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于都福田禅寺
始建于梁天监年间,原名大佛寺,又名妙净寺。唐末五代时期,高僧文佑禅师驻锡于此,以其广大神通匡扶道场,弘化一方。大宋祥符二年,大师因圆果满,安详舍报。圆寂之后,法身凝然,绵历华岁,至今俨然。
福田禅寺,原名妙净寺,又名大佛寺,始建于梁天监年间。原址在于都大昌村。至唐开元年间,迁建城西。寺院历代修造悉有碑铭为记。诸铭之中,尤以唐代名仕李少鸿手书《杨知新碑》和明代大儒解缙之记为著。
唐末五代至宋朝初期,高僧文佑禅师住锡于斯,因其神异传奇之事流传颇广,被世人尊称为“生佛”。文佑禅师圆寂后,肉身至今犹存,现供奉于新建福田禅寺之慈佑阁中。千百年来,福田禅寺崇为于都百刹之首,龙象腾骧,高僧辈出;梵音远播,宗风高扬,呈一派繁荣景象。惜晚近以来,因战火侵蚀;又惜乎年淹代远,继起乏人,千年道场竟化作一片丘墟。往日之辉煌已然成为吉光片羽,荡然不见。
沧海桑田,今又盛世,举国上下,共创和谐。于都县委县政府,为尊重历史,顺应民心,经多方咨询,反复研究,决定在今于都宝塔公园内,圈山划地二百余亩,从新迁址兴建福田禅寺。
二00四年十一月,县政府及县佛教协会共同出面,恭请当代佛门泰斗老和尚之入室弟子,临济正宗第四十五代传人---大和尚出任福田禅寺中兴第一代住持,全面主持寺院重兴工作。
福田往事
于都福田禅寺,原名妙净寺,又命大佛寺,始建于梁天监年间。原址在江西赣州于都大昌村。至唐开元年间,迁建城西。寺院历代修造悉有碑铭为记。诸铭之书,尤以唐代名仕李少鸿手书《杨知新碑》和明代大儒解缙之记为著。(此碑现存于县博物馆)。宋大中祥符(公元1008年—1016年)赐名。内有明堂院、生佛道场、大雄宝殿、弥勒殿、真君殿、罗汉殿、翠竹楼、元帝殿、观音阁、外春屏墙,整个建筑布局合理,气势雄伟,殿内佛像雕刻精细,造型质朴醇厚,生动洒脱,文静大方。宋僧吴文佑焚修其寺,圆寂后,内身尚存,后人称之谓“生佛”。
南宋时期开禧二年初封“灵济”大师,嘉熙三年再封“灵济慈佑”大师,至咸淳年间又封“灵济慈佑慧应”大师,因此福田禅寺开始闻名遐迩成为江南名刹。
福田禅寺内一镇寺之宝,国家一级文物——“唐虔州于都县福田寺三门记”碑。此碑青石质地,光莹如鉴,叩之金玉声,碑上园下方,碑首边沿饰缠龙纹,碑额中间有一透孔,将耳贴在孔边,可以听到清晰的流水声。碑的阳面是唐代于都进士杨知新撰《唐虔州于都县福田寺三门记》由南岳大书法家李少鸿于唐咸通三年(公元862年)书,书篆额并镌出自一人之手,实属罕见,全文五百余字一气呵成。碑文记述了于都宗教的流传和发展情况,特别是对福田禅寺三门壮观的规模,别致的造型,精湛的工艺,堂皇的装璜,以及取材的途径都作了详尽的描述,并虔诚地赞颂了建门檀越的功绩和德教。全文叙事简洁,内容丰富,情节生动,就象是在讲述着一个娓娓动听的故事。碑的宝贵之处,还在于事隔五百年后,明朝大学士解缙于洪武廿八年(公元1395年)来于都巡查,应县人之请,为福田寺撰《重修福田寺明觉寺生佛道场记》并书与篆题,由赣南方思坚镌于此碑之阴,从而使这通久负盛名的碑刻更添光彩。解晋的书法行草兼有,笔势流畅,潇洒自如,龙飞凤舞,极是秀丽可爱。全文记述了于都福田禅寺的详尽地理位置,环境风貌,以及建筑规模,详尽的记述了吴文佑即生佛的教源暏好,法术及成佛的情况,以及宋后百姓对吴生佛的崇拜、敬仰。上下古今,纵横千万,撮于笔端,正如古人所云“二记文皆高古,书法佰仲,美石共之,可称双绝也”!
福田重光 历经一千五百多年,佛光普照,万古道场,生佛道超三界,惠泽十方、四众瞻仰,对整个赣南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在人们的心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代代相传至今,每年六月初六生佛圣诞,盛况空前,人山人海,足以证明人们对生佛的敬仰之情。
文佑禅师圆寂后,肉身至今犹存,现供奉于新建福田禅寺之慈佑阁中。千百年来,福田禅寺尊为于都百刹之首,惜乎年淹代远,千年道场竟化作一片丘墟。往昔之辉煌已经成为吉光片羽。荡然不见。
沧海桑田,今又盛世,江西于都县委、县政府批准迁建并鼎力相助,各级佛协率两序信众联络各方名士,择址于城西宝塔公园内占地两百余亩,重建福田禅寺。福田禅寺现任住持临济宗
圣儒法师担当福田寺重建重任,积极筹建经费为古刹重光作最大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