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凡能扬名于世之古迹,必有其奇异之处,汕头市潮阳区和平镇下寨乡的灵华寺,便是凭着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妙趣横生的自然风光,而吸引了海内外游客前来游玩观赏。
灵华寺最引人注目的地方,应算是寺前的“盘榕桥”。要进寺,必先经过此桥。桥三孔二墩,墩为石结构,原是飞鸟栖息的好去处,后墩缝长出了“鸟榕”。“鸟榕”据说是鸟儿啄食了榕树的果实后,从粪便中排出生长起来的。现榕树根已将两处桥墩密密盘扎起来,使桥墩益加牢固;而树枝却伸向桥两侧,在桥上面交叉成了一个天然的植物门,宛若盘龙错节,苍翠欲滴。走上桥面,上聆鸟语蝉音,下听流水欢歌,真个引人入胜,如临仙境。
灵华寺地处练江下游侧畔,四周溪港交错,沟渠纵横,碧波如练,绿茵似锦,稻菽飘香。置身其中,一阵清新的空气扑鼻而来,沁人肺腑,令人心旷神怡,超然物外,尘世荣辱皆忘。
灵华寺始创于明代,因紧靠隔海的大堤坝,故民间俗称“大垾庵”。光绪二十四年 1898)南普陀僧人华悟和尚云游至此,见此地钟灵毓秀,光华祥和,遂居留于此弘扬佛法,并改称“灵华寺”。后偕同迟来的开勤和尚鼎力募资,扩建前、中、后三堂及拜亭。现观音殿前的礼拜石,中刻莲花献佛,四周边角刻蝴蝶,下盘刻双凤朝牡丹,古朴典雅,便是当年石雕艺术的见证。后堂拜亭台级中间的一幅青石雕,也是颇具艺术价值的,该石雕中心圆圈内刻大象教子,像背有花篮,莲花纷谢,四角刻有飞翔的蝙蝠,意为万象呈祥,四季纳福,具有浓厚的民俗意义。
在中堂的小天井,有明代古井一口,井圈为石料,高约30公分,内径约40公分,外径约50公分。过去此处虽近大海,但井泉清澈,其味甘醇,可供僧人食用。
据马明群主编的《灵华寺》介绍:抗日战争时期,主持根隆和尚抱着“信仰自由,爱国同心”的意愿,率僧众积极参与抗日救亡活动,将寺舍作为当地抗日游击小组活动场所,后遭日寇抄劫破坏。 新中国成立后,乡众曾多次集资修葺。
灵华寺
灵华寺,位于广东省潮阳市区和平镇下寨村的练江岸畔锦绣田园上。寺前有一道盘松桥,长约十米,三孔二墩,其墩为古松盘扎,葱茏滴翠,绿荫宜人,间或鸟语传出,景观奇丽。寺门有楹联∶灵台寂照观三谛,华寺馨香福万家。
灵华寺,创始于明代,清初为崇善棠。光绪二十四年(一八九八年)南普陀僧人华悟和尚与开勤和尚相继行脚至此,募资扩建,为前中后三堂和拜亭,供诸佛、菩萨与十八罗汉。中堂观音菩萨殿前置莲花献石佛,四边刻蝴蝶,下盘刻双凤朝牡丹,左边天井有明代古井一口,泉清味甘。后堂有一明代狮耳玉香炉和两苹泥塑狮子,旁侧有一朵南青石柱,名曰∶「臼子台」。拜亭有青石雕刻大象教子,象背刻一花篮,周围莲花、飞翔蝙蝠,意为万象呈祥,由此寺名灵华寺。光绪三十二(一九○六年)僧徒根印、根隆续两厝包,时住僧数十人,为全盛时期。
抗战期间,根隆法师率僧众支援抗日救亡活动,寺作为和平抗日游击小组活动场所,后遭日寇抄劫破坏。建国后乡众多次集资修葺。一九八四年住僧新坛法师主持复建,恢复清代建制景观,一九八六年被潮阳县政府列为宗教活动场所。
一九八九年新任住持惟忠法师悉心保护寺中文物,此后扩建又严格执行国家文物法,将规划与图纸层层呈批,经同意方才施工。一九九四年于寺前辟造花园加围墙、内有观音喷水池、放生池,前墙为照壁,十分清雅。一九九六年扩建三门四柱坊,匾刻∶「灵华寺」。同年又于古寺后扩建五间过双檐歇山顶大殿、转心亭、万佛阁、写经楼、功德堂、延生堂、祖师堂、斋堂及钟、鼓楼,面积两千多平方千米。其结构造型与着色均与原寺协调,保持古色古香韵味,惟忠住持建设期间对热心人士捐资勤俭节约,分厘计算。而对下寨村公益事业,则慷慨支援。他捐款资助建设下寨小学校舍,赠送课桌椅。资助村建治安岗,修桥筑路,路旁植树安装路灯。他还时常解囊扶贫帮困,多次为危重贫困病人出钱治病,使他们转危为安。
惟忠法师自从住持灵华寺以来,还收留收养了十多名孤苦无依的孤儿,现今都以长大成人,有的还考上了佛学院,在当地传为佳话。经过连年来的努力,如今通往灵华寺的大道拓宽,路旁植树、安装水银路灯,灵华寺成为连江下游平原上游览的景胜。
灵华寺于一九九八年被市文管会批准列为镇级文物保护单位,现寺实现文物法要求的「四有」∶有标、有资料、有划定保护范围、有专人管理。
地址: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和平镇下寨稻埕
电话:0754--7612408 2252635
本文链接:佛山市潮阳灵华寺简介_潮阳灵华寺开光_潮阳灵华寺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