立两侧之形有两处,少见的双狮作撕咬滚抱之态有两处,其中一处保存完好。惜近年信众以油漆涂抹主龛,谓之装金身,使原作形貌全失,神姿难再。

更为殊异者还有二。其一为其中一残损较剧的千佛窟,竟逃过油漆之涂抹,可以清晰看见其形制原貌。主龛下一硕大宝瓶侧吐莲枝而生壁上千佛,中吐云焰拥主龛而出,颇为神妙。初盛唐小窟主尊座下常见有兽吐莲枝纹,但于千佛窟中出现瓶吐莲枝纹却是闻所未闻,此例更为蜀中仅见。其二为一窟之窟顶崖处,绘有四幅圆框壁画。能辩识者有二,其中竟有唐僧、孙悟空、猪八戒等西游记人物,当为明清时补绘,虽与千佛窟本身关联不大,可此类壁画,还是颇有研讨之价值的。(花置寺遗址中尚有一桥头立柱面雕有西厢记“听琴”画面,可见此处明清时市井云集之兴)

10、 自贡千佛龛窟

自贡千佛龛窟荣县大佛寺存一窟、二佛寺存一窟,皆风化严重,无足观之。

11、 合川千佛龛窟

合川涞滩二佛寺中存有巨石包一块,石面皆浮雕百余比丘小像,似各有所寓情节,雕刻精细,足堪观赏,但名之千佛,似有牵强。另于弥勒座像之前,一壁雕有数十比丘小像,以云朵纹分隔为四帧,亦似各有所寓情节,虽足观赏,但亦不可为千佛。

合川龙多山有一窟巨幅千佛,且有咸通年间题记,当为晚唐巨制。此窟长逾十米,高逾两米,刻千佛座于条隔状浅方龛中,面目风化不辨。亦有一中心龛,不为悬突而刻,而为深嵌于中,中有一佛二菩萨二力士作讲法状,形制亦奇。

12、 大足千佛龛窟

惟宝顶小佛湾存有千佛壁三面,原为庙堂四壁,本就浮饰于堂,今为残留之物,亦有部份明清补塑补妆。神态姿态各异,保存较好,年代早者为南宋时物,殊为难得。中有一披风帽倚壁半睡,懒洋洋比丘者,印像深刻。

13、 资中千佛龛窟

重龙山存一窟,罗汉洞存一窟。重龙山千佛窟为晚唐时造,风化严重;罗汉洞约为宋时修造,亦残。

14、 内江千佛龛窟

内江东林寺外侧一崖壁,雕有圆形小浅龛若干,依稀可见千佛形制,约为宋时造,但亦无可观处,加之保护不力,近年必为崩毁。

内江西林寺大雄宝殿内有一柱形石崖居于殿中,崖壁清代雕有小佛数尊,面目呆板,无足观之。

15、 乐山千佛龛窟

龙泓寺旧址有一处千佛龛,风化无存。

16、 阆中千佛龛窟

阆中大佛寺内有晚唐造弥勒座像一尊,此像甚巨,通高十米左右,红砂岩雕造,神态安详,有大唐遗风。像后四壁均满刻千佛,呈条隔浅龛排列,规模甚巨,但年久风化,仅存浅痕可识。另有千佛寺一处,为梁思成著述所论及。但此处因开山建路,崖壁崩落至江中,已不存。

17、 绵阳千佛龛窟

绵阳碧水寺中有两处千佛龛,一处室内,一处室外。室内为初唐雕制,惜为今人以金漆涂之,面目难辨;室外一石壁有隋末唐初千佛龛一处,旁有开明年号题记,惜风化殆尽,仅余残痕。

绵阳玉女泉外侧山崖处,有一龛唐咸通年间雕造的天尊说法龛,以此龛为中心,旁雕数十余小像,细观为供养人群像,且每像身旁皆有长方形小框,内刻名姓,一目了然。当地有人称之为千佛龛,实误。晚唐时道教供养人群像,仅见此一例。

绵阳梓潼卧龙山造像龛群中有初唐造千佛龛一所。造像细小呈方矩形整齐排列,更似造像碑形制,因窟内有大唐贞观八年造像题记碑一通,当为初唐所造,蜀中亦仅见此一例。

18、 蒲江千佛龛窟

有一处,风化无存。

19、 大邑千佛龛窟

位于大邑药师岩新建庙内。庙依山崖而建,将千佛龛窟的大部护罩其间。此间千佛窟雕造具显著明清风格,所造雕像虽仅一寸大小,但刻画细致,具浓厚市井风味。数百尊雕像占据崖间,似各有族群,又浑然一体,与其说千佛朝宗或比丘闻法,更不如说是庙会人潮甚或就是闹市全景,教理意味不足,但俗世风味浓重,也别具特色。窟顶处有一帧白马驮经画面,当地人称之为唐僧取经,但似更与佛法东渐之事相合。药师岩此处,当地人即称为千佛岩,存此一例,亦属蜀中孤例。

十九处偏乡野地,恒沙数千佛龛窟,到如今几多妙相,复归尘沙。这却是经中义,由不得你一分一毫摞紧个一切经音义。蜀人数佛,数到今,几人得见千佛;佛数蜀人,数到今,几佛得度千人?拈残抱缺,千佛龛前把心坟掘;写风描月,千佛窟中把色空悟,又怎的?什么唐,什么宋,千佛也救不得二三百年繁华梦;什么僧,什么俗,千佛也解不得三五怨侣白头盟,能怎的?恒河沙,拈一粒,揣不走也带不来;你且看,蜀中迹,赞不尽也叹不完。

(责任编辑:刘盼)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大悲咒功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