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州石龙寺简介_石龙寺开光_石龙寺历史

时间:2019-06-21 20:48:18    编辑:

恩施州石龙寺简介_石龙寺开光_石龙寺历史

  石龙寺

  石龙寺位于利川市团堡镇老街北部的一座小山上,小山高约百米,形若堡垒,林荫蔽日,空气清新,古树珍奇,令人心旷神怡。

  山顶平展,宽约一平方公里,极目四望,天宽地阔,万种风情尽收眼底。山下房舍绕山而建,遂成长街,依势取名为团堡。

  明洪武初年(公元1368----1369年)高僧慧明从四川追寻龙脉至此,登山小山,连声赞曰:“龙潜此也。”即化缘募捐修庙。耗时三年,落成之日,一黄龙率金龟、金蛙从天而降,径直扑入正殿前池内,对佛像盘曲而卧,化为石像,拱视正殿。高僧慧明率众僧对天礼拜,取庙名为“石龙寺,”此后,石龙屡屡显灵,“每值岁旱,乡民辄聚祷于前,甘霖立沛,传曰:‘此寺有功德于民’。”

  寺分三殿,总建筑面积为1050平方米,四周条石砌基,火砖砌墙,殿内木质结构,廊柱雄立,“神像森列”,图案雕刻,精工细致;人物造型,栩栩如生。额楼刻鱼樵耕读图案,山墙绘古典神话故事,日里暮间,钟鸣磬鼓,声传十里,香火鼎盛。清末进士张定远来寺游览,观此气势,随口赋诗七绝一首:“怪石峥嵘幻作龙,飞身凌驾白云中;不是老衲吟雕琢,早乘风雷上九重。”

  清同治年间,廪生冉有恒改寺庙为义学,玉皇阁上悬“从龙书院”大匾。此期间,石龙寺曾两度遭到火焚,后殿化为灰烬。光绪五年,施南知府王庭桢“毁义学及书院”,复名石龙寺。民国26年,团堡民众复建后殿,石龙寺恢复原貌,外形完整,保存至今,是恩施州保存得最完整的唯一古庙。可惜殿内设施,几度遭受国民党反动派破坏,又遭“文革”炮火劫掠,石龙被斩头切尾,龟、蛙亦头破肢残,木雕尽数摧毁,仅幸存木雕一尊,石雕16幅,石碑25块,石刻对联二幅。1987年,石龙寺列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93年升级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石龙寺始建于明洪武元年(1368年),是利川市也是整个恩施州最古老、保存最完整的古建筑之一。站在寺门前,只见巨大条石嵌成的寺门的门楣上方,阴刻着"石龙寺"三个大字,大门两侧刻有一幅对联,上联为"仙鹤栖松非佛国胜似佛国",下联为"石龙绕殿似人间不是人间"。审读着那些凹陷的文字,我的内心也如那石刻布满了沧桑之感。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石龙寺经受了怎样的起伏兴衰呢?
  查阅史料,才知道石龙寺最初并不是寺庙,是酉阳土司后裔冉如龙所建家庙,清代经多次重修,范围不断扩大。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当地名士周大坤等人找冉家商量,认为"此山钟灵,上有石龙,前临金子(山名),有关文风,与其秀毓一家,不如荣分众姓",得到冉家同意,随后改家庙为佛寺,并塑诸神像,将其装扮得金碧辉煌。乾隆五十四年再次重修。同治十二年(1873年),在知县何蕙馨的支持下,正式将石龙寺辟为义学。光绪九年(1883年),施南府知事王廷祯来到学校,见神儒混杂,认为不妥,命令将义学迁至山下,石龙寺又恢复寺庙。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前后,扩建碉楼、厅堂,设乡公所。解放后又曾先后辟为粮仓、学校。2000年10月,当地政府对其进行修缮,并加以保护,石龙寺才成了呈现在我眼前的那个样子。
  寺庙的外围墙壁为条石火砖砌筑,进得门去,才看到里面全为木质构造。总体看,石龙寺为殿堂式庙宇建筑,共四进三殿一厅,大小天井7个,总面积2000余平方米。中间一进两殿建于明代,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前后两进建于清代,后面一进于清末被烧毁,补建于民国二十六年。主殿的大门也是由条石嵌成,上方亦有一石牌,上刻"石龙寺"三个大字,楷书;大门两边也有一幅门联:"仙拥灵山飞法雨,龙藏胜景起祥烟。"穿过主殿,后面是一个天井,天井的地上有条石扣成的一方形水池,一条天然形成的"石龙"卧于池内浅水之中,这便是石龙寺寺名的来由。过去那龙头也是天然生成的,可惜"文革"中被不信"邪"的造反派给砸掉了,1986年,当地群众用水泥做了一个"人造龙头",才恢复了整条龙的形象。那龙身逶迤伏卧,龙目虽然圆睁,龙头却是低耷着的,使得整个龙的形象显得低调平静,甚至有些萎靡,少了许多昂扬气势。是曾经遭受的打击教会了它保持那样一副神态的么?
  寺内石刻众多,木雕纷呈,虽历经"文革"浩劫,仍有不少保存完好。在寺内随处走动,细细观赏,只见石刻年代上起乾隆,下至光绪,内容涉及当地政治、经济、宗族、宗教、教育等方面,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木雕内容包括人物、动物、树木、花草,形象生动,工艺精湛,充分展示了当地土家人的艺术才华。
  石龙寺历经明、清、民国三代,最终被较为完好地保存下来,实在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香烟袅袅、晨钟暮鼓的情形虽已远去,但置身寺内,仍让人感到一种神圣肃穆的氛围,耳边依稀能听到阵阵木鱼声中的唱诵。


  团堡镇中的石龙山有修建于明朝洪武初年(1368年)的石龙寺,离镇东5公里处有宜影塔,离镇西2公里处有7层高耸的培风塔,两塔修建于清代道光咸丰年间。现在石龙寺属于省级文物,正在申报国家级保护。独特的古建筑遗存,使团堡寺从清代起就商贸发达,如今的集镇也以一寺两塔而
  石龙寺
  遐迩州市内外,其深厚的历史渊源、丰富的文化积淀,彰显出团堡丰蕴的历史与文化的合璧。我国著名古建筑学教授张良皋先生在考察石龙寺后评价说:“石龙寺是鄂西古建筑的一枝独秀”。
  石龙寺始建于明洪武初年(公元1368年),砖木结构,计1050平方米。内有四进四殿,设置七个天井,是恩施州内年代最久,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寺庙建筑物,属州级文物保护单位。
  寺内外景点自然古朴,惟妙惟肖。龙宫池内,石龙盘旋,灵光溢彩;龟相府有龟相运筹帷幄,潇洒自若;蟹将馆有蟹将力鼎千钧,气盖云天;鱼妃院佩鲤脉脉含情,传诵着爱的佳话;鳖后宫冷遇鳖后而鳖后不冷,企盼着龙王到来的日子。夫妻银杏树历经沧桑,恩爱相守,价值连城;抗战纪念塔,巍然屹立,彪炳千秋。众多景点,目不暇接,令人留连忘返,叹为观止。更有那奇妙奇情的传说故事,动人心弦,感人肺腑。
  历史文化
  石龙寺石龙
  石龙寺位于利川市团堡镇老街北部的一座小山上,小山高约百米,形若堡垒,林荫蔽日,空气清新,古树珍奇,令人心旷神怡。山顶平展,宽约一平方公里,极目四望,天宽地阔,万种风情尽收眼底。山下房舍绕山而建,遂成长街,依势取名为团堡。
  明洪武初年(公元1368----1369年)高僧慧明从四川追寻龙脉至此,登山小山,连声赞曰:“龙潜此也。”即化缘募捐修庙。耗时三年,落成之日,一黄龙率金龟、金蛙从天而降,径直扑入正殿前池内,对佛像盘曲而卧,化为石像,拱视正殿。高僧慧明率众僧对天礼拜,取庙名为“石龙寺,”此后,石龙屡屡显灵,“每值岁旱,乡民辄聚祷于前,甘霖立沛,传曰:‘此寺有功德于民’。”
  寺分三殿,总建筑面积为1050平方米,四周条石砌基,火砖砌墙,殿内木质结构,廊柱雄立,“神像森列”,图案雕刻,精工细致;人物造型,栩栩如生。额楼刻鱼樵耕读图案,山墙绘古典神话故事,日里暮间,钟鸣磬鼓,声传十里,香火鼎盛。清乾隆54年进士张定远来寺游览,观得石龙气势,赞不绝口,随即赋七绝诗一首:“怪石峥嵘幻作龙,飞身凌驾白云中;不是老衲吟雕琢,早乘风雷上九重。”清同治11年,任利川南坪巡检湖南溆浦附贡周鹏龄,在石龙寺游览后也诗兴大发,写了一首排律:“娲皇补天后,剩石遗边城。一朝化为龙,蜿蜒风雷惊。阿谁好事者,兰若峙峥嵘。阶前露之面,不飞复不鸣。卧龙扶汉鼎,大星落前营。幼安隐辽东,皂帽从诸生。置身潜见闻,何如此坚贞。 我来寓山寺,喜与神物邻。问石石不语,望云空冥冥。飞腾会有时,何年为点睛。”对寺中石龙大加夸赞。
  清同治年间,廪生冉有恒改寺庙为义学,玉皇阁上悬“从龙书院”大匾。此期
  石龙寺
  间,石龙寺曾两度遭到火焚,后殿化为灰烬。光绪五年,施南知府王庭桢“毁义学及书院”,复名石龙寺。民国26年,团堡民众复建后殿,石龙寺恢复原貌,外形完整,保存至今,是恩施州保存得最完整的唯一古庙。可惜殿内设施,几度遭受各民党返动派破坏,又遭“纹革”炮火劫掠,石龙被斩头切尾,龟、蛙亦头破肢残,木雕尽数摧毁,仅幸存木雕一尊,石雕16幅,石碑25块,石刻对联二幅。1987年,石龙寺列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93年升级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团堡镇的一寺两塔不仅是风景,而是 团堡一枝独秀的古建筑文化,更是诗词楹联打造出的团堡古建筑文化,才使石龙寺、宜影塔、培风塔深入人心,得到人们的喜爱。
  民间传说
  ①石龙
  石龙
  团堡镇北有一山,古木参天,林荫蔽日。晨云蒸,紫气升腾。山顶正中有一怪石,酷似龙,浸于池水中,身东尾西,转头向北,蜿然如生。据史载,很久以前,遇大旱,稻禾枯焦,土家山民无以为计,遂求助于“石龙”。备祭品,燃香烛,化纸钱。礼毕,甘霖立沛。石龙灵应,传遍方圆百里。
  同年,不知何处来了孽龙,窜至团堡大坝,毁良田,践谷物,危害甚烈。一夜阴云四合,闪电雷鸣,山摇地颤,嘶斗之声嗷嗷不绝,经久不息。次日凌晨,大坝村民见一顷稻谷已成泥潭,一具无首龙尸,僵卧其中。潭中又有尺许断角一只,拳大眼珠一枚,鲜血斑斑,沿路洒滴至团堡北山。追视之,见山顶石龙左角折断,右眼失珠,满身稻谷,混血粘泥。观者甚奇,惊呼:“石龙护我”。于是,团堡众山民集资修庙,历时二载落成,命名曰:“石龙寺”。
  石龙与孽龙决斗时,本欲将孽龙断首抛入七渡河中,因折角乏力,中途跌搁于石板岭四方坪万仞峭壁之沿。引头后化为石,该地便经此命名为“龙头石”,亦是团堡奇景之一。
  ②鲤妃
  团堡四五里有一洞,洞中有一野猫,修炼成怪,危害百姓甚烈。洞旁有一大池潭,水深数丈,直通阴河。潭中有一雌鲤,其功夫不在野猫之下。野猫因屡次捕食潭鱼,侵犯雌鲤,为保护水族,多次奋起与野猫决斗,然胜负难分。
  一日,雌鲤与野猫斗得正酣,法海十三代何去传人解智和沿游方至此。见状举塔,立毙野猫。雌鲤正欲上前感谢相助之恩,和尚怒曰:“尔亦属孽障”,举塔便罩,但又见雌鲤体态娇美,秋波闪闪,正踌躇间,机灵的雌鲤将身一缩一纵钻进塔中,和尚顺势扣塔雌鲤于潭边,贴上灵符而去。此塔于今尚存,即团堡野猫水宜影塔。
  雌猫被囚,潜心修炼。一日,石龙路过此地,闻得诵经之声,遂循声察视,见一符巾于塔顶,拱身便揭。符揭,一女跃出,旋从龙身下跳过。大呼曰:“吾跳过龙门也!”立叩拜拯救之恩。龙视之,雌鲤体态婀娜,貌若殊丽,即问曰“愿随吾否?”雌鲤欣然应允:“愿终身侍君”。石龙大悦,携鲤而归,纳为宠妃。
  ③神龟
  龟相
  神龟住于龙宫池左侧,池水终年澄清,暴洪不盈池,大旱水不减。神龟智勇双绝,常为石龙排忧解难,封为“龟相”。
  石龙与孽龙决斗之前,神龟用移花接木之计,探出了孽龙致命弱点,帮助石龙取胜,石龙角断孽龙之首,其尸身长约五丈,粗十围有二,恶臭至极,村民无法处置。入夜,神龟下山入田,驮起孽龙僵尸投入七渡河中,途中有一夜行人遇之,大骇,几乎魂断。大坝村民闻之,无不惊异,立备纸烛拜谢神龟。石龙叹服不已:“真贤相也”。
  洪武二年建庙之时,玉帝赐一神座于石龙,重约万钧,山陡路险,无法搬运上山,只好搁置山下,再寻良策。长老晨起,见神座已安放于正殿。奇之,往山下察视,沿路深印龟迹,又见一龟甲落于路侧,便纳于怀中。长老返,细察龟体,果见左腋有创伤,取甲填之,吻合无隙。原来是神龟智请夸娥氏长子下凡,合力托起神座,并安于殿上。长老连声赞曰:“神龟,神龟”。
  ④鳖后
  鳖后
  鳖秉承父母之命,与石龙结为连理。鳖后身体肥胖,颇为杨玉环之富态。他对石龙殷勤备致,憨厚忠诚,对属下亦温良仁慈,颇得人心。于是石龙对她感情甚笃。但因久而无嗣,不免耿耿于怀,欲易之,别选情侣。得鲤妃后,两情浓浓,宠幸有加,便少入后宫。不久鲤妃又怀龙种,便更加冷落鳖后。鳖后通情达理,不与石龙计较,常与螺、蚌为伴,安然度日。鲤妃虽得宠,但也从不骄横,常到后宫向鳖后请安,礼数甚恭,亲如姊妹。石龙见此亦欣然。
  ⑤蟹将
  相传洪武十年,一野狼在岩湾孤狸洞采得九尾阴血修炼成精,经常扮着保正模样,出没乡里,敲诈百姓钱财。百姓叫苦不迭,诉诸于石龙。石龙大怒,决心除此恶贼,龟相保荐蟹大将军挂帅讨伐。蟹将领命,立率虾兵出征,与野狼精战于下马溪。蟹将身先士卒,勇不可挡,只因求胜心切,误中狼精毒镖,重创左臂。蟹将不顾自身安危,独手挥刀,斩狼精后腿。狼精遁八狐狸洞。蟹将洞察其奸,不被美狐所惑,率虾兵杀入狐狸洞,斩野狼精于枫香坝。方过十日,妖狐聚众作乱,摆出冷血阴刀阵,欲为狼精报仇。蟹将连夜练功,自断一足,铸成七宝玲珑塔,赶妖狐尽数入洞并用塔将其镇住(即现存培凤塔)。此后,团堡境内平安、百姓康乐。石龙大悦,宣御匠精美石雕三块,重奖蟹将。蟹将不贪己功,终日托举石碑,颂扬石龙恩威。
  ⑥石龙眼
  相传很多年前,团堡有一个姓边的老爷,家里比较富裕,家里还请的有不少家丁和长工,七八月份的一个晚上,谷子要收割了,算是平风浪静的,也没有刮大风,第二天起床看到后面的一块田像被滚子打了的,受了风灾,他也不晓得是什么问题,到底是风吹了还是人为的,于是他就派家丁来调查这件事,他们就在田边一看,就看到路上有稀泥和谷子,他们就跟着稀泥和谷子追查,一路来到石龙山上,看到石龙身上还有稀泥和谷子,边老爷十分生气,说“你这个畜生还来毁坏我的良田”他就叫来一个家丁和一个石匠,把石龙的眼睛錾了以后呢,边老爷和石匠一出山门,边老爷的眼睛就像冒金花一样疼得厉害,传说他的眼睛一出山门就炸了。
  “树公 树母”
  石龙寺[1]不仅建筑雄奇,周边环境也十分独特,四周众峰环绕,山中古木参天,山顶一对夫妻银杏树高20余米,胸襟2.81米,号称“树公”“树母”,为石龙寺的护寺之宝,可惜“树母”在前几年被大风吹倒,现在只留下“树公”影只形单,默默的守护着石龙寺。


 

  石龙寺
  地址:湖北省恩施州利川市
  电话:
  邮编:445400

恩施州石龙寺简介_石龙寺开光_石龙寺历史

恩施州石龙寺简介_石龙寺开光_石龙寺历史

恩施州石龙寺简介_石龙寺开光_石龙寺历史

恩施州石龙寺简介_石龙寺开光_石龙寺历史

恩施州石龙寺简介_石龙寺开光_石龙寺历史

恩施州石龙寺简介_石龙寺开光_石龙寺历史

本文链接:恩施州石龙寺简介_石龙寺开光_石龙寺历史

上一篇:恩施州大观寺简介_大观寺开光_大观寺历史

下一篇:恩施州仙佛寺石窟简介_仙佛寺石窟开光_仙佛寺石窟历史

相关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