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兰寺全称“噶丹桑阿玉仁佩林”,意为“具喜密宗增益洲”,因位于都兰河畔故俗称都兰寺。其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元世祖元年(1271年)。据说当时有位叫阿嘉措的禅师隐目在塔延森林中坐禅,相传他很有法术,信仰藏传佛教。其后相继有索南嘉措、元丹嘉措、罗桑桑丹、罗桑益希、罗桑阿旺毛兰木等颇有名气的五位禅师,次第在这里坐禅,至今在塔延森林中尚存几十处禅房遗址。明万历六年(1578年)三世达赖喇嘛索南嘉措与俺答汗的会晤,促进了藏传佛教在蒙古族中的广泛传播。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三世达赖喇嘛索南嘉措又到塔尔寺讲经。此时,道希汗禅师专程到塔尔寺朝拜,得到三世达赖喇嘛准许,在塔延山口修建了一所静虑室(禅室),这就是都兰寺的雏型。
明崇祯七年(1634年)霞巴丹津呼图克图来到塔延山口静虑室主持寺院佛事。清顺治元年至四年(1644—1647年)间由他在静虑室的基础上修建了一座正规的格鲁派寺院,这就是闻名于青海蒙古族地区的都兰寺,霞巴丹津呼图克图后来历辈转世封号为丹津呼图克图,成为该寺寺主。
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从二世丹津呼图克图楚臣嘉措起该寺实行时轮修供仪轨,并增设了时轮经院,扩大了寺院规模,从清雍正三年(1726年)起,清朝政府对青海蒙古实行编旗制。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当地蒙旗首领入京朝拜清世宗,世宗皇帝高度赞赏了都兰寺的佛事活动,并赏赐了一对木制竖匾和在黄缎子上用金汁书写的奖状,以及扶持该寺佛事活动的银币等。清乾 隆元年至三年(公元1736—1738年)间,在该寺大院内修建了一座四合院王府,俗称“供老爷庙”,从此左翼各王公台古都相继于此寺设立行署。当时该寺有属民1600余户,并有500余户藏汉民户加人蒙古族籍。民国17年(公元1928年)都兰理事改为都兰县,设都兰县衙,设置防军于该地。这里为左翼盟各旗互市之所,商务甚盛。该寺在柴达木30余处佛寺中最为著名,有僧众1000余名,房300余间,和一座36根柱子的大经堂。寺院阿拉巴特属(民)200余户有数千只牲畜,以牧猎捞盐为生。据说该寺对佛法及经典的理解,较东部各寺为高深,故常有高僧出现,如当时在安多地区称为索南三尊者之一的索南达娃,就是该寺时轮院中的高僧之一。此外原静虑室的100多名道行高深的禅徒在家潜修,人们称为仁增巴(持明者)。
清乾隆末年六世班禅罗桑贝丹意希去北京时路过都兰寺,祈祷天下太平,众生安居乐业。咸丰元年和清光绪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该寺曾两次受到严重破坏,除大经堂外,其它大部分房屋被烧毁,寺内保存的珍贵文物及历史书籍也化为灰烬。
民国6年(公元1917年)由八世丹津呼图克图罗桑丹贝尼玛重建都兰寺,不久修复。民国年间苛捐杂税日甚,民族械斗日益增多,牧民群众生活困苦,寺院的收入减少。民国21年住寺阿卡由1919年的40人减少到20余人。直至解放,住寺僧侣一直仅20余名,其中活佛2名;房屋114间,其中,28根柱子的经堂2座,36间,僧客房40间,拉让(活佛住宅)5间,厨房5间,时轮大塔周围的嘛呢房28间;牲畜250余头,耕地300余亩。水磨1盘。生活比较富裕。
1955年起,由八世丹津呼图克图(清王朝对大活佛的封号)主持,扩建都兰寺,建成有30根柱子、两层楼房的大殿,共32间,其下院为僧舍,共15间,另外,专修烧施堂1座,共9间,上下两院共有56间。当时,有一僧侣136名,新旧2座寺院共有房屋170间。其中,68间的3座经堂,9间的一座烧施堂, 50间的僧客房,28间嘛呢房,10间厨房,5间拉让。牲畜700余头,耕地300余亩,水磨1盘。
都兰寺50年代末被拆毁。1979年之后,八世丹津呼图克图在热心僧众的积极参与、支持和信教群众的积极帮助下,重新恢复了都兰寺,恢复后的都兰寺有僧侣46名,房屋87间。其中,20根柱子的经堂1座,共12间,其周围有18间嘛呢房;僧客房9间,厨房2间,时轮大塔1座,周围有24间嘛呢房;新建上下两院的拉让1座,拉让内供有多闻天王,兄妹护法,天王身等卷轴画像。上院为砖木结构的两层楼房,共10间。上层殿内供有释迦牟尼佛像,端坐正堂,两侧侍立着他的两位大弟子,即合利佛和目健连,宗喀巴师徒三圣像皆为镏金铜像,各高约5尺许。一侧依次供有药师八如来塑像,以及智慧之神文殊菩萨像;另一侧供有格鲁派创始人一代宗师宗喀巴大师镏金塑像,高约4米,两侧塑像为大师的两大弟子即甲曹杰和克主杰,各高约7尺,藏文史籍中常称其为“师徒三圣”。殿堂两侧书龛中供有整套用金汁写成的《甘珠尔》大藏经,全套共108函,每函约重六七十斤。据说,一只雄健的骆驼也只能驮四函。此外尚有1部金汁书写的《般若八千颂》。历史上,这两套佛经被公认为青海境内珍藏的精品。墙壁两侧还供有许多精制的宗喀巴小镏金铜像,据传有千尊之多。殿内还供有历辈丹津呼图克图的银制舍利塔。此外殿内还珍藏有许多藏传佛教所独有的艺术珍品卷轴画,如千手千眼观世音像,密宗事部三怙主、集密、胜乐、怖畏金刚等密宗本尊像,以及大黑天、阎罗王、吉祥天女等各路护法神像。楼下供有宗喀巴师徒三圣像,高约2尺。正中为六世班禅贝丹意希的法座。下院为客房,共12间。现在寺院宗教生活正常,一年四季前去朝拜的蒙古族信佛群众络绎不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都兰寺是青海省海西地区著名的以蒙古族为主要僧源的藏传佛教格鲁派(俗称黄教)寺院。寺院坐落在今乌兰县铜普乡东侧10公里处的塔延山麓。
都兰寺是原青海和硕特蒙古西前旗(俗称王家旗)的主要寺院,也是青海海西地区最大的藏传佛教古刹,清代中期以后,一直是青海右翼蒙古政务和宗教活动的中心,亦为右翼盟互市之所,至今在青海蒙藏地区有着广泛的影响。寺主丹津呼图克图(亦称“王呼图克图”)是青海海西地区著名的活佛,相传在西藏甘丹寺曾任法台设有其法座,广大藏区亦有崇高威望。该寺在宗教上以西藏甘丹寺为母寺,具有严格的学经制度,尤其重视时轮修法,且有医学传统,历史上以名僧辈出而闻名于蒙藏地区,寺院提倡僧人继承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的法统,严守戒律,潜心佛法,广学三藏,全修三学,先显后密,显密兼修,通过多闻深思和认真修习,从而通达慧学,教证圆满。因此寺内学风蔚然,名僧辈出。密修方面,崇尚禅修,其道行高深者,称之为“仁增巴”,意为持明者,是密法修练得道的高僧。据寺志记载,该寺在清乾隆年间鼎盛时有僧千余名,属民200余户,广有寺产,建筑宏伟。当时有闻名于世、博通佛典和时轮教法的大德60人,修有所成的仁增巴百余人,著名禅师6人,堪布7人。智观巴·贡却乎丹巴绕吉所著《安多政教史》中亦载,清乾隆年间都兰寺出身于和硕特王族的索南达哇,曾获拉仁巴格西学位,他与甘肃拉卜楞寺的第15任法台索南昂杰、第17任法台索南扎巴齐名,同称为当时安多地区的“索南三尊”。
历史上,都兰寺蜚声蒙藏地区,建筑宏伟,广有寺产,广物和佛教经典极为丰富。清末以来,寺势渐衰,屡遭毁坏。本世纪80年代起重修,现有僧侣50余人,设显宗和医明学院,并开办有医疗所、商店、饭馆等服务设施。宗教活动恢复正常,主要有正月祈愿法会、三月时轮法会、八月空行母仪轨法会、十月燃灯节、腊月诵经供养仪轨会等。
历史沿革
都兰寺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700多年前。明万历六年(公元1578年),三世达赖嘛索南嘉措应入据青海的土默特蒙古首领俺答汗之请,来青海传教,与俺答汗会晤于仰华寺,促进了藏传佛教格鲁派在蒙古族中的广泛传播。明万历十年(公元1582年),俺答汗在内蒙古去世,漠南蒙古五部遵其遗嘱,派使者到昌都,迎请正在那里传教的三世达赖喇嘛到内蒙古传教,并参加俺答汗的葬仪。三世达赖喇嘛遂第二次来青海,当年冬天抵达措卡火洛赤牧地。翌年春,他应申中昂索之请到塔尔寺讲经传法。此时在塔延山中静修的道希汗禅师专程到塔尔寺朝拜达赖喇嘛,请求三世达赖恩准在他修行的地方修建一座静虑室,以便于禅修和弘扬佛法。三世达赖喇嘛当即答应了他的请求。第二年,道希汗禅师在塔延山口建成一座静虑室,此即都兰寺的前身。
明崇祯七年(公元1634年),西藏哲蚌寺高僧霞巴丹津(1593—1666年)来青海传教,主持塔延山口静虑室。他从清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起扩建静虑室,历时4年,将原来的禅堂扩建成一座正规的格鲁派寺院。霞巴丹津为寺主,受封为“丹津呼图克图”,亦称“都兰呼图克图”、“王呼图克图”,历辈转世,至今已历九世。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二世丹津呼图克图楚臣嘉措(1667—1725年)进一步扩建都兰寺,创建都兰寺时轮学院,全寺实行时轮仪轨,修学时轮法门,蔚成风气。因此,楚臣嘉措被称为“丁科尔(时轮)呼图克图”。清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罗卜藏丹津反清事件后,都兰寺一度受到冲击。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清朝对青海蒙古实行编旗制,划定都兰寺属和硕特蒙古西前旗。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该旗台吉衮楚克达什袭扎萨克多罗郡王。衮楚克达什,系固始汗第六子多尔济达赖洪台吉之元孙,自幼崇信藏传佛教。据《安多政教史》载,衮楚克达什之子索南道尔基,父子俩信仰佛教,父衮楚克达什曾为五世班禅罗桑益希大师弟子,法名拉尊加央嘉措。他袭郡王爵后同年,入京晋见清世宗雍正皇帝,颇受礼遇。雍正帝高度赞赏都兰寺化导一方的佛事活动,亲赐刻有蒙、藏、满、汉四种文字的横、竖木匾各一块、用金汁书写的锦幛以及银币等物。从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起,衮楚克达什在都兰寺始建四合院王府,历时3年竣工,俗称“王爷庙”,因衮楚克达什王爷之侧福晋是湟源汉族张姓富商之女,故在王府内设有“关老爷庙”。从此,右翼王公台吉相继于都兰寺设置行署,该寺成为青海右翼蒙古的政教中心和各旗互市之所。衮楚克达什还一度修缮寺院,多次迎请高僧大德来寺讲经传法,不断扩大都兰寺的影响,相传当时约有500户汉藏农牧民皆入蒙籍。这时,都兰寺已发展成一座规模宏大的寺院,居青海海西地区各藏传佛寺院之首,僧人增至千余名,拥有200余户阿拉巴特(属民)和牲畜数千头(只)有经堂、僧舍等300余间,更蜚声于青海蒙藏地区。清乾隆四十四年(公年1779年),六世班禅大师罗桑巴丹意希为了巩固和发展西藏地方政权同中央政权之间的关系,密切蒙藏民族同祖国各民族间的兄弟情谊,亲自赴京,为乾隆皇帝祝寿,共商教务国事。他在去京途中曾驻锡都兰寺,为僧众膜顶赐福、讲经传法,并祈祷天下太平,众生安居乐业。班禅大师还高度赞扬了都兰寺僧众念诵《时轮经》等经事活动,向四世丹津呼图克图格桑成烈加封“丁科尔呼图克图”名号,评价都兰寺是“蒙藏地区最有影响的寺院之一”,向寺院赠3寸高的纯金释迦牟尼像1尊,1958年被毁坏,目前仿造一尊供奉在寺内。1919年,设立都兰理事公署于都兰寺,直至1929年青海建省,翌年都兰理事公署改设都兰县,地址由都兰寺移至希里沟。在这期间,都兰寺作为右翼盟各旗互市之所,商务更盛。同时,寺院组织所属阿拉巴特从事农牧和捞盐等副业生产,为开发当地经济贡献颇多。
都兰寺创建以来历经沧桑,多次重建。清咸丰元年(公元1851年)和光绪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都兰寺两次惨遭破坏,除大经堂外,其它房舍被烧毁,所存历史典籍和许多珍贵文物皆毁之一炬。1917年,该寺再次失火,经堂和重修的房屋又化为灰烬。翌年起,由八世丹津呼图克图罗桑丹贝尼玛组织重建,在该旗台吉和广大信众的支持下,不久恢复原貌。1946年,八世丹津呼图克图主持新建了都兰寺时轮大塔,该塔高32米,顶饰铜制镏金日月,塔周建嘛呢轮房28间,造型奇特,独居风格,堪称海西第一塔。但自清末、民国以来,都兰寺寺势渐弱,寺僧不断减少,至40年代末,住寺僧侣仅20余名,不住寺僧侣68名、活佛2名,寺院建筑共114间,主体建筑为2座28柱殿堂和1院活佛住宅(拉让)。牲畜250头(只)、耕地300余亩、水磨1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区域自治政权的建立和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贯彻落实,都兰寺得到恢复和发展,宗教活动开展正常。从1955年起,由八世丹津呼图克图规划并主持、扩建都兰寺成上下两院,历时3年完工,新旧建筑共计170间,其中殿堂3座68间、烧施堂1座9间、僧舍和客房50间、嘛呢轮房28间、大厨房10间、拉让5间。主体建筑大经堂位于上院,为砖木结构,是具有30根大柱的两层楼式建筑,共32间,高大宏伟,装饰典雅。这时,寺僧增至136名,有牲畜700余头(只),耕地300余亩,水磨1盘。都兰河南北皆为都兰寺草场,约54万亩。其中河北东至哈日哈图,西至柯克保格其;河南东至乌苏爱克和麻日勒图,西至沙勒克图。整个草场东西长,南北窄,呈长方形,地域广袤,牧草丰美。
都兰寺从1958年底起遭到毁灭性破坏,僧众被遣返回乡,正常的宗教活动被迫中止。1962年西北民族工作会议后,一度重新开放,但仅有僧人7名。“文革”期间再度关闭,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民族宗族政策得到正确贯彻,都兰寺再次进入恢复重建阶段。同年,八世丹津呼图克图罗桑丹贝尼玛亲自拜见十世班禅确吉坚赞,班禅大师高度赞扬都兰寺具有悠久的历史,指出都兰寺是蒙藏地区有影响的寺院,并就有关恢复问题作了详细指示,给予了很大的支持。随后,当时任中共青海省委常委、书记处书记的扎喜旺徐亦指示应尽快恢复都兰寺,保持悠久的历史和传统,指出这是一项重要工作。在各级人民政府的支持下,从1980年起,八世丹津呼图克图在白德加布、排力吉等人的协助下,带领广大信众恢复重建都兰寺,先后建成20柱经堂1座12间,周围有嘛呢轮房18间;时轮大塔1座,周围有嘛呢轮房24间;僧房9间,厨房2间;新建上下院,上院是活佛拉让,为10间砖木结构的两层楼房,下院和僧房和客房12间,共计87间。另外还建有医疗所、商店、饭馆等服务设施,有46名僧人,并饲养牛羊1,000多头(只),耕地10,000亩。重建后的都兰寺多次得到青海省宗教界高僧的关心和支持。1985年4月3日,寺主八世丹津呼图克图圆寂,塔尔寺帕玉活佛专程来都兰寺主持了丹津呼图克图的舍利安葬仪式。翌年5月,塔尔寺寺主阿嘉呼图克图来都兰寺巡礼传法;7月,却藏活佛专程来都兰寺主持时轮大塔的开光仪式。1993年10月,由六世却藏呼图克图罗桑丹贝旺秀认定乌兰县铜普乡察汉诺村三社牧民吉日美德之子桑吉为八世丹津呼图克图的转世灵童,赐法名罗桑丹增嘉措,后经省活佛转世指导小组审核,青海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批复,于11月25日正式坐床。特别一提的是,十世班禅大师的经师、塔尔寺嘉雅活佛于1993年乘愿再来,降生在海西州乌兰县铜普乡茶汉河村三社一个牧民家中,乳名才太云丹,外祖父名阿勤雅,父名旦木登旺吉勒,母名英青措。1995年2月7日由拉卜楞寺嘉木样活佛、塔尔寺却西、阿嘉、赛朵、西纳等活佛在塔尔寺大金瓦殿按金瓶掣签的方式,认定为十三世嘉雅活佛的转世灵童,赐法名洛桑巴旦曲杰旺秀,经青海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批准,于1995年4月12日(农历乙亥年三月十三日)迎至塔尔寺正式坐床。这座历史悠久的古刹的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关怀下,在各族信教群众的支持下,重放昔日光彩。全寺僧众继续发扬爱国爱教优良传统,奉行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宗旨,遵守教规,弘扬佛法,造福人民,化导一方,继承佛教文化传统,为增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当地的两个文明建设正在继续努力,做出贡献。
寺院的组织
都兰寺的组织形式,完全严格按照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所创立的组织体制,分宗教组织和行政组织两个系统。
宗教组织
都兰寺的最高宗教首领是寺主丹津呼图克图(也称王呼图克图),而由希热喇嘛(正法台)代行寺主职权,总揽全寺教务和行政大权。希热喇嘛从本寺佛教造诣高深,社会地位崇高,而且在雄厚经济实力的喇嘛中选任。作为正法台的希热喇嘛,要解决全寺僧人的饭食,无经济力量则难当此任。希热喇嘛下设丁科尔喇嘛(副法台)1人、格布奎(大僧官)1人、格尤(大僧官之助手)2至4人、翁则德(领经师)1人、老翁(轨范师)1人和尕扎哇、高尼日等。以上各僧职的分工如下:
丁科尔喇嘛是仅次于希热喇嘛的最高僧职,可代理希热喇嘛统管全寺教务;老翁,是通晓佛法、仪轨和轨范师,由他负责全寺宗教仪轨的执行;格布奎俗称大僧官或铁棒喇嘛,负责维护全寺秩序,监督处罚僧人的犯戒行为,一般由寺内声誉高而且铁面无私的喇嘛担任;翁则德是在经堂中领读经文的,故称“领经师”或“引经师”,一般由寺内熟悉各种经典及念诵仪式,而且声音宏亮的喇嘛担任;翁则德下设尕扎哇1人,是翁则德的助手,代理翁则德领头诵经和执行有关仪轨。此外,在寺院各佛殿内还设有高尼日(殿堂管理员),负责殿堂的清洁、煨桑、为供灯添油、换圣水、看守佛堂等事务。
行政组织
都兰寺的行政大权仍由正法台希热喇嘛执掌。希热喇嘛下设丁科尔喇嘛1人、夏根早德(总管家)1人。丁科尔喇嘛亦可代替希热喇嘛统管全寺的行政事务;夏根早德具体负责寺院的财政开支、租粮收放、僧人口粮的筹措、各种法会上僧人及客人饭食的供给以及与外界的联络等。在夏根早德之下,设尼日哇2人,分别称“二尼日哇”和“三尼日哇”,其中二尼日哇俗称“二管家”,负责寺内的会计总务;三尼日哇俗称“三管家”,负责对外交涉接洽等事务。在尼日哇下还有数名僧人,从事服务性差事。
都兰寺的最高权力机构叫“磋格堆”,是藏语“会议”的译音,由法台希热喇嘛、丁科尔喇嘛、夏根早德、格布奎、格尤、老翁、翁则德、尕扎哇、尼日哇、高尼日以及曾任尕扎哇以上职务的卸任喇嘛组成。希热喇嘛是磋格堆的总负责人,在法台希热喇嘛圆寂或其转世尚未坐床等特殊情况下,可由丁科尔喇嘛或夏根早德主持。寺院一切重大事务必须经过磋格堆讨论通过,方可执行或有效。
从1982年起,都兰寺组建了寺院管理委员会,简称寺管会,成为寺院处理行政事务的最高机构。
学经制度与僧人生活
都兰寺属和硕特蒙古西前旗,该旗群众大都信仰藏传佛教,以青少年入寺当僧者居多。都兰寺全盛时期号称有僧人1000余人。晚清以来,寺僧逐年减少,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仅有僧人20余人。1957年增加到136名,1987年46人,1993年增加到50余名。
出家为僧及受戒
小孩入寺为僧年龄多为六七岁,也有十七八岁入寺的。入寺一般经父母许可或个人自愿,也有一些人是作为叔叔、伯父、舅舅的继承人入寺的,还有一些是因家庭困难、无法维持生活而入寺的。小孩入寺,首先举行剃度仪式,削发出家,脱去俗衣,改穿袈裟,遂称之为“完德”,从此定居寺内,与师父一起生活,由师父教读藏文以及简单的经文念诵,如《坚木卓》(皈依经)、《卓玛》(度母颂)等。到10岁左右受沙弥戒,蒙语称“沙克勒”,正式成为僧人,加入寺院组织,每天随僧众到经堂念经。按规定,沙弥到20岁后还要受比丘戒,严格执行佛祖释迦牟尼所规定的戒律。这些出家及受戒程序仪式包括转世活佛在内,一切僧人都遵从履行。受比丘戒的僧人必须较系统地学完显宗课程,受戒后要受更严格的戒律约束。
学经制度与方法
都兰寺有一套严格的学经制度,管理方法亦比较规范。举行出家仪式后,一般先拜师学习藏文和一些基础知识,然后依照师父的意见或个人的选择,进入具体的学经部门系统学习经文。寺院将学僧分成若干班级,每个班均有具体负责人,根据规定的时间和课程进行学习。学习时,十分重视经文的背诵,要求学僧要熟背重要经文,必须熟悉各种仪规,掌握诵经要求,并随时接受希热喇嘛或格布奎的背诵考试。寺院向成绩优秀者授予奖励。1993年由寺管会主任白德加布提议,经却藏呼图克图认可,开始注意讲辩著的基本训练,特别通过辩经方式,加深学僧对经文的理解和掌握,因此经常在大庭广众之前讲辩经典,学习气氛十分热烈。学僧完成该班级教程后,则升入更高班级或部门学习,有的还被派往青海塔尔寺、河北承德寺、甘肃拉卜楞寺或西藏甘丹寺深造。寺内还规定考试成绩及格者给予口粮补助,不格者则给予留级或其它处罚。都兰寺的学经方法一般有两种:即个人学经和集体学经。个人学经是小孩入寺剃度当“完德”后,在寺院内跟师父一起学习、生活。由师父教藏文字母、拼音及简单的经文念诵。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由个人背诵、复习、书写,直到把所学经文背诵得滚瓜烂熟,经过师父、格布奎、希热喇嘛等上百次不同要求的考试,直到合格为止。集体学经受沙弥戒正式成为僧人后,到经堂参加集体诵经,每天分上、下午两次。上午从凌晨六七点开始到中午11时左右,下午从2时到黄昏六七点左右。每次诵经时,希热喇嘛或活佛居正中上座,主持诵经。僧众分左右两排,相对就座。翁则德领头高声诵经,众人齐声随和。集体诵经既复习、巩固学过的经文,又可以学习高层次的经典。集体诵经时,格布奎手持法棒在经堂内巡视监督,若发现有违犯经堂戒律、说话或睡觉不认真诵经的,当堂责打处罚。
僧人生活来源
都兰寺僧人的生活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由本寺发放口粮,本寺所发放口粮有定量,一般向全体僧人平均发放。
(2)布施份子,成年僧人一年所需食物的三分之一由经堂供给。举办各种法会所得酥油、馍、钱、曲拉等布施按僧人等级分别发放,普通僧人得1份,翁则德、格布奎、夏根早德等有一定职务者得2份,活佛和希热喇嘛得5份以上。总之,等级越高,所得越多。
(3)家庭供给,在寺院无收入的完德等,主要依靠其家庭(俗家)父母负责供给,以维持生活。
(4)师徒互济,家境贫困或失去父母的小完德主要靠一起生活的师父的资助维持生活。
(5)念经所得,有诵经能力的僧侣被信徒请到家中念经,一般得到一定数量的报酬,作为生活补充。
寺院的经济
都兰寺是原青海和硕特蒙古西前旗最主要的寺院,世世代代受该旗广大信徒的经济支持。清代,该旗王爷被清廷封为“青海王”,具有很高的地位和充足的经济实力。在该旗王爷和广大信教牧民的支持下,规模不断扩大,社会声誉不断增长,发展成为青海海西地区最大的格鲁派寺院。限于资料,都兰寺早期的经济状况无法考查。现仅就解放前后的经济状况简述如下:
寺院财产
(1)僧舍殿堂 据说,都兰寺在民国初年有僧房300余间,1949年有僧房114间,1952年至1958年初有僧房170余间,1980年至今共有殿堂、僧房150余间。
(2)土地 历史上都兰寺土地不多。1949年至1958年初,该寺有耕地300余亩,全部出租给佃户耕种,秋后佃户向寺院交租.
(3)牲畜 都兰寺创建以来一直拥有一定数量的牛、羊、马等牲畜。1949年有牛羊250头(只),1952年至1958年间平均每年约有牛羊700多头(只),现有1000多头(只)。
(4)草场 根据史料记载,历史上都兰寺有较固定的草场,都兰河南北两岸草原均归都兰寺管辖。其中,河北草场东至哈日哈图,西至柯克保格齐;河南草场东至乌苏爱克、麻日勒图,西至沙勒克图。南北草场皆东西长、南北窄,是辽阔的长方形草场,总面积54万亩。草场上森林、河流均属寺院所有。此外还有水磨1盘,由寺院派专人管理,收取面粉加工费。
寺院经济来源
(1)地租收入 1958年前都兰寺每年出租300亩耕地给佃户租种,秋后由佃户按规定向寺院交租。地租一般一斗种子的耕地收租一斗粮食,也有交一斗四五升或七八升者。同时佃户还要按所租耕地的多少向寺院交纳一定数量的麦草。
(2)房租收入 旧时,都兰寺将一定数量的闲余房屋出租给附近人家,每月每间收房费五至六角的现金或粮食。
(3)放债收入 解放前,放债是都兰寺的重要经济来源之一。寺院将一定数量的白洋、粮食、布匹等向外(主要是当地老百姓)放债生息,坐收其利。解放前都兰寺仅代放白洋3,000余块。
(4)经商收入 都兰寺是右翼盟各旗互市之地,向来商务甚盛。1919年,设立都兰理事公署于都兰寺,更为经商活动创造了条件。但当时专门从事商务的僧人却很少,主要由寺院的尼日哇负责或出面经营。经营项目以本地土特产品为主,有羊毛、牛皮、麝香、鹿茸等,同时经营内地的茶叶、挂面、红枣、绸缎、布料以及金银、玛瑙、首饰等。经商的范围主要在本地区。
(5)布施收入 布施收入是都兰寺最重要的经济来源。该寺建立以来,所建佛殿、经堂、佛塔、僧舍等主要以布施收入为资金而修建的。布施收入一般有4种情况:第一,由和硕特蒙古各王公、台吉作施主所敬献的布施;第二,环海藏族部落千户、百户所献布施。以上两种布施一般数额可观,多为千百块银元、成群的牛羊、成匹的绸缎、成捆的茶叶、整包的酥油、成袋的曲拉,数目庞大;第三,一般信徒所献布施。本地区或者外地的各民族信徒来都兰寺朝拜,都要献一定数量的布施金额或实物。牧民中有人生病或亡故,常请都兰寺僧人到家或在寺院诵经,为病人消病禳灾、祈求保佑,或者超度亡灵。每次法事活动,须向寺院敬献哈达、茶叶、绸缎、布料、现金等,根据施主家庭经济状况和法事规模,所献数额不定;第四,寺院僧人出外化缘所得布施收入。每年春夏两季,寺院法台希热喇嘛或丹津呼图克图经常到青海海西柴达木地区的蒙藏王公、千户家中或各寺院讲经传法,化缘募捐,收取布施。同时还派出本寺诵经水平较高的寺僧到信徒家中诵经化缘,秋后返回寺院。化缘收取的布施除现金外,还有牛、羊、马、酥油、曲拉、绸缎、布料等。
1958年民主改革后,都兰寺在青海省海西州及乌兰县主管部门的领导下,团结全寺僧众坚持以寺养寺,通过各种生产经营活动,增加寺院收入,为兴修补修殿堂、经堂、房屋,为恢复寺院正常的宗教活动提供了补充资金。80年代以来,寺院又成立了蒙藏医疗所,兴办了综合商店、饭馆、照像馆,组织了印经组、绘画组等。除此之外,寺院还有牧场一处,有牛、羊、马等牲畜1000余头(只、匹)。这种自力更生,以寺养寺的做法既增加了寺院的经济收入,有利于扩大建设,又提高了寺院僧人的生活水平,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稳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都兰寺得到了各级人民政府的支持,党和政府贯彻落实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多次拨专款给都兰寺。仅1980年至1995年各级政府部门资助、拨专款共计21万余元,其中青海省民委拨款3万余元,海西州人民政府、州民族事务局资助2万2千余元,乌兰县资助2万元,铜普乡僧众赞助14万元,十世班禅大师生前十分关心都兰寺的发展,先后向都兰寺捐赠人民币1万余元,塔尔寺却藏、阿嘉、却西、嘉雅、西纳、赛朵、帕玉等活佛共捐赠人民币5万余元,河北省承德寺捐赠1万余元。
大经堂
蒙语称“依克多昂”,藏语称“措钦多昂”,是都兰寺僧人集中诵经、听经、做法事的重要场所。1980年初,该寺僧人白德加布和排力吉二人按照八世丹津呼图克图的旨意,组织所有僧人和乌兰县铜普乡(原王家旗)群众集资修建,共用人民币5万元,于1980年8月1日举行竣工盛典。经堂位于都兰寺正中,建筑面积500平方米,周长50米,高15米,面南背岭,拔地而起,气势宏伟,有20根巨大的朱红色柱子矗立在经堂中央,由12间房屋组成。
经堂内陈设富丽堂皇,十分壮观。每一尊佛像上方吊有黄绸制做的法幛。经堂佛龛内主要供奉着佛祖释迦牟尼镏金像1尊;时轮金刚唐卡1幅,高3米;护法神塑像1尊,高1.7米;热格登达呼塑像1尊;俄布赫麦德的唐卡1幅,高3米;21位度母唐卡1幅,高3米;千手千眼观音菩萨唐卡1幅,高3米;大威德金刚唐卡1幅;文殊菩萨唐卡1幅;宗喀巴塑像1尊,高1米;卡布齐麻唐卡1幅,高3米;奥图齐塑像1尊,高1米;巴勒登拉姆(吉祥天女)塑像1尊,高3米;刚日格佛唐卡1幅,高1米;白度母唐卡1幅,高3米。此外,还有1987年从西藏甘丹寺请来的噶勒登拉布吉佛像及1988年从拉萨请来的俄布赫麦德佛金像各1尊。经堂内两厢还存放有用金汁书写的大藏经《甘珠尔》2部,木刻版《丹珠尔》1部、《般若八千颂》2部。其中,《丹珠尔》是铜普乡牧民加格特尔从四川德格寺请来敬献本寺的。所有经典均用各色织锦缎包经布包裹。经堂内佛龛前供台上供着圣水、藏香、鲜花以及数百盏大小不一的银、铜供灯。供灯俗称“长明灯”,内盛满酥油,常年放明。经堂内木板铺地,上设长方形禅垫,供僧众打坐诵经。经堂可容纳60名僧侣同时诵经,听经、打坐、做法事。每当众僧集体诵经时,法乐喧天,香烟缭绕,十分壮观。经堂四周装有可转动法轮,号称有18亿之多。门口供有称为“嘉勒次希”的守门神唐卡4幅,总之,这座经堂内佛像、佛塔、佛经、经幡、唐卡(卷轴画)香囊、绸缎、半满璎珞、哈达等各种供品琳琅满目,排列有序。在佛教法会期间,僧众诵经,吹奏法器,悦耳动听,给人以超凡脱俗之感。
拉让
“拉让”是活佛宅院,是由寺管会主任白德加布负责修建的,1989年7月峻工,是一座土木结构的二层建筑,上下各5间,共10间。位于都兰寺西北,建筑面积560平方米,周长56米,高9米。拉让上层四壁设有木制的佛龛,内供有佛祖释迦牟尼、舍利弗和目犍连师徒三尊的金铜像,各高约1〖BF〗.〖BFQ〗7米,药师八如来塑像,宗巴大师镏金塑像,各高4米;佛祖释加牟尼纪和宗喀巴大师的小镏金铜像各1000尊;宗喀巴弟子贾曹杰和克珠杰二尊的镏金塑像,各高约2.3米;文殊菩萨的镏金铜像,高约1.7米;金汁写成的藏经《甘珠尔》和详略本《般若经》等佛经;历辈丹津呼图克图的银制舍利塔;千手千眼观世音唐卡,高约3米;密宗事部三怙主(佛部文殊、金刚部金刚手、莲花部观音)唐卡,各高约3米,还供有集密、胜乐、怖畏金刚三大本尊和大黑天(依怙)、阎罗王、吉祥天女等各种护法神的唐卡。下层四周壁内镶装佛龛,内供宗喀巴师徒三尊镏金铜像,高约1.7米;阎魔护法神吉祥天女像,高约1.7米的文殊菩萨镏金铜像,高约3米的千手千眼观世音唐卡以及集密、胜乐、怖畏金刚、大黑天、阎罗王等各种护法神的唐卡。另外,还供有六世班禅罗桑华旦益希曾经坐过的法座。
1994年底,吉尔美德和雅仁佩勒二人负责在拉让的东侧增修10间砖木结构的两层楼房。建筑造型别致,红墙绿瓦,蔚为壮观。门窗雕有龙凤、花卉图案,油漆以红、黄、兰各色,鲜艳夺日。楼上除设有活佛居室、会客室外,还设有供堂,内供怖畏金刚、大黑天、阎罗王、吉祥天女等药泥像和多闻天王、兄妹护法等唐卡。
时轮大塔
时轮大塔,亦称“丁科尔大塔”,蒙语称“丁科尔苏悟日格”,当地群众通称“都兰寺白光塔”。
八世丹津呼图克图生前嘱托都兰寺寺管会主任白德加布务必建造都兰寺时轮塔。为了实现其遗愿,以白德加布为首的全寺僧人,于1985年农历五月破土动工,开始建造时轮大塔,经一年零两个月的努力,于翌年农历七月建成。同月三日,塔尔寺却藏活佛专程到都兰寺,亲自主持了时轮大塔的落成开光仪式。
时轮大塔位于都兰寺西侧,塔高32米,塔底周长40米,塔底面积80平方米。塔四周是砖石砌成的白色墙,以朱红色漆边。大塔造型别致,风格独特,是一座典型的带有民族特色的瓶形塔。塔的第一层四面设有佛龛,内分别塑有四大天王像。第二层四周雕有莲花、宝瓶。塔顶,由日月宝珠组成,覆以镏金铜瓦,金碧辉煌,光彩照人。塔腹上有铜制镏金机轮,塔内供有时轮金刚五尊,高约3米;九世班禅大师亲赐该寺的五尊佛像及历辈班禅的袈裟;融入八世丹津呼图克图的头发而塑成的金塔一座;三世丹津呼图克图的银制舍利塔一座;融入却藏呼图克图头发而塑成的时轮金刚一尊,高约1.7米。除此之外,还有却藏活佛终生修持用的经典一部,各种佛像约2亿,《般若经》、《金刚经》、《时轮经》等经典500余部。塔腹正面佛龛内供有“时轮金刚”塑像。这些经典、佛像是都兰寺多年保存下来珍贵文物。其中有些是塔尔寺嘉雅、却西、阿嘉、赛朵、西纳等活佛赐给都兰寺的。
每到夜晚这座时轮大塔发出白色的光,故俗称“都兰寺白光塔”。蒙藏地区的信教群众专程常来塔前磕头、祈祷、念经、因此该塔在蒙藏地区颇有影响。
时轮殿
亦称“丁科尔经堂”,主供高约3米的时轮金刚塑像和时轮立体坛城。另供有仁登达波、白度母、绿度母、集密、胜乐、大威德金刚(怖畏金刚)等药泥塑像,各高约1米,另悬挂有大黑天,阎罗王、吉祥天女等各护法神的唐卡。
尊胜塔
尊胜塔,蒙语称“南木吉勒朝日腾”。历史上,都兰寺有4座尊胜塔,按照佛教关于世界的结构图,矗立在寺院的东、南、西、北方,故亦分别称为“东胜身洲塔”、“南赡部洲塔”、“西牛货洲塔”、“北俱卢洲塔”,后皆被毁坏。1994年,都兰寺在白德加布、君尼、刚德尔、曲尼德、关却格、东德布等6人负责重建东、西两方的尊胜塔,东面的尊胜塔,高约9米,内供塔尔寺的阿嘉、却藏呼图克图所献其前辈活佛的袈裟等遗物,另供有怖畏金刚、尊胜佛母、仁登达波、白度母、绿度母等大小佛像10000余尊,藏蒙文佛教经典20余种。西面的尊胜塔,亦高9米,内供却藏呼图克图和塔尔寺西纳活佛所献其前辈活佛袈裟等遗物,尊胜佛母、白度母、绿度母等大小佛像1万余尊,《般若经》、《金刚经》、《尕勒增桑吉东》等佛教经典30多种。
宗喀巴大殿
蒙语称“吉尊卡吾多昂”,藏语称“吉康”,是一座砖木结构的蒙古式双层建筑物。位于都兰寺西南,建筑面积196平方米,周长56米,高约15米,由寺管会主任白德加布负责,在雅仁佩勒、巴嘉、东德布等人协助下于1995年10月建成。主要供奉释迦牟尼、宗喀巴、时轮金刚、怖畏金刚等佛像。
观经法会
观经法会是都兰寺最主要的法事活动,蒙语称“呼日勒”,藏语简称“莫兰”,意为祈祷会。历史上,都兰寺每年的大小传统法会共有10多次。观经法会上,除了诵经祈祷、讲经传法、灌顶受戒外,有时还有跳欠、晒佛等其它活动。主要的观经法会有:
正月观经法会 蒙语称“约热勒”,藏语称“却楚莫兰钦莫”,意为神变祈祷大会。每年阴历正月初八至十六日举行,为期8天,规模盛大。这个法会来源于明永乐七年(公元1409年)宗喀巴大师在西藏拉萨创办的传召大法会,是藏传佛教格鲁派所有寺院所共行的法会。法会期间,各经堂、佛殿内献供点灯,众僧在佛像前诵经,祈祷风调雨顺,百姓平安。与会信徒向佛祖顶礼膜拜,敬献哈达、布施等。
三月法会 蒙语称“丁科尔呼热勒”,是修供时轮金刚的法会,于每年三月初一至十五日举行,规模一般。
四月法会 藏语称“德庆松宗”,意为“三节聚会”,是纪念佛祖释迦牟尼诞生、出家、涅槃的大法会,于每年四月初七至十五日举行,为期8天。法会期间,寺内布置庄严,供养丰盛,佛事活动规模较大。
六月法会 法会时间长,活动内容多,共分3个阶段:六月初一至初四举行祈愿佛祖释迦牟尼“降世”的法会;初五至十二日举行嘛呢仪轨法会;十三日至十九日举行纪念佛祖释迦牟尼首转法轮的法会。法会期间前来朝拜者络绎不绝,热闹非凡。
八月法会 八月法会的规模仅次于正月祈愿法会,分两个阶段:八月初八至十五日举行时轮仪轨法会;二十日至二十五日举行空行母仪轨法会。
九月法会 藏语称“拉巴德庆”,意为“降凡界”,是纪念佛祖释迦牟尼重降人间、弘扬佛法、普渡众生的法会。每年农历九月二十日至二十三日举行,为期4天。法会期间,全寺僧众在经堂集体诵经,并开放寺内所有佛殿,供众信徒瞻仰膜拜。
十月法会 藏语称“南曲德”法会,每年十月二十三日至二十五日举行,为期3天,规模较小。
十二月法会 为满措护法神祈愿法会,蒙语称之为“呼齐”,每年十二月二十五日举行。除以上法会外,每年十二月二十三日至二十七日,全寺僧众念诵年终祈祷经,作为辞旧迎新的仪式。每日凌晨,全寺僧众集体念诵吉祥天女祈愿经,祈祷神灵保佑众生平安。
历辈丹津呼图克图简介
丹津呼图克图是青海和硕特蒙古西前旗都兰寺寺主,是柴达木地区最有影响,地位很高的藏传佛教转世活佛。丹津呼图克图至今共历十五世。但按都兰寺建寺的记载,丹津呼图克图至今共历九世。
第一世,法名霞巴丹津,藏族,明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生于西藏。从幼年起学经于西藏哲蚌寺,天资聪颖,勤奋好学,因博通显密宗义,深得徒居青海湖地区的察哈尔林丹汁的敬重,被聘为经师。明崇祯八年(公元1635年)前后,巴丹津40多岁,传教化缘到今青海海西地区,一度于塔延山古洞中坐修行。清顺治四年(公元1647年),在塔延山麓修建了一座正规的格鲁派寺院,取名为“噶力登桑俄雅佩林”,意为“具善密宗兴隆洲”,此即闻名青海蒙藏地区的都兰寺。霞巴丹津呼图克图在教兰寺主持寺务长达28年,深得全寺喇嘛的敬重和青海蒙藏地区信徒的敬仰。大约清康熙五年(公元1666年)间在都兰寺圆寂,享年73岁。
第二世,法名楚臣嘉措,蒙古族,于清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出生于青海和硕特蒙旗一个猎户家中。3岁时由当时德高望众的罗藏嘉央龙周活佛认定为一世霞巴丹津呼图克图的转世灵童。幼年时在西藏甘丹寺及青海都兰寺,专一学习经文,不问世俗。19岁主持都兰寺寺务,提倡学风,整饬戒律,兴修佛殿,完善佛事活动仪轨,成绩卓著,最显著的是修建了一座时轮经堂(蒙语称丁科尔乔尔腾),经堂内供有三座白塔。他因修建时轮经堂有功,故又称之为“丁科尔呼图克图”。清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在都兰寺圆寂,享年58岁。
第三世,法名堪布官却益希,蒙古族,清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出生于青海和硕特蒙旗一富户家中。5岁时,由罗藏嘉央龙周活佛认定为二世丹津呼图克图楚臣嘉措的转世灵童。19岁主持都兰寺寺务,重新制订都兰寺寺规,严格教规,扩建佛殿僧房数十处。在他任职期间都兰寺规模更加扩大,佛事活动更为完善,因此受到清雍正皇帝的嘉奖,亲赐都兰寺刻有蒙、藏、满、汉四种文字的横竖木匾各一个,用金汁书写的锦幛以及银币等物。于是,都兰寺声誉大增,名扬青海蒙、藏、土等地区,成为蒙古族、藏族、土族等民族广大信徒心往神驰的圣地。为了感谢雍正皇帝的嘉奖,三世丹津呼图克图在本寺多次组织僧众为皇帝祈祷。清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25岁时去塔尔寺巡礼,返回本寺后专一静修,两年后于都兰寺圆寂,享年27岁。
第四世,法名格桑成烈,蒙古族,清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出生于青海和硕特蒙旗一个贫苦牧民家中。4岁时由第三世却藏呼图克图阿旺图丹昂秀(1725—1796)认定为三世丹津呼图克图的转世灵童。幼年时在却藏寺、都兰寺学习蒙藏语文知识和佛教经典。19岁主持都兰寺寺务,扩修佛殿,增添经典。清乾隆五十四年(公元1789年)冬在都兰寺圆寂,享年38岁。
第五世,法名罗桑丹贝嘉措,蒙古族,清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出生于青海和硕特蒙旗一个木匠家中。5岁时由第二世却藏呼图克图阿旺图丹昂秀认定为四世丹津呼图克图的转世灵童。6岁至17岁在塔尔寺、却藏寺闻习大小五明,研习因明、般若、俱舍、中观、戒律等佛教五部大论。在许多著名格西的指导下,研究佛学理论,颇有建树。18岁主持寺务,严格执行教规,极力树立都兰寺学风,完善学经制度,且还多次奔走于和硕特蒙古各王公及环湖藏区首领之间,为他们诵经祈福,到处弘扬佛教,行善止恶。他以丹津呼图克图的威望,通过各种佛事活动,同青海境内二十多座寺院建立了密切关系,对于增进青藏高原蒙古族、藏族、土族等民族的团结友好,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清嘉庆二十五年(公元1820年)春,五世丹津呼图克图在都兰寺圆寂,享年31岁。五世丹津呼图克图逝世后,都兰寺为他隆重悼祭,时间长达一个月,规模盛大。青海的塔尔寺、却藏寺、扎藏寺、估宁寺,甘肃的拉卜楞寺等各寺及各和硕特蒙旗、环湖藏区众多寺院、各部落首领及百姓纷纷来都兰寺致哀。
第六世,法名罗桑丹贝坚木参,蒙古族,清道光元年(公元1821年)出生在青海和硕特蒙古西前旗一普通牧民家中。7岁时由四世却藏呼图克图罗桑图丹热结(1797—1858)认定为五世丹津呼图克图的转世灵童。7岁至18岁先后在都兰寺、却藏寺、塔尔寺学经。清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19岁主持寺务,曾僧修佛殿、房屋数十处。清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在都兰寺圆寂,享年34岁。
第七世,法名罗桑丹增,蒙古族,清咸丰六年(公元1856年)出生在青海蒙古和硕特蒙旗一个贫苦牧民家中,其父早亡,母名呼尔木希。14岁时由四世却藏呼图克图罗桑图丹热结认定为六世丹津呼图克图的转世灵童。曾在都兰寺、塔尔寺、却藏寺学习蒙藏语文基础知识,听授藏传佛教经典。18岁主持寺务。曾新修补修佛殿各1座,修嘛呢房20余间、房屋40余间,颇有建树。七世丹津呼图克图是一位谙熟经典,满腹学识的高僧,博通显密宗教仪轨,有很高的修持功夫。传说他能呼风唤雨,有使洪水改道的功力。清光绪25年(公元1899年)在都兰寺圆寂,享年44岁。
第八世,法名罗桑丹贝尼玛,俗称麻丹吉,藏族,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出生在青海省巴扎地区(今互助县境内北山巴扎乡)一户姓麻的贫苦藏族家中,父名麻加样,母名拉毛。他在7岁时被五世却藏呼图克图罗桑图丹夏珠却吉尼玛(1859—1913)认定为七世丹津呼图克图的转世灵童,迎至都兰寺供养。先后学经于都兰寺、却藏寺,受多种密法灌顶。因聪慧过人,深得其经师却藏寺高僧赞查元丹坚参的器重。19岁主持寺务时,都兰寺因火灾、战乱遭受严重毁坏,他受命于危难之机,挑起了重建都兰寺的重担。先后重修大经堂2座、佛殿30余间、房屋百余间。1939年至1931年任却藏寺法台,1943年至1944年任却藏寺总管家,1945年至1958年间,亲自设计建造了都兰寺第一座饰有镏金日月塔顶的时轮大塔。他无论是在主持都兰寺,还是任职却藏寺期间,都大力提倡学风,整饬戒律,建树颇多。1949年八九月间,以马元海为首的散兵流窜到海西希里沟王家旗(今乌兰县铜普乡)一带抢劫牛羊,杀人放火,扬言“今天要血洗察汗河,明天要踏平都兰寺”,使百姓惊慌失措。在这危急关头,八世丹津呼图克图一方面组织全寺僧人日夜巡逻值班,保护寺院,另一方面念诵平安经,祈祷神灵保佑众生,同时还与王家旗王爷王德海一起召集柯柯旗王阿妈阿丽亚、汪什代海千户丹科、副千户曲尔金等头面人物商议并组织了蒙藏联军,有力地抗击了散兵,对维护地方治安,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做出了重要贡献。解放后,他拥护中国共产党,积极支持人民政府的各项工作。1950年6月7日丹津呼图克图到西宁拜见赵寿山主席,报告了都兰县蒙古族人民的生产生活状况,并代表都兰县蒙藏土族人民向青海省各首长致敬。1952年专程到西宁请来精通蒙、汉、藏、俄四种文字的吉格美德老师在都兰寺建立海西地区第一所小学,有学生40余人,师生的食宿衣着全由活佛供给,为当地培养人才,做出了积极贡献。不久被聘请为都兰县人民政府顾问。1958年高龄毅然返回都兰寺主持教务,开始了艰巨的恢复和修建寺院的工作。在省、州、县各级人民政府的关怀下,在社会各界、民族僧众的热情支持下,又重新恢复了都兰寺,各族信徒开始了正常的宗教活动。1985年他85岁高龄,正当亲自设计建造都兰寺第二座时轮大塔的计划时,终因年事已高,积劳成疾,于1985年4月3日在都兰寺圆寂,享年85岁。塔尔寺帕玉活佛亲自来都兰寺,为他主持了舍利安葬仪式。八世丹津呼图克图圆寂后,都兰寺僧众化悲痛为力量,经过艰苦的努力,按照活佛生前的遗愿于1986年建成了第二座时轮大塔。八世丹津呼图克图罗桑丹贝尼玛从1950年起先后担任都兰县人民政府顾问、西北军政委员会委员、省政协委员、常委,海西蒙古族藏族哈萨克族自治州政协第二、三、六届委员会副主席,海西州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青海省佛教协会常务理事等职。他是一位佛学造诣高深、德高望重,名扬蒙、藏、土族地区的大活佛。他佛学知识渊博,尤其精通时轮经修习法要,戒行严谨,颇孚众望。他一生爱国爱教,一贯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他在主持都兰寺寺务50多年间,以自己的宗教地位和蒙藏群众中的崇高威望,曾做了许多利国利民的好事。他慈悲为怀,曾保护流落海西的红西路军营长廖永和同志。抗美援朝时期,他积极响应政府的号召,动员都兰寺僧众和王家旗群众捐款2,000元,献牛21头、马8匹。多年来,他多次调解蒙旗与藏族部落间的各种纠纷,有效地制止了流血事件的发生。因此,深受蒙古族、藏族、土族僧俗群众的普遍敬仰和爱戴。
第九世,法名罗桑丹增嘉措,蒙古族,1986年农历11月23日出生于青海省海西州乌兰县铜普乡察汗诺村三队一户牧民家中,乳名桑吉,父名吉尔美德,母名李木。1993年11月16日由六世却藏呼图克图罗桑丹贝旺秀主持,阿嘉、西纳等活佛参加于塔尔寺大金瓦殿选定为八世丹津呼图克图罗桑丹贝尼玛的转世灵童,并于23日在塔尔寺出家受戒。后经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93)158号文批复,于1993年11月25日在都兰寺正式坐床,青海省民委有关领导宣读了批文。目前在其经师白德加布和巴力登及华旦尖措的指导下,在都兰寺、塔尔寺等佛教寺院系统学习蒙藏语文基础知识和藏传佛教启蒙教程。(作者:秦木措)