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口市宝峰寺简介_宝峰寺开光_宝峰寺历史

时间:2019-06-25 10:15:33    编辑:

  大辽国家级寺院——宝峰寺

  在河北省张家口市涿鹿县南山区天桥山下有一条幽静的山谷,苍松翠柏中曾掩映着一幢幢一处处鳞次栉比的庙宇,翠柏如涛,苍松如涌,山花飘香,野果满枝,蝶飞虫鸣,雀啁鸟唱,泉涌瀑渲,四季如画。她就是南山区建筑年代最早、规模最大、名气最响,且集佛、道为一体的修炼场所,大辽国家级寺院——宝峰寺。

  一、宝峰寺的建筑规模:

  宝峰寺的寺院占地面积是南山区其它庙宇无于伦比的,一般庙宇占地不过3——5亩,加之香火地也不过十几亩,既便是庙宇众多的马水城也不过二十亩,可宝峰寺总面积达600多亩,其中:香火地400余亩,山场地100余亩,寺院占地30多亩。

  宝峰寺和其它寺院一样,也有三道门,中间一大门,两旁各一小门,以象征“三解脱”即空门、无相门、无作门。所以称三门,也有写作山门。进三门便是两进宅四合院,主要佛教建筑有:“大佛殿”、“观音菩萨殿”、“四大天王殿”,道教的有:“三义庙”(刘备、关公、张飞)、“泰山奶奶庙”等。还有配套设施:钟楼、鼓楼、禅房、伙房、库房、碾房、厕所、牲口圈等。庙宇殿堂、洞天楼阁,布局合理,错落有致,大小不一,高低各异,加之寺院附近翠柏点缀,苍松遮映,冬暖夏凉,气候宜人。

  从上疃村向西北而去,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三间戏楼。戏楼又称戏台、乐楼,为表演场所。最初出于祭祀需要,后来,逐渐演变成为民间戏楼。也是祭祖酬神闹社火的演出场地。戏楼是清朝后期重建,为单体卷棚式,座南朝北,面阔三间9.4米,进深三间9.4米,台阶石条砌筑,高1.5米,为砖木结构。楼高丈余,彩檐画柱,琉璃瓦顶,做工十分讲究,四根露明柱立于前台,两侧有敞门,可供演职人员自由出入。同时也能为两侧看戏的观众提供了方便。四根露明柱均为松木,直径尺余,高丈余,柱下有直径尺五石础,柱立于石础之上,既能防水腐防火烧,又有美感。的中间两根上有一副对联。上联是:宝地有灵福延百代,下联是:峰光无限泽润千秋,对联工整对仗,并将“宝峰”二字藏于对联之头。戏楼两侧山墙上各有2.5尺方圆的砖雕,左侧为中间为二龙戏珠,余为海水状浮雕,右侧为牡丹怒放,中间牡丹花有7寸多凸出,精雕细做,有较高的拘泥价值。戏楼后墙有两个直径为2.5尺的圆孔窗户,即可向外张望,又能通风换气、透光透亮。

  戏楼的后墙上有题记,又称题壁,一是记载建筑修建年代,二是记录演艺活动内容,此戏楼题记有:“民国十二年(1923年)庆合班(戏班)”、“民国24年(1935年)东斋堂四合班、康家沟□合班”、“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四月十六岔河四合班”等。戏楼前是一个可容纳数千人看戏场所,观众可以自由出入。宝峰寺是座古寺,远近有名,为此募名而来者颇多。南至紫荆关,北到宣化府,方圆数百里,求神拜佛者络绎不绝。

  戏楼的对面是寺院的山门,山门左右各有一间供游客休息的地方,左有钟楼、右有鼓楼,撞晨钟、击暮鼓,声音远播。故有副对联赞曰:“钟声鼓声欢笑声声声入耳”、“山色水色烟霞色色色皆空”。鼓楼内有一直径四尺有余的牛皮鼓,高2.5尺左右,四角铁环与外连接,使鼓与地不能接触而架空,鼓响声有力而长空回荡。而钟楼内有悬挂一口大钟,钟高4尺有余,大口直径近3尺,重量达300余斤。抗日战争时期,被我军炸毁做了手榴弹。钟楼北面有三间原是香客居住的地方。清未、民国年间此地为巡官(涿鹿县政府下派官员)居住房屋。再往左便是三间棚子,有房盖有后墙,而朝戏楼的方向是没有门窗的住房。是供游人和香客看戏的地方。古楼往右是三间专供妇女看戏的地方,古时男女有别,不可混坐,以免伤风化。此房门在前,后面留有窗户,以便观戏。

  寺院分布南北两个小院,南院有大佛殿,佛殿高而宽敞,有檀条九道,于泰山奶奶庙一样宽敞,是寺院中最大建筑,其余为七道檀条或五道檀条建筑。大佛殿供奉三大佛像,俗称“三世佛”,即前世、现在、未来佛。现世佛释迦牟尼佛居中,前世佛燃灯在左,未来佛弥勒在右。释迦牟尼佛、弥勒佛螺发,前世佛直发。三佛面额丰满,眉毛弧弯,口唇端正,让人肃然起敬。佛像身高八尺有余,身披袈裟,稳坐莲台,通体饰以金泊,灿烂辉煌,佛后塑有夜叉站像,夜叉手持金刚杵,巍然屹立,大有神圣不可侵犯之意。墙上有佛教壁画,所画人物大小不一,神态各异,线条流畅自如,旗幡衣带,随风飘拂,形象逼真,栩栩如生,佛殿中央有一座四大天王庙,将寺院的南院一分为二,天王高低不一,装束各异,身着白色甲胄,手持琵琶的天王,身着青色甲胄,手握宝剑的天王;身着黑色甲胄,手中缠绕一龙的天王;还有身着绿色甲胄,右手持宝伞,左手握神鼠的天王。这些天王或站或立,神态各异,两眼如灯泡,相貌狰狞,毛骨悚然,让人不寒而粟。

  紧挨着大佛殿的建筑是三义庙,俗称“老爷庙”、“关公庙”。内塑有刘备、关公、张飞泥像,刘备居中,关公在左,张飞在右站立。墙上有描写三国时期较有名气的故事壁画。其中“隆中对”“三英战吕布”、“过五关斩六将”等。“三义庙”左面是牲口棚、牛圈等建筑。

  入内院,西有三间观音菩萨庙。观音菩萨原译“观世音”,“观自在”、“光世音”。意为“观”照世间从生痛苦中称念观音名号的悲苦之声。 观音菩萨庙往北为库房2间,禅房2间,而东北角门可从寺院外进入厕所十分方便。

  大佛殿前院和观音菩萨庙西南面,各有一个月牙门,出门又是三间过厅,中间为走道,两旁是游人香客休息厅廊,从厅廊出来便是63阶石台阶,拾阶而上,又是一处寺院,人称皋上,所谓皋上,古称江或河边的高地。而此地无江,只有南、北两边各有一条季节小河。皋上是一块凸出的高地,约有20多平方丈,是一座四合院的庙宇,其实是一座道教寺院。寺院正殿三间为阎罗殿,东房为四大金刚殿,两侧分别各有一个角门可经以入院。庙后背靠天桥山,西房三间为奶奶庙。东、西阎王殿各有五座阎王塑像,东厢房安放一殿至五殿阎王塑像,西厢房安放六至十殿阎王塑像。东、西阎王殿还有两个判官,他们分别是掌生死薄、掌刑、掌善、掌恶判官。墙上绘有壁画。

  二、宝峰寺建筑年代:

  宝峰寺始建于何年何月,因无确切的历史记载难以断定。但根据现存在的石碑碑文、经幢、刻石等文献记载,宝峰寺建筑年代应在南北朝时期,约在公元502——549年间。据南山区河东镇康家沟村西安寺的瑞云庵碑文记载;“昔梁武帝金悲峰宝志公超众之僧也遍历观察众土闻知‘南有少林北有宝峰’自此天下名之古迹也次西方极乐之所也……”

  相传宝志公如济公一样,在世人眼里是一个又疯又颠的穷和尚,其实此僧对世事大彻大悟,看破红尘,贩依佛门,云游全国名山大川后,对宝峰寺很有见识。据瑞云庵碑文记载:“天桥出三峰,五祖之高流,一大山川,皆为先贤之祖业。东灵西台,宝峰居中,高岗、瑞云、木塔、凋河,自此已来”。碑文所讲东、西灵山互望,而宝峰寺居中,四外有高岗、瑞云、木塔、凋河四座寺院相拥。对此记载,至今涿鹿县的东西灵山可证,宝峰寺周围高岗、瑞云、木塔、凋河四大寺院遗址遗迹均尚存!

  据此判断,在南北朝时期宝峰寺就香火鼎盛,游人香客极多。因为梁武帝萧衍(公元464——549年,寿85岁),在位时极信奉佛教、大建寺院,提高佛教地位,自己还三次舍身到同泰寺作“寺奴”,然后再由朝中大臣用资将他赎回,巨款用于寺院建设,皇帝所好,下属必有所投。故南北朝时佛教发展极快。宝峰寺既然能与少林寺相媲美,可见宝峰寺的建筑规模与香客数量于众不同。

  据现有宝峰寺一块经幢记载:梁简文帝大宝年间(公元549——551年),陈后主至德年间(公元582——589年)、北周静帝大安元年(公元580——581年)均有重修。之后,辽金时代,契丹道宗耶律洪基大安元年(公元1055年)、辽寿昌4年(公元1090年),均有重修,据有关碑文记载,明代至清代宝峰寺重修比较频繁,清代嘉庆24年(1796年)、清代道光7年(1821年)、中华民国7年(1918年)、中华民国27年(1938年)、特别是中华民国时期,对菩萨殿、伽蓝殿、天王殿、碧霞宫阁、过道大小山门、钟鼓二楼,山神庙、戏台配房数十间进行重修,诸佛神像金色庄严,焕然一新。碑文还记载了为修建庙宇捐赠(布施)的功德主名单,既有达官贵人、也有平民百姓。其中有马水口都司府都司,还有知府、知州、县长、巡官、秀才等。

  历史上的四次灭佛运动对南山区境内佛教事业损害不是太大。特别是唐武宗“灭佛”时,河北藩镇割据,本地区对灭佛的诏令没有认真执行。虽然灭佛运动也波及南山区,但宝峰寺是“御庙”是皇家批准建造的,有“准办证”享受豁免待遇。不但没有受到消灭,而且在别人受限制时他却得到了发展。

  根据碑文记载,从北魏到辽金,从明清至民国,宝峰寺有1500多年的历史,在这1500年的历史时期,有重修、补修、彩修。修缮工程不断,寺院雕梁画栋,庙宇金壁辉煌,神像光彩夺目。所画山水则青山绿水相映,云旁树石衬托,楼台殿阁布列,钟声、鼓声相闻,香烟缭绕,花草含妖溢媚,芬芳吐艳,在当地所有寺院中实为少见。

  三、宝峰寺是大辽国家级寺院

  据宝峰寺现存北周大定2年6月(公元582年6月)名为“庆愣严德行经幢”记载:“……县太子有俗姓潘氏□□□母名赵氏师幼居俗里承□无□老幼□□今至天宝(保)二年(公元551年)于宝峰寺出家”

  据宝峰寺灵慧碑记载:辽金时代太宗耶律德光于天显年间(公元938),扶石敬塘做了“儿皇帝”后北归时召见了定峰寺方丈,并赐紫天佐、赐御□令师掌控宝峰寺本寺、赐提点印一面。”

  辽金时代乾统三年(公元1103年)秋未,天祚帝耶律延禧“车驾幸临燕三召入内□场恩犹隆厚寻奉旨充燕京右衔僧判□任满归山谢绝人□□车驾再来幸燕又召入内道场加倍□□□”。

  天庆□年夏(公元1111——1120年),“特奉□录燕京右衔僧焉复加师人通慧圆照四□奉旨提点岩山赐印一面僧事□□管□□裼名德千余口清在任奉旨准请未星又奉旨改迁□□右衔僧事车驾□来幸燕圣愿愈厚偏加旁问僧事□□又请再任□行□发故疾奉旨御医治奉旨国王病口相国张公又请相公马公相公左公□□直李公亲来看问至亲往还教问相继主上焚香入寺临初愿温言致问。”

  通过以上碑文分析,仅辽金时代从太宗耶律德光皇帝开始,到天祚帝耶律延禧,近二百年的时间,共四次召见,宝峰寺主持并封赏官衔和赐印物,可见寺院在辽国皇帝重视程度。特别是天庆年间,宝峰寺方丈有病期间皇帝曾多次派御医、相国等到寺院问候,还置摆香案焚香祭告天地,愿其早日康复。此等殊荣是任何一个地方寺院不能有的,即明示了各朝庭对寺院的重视。

  金太祖完颜天庆七年(公元1117年)“朝阳紫□师号文”碑记载:

  宝峰寺现有一金熙宗完颜颤于皇统6年2月27日(公元1146年2月27日)圆寂后,立碑记述其生平:“大师讳善地俗姓王氏上谷矾山我也伊父文懿母董氏……”

  宝峰寺又有一碑记载:“辽寿昌四年五月十三日(公元1099年5月13日)某主持:“如常睡安然而逝”。“报龄五十僧夏四十有三”。由此可见、此主持安然入瞬息万变状圆寂,年五十,从僧四十三年,可见其从事佛教年代长,后碑有诗赞曰:“昊天朗日、□□□□、能开众迷、慧明独眼、锡踞通理、□应其名、玄玄之法、传自迦叶、岂心一花、开于□朵、传则无能、法则无法、为时而生,顺世而灭、生迹□生、灭则非灭、□姑长空、一轮寒月 ”。此诗高度赞扬了本主持独具慧眼,能解谜惑于众,精神常在,佛法永存。他象一轮寒月,挂在空中,让人思念、瞻望。

  宝峰寺到了民国二十七年,虽有重修,但香火不太兴旺,特别是日军进驻大庙、李家堡后,宝峰寺就受到战火冲击,寺院建筑多有毁坏,当时有和尚7名、当家和尚1名,一名人称“修师傅”,实际法号为修悟,俗称“疤和尚”,修和尚修悟极深,相传圆寂火化曾有舍利子出现。所谓“舍利”,即是指佛骨、佛发、佛牙等。释迦牟尼死后,他的**为表示尊奉他将信奉为佛,并将佛的“舍利”分成多处,建塔埋藏,后便称其为“舍利塔”。也有的寺院没有舍利,而将金、银、水晶玛瑙、玻璃等建塔埋藏,后谓宝塔。

  全国解放时,只有大小和尚2名,最后只剩一名和尚,法号龙治,本县太平堡乡水官村人,落户上疃村,参加农村生产劳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龙治之侄将其接回老家奉养,死亡年代不详。

  宝峰寺的得道高僧圆寂后,便选择了寺院西北角一块宽敞空地做坟地。民间俗称“和尚坟”,清未有坟丘十余座,并有浮屠,也就是俗称塔。塔分木塔、砖塔、石塔、铁塔、琉璃塔等。但从建筑结构上讲还分为实心塔、空心塔、阁楼式塔、亭阁式塔、密檐式塔、覆钵式塔、金刚宝座式塔等。从使用角度上看,又可分为舍利塔、墓塔、过街门式塔、经幢塔、纪念塔、文峰塔等。塔高低不等,粗细不一,砖石不同。最高的浮屠共有5个,高三丈有余,直径6尺,8棱。一般的高丈三、四尺,直径6尺;小的丈余,直径5尺,砖木结构,呈圆锥形,上下参错,不臃不疏,造形美观,十分得体,且坟墓映藏在苍松翠柏之中,人至近前有庄重、典雅、肃然起敬之感。

  1989年,当地林校在此地建操场,用铲土机平整土地时,曾从塔下挖出和尚所用1米多高的大肚缸,肚直径近一米,缸口扣一铁锅,揭开铁锅,发现缸内有袈裟一件、佛经一卷、铜筷子一双。因学生缺乏文物保护知识,用手将佛经取出,结果见风便成碎沫而去。袈裟也与佛经相似,见风便成碎块荡然无存。宝峰寺有没有舍利子无从考证,但有圣物安放,既佛像。相传老和尚修悟在世时,宝峰寺有两座佛像。一座是金铸成的,高8寸,有2000多克重;一座是瓷的。“文化大革命”运动后,金佛像不知去向,只剩瓷佛像还供奉在庙宇内。有人说是隆治和尚将金佛像带走了,也有人说佛像由老和尚修悟藏匿在庙宇内,也有人说藏匿在瓦窑沟一带的山洞内。

  宝峰寺现在只有皋上阎王殿和旧戏楼两处古建筑,其它建筑因建学校早已陆续拆除。只有二十多块残碑记录着昔日的辉煌,诉说着辛酸的历史 ......

本文链接:张家口市宝峰寺简介_宝峰寺开光_宝峰寺历史

上一篇:张家口市永宁寺简介_永宁寺开光_永宁寺历史

下一篇:邢台市云通寺简介_云通寺开光_云通寺历史

相关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