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兰山下的西夏王陵,素有“东方金字塔”和“亚洲腹地的金字塔”之美誉,已成为宁夏旅游的“金字招牌”。然而,要想吸引更多游客和回头客,必须要加强资源开发,不断增加考古成果。可同时,西夏王陵更是文物古迹,人为和自然的损坏已经让其“伤痕累累”,急需“抢救性保护”。这样,保护与开发之争在所难免。那么,西夏王陵如何在两者之间取得平衡?
这是西夏王陵中的一座陵台,坍塌现象时有发生(2006年5月26日摄)。 被誉为“东方金字塔”的西夏王陵有9座帝陵以及253座陪葬墓,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国家拨专款对三号陵夯土喷涂注射化学制剂进行防风化处理,对一、二、四、六号帝陵底部风蚀空洞采取土坯砌护措施。但其它帝陵及陪葬墓没有进行保护处理,黄土夯筑的陵台、墓冢、月城等遗址局部出现坍塌,并进入大面积坍塌危险期。 新华社记者刘泉龙摄
西夏王陵:神秘王朝留在世间最大的遗迹
传说蒙古军队攻占银川后,不仅屠杀城中子民,城中的建筑也遭到了彻底的毁坏,除了和党项人持同样信仰的藏传佛教建筑外,几乎所有的皇家建筑都遭到不同程度的损毁。而后来的元、明朝对其历史记载的空白,更使得西夏的史料极少。证物、史料的极其匮乏,使得后人认识西夏王朝的道路极其艰难。
在此背景下,西夏王陵的发现,几乎是天赐的奇迹:1972年,贺兰山下,为了修建军用飞机场而意外发现的西夏王陵,让西夏历史以一种戏剧性的姿态重返人间。
西夏王陵在方圆近50平方公里的陵区内现存9座帝陵、253座陪葬墓、一处大型西夏建筑遗址和数十座砖瓦窑址,其规模与河南巩县宋陵、北京明十三陵相当,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地面遗迹保存最完整的帝王陵园之一,也是西夏王朝留在世间最大的遗迹。
1978年,普通大众第一次有了近距离接触“西夏王陵”的机会。那年,宁夏博物馆以西夏陵出土文物为主,开办了“西夏文物陈列室”,吸引了国内外众多观众。此后30年间,宁夏文物工作者对西夏王陵做过多次调查、测绘和发掘。西夏王陵的数量之大、价值之高让世人震惊。
西夏王陵陪葬墓的一处墓冢遗址底部出现一米多高的风蚀空洞,随时可能出现倒塌(2006年5月26日摄)。被誉为“东方金字塔”的西夏王陵有9座帝陵以及253座陪葬墓,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国家拨专款对三号陵夯土喷涂注射化学制剂进行防风化处理,对一、二、四、六号帝陵底部风蚀空洞采取土坯砌护措施。但其它帝陵及陪葬墓没有进行保护处理,黄土夯筑的陵台、墓冢、月城等遗址局部出现坍塌,并进入大面积坍塌危险期。 新华社记者刘泉龙摄
在所有陵墓中,三号陵园是占地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一座,也是考古工作人员研究最详细的一座。这座被认定是西夏开国皇帝李元昊的墓地,如今被当地人称为“昊王坟” 。在这个陵园中,考古人员发现了此后作为西夏王陵博物馆镇馆之宝的“迦陵频伽”——一尊人头鸟身,双臂残缺的精美石雕像。
随着西夏王陵考古发掘工作的展开,神秘西夏王朝的面纱似乎正一步一步地揭开。然而,对考古学家来说,这几十年的时间依旧太短,尚有如此之多的未解之谜:王陵上为何不长草?王陵的夯土主体为何没有损坏?王陵上为何不落鸟?……人们希翼通过王陵去了解一个完整而真实的西夏王朝。
西夏王陵最大的陪葬墓遗址墙体出现倒塌(2006年5月26日摄)。 被誉为“东方金字塔”的西夏王陵有9座帝陵以及253座陪葬墓,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国家拨专款对三号陵夯土喷涂注射化学制剂进行防风化处理,对一、二、四、六号帝陵底部风蚀空洞采取土坯砌护措施。但其它帝陵及陪葬墓没有进行保护处理,黄土夯筑的陵台、墓冢、月城等遗址局部出现坍塌,并进入大面积坍塌危险期。 新华社记者刘泉龙摄
正是因为西夏王陵的重要性以及西夏文化的神秘性,西夏王陵已经成为来宁夏参观旅游者必看的一个旅游景点,也成为宁夏旅游经济增收的重要支柱。
数据显示,宁夏游客接待量连续4年保持每年100万人次增速,2007年达到730万人次,年旅游收入32亿元,比上年增长23.5%,高于全国增幅0.9个百分点,占全区GDP的3.8%。游客数量的增加明显提高了西夏王陵在全国的知名度,带来了经济效益,但与此同时也造成了不少问题。
由于自然风蚀及人为破坏,西夏王陵正面临大面积坍塌的危险,当地有关部门一直在努力抢救。出于保护西夏王陵的目的,也为了方便游客,景区专门配备了17辆电瓶车,从西夏陵博物馆到三号陵,景区还铺设了平坦的石子路,并设有台阶,供游人步行。然而,这在一些西夏专家和游客眼中,却破坏了陵区原始环境风貌,不利于王陵的保护。
经济效益的诱惑固然大,但仍无法与考古研究的诱惑相提并论。从上世纪开始对西夏王陵开展考古调查与发掘工作以来,考古工作者先后对五、六、七号陵和三号陵,以及一些陪葬墓进行了局部发掘。然而,由于资金缺乏等各种各样的原因,部分王陵也因考古受到了损伤、破坏。
如,1972年,考古工作者对六号陵进行了考古发掘,但因当时受各种因素的制约,发掘现场直至1992年才得以回填,期间陵园遗址受到了较严重的破坏,尤其是贺兰山山洪对地宫的侵袭更加剧了遗址的退化。回填时,因墓道和地宫的填土没有夯实,而雨水又每年都侵灌其中,致使墓道填土严重下陷,已形成一个大的积水坑,墓道两壁也呈现出放射状的塌陷。
“抢救性保护”西夏王陵
著名西夏学专家李范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正如兵马俑是秦汉文化的代表,西夏王陵也是少数民族最高文化的代表,全世界独此一家。如果不加强保护,那么对于今后整个西夏历史文化的研究都将是致命的打击。
如今,“抢救性保护西夏王陵”已经成为所有人的共识。西夏陵区管理处文物管理科科长王昌丰介绍说,在制定文物保护规划方案的基础上,10年来我国已累计投入近7000万元用于西夏王陵的保护。
早在2001年,宁夏就委托中国文物研究所重新编制了《西夏陵保护规划》,为保护陵区总体格局完整,使陵墓建筑遗存环境和自然环境得到有效治理,陵区现存文物得到有效保护提供了依据。
在2004年初,宁夏又制定了“西夏陵文物保护项目及经费需求‘十一·五’规划方案”。按照规划方案,在2006-2010年间,中央政府将划拨2000万元、地方政府配套3882.3万元用于西夏陵4号陵地面建筑遗址的抢救加固保护、六号陵地上地下建筑遗址的抢救加固保护以及陵区考古工作站、西夏博物馆设施改造等八项文物保护项目。
除加强对已经遭到损伤、破坏部位的保护外,宁夏也已经注意到了在旅游开发中的保护问题,力求将保护与旅游结合起来,做好发掘现场和各建筑单体的维护和展示。
在西夏陵三号陵清理工程基本结束,保护工程也取得试验阶段的成功时,西夏陵区管理处 曾邀请多位专家就如何在有效保护陵园现存文物的基础上向游客充分展示西夏历史文化风貌进行研究。针对此,专家们开出了“就地保护、展示发掘成果,而不用全部回填”的诊单,同时,专家还建议给陵园原地面整个铺垫一层10至30厘米的黄土。这样做, 既能让游人看到原来地面,又可做到防风雨冲刷和防止人为踩踏。
如今,在发掘西夏王陵之前,都必须做出详细的发掘计划,包括发掘过程中如何保护文物遗址等内容,避免重蹈当初的弯路。或许正如专家所说,西夏王陵的发掘和保护,将极大地促进神秘西夏王朝的研究和发展。(责任编辑:牛敏)
版权所有:大悲咒功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