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易其名古玄寺
历经数百年,古玄寺依旧香火兴旺。
紫帽山古迹名胜之多,历来让人惊叹。
金粟洞、古玄寺、铁灶山“佛国”石刻、凌霄塔、百字心、妙峰堂、珠明院、草亭、小丹邱、补陀岩、天湖岩、灵应岩、悟道岩、九州岩、潮汐井、龙池、化鲤潭、虎岫潭、龙潭;金地桥、玉京桥、笑读桥……
光是列举这些名字,就足够让人眼花缭乱的了。如我这类匆匆忙忙者,来到山上,只能是走马观花。但那并不妨碍我们去了解它们,欣赏它们。
何妨择一处树阴,伴着泉水叮咚,听听那些久远而又亲近的事……
驱车一段陡峭山路,峰回路转,在紫帽山狮尾山东面山腰赫然出现一座古朴建筑,那正是古玄寺。
我们到达时,夏日早上10点的日光清明而热烈,透过树叶间隙将点点光斑投射在寺前门楣上写着“古玄寺”三个大字的牌匾额上。
古玄寺,虽名为寺,实则是道观。
明正统甲子年(1444年),道人吴云靖来到此地,喜极这里山清水秀,便建室为居,取名为古玄室。并在道观后峻岑崖顶建了一个小丹邱,作为吴道人修炼之所。吴道人在此住及终老,后葬于寺东面的悬崖之上。到了清初,因玄字避讳康熙玄烨之名,改玄为元,称为古元室。民国后,古元重改回古玄,并以古玄寺为名。
关于古玄寺易名的说法,民间有着一个传奇的故事———
相传明景泰年间,连续三年大旱,晋南一带受灾严重,灾民饥荒,饿死了许多人。古玄室的道人为拯救黎民百姓,设坛祈雨。他在坛前摆了三个空碗,交代一个小道童看着,并再三嘱咐等碗里的雨水有八分时要立即禀告。然后,便上坛作法祈雨。不久,天空乌云密布,随即下起蒙蒙细雨。这时,小道童心想这样小雨等碗满了要等到何时,不如先休息一会儿,于是,小道童昏昏入睡。可就在那时,电闪雷鸣,狂风暴雨,三个碗水满溢出。顷刻间,山洪汹涌,山崩地裂,泥石流从山上滚滚而下,古玄室即刻被冲毁殆尽。此时,道人也来不及责怪道童,急忙带着一袋稻谷,领着众人往山上跑。古玄室自从被山洪冲毁后,经一段时间,大概是明末清初,由乡人集资重建,名字也由古玄室改为古元室。
名字虽几经更改,但古玄寺在当地人的心目中依然是圣地。
明朝晋江著名的文人陈紫峰,便将读书之地选在了古玄寺边上的小丹邱,并在这里留下了诸多诗词。如《次韵题小丹邱》诗两首,还有《题古元室》……他在《题古元室》里写道:“抱素真人曾此留,排云扫榻助岩幽。也知有雪偏能暖,尤讶无风亦作秋。石涧潺潺惊水逝,尘缨滚滚叹人游。半年待我西铭子,红绿抽春定满邱。” 寥寥数语,将四周的诗情画意尽数。
现在的古玄寺虽经扩建,仍保留了原来古朴的风格,古灯梵音,清香袅袅。而一侧的小丹邱只余几块石凳。石凳旁是一株茂盛的朴子树,据说已有数百年历史。站在树下,向远处眺望,山下风景一览无遗。山风送来阵阵凉意,近处,一个小小的瀑布水流潺潺,倒还真是映衬了陈紫峰那一首诗里的“无风亦秋”、“石涧潺潺”的意境了。
晋江市古玄寺
地址:晋江市紫帽镇下茂
联系电话:05955952432
本文链接:泉州市古玄寺简介_古玄寺开光_古玄寺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