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市福庆寺简介_福庆寺开光_福庆寺历史

时间:2019-07-01 09:42:52    编辑:

海南市福庆寺简介_福庆寺开光_福庆寺历史

  海南福庆寺 
  位於海南省屯昌县大同乡大塘村,原名「福禄庵」,最初由清代临济宗比丘尼释心贤、释心静住持。师勤如恒,精通经文;严守戒律,遵循佛本;佛显其灵,士尽其恳;庵誉遐弛,慈心施仁。
  清乾隆十四年(西元一七四九年),源德法师对庵院进行扩建修缮,朱红墙,琉璃瓦,金碧辉煌。大雄宝殿在天王殿、韦驼殿、慈航堂、钟鼓楼等建筑群的烘托下尽显雄伟。咸丰四年(西元一八五四年),敬法师住持庵院时,将「福禄庵」更名为「新庆庵」。清光绪二十四年(西元一九○一年),安法普真法师住持时,又更名为「福庆庵」。民国十九年(西元一九三○年),正玉法师住持庵院时,从南京请回大批藏、汉文《密宗》、《二十一绿度母》、《金刚解仪修法仪轨》等经书藏於庵中。其时僧尼信徒甚众,庵院发展进入全盛时期,最後更名为「福庆寺」。寺院在「文革」中遭劫难。
  一九八二年三月,落实宗教政策,由居士莫天朝、王宏培、张献胶等领首,秉承先师遗德,慷慨解囊修寺院,无私奉献赠经书,终於恢复了福庆寺的繁盛景象。一九九五年获海南省民族宗教厅发放的《宗教活动许可证》。

  寺址∶海南省屯昌县大同乡大塘村


  福庆寺位于海南省屯昌县大同乡大塘村,原名“福禄庵”,最初由清代临济宗比丘尼释心贤、释心静住持。师勤如恒,精通经文;严守戒律,遵循佛本;佛显其灵,士尽其恳;庵誉遐弛,慈心施仁。
  历史
  清乾隆十四年(西元一七四九年),源德法师对庵院进行扩建修缮,朱红墙,琉璃瓦,金碧辉煌。大雄宝殿在天王殿、韦驼殿、慈航堂、钟鼓楼等建筑群的烘托下尽显雄伟。咸丰四年(西元一八五四年),敬法师住持庵院时,将“福禄庵”更名为“新庆庵”。清光绪二十四年(西元一九○一年),安法普真法师住持时,又更名为“福庆庵”。民国十九年(西元一九三○年),正玉法师住持庵院时,从南京请回大批藏、汉文《密宗》、《二十一绿度母》、《金刚解仪修法仪轨》等经书藏于庵中。其时僧尼信徒甚众,庵院发展进入全盛时期,最后更名为“福庆寺”。寺院在“文革”中遭劫难。
  一九八二年三月,落实宗教政策,由居士莫天朝、王宏培、张献胶等领首,秉承先师遗德,慷慨解囊修寺院,无私奉献赠经书,终于恢复了福庆寺的繁盛景象。一九九五年获海南省民族宗教厅发放的《宗教活动许可证》。
  藏传佛教
  福庆寺也是海南唯一的一所藏传佛教圣地。
  藏传佛教是在我国青海、西藏、内蒙古以及现在距离西藏较近等地区流行的一种宗教。公元7世纪佛教密宗传入西藏。也称为喇嘛教。自称“佛教”或“内道”。有人误以为藏传佛教不是真正的佛教,而是佛教与西藏本地宗教“苯教”结合的产物,实则是彻底的误解。佛教之所以为佛教,在于其三藏经典与戒律,以及法脉的传承。藏传佛教所依据者是真实的三藏经典,而未经过其他宗教修改;藏传佛教的戒律体系是真实的佛教体系,比丘、比丘尼、居士瑜伽士等戒律一应俱全;在法脉上,从释迦牟尼佛一直延续到今天,由清净证悟的大德传承代代相传至今。藏传佛教可以说是完整地保存了整个佛教的形式与精髓,相反地,汉地佛教则依据本地风俗而舍弃了一些内容,例如汉地没有班智达这些概念,没有辩经等,这些都是佛教本身就具有的东西,又如汉地佛教造像方面也偏重于姿态优美的佛与菩萨形象,而对形象可怖的菩萨,则少有造像,而西藏佛教则不如此对待。而苯教本身属于外道,但也有相当数量的鬼神皈依这个宗教,也有很多护法神,莲花生大师在应藏王邀请,从印度来到藏地之后,降伏了这些苯教的鬼神,使之皈依佛教。现在一些佛教的大德,也因为一些特殊的用意,学习苯教的教法而成为苯教的上师,虽然如此,佛教仍旧是佛教,并未加入苯教的元素,但苯教却参杂越来越多的佛教元素。 藏传佛教
  藏传佛教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在藏族地区形成和经藏族地区传播并影响其他地区(如蒙古、锡金、不丹等地)的佛教;二是指用藏文、藏语传播的佛教,如蒙古、纳西、裕固、土族等民族即使有自己的语言或文字,但讲授、辩理、念诵和写作仍用藏语和藏文,故又称“藏语系佛教”。 


  永庆寺始建于宋代,经后历朝历代不断扩建,形成一定规模。寺院有佛殿三座、东西厢房十多间和山门等建筑物。殿宇分别摆设如来佛、观世音佛及多尊菩萨,为琼北人民禅林圣地。善男信女常临祈祷,香火萦绕不断。其时周围林木茂盛,遮天蔽日,景色秀丽,环境清幽,为古代澄迈县著名八景之一。名贤曾沂曾以《永庆丛林》为题赋诗:“梵宫森植有丛林,苑翳虬盘院宇深;四际不闻钟鼓响,在中只见是阴阴。”宋宰相李纲,宋进士枢密院编修胡铨、宋进士资政殿学士李光等名臣亦曾游此寺。 
  宁绍圣四年( 1097 年) 六月十一日 ,北宁著名诗人苏轼渡海来琼,夜宿老城驿通潮阁,次日游永庆寺,为此处美景所陶醉,欣然作诗云:“幽怀忽破散,咏啸来天风”。元府三年( 1100 年)六月,他获赦北归,二十日到达澄迈县治再游该寺又咏出“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的千古佳句,流传至今。 
  坐落于风光秀丽的澄迈县盈滨半岛的永庆寺,始建于北宋时期,为古代“澄迈八景”之一。据史料记载,历史上曾有李纲、李光、胡铨及北宋大文豪苏东坡等众多历史名人贤士慕名游历该寺;明朝名贤曾沂曾以《永庆丛林》为题赋诗“梵宫森植有丛林,苑翳虬盘院宇深,四际不闻钟鼓响,在中只见是阴影”,成为永庆寺珍贵的遗墨。 
  和历史上的许多佛教寺院一样,永庆寺历经千年风霜,几经战火,多次重修,最后毁于“文革”,永庆寺似乎已经从人们的记忆中消失了。那里曾经留下的东坡足迹、名人掌故也早已散落在历史的尘埃中。 
  据清康熙十一年重修的《澄迈县志》载:永庆寺位于澄迈县县治(今老城镇老城墟)东门外二里,即今老城开发区盈滨半岛入口处。该寺建于宋代,明朝知县汪贵重建,尔后县丞陆祐重修扩建,已具规模。和记者一起几次前往寻觅永庆寺故址的原澄迈县地方志办公室主任孙中积先生介绍说,寺内原有佛殿两座和厢房数间,殿内摆投如来、观世音及罗汉等佛像,为琼北众生禅林圣地。文人墨客常游于此,善男信女常临祈祷。“根据史志记载,那个时候周围树木繁茂,遮天蔽日,景色秀丽,环境清幽,是古代澄迈县著名八景之一。明朝名贤曾沂曾以《永庆丛林》为题赋诗:‘梵宫森植有丛林,苑翳虬盘院宇深;四际不闻钟鼓响,在中只见影阴阴。’由此可见永庆寺当年的禅林风貌。”孙先生指着周围景物,观今念古,语气里有些遗憾。 
  遥想900余年前,东坡一上琼岛便“歇宿澄迈通潮阁,游永庆寺”,这是长年来在澄迈流传最广的东坡行踪之一。深得佛老之深味的苏东坡,号称“东坡居士”。对待接踵而来的政治迫害自有其对付的办法,他借助于佛道,开辟另一种人生路径,寻求内心的和谐,也从精神上洗涤因政治灾难而注入的尘垢。因此,每到一地,东坡寻觅禅林,寻求灵魂超越就再自然不过了。 
  据史载,宋绍圣四年(1097年)六月,苏东坡遭贬来琼;六月下旬,东坡自琼州府赴儋路经澄迈老城时,在赵梦得(儋州人、时居澄迈)家中住宿,曾在其居所二亭上题“清斯”、“舞琴”二匾。赵梦得陪东坡游永庆寺,后赴儋。值得注意的是,在路上遇狂风暴雨,东坡在途中写下《行琼儋间》诗一首(见《苏东坡海外集》,林冠群编注),其中“幽怀忽破散,咏啸来天风”成为千古名句,也是东坡到永庆寺一游的佐证之一。此外,从老城林氏族谱的记载看,东坡也曾到永庆寺游览。可惜的是,在香火缭绕了千年之后,永庆寺在“文革”中毁于一旦。 
  如今,永庆寺的重修已经进入到最后阶段,修建者是海南永庆生态文化旅业有限公司。5月28日,当我们来到新修的永庆寺时,那仿宋的“伽蓝七殿”风格,布局和谐,庄严瑰丽;寺内气势恢宏的大雄宝殿,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殿内安坐横三世佛、海岛观音、十八罗汉等佛像二十余尊,其中三尊大佛每尊重达30余吨;大雄宝殿四周所建,各殿主尊佛像重约17~19吨。全部四十二尊玉佛均采用整块缅甸白玉精雕细琢而成,乃世所罕见,佛像莹白光润,法相殊妙,令人望而仰止。 
  据介绍,如今的永庆寺离故址不到两公里。难得的是,新永庆寺得时代之风气,背倚原生态的金沙滩,天蓝、沙洁、水碧,是集参禅礼佛、讲学弘法、休闲旅游为一体的综合性佛教文化苑。建设者坦言,永庆寺正式开放后将敞开胸怀、广邀佛教各路高僧大德、各等有识之士前来开坛宣讲,致力于发展成为一所集名师大家,汇各种观点的讲堂,成为一个在亚洲乃至世界极具影响力的佛学之地。 
  新建的永庆寺占地80亩,建筑面积9200平方米,和当年永庆寺在规模上已不可同日而语。院中种植的菩提树、大青树、槟榔、椰子、荷花、文殊花、鸡蛋花等为这所新时代的寺院平添几分清凉与禅意。步入永庆寺,回眸当年那些曾经驻足如此的墨客名流,仿佛听到千年的钟声在轻轻回荡……

本文链接:海南市福庆寺简介_福庆寺开光_福庆寺历史

上一篇:海南市文庙简介_文庙开光_文庙历史

下一篇:海南市华封寺简介_华封寺开光_华封寺历史

相关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