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忻城县关镇麒麟山上,因寺中有一洞口可看见天而得名,该寺距土司衙署约800米,是目前来宾市唯一的经国家批准的宗教活动场所,也是来宾市最大的寺庙。该庙已有一百多年历史,于2003年扩建。
通天寺游记
巍峨多姿的麒麟山西与翠屏山相连,长600米,宽400米,海拔304米,其山体形似麒麟而得名。《庆远府志.山川》记载:“麒麟山接连翠屏,山顶有小池,方圆三尺许,水冬夏不绝,路崎难登,土知县莫镇威筑亭镌石狮二,立于池岸,首各东西向,土人常攀藤附葛而上,往视其迹,至今犹然。”
通天寺就座落在麒麟山的山巅上,座南朝北。由山脚拾阶而上,约十分钟就可到达。寺外有一亭榭,里面供奉着三界公的神像。三界公系广西的地方神圣,原是一名药到病除的江湖神医郎中,姓冯,名三界。活人无算,死后供奉为神,岭南一带的民间百姓都有传颂并为其建祠,将其祭祀。再往上走,先是到达斋堂和客堂。斋堂是出家人、带发修行的居士及到寺进香的的信男善女吃斋的地方,而客堂则是给到寺进香的人及观光游客小憩的地方。穿过通天寺圆门,再拾阶而上,映入眼帘的是大雄宝殿,宝殿的左右两边分别为地藏殿和财神殿。大雄宝殿占地面积约200平方米,红木结构,穿斗构梁,房檐翘角,依山壁而建,造形庄重,外形朴实,辉煌壮观,显得十分庄严肃穆,给人以敬畏的感觉。寺外,曲径通幽,在苍松翠柏的掩映下,如仙境一般,人登此地,心旷神怡,宠辱皆忘。仿佛时间又回到了远古,让人们了解什么叫做深山藏古寺、什么叫做清静幽雅。大雄宝殿内的中央供奉着佛教的鼻祖释迦牟尼佛,左右两边为药师佛和阿弥陀佛,均为结跏趺坐,两个大弟子迦叶和阿难双手合十,立于佛前,像是侍卫着三个大佛,随时听候调遣。
佛教起源于印度,从北魏开始在中国兴盛起来,我国在南北朝时代大规模兴建寺庙成风。据《洛阳伽蓝记》记载:北魏首都洛阳内外有一千多座寺庙。唐代诗人杜牧的《江南春》中说:“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可见,南朝寺庙之多。这些建筑,记载了中国封建社会文化的发展和宗教的兴衰,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地藏殿里的菩萨又称婆罗门女。因其母信邪,常轻三宝,不久病终,鬼魂堕入无间地狱。婆罗门女知母生前不积善,死后必遭恶遗,遂变卖家业,供养佛寺。后受觉华定自在王如来的指点,以念佛力来到地狱,超拔升天,见到鬼王无毒,得知因自己供奉佛寺之功德,使自己的母亲及其他地狱的罪人得以脱离地狱之苦。婆罗门就在自在王如来像前立下弘愿:愿我尽未来劫,教化众生,广设方便,使众解脱。并发出:“地狱未空,誓不成佛”的宏大誓言,使众生只要念诵其名号,礼拜供奉其像,就能得到无量功德,获得救度。所以地藏菩萨永不成佛,始终现的是菩萨身。由此不得不提到中国的传统——儒家的孝道。中华民族特重孝道,其慎终追远的精神与地藏法门完全吻合,所以在中国受到普遍的尊敬,这是不无道理的。
财神殿亦是人们求财的地方。在殿的中央端坐着的财神,左手托着金锭,右手拿着如意花束,从神像来看应该是文财神范蠡。范蠡是春秋时期越王勾践的大臣,传说是越王勾践的妻弟,因为足智多谋,在勾践被吴国囚禁时,告诫勾践卧薪尝胆,矢志图强。后来辅佐勾践将吴国打败,成就了霸业。功成名就之后,范蠡却不愿受禄位,举家去到齐国经商,赚了很多钱。但他乐善好施,经常将钱财施舍给贫民百姓。最后,定居于陶邑,故得陶朱之名。因他善经营、善理财,并舍得散财,深受人们的敬重,所以他被奉为财神。中华民族文化一直尊崇他,千百年来在世人心目中祭拜财神爷会带来好运。在佛教的通天寺里设置道教的财神殿,似乎有点相悖。但从佛教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思想到道教的“自然无为”的根本属性来看又是相通的。其意都是要人们调适自己的心态,端正自己的行为。无论是佛教的“净土”还是道教的“仙境”其实质都是为了超越现世而永驻美好,都属于人类的精神寄托。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后千百年来一直是中国人民的主要信仰,其间经历高僧大德的弘扬提倡,许多帝王卿相、饱学鸿儒也都加入这个行列,终使佛教和道教深入社会各个阶层,深深地扎根民间。而佛教的哲理与儒教、道教相结合、相融会、相激荡,然后汇入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大海里,形成了中华文化的主流之一,为中华文化放射出灿烂辉煌的光芒。壮族作为中华民族之一员,尤其是地处粤西边域的忻城人民,能接纳外来佛教文化,就不难理解在佛教的通天寺里设置道教的财神殿了,这种交融,有力地促进了壮族地区文化的发展。
通天寺里的财神殿门左面墙壁上镶着两块功德碑,一块是:财神殿、地藏殿建设功德,上面镌刻着陆科菊、莫秀媛、吴德民等96人捐了一万四仟多元的芳名;另一块是龙凤功德碑,中书:殷国函、陈文杰、殷畅;韦健、曾敏芝、韦知辰捐建财神殿一万元。殿门上有一扁牌,上书“财神殿”。此扁为柳州人氏殷国函于戊子年十二月书。殿门两边悬挂着一副对联:佛祖拈花笑,贪婪忘义别无路;陶朱因积善,舍得兼仁自有财。这副对联应是古人对联,含意深远,富有哲理。大概的意思是:财神爷手里捧着如意花束,微笑着欢迎信男善女到这里来求财,但对那些贪得无厌,忘掉信义的人,到这里来求财是没有门路的;只有像陶朱公这样多做善事,躬行仁义的人,自有财源滚滚而来。在此,祝愿殷国函、韦健两家万事如意,财源广进;祝愿为通天寺建设捐资的人心想事成,也祝愿到此心诚求财之人腰缠万贯;更祝愿到此财神殿朝拜的所有游客日进斗金。
从大雄宝殿及地藏殿的中间而过,就到达观音洞(通天岩),洞北有一小洞直通山巅,可窥天光奇景,故名通天岩。该岩穿山而过,南北相通。岩内长20米,最宽处24米,高10米,可容一、二百人,冬暧夏凉。洞内有众多石笋、石幔、石钟乳等自然景物,奇形怪状的硠砑石,有仰着的、也有低垂的,不规则地排列于洞中的四周,形于钟鼎,势若剑戟,色泽晶莹。有的像鸟兽形,展翅奔跑;有的像虫蛇,盘身蜷缩;有的像花木,怒放舒展。再看洞壁的石纹有似甲骨文、篆体字,更像张旭、怀素的狂草。洞中石柱屹立,千百年的滴水形成了层层石田,且界线划得清楚,种种形态宛若真的一样。洞中的地面,经过维修已经铺上水泥路面,早就没有了虫蚁的蛰伏。岩内终年滴水,汇成一壑清泉,清澈如镜,冬夏不涸。洞南口为陡崖绝壁,站洞口向南望去,芝江之水如一条玉带缠着麒麟、翠屏二山,缓缓向西而去。河中碧波荡漾,锦鳞游泳,岸芷汀兰,渔歌互答,更有牧童戏水,村姑浣纱。河堤上杨柳阿娜多姿,河的两岸田园阡陌,一碧万顷,稻香随风吹来,沁人心脾,好一派田园风光尽收眼底。洞内的西面供奉着观音菩萨的佛像。据说,此观音菩萨甚是灵验,很多育龄妇女结婚后不生育,到此求愿后,竞怀孕了。2002年,通天寺莫居士的堂哥得了脑溢血病,昏迷不醒,到县医院治疗,在医治过程中,莫居士取观音莲台上的柳枝神水,每天用棉签擦其嘴唇,辅以治疗,该堂哥竟在十多天后苏醒了,甚为神奇。离观音菩萨不远处,寺庙的守护者韦陀神佛手持着剑戟,忠实地履行着护守的职责。站在洞北又是另一番景象:远望忻城的莫曼山、石牛山、笔架山、黄竹山、马鞍山、盘鹤岭,只见烟霞缭绕,时隐时现,大有:怀抱瑟琵半掩面,千呼万唤使出来的韵味。给人一种愉快、美好而又轻松的感觉,真是让人流连忘返。
在中国从秦代以来,通常将官舍称为寺,在汉代把接待从西方来的高僧居住的地方也称为寺。从此以后,“寺”便逐渐成为中国佛教建筑的专称。天、地、人和一的宇宙观,形成寺庙建筑亦虚、亦实、亦动、亦滞的灵活的通透效果,这与阴阳转化的宇宙观有着深层的联系。所蕴涵的空间意识把天地拉近了人心,人与自然如水乳相融,并进行了有效调和,组成一幅人类与生灵和谐的景观。主动将自己和自然融合在一起,实际上是对自我的肯定。以理智的入世精神排斥了非理性的迷惘,这种建筑格局有着很深的阴阳宇宙观和稳定的审美心理,融和了中国特有的祭祀宗教,这正是天、地、人合一的体现。通天寺正是基于这一基本原则,建于山巅,也就成了深山的一部分了。通天寺的建筑格局是根据它所在的山体、洞体的要求和传统的式样来建造的,寺外墙漆以土珠色,斋堂、客堂、三界公殿、财神殿、地藏殿、大雄宝殿、观音洞等前后起承转合,它的建筑之美点缀在群山、翠林之中。这种整饬严谨的建筑群体和艺术格局,既有典雅庄重的庙堂气氛,又富有自然情趣,且意境深远。殿落与亭榭的相互呼应,蕴涵并展示出组合变幻所赋予的和谐、宁静和韵味。与山与水的融合,宛如唐人诗曰:“此曲祗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通天寺与翠屏山北麓的三界庙、壮族的故宫莫土司衙署、东门牌楼、北城楼、西门牌楼以及城厢老街浑为一体。更与芝江、彩江、翠屏山、莫曼山、石牛山、笔架山、黄竹山、马鞍山、盘鹤岭等忻城著名的自然景点连成一片,点缀了这个粤西边域的古城,使这个具有近一千四百年的古老县城增添了古色古香的秾丽。
忻城的寺庙文化已经渗透了我们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如:天文、地理、建筑、绘画、雕刻、音乐、舞蹈、服饰、文物、庙会、民俗等等。尤其是通天寺,每月的初一、十五以及庙会的活动如火如荼,人流如鲫,熙熙攘攘,热闹非凡。不仅丰富了忻城的文化氛围,同时也促进了地方旅游业的发展,对壮族地区人们的思想和生活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些宗教文化的积淀,深深地扎根在忻城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使它与莫土司文化相互呼应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为打造出桂中旅游的品牌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忻城的通天寺是非官方营建的寺庙,占地面积约10亩,建筑面积近2000平方米,住持法师二人,带发修行的居士达数十人之多。通天寺是忻城宗教历史文化的象征,向人们展示了壮族地区的文化底蕴。给每位造访者一份精神与心灵的寄托,并感受到它的深远信仰,这或许正是通天寺的魅力所在。难怪近年来,有来自广东、湖南、浙江、四川、贵州、山东、江西、北京、南宁、辽宁、甘肃、天津、安徽、江苏、山西、海南、及本区各县市的香客和游人到此进香和观光。
通天寺,作为忻城县的一张名片,向世人展示了它古老的宗教文化,它的内涵远远地超越了自身的价值。再说,忻城通天寺的神佛甚为灵验,有求必应,是值得推崇的,也是值得一游的。
本文链接:来宾市通天寺简介_通天寺开光_通天寺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