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会寺位于庐山南麓,始建于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清代重修,殿宇宏敞,雕梁画栋,雄伟壮观,是庐山五大丛林之一,至今寺内还保存有高丽国使臣赠送的"第一名寺"横匾。寺内主要的珍藏有:元代著名书法家赵孟俯写的《妙法莲花经》,心月和尚手镌五百罗汉图拓本《图像金刚般苦波罗萘经》、《普贤行愿品》、《海印老人年谱》以及旧存木经板一千六百余块,计二十六部,特别珍贵的是普超法师用自己的指血书写的《华严经》。
海会寺
很多人都知道,庐山有“五大丛林”(丛林是佛院的代名词)。奇怪的是,到了近、现代,“五大丛林”中名声最显赫的不是归宗、秀峰等,而且位于五老峰下、离海会镇不远的海会寺。
本来,海会镇俗名茶庵。因宋代有僧人在此建茶庵,夏季免费给行人供应茶水,所以至今附近老一辈的人还习惯地称此地为“茶庵”(又名土楼镇)。1933年蒋介石在海会寺附近办军官训练团,才将它改名为海会镇。
海会寺是在海会庵的故址上建立的。海会庵于明万历四十六年(公元1618年)由西来的和尚兴建。庵背靠五老峰,面临鄱阳湖,庵名“海会”,取百川汇海之意。咸丰三年(公元1853)遭兵燹,房舍一片瓦砾。光绪年间,有位法名至善的和尚来此,斫木伐竹,盖茅棚独居,清苦修炼。姑塘驿官魏兴林每次乘船经过鄱阳湖,遥望五老峰,只见云雾缭绕,风光奇秀,心想那里必定有不同寻常的人居住。有一天,他寻至五老峰下,见茅棚里有一老僧正静坐参禅,魏不禁肃然起敬。待老僧坐禅已毕,魏与之交谈,愈益佩服,忍不住跪下就拜,尊之为师。魏兴林拜至善为师后,决定捐出巨款,重建海会寺。
重建后的海会寺,殿宇宏伟,云房清雅,题匾横额,金碧辉煌,僧徒香客猛增。山门题额为“莲邦海域”,二门题额为“真面目”。山门外有一半月形莲池,长三丈,宽五丈,围以石栏,栏杆有雕刻着“虎溪三笑”、“水漫金山”等十几幅佛教故事的石雕。图像精雕细镂,栩栩如生。入山门为“念佛堂”,阶下种观音莲,阔叶如掌,荷花亭亭玉立,据说由南海普陀山移植而来。
海会寺最著名的三层藏经阁,珍藏着赵孟俯书写的《妙法莲花经》50页,旧存木质经板1600多块,计26部……该寺还有普超法师血写的《华严经》81卷。普超1868年生,出家前就博通儒学,曾积极支持康有为等的变法维新。戊戌变法失败后,愤而削发为僧。他拜至善为师,为表示对佛教的虔诚,他用自己的血抄写经书,一律小楷,字径半寸,笔划圆润,历时15年。书成后,普超也因失血太多,旋即逝世,时年45岁。这部血色殷红的《华严经》感动了很多名人,康有为、梁启超、罗家伦、吴宗慈等都在这血经上留有题跋,高度赞扬了普超对于宗教的献身精神。海会寺僧将这部血写的《华严经》用白果木做成的盒子贮藏。1938年日军侵占庐山,该寺住持会通怀此珍品,逃难于湘桂边境,抗战胜利后才返回。会通在血经后自题《临难出走》,叙述了护经的颠沛流离之苦:
“头眩足辟眼朦花,
霹雳弹声震迩遐。
静默徘徊云窟路,
忙中检点布袈裟。
手接藤萝飞岭外。
肩担贝叶走天涯。
吩咐猫儿随我去,
莫将落入敌人家。”
这部血经现藏在庐山博物馆。
海会寺在抗战前之所以名声显赫,还在于蒋介石1933年7月起在此兴办“庐山军官训练团”。先是训练上校以下、少尉以上的中下级军官,后来规模越来越大,训练校级以上的高级军官,甚至党政人员(专员、县长等)。
蒋介石看中海会寺一带作为举办军官训练团所在地,不但因为这里风景清幽、泉石宜人,对于受训者消除疲劳、增强训练效果十分有益;还由于这里既有陡峭山地,怪石险峰,可供军训团模拟山地攻防演习;又有平地漫坡,便于建成容纳数千人的训练场地。另外,海会寺附近有华严寺、龙云寺、白鹿洞书院等静僻幽雅的书院寺庙可以作为训练团的教官、德国顾问、工作人员的宿舍。这里离星子县城不过十多华里,交通十分便利。训练团团本部设在海会寺内,陈诚为团长,陆军大学校长杨杰为庐山军官训练团的总教官,一大批颇有资历又谙熟军事的将领担任各项课程的教官。为了便于训练,蒋还专门调了2个团的士兵的日夜施工,7月18日第一期学员开始举行开学典礼。每一期20天左右,受训学员1千至2千不等。毕业后发给毕业证和“军人魂”短剑一把。未能毕业的学员留下转下一期。经数年经营,海会寺一带出现了一个庞大的建筑群:大礼堂、大会场、委员长官邸、办公厅、教室、仓库、运动场、游泳池、学员宿舍等。蒋介石多次亲临海会寺给学员训话,陈立夫、朱家骅、张治中等中央要员也频频出入训练团。一时间,高官云集,十分热闹。庐山军官训练团五年来共训练军官25041名。蒋介石正欲不断扩大训练对象时,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同年8月下旬,最后一批学员毕业,庐山军官训练遂告结束停办。
1938年夏,日军进攻庐山,海会寺及庐山军官训练团的建筑被日军炮火夷为平地,热闹一时的训练团成了一片废墟。
抗战胜利后,海会寺得到修复,但规模及气势大不如前。建国以后,这一带又建起了不少楼房,先是“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庐山分校”的校舍,后为九江师范学校校址。如今,这里成了人们旅游、休养的胜地。
海会寺背靠五老峰,地理位置较高,地势开阔,山坡倾斜不大,所以既宜种植庐山云雾茶,同时也是避暑消夏的好去处。
庐山海会寺简介
梅廷灏 石志瑞 撰稿
在世界地质公园中国庐山山南景区的五老峰下,有一座遐迩闻名的古朴寺院,这便是名列山南五大丛林之一的庐山海会寺。
尽管海会寺重建比唐代浪漫主义大诗人李白的《题庐山五老峰》一诗要晚,但李白“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九江秀色可揽结,吾将此地巢云松。”的千古绝唱,仍让坐落在五老峰下的海会寺增色不少,因为这儿是观览五老峰远景的最佳视角,自寺仰望五老峰,“苍颜嶙峋,如金芙蓉上矗青天”,可尽情品味李白诗中的意境。凡到庐山博物馆参观的游客,无不为馆内珍藏的血经《华严经》、《五百罗汉图》拓本等藏品倾倒,这些珍品,均出自历代海会寺高僧之手。
在庐山含鄱口,导游一定会指着远处的五老峰顶,让游客看像哪一位伟人,略一观察,大多游客都会情不自禁地惊叹:“太像了!太像了!简直就是伟人峰”,这时导游便会充满激情地说:“遥看庐山五老峰,想起伟人毛泽东。”而在五老峰、伟人峰下的海会寺,被最近出版的《江西省宗教志》列为重点寺院的海会寺,该是怎样一番景象呢?带着种种猜测和憧憬,记者驱车直奔海会寺。
历经兴衰海会寺
从九江出发,沿着正在修建的环山新公路,不一会儿,便到达庐山区海会镇。海会镇俗名茶庵,因宋代有僧人在此建茶庵,夏季免费给行人供应茶水,所以至今附近老一辈的人还习惯地称此地为“茶庵”(又名土楼镇)。1933年蒋介石在海会寺附近办军官训练团,才将它改名为海会镇。
走进古色古香的庐山山南景区大牌坊,穿越海会师范校园,便是海会寺了。海会寺离庐山牯岭街9公里许,新修缮的海会寺山门上方“海会寺”三字为原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所题。现存的海会寺,是原汁原味的明清建筑遗存,寺内一堆堆粗大厚实的明清方砖,默默无言地向游人展示着寺院昔日的规模和气派。海会寺没有一般寺庙的金碧辉煌,倒像一片普通的农家院落,青砖黛瓦,绿树黄墙,古寺藏深山,与周围环境十分和谐。寺内一株数人才能合抱的巨大红枫,是海会寺数百年来几度兴衰的见证。
海会寺初名海会庵,庵背负五老峰,俯瞰彭蠡湖,“背山面湖,形胜极佳”,风景至美。于明万历四十六年(公元1618年),由释西来肇基始建。清嘉庆二十二年(公元1817年)释旦云主持重修。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遭兵燹,房舍一片瓦砾。清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释至善(海印和尚)来此,斫木伐竹,盖茅棚独居,誓发宏愿,足不履尘市,刻苦修行,募化重修海会寺,姑塘驿官魏兴林、居土王全泽、九江道尹景某和奉新大使许必达等先后施舍资财,“建立殿宇,置买租谷,以供云厨”。重建后的海会寺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世人面前。当时佛殿宏敞,藏经阁华丽庄严,寺田三百多亩,山场广大,吸引了许多香客和游人朝拜,“香火称极盛”,自清到民国未曾少衰。至善和尚也因此名声鹊起,随从学法的人前后多达五千余人,剃度36人。
2002年文物普查,九江市考古队在庐山莲花洞森林公园发现了庐山最早的巨大摩崖石刻,从布满密密的青苔和厚厚尘土的岩石上,清理出“海会寺”三个大字和“大唐·周武则天证圣元年”(公元695年),使海会寺历史推前了900多年。
海会寺在抗战前之所以名声显赫,还在于蒋介石1933年7月起在此兴办“庐山军官训练团”。1938年夏,日军轰炸庐山,庐山军官训练团的建筑被日军炮火夷为平地,海会寺寺房损毁三分之一,家具散失三分之二。
抗战胜利后,海会寺得到修复,但规模及气势大不如前。1990年,释衍意法师被九江市委统战部派驻海会寺,1992年正式行文批准,率尼众十余年不懈努力,殿宇修复和佛像重塑取得一些初步进展,现正在争取寺院土地政策落实和募化大雄宝殿修复资金。
谁人识得“真面目”
清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年),康有为在《上清帝第一书》失败、会试不第后,专程登临庐山以排遣内心的愤懑和忧思。他对海会寺和德行高深的至善和尚留下了深刻印象,宿寺与至善长谈,称“至善禅师,高行耆年,与吾契合”,临别时题诗相赠:“开山诛茅五老峰,手植匡山百万松。荡云尽吸明湖水,招月来听海会钟。初地雨花驯白牯,阴崖石气郁苍龙。读书无处归来晚,桂树幽幽烟雾重”。
当康有为第二次上庐山重游海会寺时,至善和尚已作古,为此,他挥毫又题诗一首:“五老排云待我回,似曾相识客重来。莲社远公圆塔出,只园须达化城开。山色湖光尚清净,竹林松径再徘徊。追思三十年前事,旧黑笼纱只自哀。”表达哀婉凄楚的心情。同时,对普超和尚刺血写经大为震惊和肃然起敬。
海会寺二门匾额“真面目”三字,据传为二游海会寺的康有为所题。
“真面目”三字隶书字体,位置自右向左,字序不乱,笔法怪异,但不是字的正面,俱是反镌。“真”字下方撇、捺方向错位;“面”字横下一撇反之,“目”字转弯笔画在右。莫明其妙的做法、见仁见智的缘由,反镌在二门门楣上“真面目”三字,给到海会寺的游客留下了许多的疑窦,增添了无穷的遐想和游兴,它的“真面目”到底是什么呢?
海会一名源何处
庐山海会寺得名,普遍的说法是取百川汇海之意,这种说法尚不全面。
“海会”是什么意思?“海会”一词,出于佛经《华严经》。据为佛经作注的人说:“海”比喻德高,数众。于是人们遂把许多高僧会聚在一起叫海会。赵朴初在《访云冈石窟及华严寺》中有“仿佛灵山聚海会,弟子或坐或立或语或默或悲或欣然”,即此意。禅宗在原义基础上对“海会”作了一些解释:僧众到寺院来修行,就好像百川入大海,归宿和目的都是一样的。于是就把众僧会聚寺院修行称为海会。用“海会”名寺院,是把普通名词变成了专有名词,意思是高僧云集,虔诚修行。
肩担贝叶走天涯
普超(1863年-1906年),江西都昌人,俗姓戴,名圣谦。其《家谱》记:“圣谦公……少时读孔孟之书,怀志于科举致仕,然应试不第,迫于生计,在近乡设馆执教,非其愿也。由于对世俗不满,约在1890年前后,愤然斩断尘缘,弃妻儿入空门”。普超来海会寺后,萌发血抄《华严经》的念头,得其师至善赞赏与支持。自此,普超“掩关闭户”,独居禅房,“劙(li,分割意)掌血书”八十卷本《华严经》,历十五年寒暑而不怠,终于成功。之后,又刺血书写《梵纲经》30卷和《行愿品》30卷。这些血经血色殷红,字法端秀,小楷书写,字径半寸有余,被寺僧视为珍宝,用白果树盒贮存藏经阁中。
1938年,海会寺沦日寇之手,住持会通冒危险,揣血经避难湘桂,临行书写一偈:“头眩足眼朦花,霹雳弹声震迩遐,静默徘徊云窟路,忙中检点布袈裟。手接藤萝飞岭外,肩担贝叶走天涯。吩咐猫儿随我去,莫将落入敌人家。”1946年奉还回寺,重见天日。时至今日,仍存33册,珍藏在庐山博物馆。刺血书经之事并不鲜见,但像普超历时长久、独力完成《华严经》三部长篇宏制的书写工作,中国佛教史上仅此一人。康有为、梁启超、罗家伦、王陵基、吴宗慈等不少名人政要在血经上题跋赞誉,要寺僧敬之护之。
现任海会寺住持常企盼海内外大德居士,将散失民间的血经送回海会寺,以便让更多的游客观瞻。
莲邦海域盼开发
今日海会寺,二门题额“真面目”,给人无尽遐思。清朝时朝鲜大使赵玉波所题“第一名寺”匾额、数百年的大枫树、桂花树、古银杏尚存,而且念佛堂等遗址修复如旧,古朴庄严,更难能可贵的是寺院周围,石刻、遗存、景点星罗棋布。
海会寺现住持释衍意,对这儿文物古迹、一草一木都特别爱护,带领尼众把寺院整理得干干净净,斥资新修了道路,修复了普超墓,广种银杏和桂花树,给游人创造一个十分清静的环境。出山门,便是一月牙形莲池,长三丈,宽五丈,围以石栏,石栏有雕刻着“赵颜求寿”、“虎溪三笑”、“水漫金山”、“渔樵耕读”、“唐僧取经”等十九幅佛教故事的石雕。图像精雕细镂,栩栩如生,如今完好者尚存8幅。“念佛堂”阶下种有观音莲,阔叶如掌,荷花亭亭玉立,据说由南海普陀山移植而来。步出寺院数百米,沿小径一路可见至善墓、普超墓,四周散落有花岗岩墓塔等,足见当时世人对这两位高僧的尊崇。
目前,山西阳城县的海会寺、山东阳谷县的海会寺、安徽太湖县的海会寺、还有广东江门市的海会寺等,都修复了千年古刹,成为当地旅游的重要景观;四川成都海会寺白菜豆腐乳名满天下;江苏丹阳当地僧人修复海会寺的报告也早摆在了市长案头;电视剧中有清代顺治福临皇帝到海会寺剃度出家的情节,有好事者便在考证这位少年天子在哪个海会寺出家,无疑,这是为当地争得一些人文旅游资源。外地海会寺开发如火如荼,作为在海内外有重大影响、有得天独厚自然风光的庐山海会寺,更应积极行动起来,深挖这些宝贵的历史人文资源,将这一旅游景点做大做强,促使当地旅游业进一步发展。
九江市庐山区海会寺
地址:九江市庐山区海会镇海会村
联系电话:07928792329
本文链接:九江市庐山海会寺简介_庐山海会寺开光_庐山海会寺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