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头昆都仑召
包头市的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公元一七二九年(清雍正七年)。昆都仑召占地面积为108亩,其建筑规模在全国的佛教寺院中都属罕见。
昆都仑召的前身是“介布仁”小庙,遗址在今小黄庙以北。小黄庙面阔16米,入深23米。前为经堂后为佛殿,经堂为藏式建筑,门楼配置着歇山顶抱厦式建筑;佛殿为重檐歇山顶,瓦当横列,飞檐斗拱,画栋雕梁,是典型的汉式建筑风格。佛殿顶铺满了彩绘佛像,围墙通身都是捣椒红泥和黄泥彩塑的万佛山,主台供奉着藏传佛教的四臂观音菩萨,副台上则是面容丰润仪态万千的藏传佛教十八罗汉像。整个小黄庙的结构体现了汉藏建筑文化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自然的融合与升华。小黄庙是黄颜色的殿宇。在王权至上的帝制封建社会,黄色一直是皇家专用的色调。昆都仑召为何有如此殊荣呢?原来,昆都仑召在清代时系乌拉特中公旗的旗庙,直属清朝理藩院管辖,地位与藩王一致,是皇亲和各旗王爷们礼佛祈福的地方。此外,它还与本召的第一世活佛甲木森桑布与乾隆帝演绎多伦大庙诵经、斗禅、御赐学位的情由有关。甲木森桑布是藏族人,清康熙乾隆年间人,他是昆都仑召著名创始人之一。康熙末年,他到乌拉特中公旗传法,后又到察哈尔的多伦大庙精研佛学。一天,乾隆皇帝到此,经堂中为乾隆皇帝祈福的众喇嘛正在读《甘珠尔经》。当乾隆皇帝步入经堂,随众侍卫威严无比,使领读的喇嘛精神紧张,竟不能诵经。为了打破僵局,甲木森桑布声音洪亮地领读起来,直把面前的五谷祀米喷洒到了供桌上。为此乾隆对甲木森桑布特别赏识,随后又进行了一番斗禅试慧,乾隆当即授予其“却尔基”学位,还特许他可以随时进京面君,并可以免行跪拜礼。当时甲木森桑布结束了在多伦大庙的深造后,便回来开始大规模地建设昆都仑召,乌拉特中公旗缘乾隆关注,更是在朝廷拨款资助建庙后,倾全旗人力、物力、财力修建佛刹。前后建设了20年,建成殿宇楼阁23座,喇嘛住房、加巴(后勤处)60余栋、白塔4座,形成了以8进81间占地1161平方米的曹克沁独贡(大雄宝殿)为中轴线,东西活佛府两相呼应,庚毗庙于后的建筑格局与宏大规模。此间,甲木森桑布进京向乾隆皇帝禀报昆都仑召盛况后,使得龙颜大悦,御赐昆都仑召“法禧寺”,并御赐膳召地数万亩,同时为昆都仑召120名喇嘛核定了薪俸。
昆都仑召是藏传教格鲁派的传承寺院。召内僧人以蒙古族人居多。在清代,蒙古族人在当地的生活方式是逐水草而居,不可能有固定的学府供孩子们上学。这种情况下,昆都仑召就承载了学校的功用。在藏传佛教的课程当中,有五部学门,分为声明、因名、医方明、工巧明及内明。由此可见,昆都仑召又有了医院诊疗看病的功能。并且昆都仑召历代都有济世之名医,第六世西活佛达赖杰桑布,便是有名的医生;声名学科,包括语言文字翻译的所有内容,昆都仑召就成了当地清代各民族文化融汇交流的载体;工巧方面的成就,我们可以从昆都仑召庙的建筑群和壁画中领略到其昔日的风采;其次,学习于昆都仑召的中公旗蒙族人金巴道尔吉,曾于一八四六年至一八四九年著有《水晶鉴》一书。该书对民族团结、遏制蒙古各部及与其他社会群体产生战争起到了积极作用;另外,昆都仑召在清代时,常住的僧人就达1200多人,为此过去一直在昆都仑召的西侧有一个很大的集贸市场,这就使昆都仑召又有了促进当地经济贸易的市场功能。
昆都仑召是西部地区规模最大,历史影响仅次于美岱召的一座黄教寺院。它是清代当地民族团结的历史见证,是各民族文化交流的载体,是研究清代当地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建筑的历史信息库。
本文链接:呼和浩特市昆都仑召简介_昆都仑召开光_昆都仑召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